APP下载

《山居秋暝》课堂教学实录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野望山居王维

【教学设想】

2020年9月,我有幸承担了浙江省衢州市名师送教活动的公开课。作为示范课,我想教学设计应该既有创新,同时又要贴合新课改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我当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目标即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以学科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的具体进程能够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课程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是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有效途径。备课期间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节,我于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设计了《别样的秋暝》这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读诗歌、解决问题。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以《山居秋暝》诗歌题目中的“暝”字为线索,从文字学、美学等角度出入于文本,引导学生体认汉字之精微,并通过品读诗歌语言、调动形象思维来把握诗歌意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增进对中国传统士人情怀的理解。

【教学实录】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也曾写尽春夏秋冬、日月晨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是春天清晨的雨润柳新;“柳色蔼春馀,槐阴清夏首”那是初夏时节的清新寂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则是秋天夜晚的宁静幽深;而“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则是冬季凌晨的清寒空阔。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五言律诗,它的时间感也颇强。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它所描绘的是一年中的什么时节,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呢?

生:秋天 傍晚

师:从何而知?

生:秋 暝

师:好!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先大体领略一番这个秋天傍晚的独特景致。

(生自由诵读)

师:有没有同学想为大家朗诵《山居秋暝》?

(生举手,诵读)

师:刚刚读得时候,我发现你的神情很悠然,声调也逐渐地拉长处理。你能说说你这样处理的理由吗?

生:拖长声调比较有抒情性,也更能强调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想要归隐的情感。

师:说得不错,对诗歌情感拿捏得比较准确。

第一板块:文字学探究

师:刚刚我们讲到诗歌题目中的“暝”乃傍晚之义。为加深对这个字乃至整首诗歌的理解,让我们回归汉字本源,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看有什么发现?

PPT展示

暝:通“冥”。《说文解字》:“冥,幽也。”

解说字形:甲骨文字形(宀,房屋)(双手托着日),意为仿阳间建筑所造的地宫。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宝盖头”(宀)写成“秃宝盖”(冖),用“人”代替甲骨文中的双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六”。什么意思呢?上半部分有宝盖遮蔽,所以光线晦暗;下半部分,一个日,一个六,合起来其实是一个数字:十六,而每月16日后月亮就开始变缺,光线也逐渐变暗。所以《说文解字》对“冥”的解释很简单:“冥,幽也。”

师:但是,单用一个“幽”字解释,还是很抽象、很笼统。所以,我想让同学们用现代汉语中带“幽”的双音节词把“冥”解释得更具体。

PPT展示

词语接力

参与:全班总动员 限时:1分钟

组词(格式):____幽/幽____

生(词语接力):幽静、幽深、幽微、幽寂、幽灵、幽默、幽眇、幽会、幽婉、幽远、清幽、幽雅、空幽……

师:好,时间到。同学们词语储备得相当充分,想出了13个带幽的词语!我事先查了词典,罗列如下,有大半部分已被同学们提及了。

PPT展示

幽居 幽静 幽暗 幽情 幽闲 幽趣

幽雅 幽晦 幽深 幽微 幽邃 幽谷 幽忧

幽偏 幽远 清幽 幽隐 幽潜 幽灵 幽思

你认为哪个词或哪几个词可以用来解释《山居秋暝》这首诗中的“暝,幽也”?并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生1:我选的是“幽雅”,“幽雅”在词典当中的解释是“幽静而雅致”。“幽静”可以对应到《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而更突出了其环境的幽静。而“雅致”就是“不落俗套”的意思,对应到诗歌里面,他说“空山新雨后”,“新雨”是“刚刚下过雨”,这就仿佛把这个尘世刚刚洗清了一遍,所以就让人觉得特别得“雅致”。

生2:我选的是“幽邃”,主要是根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首先“松间照”给人一种大森林里面晚上树影斑驳的感觉,然后“清泉石上流”也是那种幽静幽深的感觉。所以总体的环境描写显得很深邃。

生3:我选的是“幽趣”,“幽趣”的意思是“幽雅的趣味”,《山居秋暝》里面的环境描写很雅致,同时还包含一种趣味,比如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傍晚洗衣服的女子回家引起了竹林的喧闹声,水面上晚归的渔舟惊动了荷叶的摇动,带给人生动的趣味。

生4:我选的是“幽情”,“幽情”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幽深的情感”,我是从诗歌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看出来的,春天美丽的花已凋零了,说明景色已经有点萧瑟了,但诗人还是愿意留下来,体现出了他对自然有一种很深很深的热爱,折射出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他用《楚辞·招隐士》的典故,反用其意,格调淡泊。

生5:我选的是“幽隐”,我觉得诗歌当中的“空山”、明月、松等景物让人神往,尾联抒发了自己隐居的愿望。

第二板块:美学探究

师:可见,这个“暝,幽也”既可以是客观景物层的“幽雅”、“幽邃”、“幽趣”,还可以是诗人主观情感层的“幽情”、“幽隐”。这种融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于一体的境界,就叫“意境”。

PPT展示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宗白华《美学散步》)

(生齐读)

师:是的,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涌现出了一个情景交融互渗的“幽境”,真是令人心向往之啊!

第三板块:文学史探究

师: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我们且把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绩的《野望》比较一下,请同学们从内容、情感角度谈谈它们的异同。

PPT展示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生默读、思考)

生1:首先在内容上,两首诗的时间都一样,都是秋天的黄昏,都描写了山中的景色与人物活动,情感上两首诗都表达了“归隐”的愿望。但是,王维表现出的是一种十分乐于归隐的情感,而王绩在《野望》中表达的归隐是比较凄凉的,比如《野望》首联中“徙倚”是“徘徊、彷徨”的意思,给人一种“漂泊不定”的感觉,他描写的秋天也很萧条,而且王绩用的典故“长歌怀采薇”也是带有哀愁意味的。

生2:我觉得两首诗的景色都是比较孤独的,但是情感却又是不同的,王维能够在孤寂中找到自己的真心,但是王绩在孤独中却是一种失落、悲伤的感觉,《野望》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以看出他无法做到王维那样的乐观、超脱,即使归隐也带有感伤。

生3:我想补充一点,两首诗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都是在景物描写中传达自己独特的情感。

师:同学们理解得比较准确。我们看到,两首诗歌描写的时段是一样的,都是在傍晚,也就是“暝”,但意境却完全不同。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在横线处各填一个字,写到黑板上,来表达这种差别。

PPT展示

王绩:___暝 王维:___暝

(生思考、写)

生1:我填的是:“王绩:寂暝,王维:宁暝”。两首诗歌描写的氛围都是比较安静的,所以就用了“寂”和“宁”这两个相近意思的字。但是,从情感上来看,王维的诗是偏向积极的“安宁”,而王绩的诗是那种“寂寥”的伤感。

生2:我填的是:“王绩:沉暝,王维:神暝”。我看到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就想到王维是个禅道者,禅道里面有个词叫“神思者”,然后跟他对立的就是“沉思者”,“神思者”在现实的苦恼中是能够走出来的,放空自己的头脑,能够看清一切,而“沉思者”会沉思,却又得承受沉思带来的痛苦,他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难以走出。

生3:我填的是:“王绩:秋暝,王维:春暝”。虽然王维诗歌的题目是《山居秋暝》,但是我们读他的诗却有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比如他写到的人物有“浣女”,可以想象成少女,充满生机。而王绩《野望》是秋风萧瑟的感觉,他写到的人物是“牧人”,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师:尽管同学们各自用的字眼是存在差别的,但都在努力地传达王绩之“暝”的悲与王维之“暝”的安。其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暝”并非个案,反倒是更普遍的。正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所说的:

PPT展示

诗人体会,同心一理。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衿裯以叹息。”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愁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钱钟书《管锥编》)

而王维却并不悲暝,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所学所知推测一下。

第四板块:历史语境探究

生:王维有禅宗思想的背景,禅宗帮助他解脱烦恼和痛苦。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联系到王维的生平与思想了。

PPT展示

王维(约701-761至768),字摩诘。曾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冒犯皇权,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在张九龄任相期间任右拾遗等职,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在终南山和蓝田等地置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因在“安史之乱”中陷敌并被授伪职,贬为太子中允,肃宗朝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奉佛修禅。《旧唐书·王维传》:“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向晚意不适”。而王维却能放下世间烦恼,安享这空静清朗的“山居秋暝”,这无疑与他的禅宗修养有关。最后,让我们自由诵读《山居秋暝》,读出那种幽境、那份幽情。

(生自由诵读全诗)

师:无论春秋,无论晨昏,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PPT展示

思考题:唐诗宋词中,还有哪些是描写秋天傍晚的诗和词呢,大家去找来,品读品读其意境。

【教学反思】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这样就必然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即由教师大量分析转变为学生积极实践,形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由四个学习任务构成:首先,对诗歌关键字“暝”作文字学意义上的探究;其次,通过字源探究及其现代转化,把握诗歌整体意境;再次,从历时角度,将同类题材诗歌作比较,进一步把握诗人情怀;最后,回归诗歌创作的历史语境,探究本诗意境的成因。

在第一板块文字学探究的环节中,各语文学习小组能选择合适的工具书,并准确对应《山居秋暝》中的具体诗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令人倍感惊喜。在这个过程中,文字与文学打通了,他们在理解汉字的基础上去理解诗歌,并积极表达原初的阅读体验,发现、赞美那“别样的秋暝”。在这个环节中,无论是客观景物层的“幽雅”、“幽邃”、“幽趣”,还是主观情感层的“幽情”、“幽隐”,都为第二板块的美学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一、第二板块紧密衔接,顺畅地导入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诠释,学生既积累了语言,理解了汉字,又提高了审美鉴赏水平。

在第三板块文学史探究的环节中,各语文学习小组能积极寻找诗歌异同点,并将其准确地用一个字传达出来。这种比较性阅读将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文学史上同题材作品作对比,进而生成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面对王维“别样的秋暝”,回归历史语境,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便是第四板块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第四板块的学习活动中,能扩大阅读视野,设身处地与诗人对话,在历史与诗作之间作互动式阅读,这是本课的旨归。

语文课程应着力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如果以此为指标,本堂课在学生积极的语言活动上尚嫌不足,在学生辩证思维的鼓励上尚且不够,在学生鉴赏活动上还不充分,在理解诗人情怀上尚浮于表面,这些不足正是我之后努力的方向。值得庆幸的是,本课为中国古典诗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路径,即由文字,进入文本,继而理解文化。相信未来更多的教学实践,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该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野望山居王维
山居图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秋日野望
山居秋暝
山居图
粮食诗词赋 新晴野望
暮春野望
山居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