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壕吏》教学设计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石壕吏老妇老翁

2020年的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新增加了杜甫的《石壕吏》,这首诗仅用120字,便展现了石壕村官吏的凶横残暴、老妪的苦难重重而又智勇双全,构思巧妙,语言精练,是杜甫现实主义叙事诗中的杰作。马正平教授在《生成主义教学观:中国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第三条路》中指出了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三条路:一方面强调对语文课文进行多种阅读,在感知熏陶中积淀文感、语感的语文主体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强调通过科学的思维、思路(文感)、措辞(语感)的训练形成语文思维操作模型,依靠这些语文思维操作模型来生成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交际能力。“字、词、句、篇、言、思、善、美”的“新八字宪法”语文课程观的提出,为语文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通过适时的思维、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基于此,笔者对《石壕吏》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准确翻译全文。

2.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补充故事情节,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3.理解杜甫在诗歌中所传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通过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理解杜甫在诗歌中所传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可以见到这样两幅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而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杜甫的代表作品——《石壕吏》。

教师以视频方式介绍相关的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杜甫其人及其创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学生应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读书、积累和感悟,注意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二、读解诗意

1.自读:读通文意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注意不要误读破读。

用“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我读懂了________,我对________不太理解,请大家帮我解答。”的句式,展示预习成果,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备做的古汉语知识积累卡片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供学生参考。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课前教师应明确预习的任务(自读全文,用圈点法勾出文言常用实词虚词及句式,并尝试背诵)与预习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行解疑),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2.听读:视频朗诵,感悟诗人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诵中重读的字词:一何、怒、苦等,揣摩诗人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3.再读:读清结构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老妇致辞的内容,对文章的主要情节进行概括,并尝试背诵。

(1)老妇致辞:

故事的结局:谁去前线了?

(2)主要情节概括:

投石豪村—老妇致词—老妇应役—作别老翁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初二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借助小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激趣,用说故事、讲故事、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入新课、创造性地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读悟诗情

思考一:诗歌中的反常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PPT展示诗歌中的反常:

反常一:“暮投石壕村”与“昼住旅店”反常二:“夜捉人”与“昼征兵”

反常三:“逾墙走”与“老翁”

……

学生讨论内容摘录如下:

关于“暮投石壕村”:

生1:“暮投石壕村”可能是作者白天赶路时需要躲避叛军和战火,所以一路风尘仆仆,夜晚赶路又危险又困乏,所以不得不停下来。

关于“有吏夜捉人”:

生1:可能白天大家都外出干活或者躲出去了,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要晚上来。

生2:“征兵”是大家主动去报名,“捉人”是被动服役,可见当时战争形势的紧迫。

关于“老翁逾墙走”:

生1:老翁年纪很大了但还是能越过墙头逃跑,说明他逃跑的愿望特别强烈,说不定看到过村里有人来不及逃跑就被捉走死在战场上的事情,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拼命逃跑被送上战场就难逃一死了。

生2:也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像这样跑过很多次了,有经验,所以能“逾墙走”。

生3 补充道:“我觉得他可能不仅仅想着保全自己的命。如果他被官兵抓走,他家里的老妇、乳下孙和乳下孙的母亲可能都会被饿死,所以他的去向关乎整个家庭的死活。”

…………

思考二:诗歌中的留白

1.在这首诗中,老妇的致辞占了很大的篇幅。思考:老妇的话语是一口气说完的吗?

大部分同学认为不是一口气说完的,但有位同学提出质疑,她说这位老妪在官兵进门之前一定想好了说辞,怎样才能打动吏的心。所以在她的说辞里,首先强调了自家对戍守前线做出的贡献:“三男邺城戍”且二男战死,仅存的一男也生死未卜。当“乳下孙”的哭声暴露出家中还有其他人时,她赶忙解释道儿媳“出入无完裙”,以免官吏进屋搜查。但官吏必然要完成“捉人”的任务,所以为免儿媳被捉走导致“乳下孙”饿死的命运,她迫切恳求“请从吏夜归”以“备晨炊”。

随即有同学指出:竹筒倒豆子一般说完,肯定会引起官吏的怀疑:这家人是不是早就想好了说辞?因此,老妪的致辞,必然经过深思熟虑,但绝不会是一口气讲出来的。由此,同学们发现了老妇不仅要小心隐藏“老翁”的行踪,避免他的暴露,还要从说辞上考虑怎样应对穷凶极恶的“捉人官吏”。这样的老妇可以称得上是忍辱负重、命运悲惨而又智勇双全。

2.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学生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老师总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众多不合情理的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安史之乱。

教师深入补充关于“安史之乱”的背景介绍: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 万士兵,号称20 万,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展示诗歌中的反常之处正是为了促进孩子的问题意识。在学生讨论遇到瓶颈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让学生有拨云见日之感。

四、读写结合

改写是以原著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几个小技巧供大家借鉴:

1.学会扩充,再现环境

教师范作示例:暮投石壕村

暮色苍茫,夹杂着丝丝寒风,吹过暗淡而寂静的村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一路风尘仆仆的我错过了旅店,只好在石壕村一户老百姓家借宿。

教师提示:这段描写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加以扩充的。请你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环境描写的句子?试着进行扩充,再现当时的环境。

学生习作:(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仿佛正在为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哭泣。夜深了,时不时传来一阵窃窃私语,好像在微微低声哭泣。月华如水,洒在空旷的原野上,又在河流中碎成段段白银。一阵大风吹过,把天上的星星和呜咽声都吹散了。万籁俱寂,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不觉已到黎明。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我只好独自与老翁告别。那榆树下枯槁嶙峋的身影,正无力地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初二13 班 梁灏严)

2.添枝加叶,丰满形象

教师范作示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两个差吏气势汹汹地闯进来:一个瘦高个儿,满口黄牙,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另一个矮胖儿,挺着个大肚子,手里持刀。此时,老妇人已吓得浑身哆嗦,连头都不敢抬。

教师提示: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凸显人物性格。

学生习作1:(有吏夜捉人)

眼前站立着两位捉丁的差役。其中一位又高又瘦,满脸麻子,尖嘴猴腮;另一位肥头大耳,五短三粗,两只眼睛狡黠地眯着,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就是从地狱中奔出的两位煞星。(初二13 班 刘思豪)

学生习作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咚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是隔壁传来的,月影之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翁如同一只狡猾的猫儿从墙头跳下,却并没站稳,摔倒在了地上,却又立时捂着嘴,扶着墙隐在墙根下,一瘸一拐地消失在胡同尽头。老翁门前站着两个小兵,高一点的着红衣,手执长矛,倚在门边,满脸不耐厌,时不时用脚踹着那破败的茅屋门,那门又是那样不堪一击,似乎下一脚就能把它踹坏。矮一点的着青衣,手执一盾,另一只手不停地敲打着门,嘴上大喊道:“快开门,当今圣上征战四方,如今需你们做点贡献,家中凡有十五岁以上男丁,皆需为国效力,快开门……”满脸写着不屑,门,在此时缓缓打开了。(初二13 班 祖孙彦)

3.从“隐”到“显”,补充情节

教师范作示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不忍回头看。我知道,老翁还在门口的榆树下,倚着破败的茅屋目送我远去。旭日东升,带来了万物的黎明和生机;可是又有谁能给老百姓一个黎明,给他们留下一线生机呢?

教师提示: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如联想与想象,升华文章的主旨。

学生习作:(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了了,鼻子一酸,落了好几滴眼泪。我身为一个唐朝官员,应将老爷爷的行踪告诉差吏们,让他们将他送去前线抗敌,可良心与同情心告诉我,这家人已经够可怜了,热乎的眼泪在下落的过程中,被寒气侵袭,落到我手上时,已是几滴清冷,那虽是几滴眼泪,但却如洪水般冲击着我的内心,这样的年头,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啊!顿时,我想起了鄜州的妻子,又是潸然泪下。(初二13 班 缪忱语)

【设计理念】以思促读、以读悟情。通过比较阅读、仿写创作等手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练习写作,领悟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所需要的时代背景资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五、读懂妙词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即:“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嫁女与征夫,不知弃路旁。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2)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3)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教师总结: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提出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倡议,并给出了课内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 万字的要求。部编版教材的阅读教学,形成了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在教读“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课外自读的指导与推荐,强调古诗词积累,使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六、作业

请发挥想象,补充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设计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这首叙事诗,诗歌语言凝练生动及“寓问于答”的写作方式,正是学生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的良好范本。

猜你喜欢

石壕吏老妇老翁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
如何才能安全过河
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