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写作教学的四个切入口

2020-02-23张萍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题目文章情感

◎张萍萍

写作能力是一种语言思维能力,透过写作展示了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思维活动的范围、视野的广阔程度、思想情感的高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目前当代初中生,面临着看到题目无内容可写,无米为炊的问题,即便“生拉硬拽”想出写作素材,也难以运用流畅的语言,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笔者从文字教学、文章教学、文学教学、文化教学四个方面力求营造写作教学审美意境,建构写作教学艺术,整体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运用文字教学法,激活写作欲望

古人创作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然后构思成文。现代初中生则是先给出题目、半命题题目或者话题材料,老师、考官基本将学生抒发的情感范围规定好,然后学生根据情感范围,进行写作。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题目,往往措手不及,只能迅速搜集素材,开始“编”作文。这种创作顺序是任务型写作,并不是学生自主愿望型写作,这就造成了学生抵触、排斥情绪,带着这种情绪进行写作,学生处于一种不得不写的状态,写出的文章自然会问题百出。老师、家长的逼迫、分数的压力使得学生必须写作文,然而学生自己确实没有写作的冲动,于此犹豫、纠结,造成了死循环,常此积弊,学生丧失了信心,最终放弃作文,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看来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是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创作源于情感的抒发,要想改变学生主观宿构的现状,定要改变创作的顺序,不是先题目,后创作,而是要激励学生先有写作情感,后进行写作,因为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欲望,只能是任务型完成模式作文。改变这种写作积弊,只有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内在写作欲望,使得学生创作的内驱力发挥效力,写出文章感情才能真挚,学生行文才能一气呵成,创作出优秀的文章。学生的创作内驱力,即创作的激情需要唤醒和激发,这就需要老师“巧舌如簧”的引导。

(一)巧用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写作文之前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想一想,引导学生将题目放在自己的情感之后。教师先抛出一个与作文题目相关的话题,之后引发学生关于作文题目的情感冲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运用饱含情感的文字,触动学生的神经,唤醒学生灵感,同时伴随激发学生调动相关的生活素材,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时老师说出的语言文字如同镜子一般照出学生生活中的往事,具有魔力般促发学生写作冲动。例如,学生要写作的题目为:“唱不完的赞歌”,教师不应让学生直面题目,而应抛给学生一个关于“值得称赞的事”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寻找能够打动学生自己,有深切感受的人、事、情,进行畅谈感慨。当学生情感充沛,心潮澎湃之时,引发学生吐露的语言文字是真情流露,是心底之音,文思便会泉涌,词句便会奔涌到笔下,妙笔便会生花,文章便可一气呵成。

(二)妙用语言文字打开学生写作思维

文章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文能够反映生活,抒发思想感情,首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与生活有效地联系。生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初中生的作文素材大部分为父母关爱、爷孙情感、同学友谊、公交让座等,枯燥絮叨的车轮素材被历届的学生不停地咀嚼着,毫无新意。

教师应运用“无厘头”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作文题目联系。当学生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教师运用语言文字启发引导学生“胡思乱想”,采用联想和想象法延伸到生活,逼迫学生想出至少十条与题目有关的生活素材,而且多多益善,囊括思想生活和事实生活,不断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畅游作文,享受天马行空的快乐,作文的自由即是大脑的自由,不断提升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

二、运用文章教学法,指导构思谋篇

学生情感饱满便需要抒发,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条分缕析地表达清晰,第一步就是将围绕作文题目,学生联想、想象出的各种素材进行筛选分类,面对一团的素材,学生此时遇到了“仙人掌”,老师根据学生的素材,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体裁、布局、主题进行定性筛选归类,从中谋局布篇,选择最为合适的素材构思成文。第二步是构思成文,在文字教学法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文字已经成功介入,学生基本确立了文章的主题,如何把抽象的、模糊的主题轮廓具体明晰地描绘出来是文章教学法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文章教学法,元人乔梦符提出了“凤头、猪肚、豹尾”之说,程少堂教授基于此提出了“丰肚法”[1]。学生在确立文章主题,选定文章素材之后,仍觉无话可说,三言两语粗略写完文章,这是初中生普遍遇到的问题,“丰肚法”是符合文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再到言之有趣,根据主旨、感情、素材、到结构、层次再到写作技法,逐步将学生脑中的素材、胸中的情感转化为有物、有序的文章。

(一)巧选素材呈现主题

在文章的结构布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些讨论过于肤浅、表层。一篇文章最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用什么素材来表现文章的主旨立意。主题显现,就是用实际的素材来搭建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具有概貌,即言之有物。学生从繁琐的生活琐事中挑选事件,绝不是大海畅游捞针,而是根据主题表达需要,全面考量而得。例如面对“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个题目,主题表现的是今天我内心的感触,看似范围很大,其实不然,学生在素材选择上要关照三个点,即“今天”“我”“心里话”,三者缺一不可,那么选择素材的范围限定在今天这种情境下,发自于我内心深处的呼唤,此外选择的素材是最具表现这个主题的素材,同时还是符合记叙文表达需要的素材,由此将一个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素材的选择十分严格,绝对不是广而泛之的,而是极具表现力而又极其与主题契合的。

(二)妙理素材明晰行文思路

素材层次化的前提是主题的层次化,将文章主旨中心按照一定顺序分化为小论点,然后进行有序化和结构化,从时间、空间、逻辑三个角度将素材归类,分别填入适当的小论点中,用以展现主题,这便是言之有序。例如“出错”这个题目,题眼就是题目本身,并无外延,运用造句扩展法将题目内容化为:谁犯了错误?犯了怎样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她)犯错?怎样纠正这个错误?结果是怎样的?等等。梳理出这个逻辑关系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拓展思维,将每个问题条分缕析地表达出来,这便形成了一篇层次结构鲜明的文章。

三、运用文学教学法,让语言更灵动、更优美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文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章,需要具有文学性,行文表达要具有艺术性,具体说来就是语言表现形式的艺术化、个性化。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先要有好的语言,于漪说:“文章没有辞采,语言不生动形象,再好的思想内容,也会因之而逊色。”[2]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运用多种句式表情达意。语言虽不是万能胶,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一)词语锤炼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挑剔”,中国语言文字内涵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称呼便可将人的身份、年龄、情绪等蕴含其中,所以我国自古便有锤炼之说,对杜甫词语的评价:“语不惊人死不休”便是对其文章词语的绝佳美誉。语言只有精准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思想,才能使文章灵动,才能使情感动人,才能赋予文章灵魂。在写作教学指导过程中,为学生挑出文章中一两个好词、一两个不好的词,引导其打开思维,联想其它词汇,进行更替,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挑选出最为精准、精妙的词语放入文章中。长此以往,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词语丰富

在行文用语中,不但讲究文字的锤炼、精细,更为重要的是词语的丰富,切忌干瘪、晦涩。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词语匮乏,表达干枯、重复用语或者语句不通顺,辞藻堆砌、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炼字的基础上进行词语的丰富,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一词一句,应引导学生多种表达,活化学生脑中语句,引导学生选择最为恰当、最为个性的词语点亮自己的文章。在写作指导过程中,为学生挑出一两句话,让学生用其它语句表达,不断引导学生添加修饰词语,化用前人典故等。写后布置给学生朗读的任务,学生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是学生“治疗”自己行文“弊病”的有效方法,也是丰富自己语辞,点亮自己脑中词汇“核堆”的有效方法。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梳理自己的行文思路,再次思索语言的逻辑性,从而达到自查的效果。

(三)词句通达

古人常说:“辞,达而已矣。”言辞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达意。写文章的主要意图也是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贵在畅达,文从字顺,逻辑严谨,行云流水便可高谈阔论,思想感情也便可以顺利流畅地表达出来,反之再好的文章立意,也会逊色几分。文章依据学生自己思维构思而成,所以词句依学生思维而出,对于语句的逻辑问题,学生很难查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互评作文,学生之间互相为对方梳理词句脉络,学生在为他人修改错误的同时,警戒自己,可谓一箭双雕。同时学生在为他人修改文章的同时,汲取他人行文优点,提升自我写作能力,更提升自己点评作文的能力,从老师的角度评价作文,更为透彻地理解作文评价标准,为此后写作文章铺下深厚基础。

四、运用文化教学法,使习作底蕴更丰厚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具有高超的驾字、驭文技巧外,最为重要的是能够饱含思想感情,这是文章的亮点更是文章的“神”。初中生写作文大多还停留在写景、状物、叙事上,对于文章的精神要领,还未能提取,这其实是关乎文章优劣的支点,学生只有突破俗常事物,将文章精神主旨引向更为高深的境界,才能透过文章展示自己的视野和写作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刻画的是背影又不是背影,将自己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融于背影中,表达出的更多的是情感,可以说文章大部分是在写父子之情。朱自清内心深处有着太多的复杂情绪,文章中一个字,可能于作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着滔滔不绝的话语,然而这情感无从表达,只能寄托在那远去的背影中,所以说朱自清刻画的是背影,又不是背影。《背影》所具有的是那个时代独特的情感文化,虽说父爱是每个时代共通的,然而朱自清的那种背影,那种父爱,是笼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的,也只有那个时代,才会衍生出那种父爱。由此写作自身就是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待人接物、说话艺术、思维方式、礼节习俗、处世哲学等等。初中生生活于此,自然带有这个地区和时代的文化观。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透过文学将文化折射出来,将文章推升到精神、哲学、美学、人性等层面。

(一)鼓励学生于习作中融入个性体验

中国文学起源较早,前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文化既有传承前一时代,又有当时时代的文化特点。对于这万千气象的文化特征,每位同学都有着各自的独到体验,正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百花齐放的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时代文化相结合,布置写作任务,不以作文计分标准为准绳,单从学生思想和时代文化的融合程度评判,唤醒学生的个人生命体验,陶冶学生个人的审美感知,启发学生将个人生命体验、审美感知和写作主题相融合。

(二)激发学生于习作中注入精神文化

每个事物都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学生的作文素材也是如此,引导学生将文章情感写得感人,将事物表现得入木三分,就要将文章创作上升到文化层面,激发学生不断对内心深处的灵魂进行叩问,启发学生思考素材与哲学、美学、社会价值的关系,引发读者思考,共鸣或给予读者以警示。例如对于“旅游”这一素材,我们便有万千切入角度,从展现我国大好河山的角度切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或者空间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从歌颂我国民族文化入手,我们可以联系旅游当地的历史、习俗、文化等,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赞叹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对比今夕事物,将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出来,启发哲学思考;从家庭温暖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将旅游中的小事件,升华为亲情的代言等等。由此看来素材是客观的,然而我们每个人的认识是主观的,是具有着个人独特特性的感知。

总而言之,学生写作文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写作教学也是一个长期规划的课程,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能一跃千里,面面俱到,笔者提出的写作教学法包含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这是笼而统之的说法,其中细节涉及情感激发、用词造句技巧、行文脉络、精神升华,每个方面的提升都需要循序渐进、攀竹而上,不能一日达顶,同时每个方面也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共存于写作过程中。作文创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每个方面都要夯实到位,才能使作文能力得以提升。

注释:

[1]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于漪.于漪全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题目文章情感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情感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