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铮铮铁骨,忧民为民
——御史王诤巡盐河东考

2020-02-23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盐政王公盐池

秦 雪 静

(太原太山文物保管所,太原 030000)

王诤,字子孝,号竹岩,明浙江永嘉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奉命巡盐河东,为巡盐御史。王诤是一个认真负责,具有实干精神的巡盐御史,也是一个清强廉直,敢于为民争取利益的父母官。他在出任河东巡盐御史时,政绩突出,在《山西通志》《解州安邑县运城志》等地方志书“名宦”“宦绩”卷中均记载有其巡盐河东的政绩。

一、出任巡盐御史

明代巡盐御史隶属都察院所辖十三道监察御史系统,主要掌管巡视地方盐政,查禁私盐及督催盐课,属于盐务部门的专职监察官。[1]435明洪武(1368-1398)中期设置,后定制两淮、两浙、长芦、河东盐场各设一人。《明史》卷七十三记载:巡盐,两淮一人,两浙一人,长芦一人,河东一人[2]1768。为了防止巡盐御史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其任期一般为一年,按年更换。

明天顺四年(1460),令山西按察司分巡该道,兼巡视河东盐池。成化九年(1473),差监察御史一员巡盐河东。自成化十年(1474)起,朝廷在河东设监察御史一名。[3]王诤便是嘉靖四十年(1561)的巡盐御史。其被命为河东巡盐御史后,有人提出想要与他交换这个岗位。“河东差者,雍容而有权利,人共号之仙差焉。于是人有欲得之者。欲公让,公曰:何不可?盍请诸本堂。”[4]此人认为担任河东巡盐御史是一件“美差”,不仅外表风光,而且手握重权。王诤并不贪慕这些,便答应了此人。由此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之人。然而,本堂周公延是一个立场坚定、正直之人,看中王诤的品质与能力,坚持让王诤出任。

王诤担任河东巡盐御史后,并不把这当作一件雍容美差,而是脚踏实地、大干实事。《竹岩王公传》记载:“公往而不复雍容,乃日孳孳兴利除害,如监司守令然。”[4]御史王诤务实求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工作岗位上可谓是兢兢业业。在《解州安邑县运城志》卷五《宦绩》中记载有王诤:“永嘉进士,嘉靖间巡盐河东。以冰檗名其堂,盖自砥也。”[5]王诤所在的大堂以“冰檗”为名,“冰檗”出自唐代诗人刘言史所作《初下东周赠孟郊》一诗:“素坚冰檗心,洁持保贤贞。”[6]3465饮冰食蘖,比喻一个人寒苦而有操守。王诤便是以此来砥砺自己,为民官要做到廉洁坚贞。

二、为民祈雨,作《祈雨文》

在王诤初任河东巡盐御史时,时年大旱。这从《盐法条奏》一文中可知:“如今年自春至秋,颗粒不生。”[7]117天气大旱,连年未雨,赤地千里,庄稼无收,盐池池水也干涸,盐花不生。这样的大旱持续了三年之久。老百姓无以为食,盐商无盐利交税。作为一名父母官,王诤见此民不聊生的困境,很是为河东百姓担忧,因此其作《祈雨文》希望天降大雨。

在王诤的《祈雨文》中,记录了当年河东盐池地区生产情况:连年的大旱使得当地“水不润下,盐不生花。五谷不生,生者复枯”[8]487。为什么天旱会影响盐池产盐?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记载:“水曰润下……润下作咸。”[9]219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润下作咸”的意思是停蓄于海、凹池、岩下的咸水,可制为盐。所以说盐的产生离不开水。连年大旱造成盐花不生,这给河东盐池这个承担着国家重要盐课赋税的盐产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盐课都无法完成。然而四运司盐政总理鄢懋卿为了搜括民财,却提出了增加盐课,清理残盐的政策。《明史》卷三百八记载:“会户部以两浙、两淮、长芦、河东盐政不举,请遣大臣一人总理,嵩遂用懋卿。”[2]7924鄢懋卿总理两浙、两淮、长芦、河东这四个盐运司,尽握天下利柄。其上任后便施行增加盐课、搜括四司残盐。这些政策对于河东盐运司及其当地老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以负担。

在《祈雨文》中,王诤并不是简单地苦求神灵恩赐,天降大雨。而是展开了一番论述: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而要使百姓不受疾苦,天、神、百司、御史要尽好各自的职责。官员御史如果有滥刑黩货、残害百姓之人,应该受到的惩罚。对官员的恶行不报于天、对老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应雨之时不雨,则是诸神的失职。自己身为河东盐池百官之首,此番言论如果能为解除百姓疾苦,就算冒犯了诸神,也请罚于自己。在有神论的封建社会,王诤的这番肺腑之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据记载,王诤“祷雨祈盐,引躬切责,甘雨大霈,盐花盛生”[10]。虽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雨不会因王诤作文而降临。但通过《祈雨文》,我们可以看出王诤忧民为民之心,以及作为一个巡盐御史的责任与担当,传达出“民生为本,民重官轻”的为官之道。

三、怒撤“鄢”席,奏请减课

王诤为官清廉刚正,务实求真。史书记载“其自奉至菲,而过宾之至,亦如其自奉无菀枯一焉”[4]。他自身是一个极其廉洁奉公之人,有宾客前来拜访,也是简单的招待。王诤曾作《戒杀歌》道:“食者甚美,死者甚苦。损福损真,后悔何补。”[11]61劝诫人们要节俭。

在巡盐河东时,王诤与当时的四运司总理鄢懋卿还发生过一次正面冲突。嘉靖四十年(1561),鄢懋卿巡历河东,清理盐法。雍正《山西通志》八十六《名宦》中对此事有记载:“鄢至安邑,令治具看席三十。诤大怒,立命撤去,务从俭约。宴罢,即具饯以促其行。鄢屏气而去。”[12]鄢懋卿来到安邑后,令人置办三十桌宴席为其接风。王诤看不惯他铺张浪费讲排场的做法,公然与之抗议:“公从容说之曰:‘吏不奉行明公徳意,而以侈名归,明公非计,请小抑损之。’鄢语屈。”[13]令人撤去了这三十张宴席,厉行节俭。鄢懋卿回去之后,便制定了“每引加盐作二百二十斤,每引加银作三钱八分五厘”的盐课,同时“将在场历年堆积盐料之内,取盐三十七万引,共该易银一十四万二千四百五十两”[7]117,加赋于河东。当时的河东地区受地震影响,受损严重。又接着天气大旱,民不聊生,盐产不足,这让当地人民根本无力承担。在经历了嘉靖四十年(1561)缴课艰难的困境,王诤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作《盐法条奏》奏议了此事,请求恢复盐课旧额。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诤是一个务实廉洁、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巡盐御史,他不会为了迎合上级官员而干劳民伤财之事。因其抗直不阿,史书上称其有“古大臣风”。

四、务实求真,奏议盐法弊病

王诤来到河东盐池后,通过实地考察、耳闻目见,对河东盐政及解盐的生产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他敏锐地发现损害河东盐利有四事。为了祛除弊病,直言上谏请旨作《盐法条奏》。其奏议内容有四个部分:一曰复盐课之旧额;二曰省盐仓之妄费;三曰求盐丁之实用;四曰□守支之淹役。[7]116-120所作奏议逻辑清晰条理,言辞恳切;陈述内容有理有据,指其要害,并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治理河东盐政之弊病,使盐业得到正常发展。

在《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十四中有这样的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御史王诤议处河东盐法四事。——本司盐课。近清出积滞引价十四万有奇,又岁增余盐四万有奇,一时商民重困,输纳不前,请行巡盐御史将前项盐引不必加增,每引照旧二百斤,召商报中。其余盐价银除四十年已解运外,其四十一、二年仍依期完报济边。——前都御史鄢懋卿议于本司门内设仓贮盐,无益妄费,宜停止。——捞采盐丁额设二万余人。往往私相雇代,徒冒虚名。自今当于清审之时,从民自便,无力者照旧供役,有力者纳银一两五钱俟。盐花生结,盐丁捞采不及,将所纳者雇募贫民,每办一料给以银二十两,官民两利。——中东西三场各设大使一员,攒典一名。各岁办盐一十四万引,照数守支。而盐额易消折,守支未尽绝者,不得起送。历年淹滞,乞依长芦事例。守支已及九年者,核无奸弊准令起送赴部,得旨俱允行。”[14]这条讲的是世宗皇帝批复河东巡盐御史王诤的奏议之事,其奏议的内容正是盐法四事。奏议得到批准后,当地盐丁的产盐负担有所减轻,好的政策也促进了河东盐业的发展。

五、名垂青史,建制王公祠

正因为王诤的务实廉洁的工作作风,不畏强权、正直敢言的品质,其被誉为“铁御史”。当地老百姓特别感激他,为了表达对王诤的尊敬爱戴之情,修建有“王公祠”。这在明万历年间编纂的《安邑县志》卷三《建置志》“坛庙”目可见:有“王公祠在池神庙后,祀侍御史王公诤”[15]的记载。此外,在清康熙年间所修的《河东盐政汇纂》中也有记载“王公祠,向在池神庙后,祀侍御王公诤。今公已并祀于忠爱祠中”[16]。这两条均可证明在嘉靖年间为纪念王诤修建有“王公祠”。翻阅志书,明代担任河东运司巡盐御史的官员共有一百二十多位,其中因政绩卓越而被人修建“生祠”的不过数十个,唯有“王公祠”修建在池神庙的周围,足见当地人民对他极其爱戴。

御史王诤巡盐河东时清正廉洁、体恤民情、大干实事,当时便有“于是河东之政为国初以来第一”[4]的说法。所以,王世贞在《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竹岩王公墓表》中对王诤作出“旌廉吏,惩贪墨,掊豪侠,恤孤茕,扬主威德于万里外,为诸方冠”[17]730这样高度的评价。王诤为官一直践行官为轻、民为重,权为轻、责为重,名为轻、德为重的准则,着实是一位为民谋利、解民所忧、务实廉洁的父母官。

猜你喜欢

盐政王公盐池
柯立夫藏书室蒙古文文献《哲里木盟长报王公等履历》的内容与价值
映像畜牧业
千古名臣王十朋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清末民初辽盐征榷研究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调色盘
盐池美食
牙仙仙后涂莎娜的故事
话说王公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