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02-22田奉维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教育

田奉维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各种新兴媒体借助网络平台蓬勃发展,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借助网络媒体肆意传播,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意识形态状况关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前进方向。由于媒体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存在,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大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如何借助媒体平台走出困境,对于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2],从四个不同的维度阐释了全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现状,深刻揭示了媒体发展的本质内涵,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境遇。

(一)全程传播,打破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限制

全程媒体,指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不刻不在一个传播链条中,事件的每一步进展消息都及时对公众进行发布、全程传播。全程媒体的及时性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递时效性比较差的缺点,“即时新闻”已成现实,借助媒体技术,教育信息的传达更为及时全面,打破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限制。一方面,信息的全程传播为把握大学生的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即时参考和现实可能。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已经习惯并依赖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言论、转述观点、交流思想,这些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关注、参与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洞察其思想倾向,捕捉大学生的表达诉求和思想变化,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全程媒体所具有的快捷性和瞬时传播,提高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传播速度慢,导致信息传递滞后,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随着全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使得大学生利用媒体获取信息的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转换为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流动课堂,借助媒体终端,通过及时、迅速的传播方式,进行广泛、及时的意识形态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

(二)万物皆媒,促进了大学生主动性优势的有效发挥

全息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图文,音频、视频、游戏、VR等更能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万物皆媒的趋势愈发明显。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总是带有教育者的些许理论灌输,枯燥乏味,使得大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在全媒体时代,全息技术使得信息交流实现了“传播可立体、场景可再生、内容可形象、信息可还原”[3]的多形态、立体化传播,更加凸显了受众的视听和感官体验,这种具有强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使得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易于接受,使得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全息媒体带来的信息数据化传播,也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使得大学生主动性优势的发挥成为可能。各种新兴媒体凭借高速、快捷的技术优势,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他们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渠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图、文、声、画等形式相结合,使意识形态教育由封闭僵化走向趣味生动,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愈发凸显感召力和渗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放互动,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全员媒体即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人人都持有对事件的话语权。全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言论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平台,但全员媒体的广泛性、匿名性和情绪性,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愈发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随着全员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虚拟性、自发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愈发突出,大量落后腐朽、低俗迷信甚至反动的信息泛滥,网络谣言四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媒体也往往成为了负面舆论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始发地和放大器。事实也证明,准确、权威的消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扰乱人心;积极、正确的主流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思想言论就会肆虐泛滥。因此,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主流媒体要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于非主流媒体传播的错误舆论,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方位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及时提供真实客观、权威可靠的优质内容。巩固壮大全媒体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积极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努力做到敢于亮剑、引导舆论,凸显主流媒体的“压舱石”作用。

(四)精准高效,增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全效媒体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更具效率,更加富有实效性。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全效媒体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高效,扩大了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媒体等形式来实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精确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更多的局限于“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千篇一律”教学内容,教育变成了教师的纯粹灌输与学生的被动接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全效媒体的发展,大数据技术为及时、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育者通过灵活运用媒体语言的趣味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使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借助媒体技术,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反馈进行分析判断,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改进方向,因材施教,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精准化,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媒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充满人情味、富有趣味性,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创设更为宽松、自由和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极大的增强了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

全媒体时代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境遇,却也带来了新的现实困境。全媒体手段的开放性颠覆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认知,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任意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给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现实难题,提出新的挑战。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弱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运用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和权威,出于信息传播的中心地位。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体融合发展,信息传播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过去由专业媒体人主导的大众传播,已经扩展为全民参与的传播”[4],传播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每个人都能对信息进行发表、评论、转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受众听到的不再只是权威、官方的消息,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伪,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去中心化”态势,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被极大的弱化和消解。特别是一些借助网络平台迅速走红的网络大V、网红等,是大学生群体的日常关注对象,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依靠其强大的粉丝群使自身的主观想法被几何式放大。有的大V为了博眼球、赚人气,不问事实真相,信手转发、评论,成为网络谣言的“扩音器”,直接造成谣言的裂变式传播,使得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产生动摇。而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力军,其思想愈发个性化、多样化,全媒体的交互性使大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迅速便捷地寻找和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获取途径更为隐蔽和多元,他们有表达的欲望、独到的见解,不再单纯地崇拜于教育者的权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对于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不会轻易全盘接受,敢于质疑甚至抵触,使得意识形态教育本身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成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二)传播内容的任意性消弭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当今社会,多种思潮与多元文化交织,品种繁多的媒介环境使得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内容不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中任意传播。这其中既有时事资讯和社会新闻,也包含大量负面信息和不良思想,其中不乏充斥着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息内容。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将新媒体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极力向当代大学生兜售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它们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让大学生对其产生好感,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模糊认识和动摇态度。运用各种手段推销输出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话语,形成所谓的“西方话语霸权”,挤压其他话语的生存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被弱化和“边缘化”的风险,不断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全媒体的开放性使其所容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低俗、迷信甚至反动的内容,大学生既能在网络上接收到遵从事实、客观理性的声音,也能获取到扭曲事实、混淆视听的“噪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以及违反社会道德、色情暴力的信息借助新媒体平台大肆传播,其“产生、传播、发挥作用的全过程作为反面案例证实着主流话语‘失声’的窘境”[5],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特别是面对各类新闻失实、肆意诽谤、政治谣言的狂轰滥炸,大学生难以准确分辨信息真伪,无法有效防止非理性、煽动性信息的渗透,在庞大而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容易受到诱导、迷失自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产生困惑和迷茫,消弭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冲击意识形态教育的育人环境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学生所触及以及接收到的信息量较少且相对简单,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权威性和可控性,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然而,随着各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渠道多样化,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越来越复杂的舆论环境,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匿名性、难控性等特点,信息的广泛传播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潜伏的危机也逐渐暴露出来,原有的教育环境遭到冲击。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得以拓展,途径多样,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产生、发酵、扩散,由于我国媒介及网络监管机制还不健全,对许多虚假有害信息的网络传播缺乏有效控制,使网络领域内各种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难辨真假,各种非主流的声音,各种政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借助传媒载体从网上到网下到处流传,无论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亦或是腐朽思想的趁虚而入,给大学生群体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危及网络舆情和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并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排斥、挤占和诋毁,扰乱了大学生的认知判断。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机制还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海量的网络信息泡沫和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常常使当代大学生难以辨别,甚至偏听偏信,导致认知偏差和理性缺失,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海洋中不知所措、迷失方向,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趋于复杂多变,增加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新的困境,更加凸显了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重要性和时代迫切性。如何直面挑战,化风险为契机,探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路径,创新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是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坚定政治立场,确保党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

全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全面领导,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6],更好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党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引领好媒体传播的舆论走向,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一是要坚定政治立场,牢牢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方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立场方向至关重要,如果立场动摇了、方向走偏了,那就会出现大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自觉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传播好党的声音和主张。对于全媒体背景下各种腐朽错误思想的传播,要积极进行引导和干预,将各种错误思想拒之门外,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坚定信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中的指导和主导地位旗帜不倒,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引领指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把握好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着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引领社会思潮的正向发展,不仅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高执政党政治权威的需要,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党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媒体传播的前进方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敢于回应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帮助其厘清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加强信念引导,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实效性。

(二)彰显话语自信,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体系表达

各种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各种信息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在网络中肆意传播,传播内容的任意性,逐渐消解着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认同,必须筑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彰显话语自信,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体系表达。其一,提高主流媒体话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全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得提升我国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导力和公信力,更好的向大学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党和政府应积极主动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创建权威的信息传播平台。敢于批判和揭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政治阴谋和丑恶本质,揭露“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坚决清除各种扭曲事实、混淆视听的“噪音”和过分鼓吹、造谣传谣的“杂音”,旗帜鲜明的亮剑、理直气壮的发声,凭借官方媒体的知名度和权威度,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各高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抢占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占领舆论制高点,向大学生推送积极主流的声音,提升主流媒体话语的公信力。其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和认同度。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7]在现如今的媒体环境中,每个个体都是自媒体,要想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创新话语体系表达,回归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行为,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困惑,善于运用新媒体语言和新媒体形式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让抽象的意识形态教育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使社会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并内化为自己长期坚守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认同,增强新媒体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效力,形成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和强烈支持。

(三)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清朗的育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8]。全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借助网络肆意传播信息,网络问题层出不穷,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环境遭到冲击。国家和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态势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育人空间。其一,必须加强媒体法制建设,健全媒体法律体系。国家要积极推进与新媒体有关法律的的立法和执法,实现网络法治,提高关于媒体立法方面的预见性、执法方面的可操作性,加强对网络平台上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制性和惩戒性。对网络上的内容、行为、参与途径等作出明确规定,做到网络治理依法参与、有法可依,确保大学生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其二,加强网络管理,提高信息监管水平。政府必须积极参与网络管理,对信息传播渠道进行有效的引导,强化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不断开发和使用安全防范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筛选和甄别各种错误信息,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解决新媒体发展带来的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谣言和负面信息,各高校要迅速掌握舆情信息,及时澄清,消除谣言产生的负面影响,规避不实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其三,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营造健康清朗的育人空间。在信息化时代,各类媒体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各媒体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努力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利用好新媒体,积极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使其真正发挥全媒体的效益,让网络空间始终充满着积极乐观的主流意识。

(四)推动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渐渐模糊,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9],在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我们既要依托新媒体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同时也要发挥传统媒体官方、权威、认知度高等优势。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其一,实现平台终端的共融互通。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抓住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更新换代的契机,将最新成果应用于报刊、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技术升级与平台改造,积极发展“两微一端”等新应用,新媒体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网络平台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应用微博、微信、新闻媒体客户端等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实现线上线下、平台终端的共融互通,构建舆论传播新高地,打造出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信息传播新平台。其二,推动信息内容的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要当好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守门员”,用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新媒体真假难辨的信息内容做好把关,新媒体也要利用自己海量、无限的信息内容和即时、快速的传播速度为传统媒体提供新的内容素材。以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为基础,既要坚持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丰富性,又要注重趣味性和真实性,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找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共振点”,形成舆论合力,抢占信息的制高点和话语的主动权,推动信息内容的有效整合与实时共享。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