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芭蕉扇在《西游记》文本生成中的作用

2020-02-21张艺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西游记

摘 要:在《西游记》 小说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一把独特的兵器。一方面,作为一把武器,它暗示着铁扇公主凄凉的内心,也揭示了她的佛道背景;从杨景贤的元杂剧《西游记》 到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铁扇公主的法器也经历了从铁扇到芭蕉扇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也暗示着铁扇公主性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芭蕉扇在“火焰山”一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条叙事线索以它为核心展开叙事。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铁扇公主芭蕉扇的作用。

关键词:《西游记》 芭蕉扇 铁扇公主 故事情节

从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 到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铁扇公主的扇子经历了从铁扇到芭蕉扇的演变过程。随着形象的改变,铁扇公主的扇子在文中的意义也相应地改变、丰富和发展。目前学术界对芭蕉扇的研究主要在“三调芭蕉扇”这一故事情节上。刘毓忱认为“三调芭蕉扇”的艺术特色在于巧妙编织故事情节的同时,生动塑造了铁扇公主、牛魔王、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群像。a吴圣昔认为“三调芭蕉扇”的艺术成就是“以文为戏”,以戏笔构筑波谲云诡的神怪故事,从而揭示一般的人生道理。b本文则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芭蕉扇这一道具的物质特性和文化内涵,揭示其对铁扇公主形象的塑造作用、在小说中的深层意义及其穿针引线的特殊作用,全面探究芭蕉扇这一意象。

一、芭蕉扇对铁扇公主形象的塑造作用

首先,芭蕉扇展现铁扇公主的性格变化。在文学作品中,兵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主人的性格。比如:枪的使用是点状的,它代表着快和精准,这就不适合许褚、典韦这类赤膊上阵的猛将,而更适合赵云、马超这类白袍银铠、挺拔英武,有着儒家人文情怀的将军。同理,大开大合的刀则更适合大悲大喜、豪气冲天的关公、武松。所以笔者认为,从杂剧到小说,铁扇公主这把扇子的演变过程,其实是她性格的软化过程。

元杂剧《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是位女仙,司风部,性桀骜,因酒后叫板王母,怒而下界。她无儿无女,之所以不肯借扇是因为孙悟空言语无状,调戏她,要与她婚配。由此观之,杂剧中的铁扇公主是一位自由自在、自尊自强、有自我意识、敢于捍卫自己尊严的“高冷女神”。

在明小说《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有了更多的人情味。作者把铁扇公主塑造成一个略悲情的封建妇女。她溺爱孩子,不仅对他疏于管教,还因夺子之仇拒借芭蕉扇。她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跟前,几时能见一面?”c字里行间全是对红孩儿深沉的母爱。丈夫弃她而去,于积雷山另辟洞府,两载不归,她也未曾大吵大闹。孙悟空假扮牛魔王归家,她看到“丈夫”回来后更未苛责一句。满心满眼全是对他的深情与爱慕。牛魔王被伏,她急忙卸钗环、脱色服、挽青丝、穿缟素,手捧扇子叩头告饶,力求能保住丈夫的性命。至此,“高冷女神”跌下神坛,成为一个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家庭妇女”。她的武器从铁扇到芭蕉扇的软化过程,就很好地影射了这一点。

其次,芭蕉扇暗示铁扇公主的内心情感。文学史上,作家常通过女性手中的扇子来间接刻画人物性格。如班婕妤咏团扇表现其情苦哀怨的心情;李香君血溅桃花扇表现其不畏强权的气节;晴雯撕扇表现其天真烂漫的娇嗔。无论哪一种,她们手中的扇子必然是精细华美的,这样方能展现女性之美。反观铁扇公主,却用了一把不甚精致的芭蕉扇。

芭蕉扇又叫蒲葵扇、棕扇。据清王廷鼎的《杖扇新录》 记载,这种扇子多产于福建、广州一带。叶大而厚,其状圆,其数多,叶柄长于一尺。叶子的颜色呈浅绿色,如若阴干就变为白色,然干而不枯,便于制扇。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简单,采下叶子至于阴凉处,阴干后置于重物之下使之平整,然后剪成圆形,并用竹篾劈成细丝杂以棉线,沿边缝好。其优点是轻便廉价,便于家用。筆者认为这一特性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铁扇公主在牛魔王心中的分量。不争不抢无辎重之累,谓之轻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谓之廉价;糟糠之妻不下堂,谓之家用。

铁扇公主是一个风姿绰约、娇媚动人的女妖精。第六十回作者描摹她酒醉情状时说她“面赤似夭桃”“身摇如嫩柳”,再加上“捏捏掐掐”“絮絮叨叨”(第782页)几个叠字,其酒醉后摇曳的媚态就跃然纸上。这样一位美娇娘,作者既没有给她配一把精致的纨扇,也没有遵循杂剧所述给她一把铁扇,反而是一把轻便廉价、便于家用、非常普通的芭蕉扇。笔者认为可以从芭蕉的文学审美意义入手来深入挖掘这其中的原因。

古代的文人墨客善于在纸笔间对植物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富有神韵美。 芭蕉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同样被文人赋予独特的审美内涵,并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保留下来。宋吴文英有“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的描写。清蒋坦有“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秋灯锁忆》)的情致。铁扇公主面对丈夫两年不归,内心也必定是“潇潇”与“飕飕”的。作者赋予铁扇公主芭蕉扇而非女性常用的华美纨扇,或是借芭蕉意象暗示铁扇公主内心的凄凉。

此外芭蕉在文人眼中常和雨联系在一起。如韩愈借雨季的芭蕉栀子抒发自己的闲适情趣;李易安借雨打芭蕉展现独居异乡的愁思;万俟咏借蕉雨道出自己夜深难寐的相思情。刘勰认为文学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产物d,四季的更替,阴阳的变幻,生命的兴衰,这些大自然的变幻形态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了文学意象。雨打芭蕉作为“物色之动”的一种,同样可以激起文人们的丰富感受。“蕉雨”这一雨景常常出现在特定的情境中,其情感指向通常表现为羁旅思乡、闺怨相思和闲适情趣。e其中“闺怨相思”这一情感指向,十分符合铁扇公主这一人物的内心。宋胡仲参有诗“听尽芭蕉雨,愁人夜不眠。凭谁将此意,为妾到郎边”(《闺中词》),写一位与恋人远别、久未相见的思妇,在寂夜之中的内心独白。夫离子散的铁扇公主独居芭蕉洞,内心的寂寞孤清无人倾诉,在无数个“夜长无寐天不明”的夜里也定是想将对牛魔王的思念“为妾到郎边”。在见到孙悟空假扮的牛魔王时,她就将这份埋怨隐晦地表达了出来“大王宠幸新婚,抛撇奴家,今日是那阵风儿吹你来的?”(第731页) 想让夫君知晓自己的委屈,又不舍过分苛责,分寸拿捏得极好。

再次,芭蕉扇揭示铁扇公主的宗教背景。从宗教因素看,扇子演变的另一来由是作者在强调铁扇公主道教和佛教的双重身份。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中提到,小说有一类次要情节属于注释性文字,这种文字不能不写,但写出来又会中断文章主线。所以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作者会利用一个小道具。f芭蕉扇在其中就起着这样一个作用,作者就是通过对芭蕉扇宗教特征的刻画,暗喻铁扇公主的宗教身份,以防因过多交代她的背景而造成文章主线情节不够连贯的问题。

全书仅有两把芭蕉扇,另一把的所有者是太上老君,这两把宝扇俱产生于天地形成初始。道家讲阴阳五行,老君的扇子既能生火炼丹又能收金刚琢,火克金,故属火,而另外一把扇子能生风、下雨、灭火,水克火,故属水。且火焰山的火源于悟空打翻的炼丹炉,此炉又是靠老君的扇子扇火,因而他们二人的扇子很可能是一对。文中说铁扇女妖的这把是“太阴之叶”(第 719页),那么,老君的那把很可能是“太阳之叶”,正合道家阴阳两数。澹漪子评“非太阴之润泽有过于水也,水有形而太阴无形也;学道者亦和合阴阳,调停水火而已”g。 就是说芭蕉扇能灭火焰山的火,但是水不能灭是因为铁扇公主学道,故她能“和合阴阳,调停水火”。

此外,松、竹、梅、兰、芭蕉素有“五清”的美誉,其中寄托了古人的人格理想以及审美趣味。李渔在《闲情偶寄》 中说:“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h颦儿在大观园中的寓所,便是以绿竹为主、芭蕉为宾。由此观之,芭蕉与竹子一样有著超然脱俗、清幽虚静的品质。再结合上文所述,这二人为什么使用芭蕉扇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芭蕉这一品性确然和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相得益彰。牛魔王也曾说:“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第727页) 这些更是证实了铁扇公主是道门中人。道家强调见素抱朴、无所不容,反对针锋相对。所以铁扇公主既然自幼修行,道家思想必定植根深重,不然她也不会收敛锋芒,清苦修行,最后修成了正果,留名于经藏。

表面看来,铁扇公主是“贤妻良母”型的世俗女性,是迷失自我、怨而不怒的封建妇女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正妻,她从未去积雷山骚扰门户、争风吃醋。也从未使出浑身解数与玉面狐狸争夺牛魔王。而是恪守“三从四德”,独自一人在芭蕉洞“风露立中宵”,静静等待丈夫的归来。但是从铁扇演变成芭蕉扇的宗教原因看,就可以挖掘出铁扇公主另一个性格特征——冷静自持、自尊自强。

这样一来,她不和玉面公主争风吃醋就有了另一种解释。既然受过道教文化熏陶,相比玉面狐狸,铁扇公主就是受过教育的“新知识女性”,眼里也未必只有儿女私情。其治下的山民通常沐浴焚香、备美酒佳肴请她出洞赐福。求得宝扇之后,连扇三下便可熄火、生风、下雨。山民借此播种收割,得五谷以祭五脏庙,生活过得幸福安泰,是以敬铁扇女妖为女仙。由此观之,铁扇公主与别的女妖不同,不以吃人为生,而是一个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百姓的“事业型”女妖。

芭蕉还具有佛教含义,指其中空速朽。由于这种植物没有实心的树干,只有空心的叶柄,易折易败,所以败蕉在佛教喻指人的自身肌体,寓意人身无实,性命败颓,充满枯寂、荒凉。铁扇公主使用这样一把有佛性的扇子也是有原因的。

小说第五十九回中樵子提到铁扇公主就是罗刹女。在印度神话中,罗刹女本是恶鬼,后皈依佛门,成为《妙法莲华经》的诵持使者。《妙法莲华经》卷七有“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额,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可见,罗刹女也是佛教中人。因此,本是佛门中人的铁扇公主同时又修行道家术法,笔者认为这体现着《西游记》的佛道合流。其实,铁扇公主本身也蕴含着佛道的心学思想。作者对她的刻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与孙猴子周旋;二、被众仙制服;三、潜心修行成正果。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妖到修成正果的女仙,这一心灵的回归暗合了心学的主张“求放心”“明心见性”。此外,“过火焰山”一难也蕴含着佛教因果思想。火焰山之地的东、南、北方都没有火,只西方取经之处有火。“经”与“火”相因而至,使人进退两难。且火焰山是孙猴子五百年前上九重、踏凌霄时踢翻八卦炉所致。唐僧一行不得借扇过山又是因为他们与扇子的主人铁扇公主有过节——降服了红孩儿,使得她们母子常难相见。前后文因果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二、芭蕉扇对情节构成的影响

首先,芭蕉扇丰富了故事情节。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唐僧师徒过火类坳的故事,是火焰山的前身。这个故事中没有说明小说里的各色人物,总的来说情节粗糙,内容也无甚特别之处。师徒过这野火滔天的难关极为容易。“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i显然,这段文字的重点是在写人与自然的对抗,展现的是古代人民对克服自然灾害的渴望。

在《西游记杂剧》中,增加了一批新的角色,故事也开始有了波澜起伏。如上文所述,铁扇公主无夫无子,与师徒四人的矛盾冲突是孙悟空调戏她。最后悟空也未借得铁扇,而是观音菩萨派遣雷公电母及风伯雨师用水将火山熄灭,方才过了这一关。j人物方面,相较于诗话,杂剧这一版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铁扇女仙。她桀骜不驯,自尊自爱,是个正面人物。而文中的孙悟空却是个举止轻浮、妖性未泯的负面人物。情节方面,作者将矛盾转向人物之间的相互抵牾,作品也因此具有社会意义。

到《西游记》小说,作者不仅用洋洋洒洒的三回篇目去刻画“调芭蕉扇”,并且在这三回前就通过收服红孩儿之事为此埋下伏笔,转变了矛盾冲突的根源。此外,钵盂不再是过关的钥匙,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也不再是过路的第二法门。铁扇公主把控着唯一的出路,“借扇”一事变得必不可少。芭蕉扇就成为矛盾双方争夺的焦点,双方因此各显神通,情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矛盾冲突也更加尖锐。人物方面,作者既扭转了孙猴子在杂剧中的负面色彩,又塑造了一个有着人情味的铁扇女妖。并且对于铁扇公主的塑造,他杂取了《西游记杂剧》中鬼子母和铁扇公主两个人物,又赋予她丈夫、情敌还有小叔子如意真仙。人物之间相互作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善。

其次,芭蕉扇推动了情节发展。澹漪子曾对“孙猴子三调芭蕉扇”有过负面的评价:“尝怪小说演义,不问何事,动辄以三为断,几成稗官陋格。若此处之芭蕉扇,一调而受欺,势不得不再;再调而被赚,势不得不三。岂若《三国》 《水浒》刘玄德之顾茅庐、宋公明之打祝庄,皆可以三可以不三者,必欲三之而后已耶?”k他批判“孫悟空三调芭蕉扇”实属可有可无,只是写小说演义的套路,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陈规陋习。不论《三国》,还是《水浒》,都难逃这种陋习的掣肘。但笔者认为,“三调芭蕉扇”并不是“可以三可以不三者”,因为作者通过这三回,不仅是在刻画八十一难中的一难,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小的完整的故事单元,是《西游记》多元整一的情节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小的故事单元中,有稳定的人物,即牛魔王、铁扇公主及玉面狐狸,还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既有开端、发展,又有高潮、结局,并围绕悟空三调芭蕉扇展开。另一方面,这一故事单元与“孙悟空踢翻八卦炉”“悟空火云洞大战红孩儿”和“如意真仙拒给落胎泉”因果相连。总的来看,火焰山一难又是唐僧师徒八十一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既是有着自己独立意义的个体,又是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整体。作者围绕调芭蕉扇展开故事,以悟空借芭蕉扇过火焰山为主线,牛魔王等人的情感纠葛为辅线,双线交叉并进推动故事发展,同时还刻画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一调芭蕉扇中,悟空就和铁扇公主有两次交锋,第一次借扇,铁扇公主先和孙悟空有一番口舌之争,澹漪子用“望之久矣”l一词来概括铁扇公主对悟空的仇恨。她的一段剖白展现的是多数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即不求孩子能有多大成就,只求他们能绕膝相伴。悟空也一改杂剧里的轻浮,对铁扇公主彬彬有礼,尊称嫂嫂。他被芭蕉扇扇得滚了一夜,却没像杂剧中那样去搬救兵,而是卷土重来,重新战斗。第二次交锋,孙猴子变身为虫,把铁扇公主的肚子搅了个天翻地覆。这一借扇法子十分巧妙,铁扇公主毕竟是悟空的嫂嫂,悟空又有求于她,所以不能像对付别的妖怪一样,不管他们死活赢了便好,但“礼借”不行只能“武借”,悟空这次“武借”的“度”把握得极好,既不伤其性命,又能达到目的。可是这把扇子却是把假扇子,悟空偷鸡不成蚀把米,目的不仅没达成反而烧了两股毫毛。此处真假扇子这一设定十分巧妙,既使文章有波澜从而引起读者兴趣、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又能引出牛魔王和玉面狐狸,为下文做准备。

二调芭蕉扇时,猴子转而求助拜把子兄弟老牛。主干“悟空二调芭蕉扇”在发展的同时又分出小的故事单元“牛魔王抛妻宠妾”。牛魔王分别用“山妻”“爱妾”来称呼他的大小老婆,二者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反观二者对牛魔王的态度,玉面公主听闻芭蕉洞派人来请牛魔王,立刻醋意翻滚,倒进牛魔王怀中撒泼打滚、号啕大哭,继而破口大骂他是惧内的庸夫。而铁扇公主见“丈夫”回家,却立即整理仪容、急趋至洞口迎接。且“须臾间,叙及寒温”(第731页),即便心有不满,她也只是委婉地提醒他勿忘结发。邹忌曾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玉面公主不仅不“畏”,反而很“凶”,但是这二者不论怎样都不是“私”,都不像铁扇公主一样,对丈夫有着发自内心的、超乎自我的关怀,反而更多的是对自身处境的关注。李卓吾评价这二人的行事做派:“形容铁扇、玉面两位公主,曲尽人家妻妾情状”m,就十分贴切。另一方面,主干的情节也十分有趣,孙猴子用“真假牛魔王”的计策来回应“真假芭蕉扇”之计,成功夺得了扇子。但是他并不知道变换尺寸的口令,所以未足三尺的他却扛了把丈二的扇子招摇过市。作者用不成比例的对比,来讽刺孙悟空的自满,同时也造成了喜剧效果。

得知真相的牛魔王怒不可遏,又以“真假猪八戒”之计报复孙悟空,取回芭蕉扇。孙猴子只能“三调芭蕉扇”,和曾经的拜把子兄弟凭武力定乾坤。最终在众仙的帮助下,降服牛魔王,获得扇子。悟空之所以“三调芭蕉扇”才成功,是因为他懂人情,因念及和牛魔王昔日的友情,敬重铁扇公主,所以先“礼借”,礼借不成方决定“智取”,最后才选择“武夺”。

总而言之,对铁扇公主这一人物形象来说,芭蕉扇象征着她性格的软化,揭露了她内心的苦闷,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宗教背景,塑造了一个既娇媚多情,又自立自强的女妖形象。对《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而言,芭蕉扇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特殊作用,使得“过火焰山”一难,曲折生动,引人眼球,闪耀着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a 刘毓忱: 《巧妙编织故事 生动塑造人物——〈西游记〉三调芭蕉扇的艺术特色》,《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第106—108页。

b 吴圣昔: 《以文为戏 意味深长——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欣赏》,《名作欣赏》1990年第3期,第16—19页。

c 〔明〕吴承恩: 《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本文所引《西游记》原文均出自此版本,页码附于文中,不再另注)

d 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3页。

e 徐波: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82页。

f 叶朗: 《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页。

gkl〔清〕汪象旭,黄周星: 《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七册),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h 〔清〕李渔: 《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1页。

i 李时人,蔡镜浩: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页。

j 陈均: 《〈西游记杂剧〉评注本》,贵州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m 〔明〕李卓吾: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499页。

参考文献:

[1] 王庭鼎.杖扇新录,见邓实辑《美术丛书》二集第八辑四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

[2] 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 刘毓忱.巧妙编织故事,生动塑造人物——《西游记》三调芭蕉扇的艺术特色[J].武汉大学学报,1986(5).

[4] 吴圣昔.以文为戏 意味深长——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欣赏[J].名作欣赏,1990(3).

作 者: 张艺璇,江苏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试论游戏的故事情节与视听语言
西游记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