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乐触碰历史
——民族室内乐作品《敖鲁古雅》创作及艺术价值趋议

2020-02-21文/王

乐器 2020年5期
关键词:敖鲁古雅鄂温克

文/王 琦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多样多元(源),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地传承至今。在这样的文化基因下,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形成了我们今天“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民族艺术之景象。正如我们常常形容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民族室内乐作品《敖鲁古雅》是一部以少数民族鄂温克族音乐为魂的新创作品。这部作品对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挖掘民族室内乐新人新作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笔者通过对《敖鲁古雅》作品的音乐分析,希望促使更多地音乐工作者去了解、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丰富当代民族音乐的演奏和创作,实现各个民族音乐风格的有机融合,这对于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演奏和理解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敖鲁古雅》的音乐结构

《敖鲁古雅》时长8分多钟,为单乐章的中小型室内乐作品,作品曾由沈阳音乐学院“八音组合”首演并获得政府文华奖银奖。《敖鲁古雅》虽是单乐章作品,但在音乐内容采用的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按速度变化布局的结构依次是:

第一段慢板部分,乐曲开篇五小节以瑰丽奇幻的的乐思为听众铺开一副原始先民围猎生活的画卷,展现了部族的祀性场景,描绘了古老部族鄂温克人与神秘大自然的交流对话。这一段音乐各声部发挥各自独特的音色优势,始终保持饱满匀速又充满力量的强奏,此时多声筝拍击琴板而其他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时又加入跺脚等演奏元素来模拟大自然中各种声响使得整段音乐在音响上更富有层次感,也为音乐基调增添了更浓郁的原始风味。

第二段快板部分,作曲家运用典型的音乐动机,采用最简易的反复方式对动机和音乐素材进行技术上的强化。在这过程中突出了各乐器性能,充分利用不同乐器音区间、点与线的交汇并通过不同节奏型的快速变换使得各乐器间遥相呼应,此时中阮与琵琶为主奏,通过强劲有力的略带金属音色的弹拨声部对主题旋律作首次陈述,紧接旋律交替给弦乐声部,两把二胡在高音区持续强奏,形成中高音区声响上的强烈对比,此后笛子、筝、笙、扬琴等先后展示各自主奏或伴奏声部,随着音乐律动不断变化,音乐层次不断丰富,将音乐逐层推向高潮。最终在激烈的快板过去后,音乐氛围突然舒缓下来。这时音乐进入了第三段抒情的慢板。

第三段抒情慢板部分,这段音乐的素材来自鄂温克族的一首情歌。作曲家在尊重原始音乐形态的同时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艺术化创作通过民族乐器重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编配仿佛将听众带到大草原、带进幽深山林,尽情领略鄂温克儿女敢爱敢恨的真性情,鄂温克人狂野与细腻并存的民族特性尽显弦上。

第四段再现快板部分,音乐在前段快板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最后收束在力量饱满的强音之上。

二、《敖鲁古雅》的根与魂

室内乐这种形式是西方的常见音乐形式,但在我国这种由几件乐器组合在一起的演奏形式也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从中西方演奏形式和体裁看我们传统乐种也同西方“室内乐”范畴相似。而现代民族室内乐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传统演奏模式。《敖鲁古雅》这首作品正是融合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用传统音乐审美来呈现鄂温克民族精神。

第一,该作品的创作思想基于发掘保护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华之音的情怀。鄂温克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专属文字的民族,一代代的鄂温克人只能通过进入汉语或者蒙古语学校来学习掌握各项知识技能。所以说,鄂温克民族像爱护自己的母语一样,爱护着自己的民族音乐,在音乐中传承者民族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发掘和保护鄂温克民歌音乐是鄂温克人也是我辈文艺工作者值得深入的问题。《敖鲁古雅》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情怀,它是通过作曲家深入鄂温克地区考察采集民歌音乐素材,通过加工创作从而完美地呈现出来的作品,尤其是乐曲的慢板段落,除去少量艺术加工,大部分都是鄂温克民歌原汁原味的再现,通过民族室内乐队丰富的音响效果、深情的演绎同时将这个民族粗狂野性的一面和细腻动人的一面呈现出来。

第二,以创新手法加入当地的艺术解读。少数民族题材是民族室内乐创作的一片新土,留给民族艺术创新的机会还有很多。在这部作品中,音响的创新和节奏的独特手法,使得这首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从乐曲开头至整个慢板段落,以不协和音构成模糊性旋律,以模拟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初听着实让人觉得“怪”,这种怪一是体现在音程、和声效果相当不协和,旋律感较为模糊,二是持续在4/4拍上同一种节奏型上演奏,但这却是最原始最真实高度还原的原始之音,在听觉效果上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奇幻神秘的自然环境。

第三,作曲家在作品的律动上进行了设计,这其中显示着创作者巧妙构思的同时也成了演奏乐曲的难点之一。从纵向阅览乐谱,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主奏与伴奏声部各自拥有不同的律动。其中伴奏声部一直保持着3+3+2+2+2的律动规律,是持续稳定的伴奏音型,但是主奏声部在视觉上是4+4+4的节奏型,实际由于音高的变换,律动规律早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规整容易对位的3+3+2+2+2了;由横向单独观察主奏声部又可以发现,在同一个12/8拍子下主奏的律动至少做了2~3次的变化,正是这样频繁的变换律动配合主奏乐器音色的变换,才得以使快板段的音乐如此充满力量,富有戏剧性张力。因此在排练这首乐曲时各个声部也要掌握这一特性,去抓乐曲的律动规律而非传统的“数小节、数拍子”能解决的。从弹拨声部看形成了一个中阮—琵琶—大阮—扬琴加多声筝这样的演奏顺序,从最初只有中阮主奏,到一小节后加入琵琶,继而一组律动后加入大阮,最后扬琴与多声筝同时加入,每加入一个乐器都要持续演奏至整个弹拨声部全奏再变换到一种新的律动,并将主奏旋律传递给弦乐声部,这样不仅在听觉上可以依次呈现各种弹拨乐器颗粒饱满又各有特性的音色,音乐层次上也越来越有饱和度,反复式的动机将音乐情绪层层推进,将鄂温克人对于生存的激情、动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民族室内乐创作对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意义

第一,民族室内乐的蓬勃发展,将会推动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及人才培养。民族室内乐这一体裁作为中国自古就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在现当代有了新的编制体系和发展态势,也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它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促进现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创作体裁。自20世纪起传统民族室内乐形式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在人员编制、演奏形式、音乐风格上都有较大的改变,不少学者指出现当代中国民族室内乐缺少完整的研究体系和系统的演奏优秀作品等问题,如何使得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在继承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的道路,这值得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尤其是传统音乐研习者、演奏者为之投入付出。

第二,从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养料。《敖鲁古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代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应不仅仅局限于汉族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素材,多关注发掘少数民族的音乐,这才是真正促使音乐创作扎根于本土音乐,使得音乐创作来源于人民。《敖鲁古雅》取材于鄂温克民族音乐,在这部作品的带动下会更多音乐创作者、音乐学者加入到鄂温克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当中来,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再加工,将会促生又一波意义深远的音乐佳作。

第三,从时代背景来看,民族室内乐《敖鲁古雅》对我国民族文化大融合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中国音乐史150问》这本书中写道“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在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道理在当代中国音乐发展态势下依旧有用,民族音乐相互学习借鉴最终或能融合成新的音乐体系,这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依旧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敖鲁古雅》作为展现民族性的作品是符合当代音乐创作理念,具有时代意义。作品宣扬推广少数民族音乐,为我国当代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敖鲁古雅鄂温克
Two different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trans-stilbene crystal under high pressure: Different evolution of structure
行走(外一首)
鄂温克的驼鹿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鄂温克的驼鹿
古雅之物 清冷之味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论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