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一)

2020-02-20云刚

中国军转民 2020年1期
关键词:军民装备融合

云刚

科技創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武器、新装备,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科技强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竞争力,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支撑引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未来30多年,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实施政治建军、科技强军、改革兴军、依法治军,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一流武器装备的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美国以科技封锁为核心的对华全面遏制的严峻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深入推进中国科技领域改革与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基础科学、核心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

一、机遇

一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国防与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确定的机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到2035年,跃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和一流军队。三步走战略部署给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航天科技、“四新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四个领域。以芯片和元器件、超级计算、新一代信息网络、大数据、云操作系统、区块链、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加速发展,人类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万物互联时代,将对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未来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带来决定性影响。基因组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人造光合作用、分子模块育种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生物经济蓬勃发展。新能源(氢能、人造太阳能等)、新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碳化硅等)、新制造(增材制造、柔性制造、纳米制造等)、新通信(5G/6G通信、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将对全球竞争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胜算带来全局性、革命性、决定性的影响。

二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性推进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36条)《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19条)《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8条)《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关于军品增值税政策》《关于装备采购制度调整改革的若干意见》(20条)《关于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竞争性采购工作的意见》《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管理规定》《军用软件研制概算计价规范(试行)》《军品定价议价规则(试行)》《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办法》等等,正在制定《军民融合发展法》和《武器装备采购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在未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的历史进程中,开放是常态、封闭是例外,竞争是常态、垄断是例外,融合是常态、分割是例外,必将逐步形成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法规标准、信息、资金的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军转民:2015年以来,国防科工局发布了近700个军用技术和产品转为民用的项目;2016年10月以来,国防知识产权局公开的解密国防专利7800余件。这些技术、产品、专利的民用,必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提升。

2、民参军:2014年以来,举办了五届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展览,展出了1100多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非军工国有企业的6100多项高科技装备成果。搭建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口高新技术装备成果,应用到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最权威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道。充分展示他们标新立异的设计思想、异想天开的创新理念、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独具匠心的工艺诀窍和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使他们的优势技术、人才、产品资源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标准上融入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真正铸造起我国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还有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暨中关村三届新兴领域专题赛和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发掘了民营企业几百项先进技术成果,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年5月,原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了以“引导民企参军、服务装备建设、推进军民融合”为主题的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择优遴选了116家优势民营企业,展出了涉及电子信息、动力传动、探测识别、制导控制、新材料等12个领域的900余项先进技术与产品。首次发布了41项国家和军队相关政策法规、497项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军地有关部门与46家参展企业达成100余项目、采购协议或合作意向。深圳光启、成都雷电微力参展后获得多个项目,几千万元经费;北京韦加航通、扬州众孚参展后接了多个军方项目。这次活动达到了“宣示决心、宣传政策、形成态势、探索路子”的目的。搭建了中国民营企业通往国防工业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星光大道,使中国民营企业的优势技术、人才、产品资源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标准上融入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真正铸造起我国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

2016年10月,軍委装备发展部、教育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了“以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展览,充分展示了继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以来,163家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全国高校、非军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87家),在北斗导航卫星、水下机器人、精密光学仪器、无人机技术、超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云数据加密技术、混合动力新能源电站、大型激光3D打印机等领域的2900多项高技术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于2017年9月在北京举办,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信息技术装备成果。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主要是考虑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与产品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工艺,至今没有摆脱美欧日韩等西方强国的依赖,每年花费几千亿美元购买。我国军工、金融、电信、电力、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装备、关键系统、核心器件的研制、生产与应用,仍然受制于美欧日韩等西方强国,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面临巨大潜在风险。这几年,发生在政府、军队、国防军工集团的重大泄密事件,严重损害了国家安全和利益。发生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涉及几十万家企(事)业单位的勒索病毒袭击,再次给我们敲响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安全的警钟。如果这种袭击发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后果不堪设想!这次展览展出了354个企业的 422项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90%的信息技术军民两用,我国信息技术民用发展质量和速度明显好于军用。通过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集全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顶级技术成果,打造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能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尽快摆脱国外依赖、尽早建立起我国我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安全体系。

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于2018年10月在北京举办。展览以“协同推进战略基础性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为主题,按照“聚合军地优势资源,面向备战打仗装备需求,突出自主发展安全可控,全面展示高新技术产品,推进合作共享共赢”的总体思路,聚焦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和自主可控领域,共展出302家单位1349项高技术装备成果。参加展览的民营企业占60%,约90%的参展装备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首次参展的高性能陶瓷纤维、粉床电子束3D打印设备、超级电容器及储能系统、系列化氢空燃料电池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展现了我国在基础性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展览会上,176家军地单位集中签约154个高技术产品合作项目,其中,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所属单位17家54个项目,各军工集团所属单位47家79个项目,总金额超过20亿元。让“民参军”高技术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力促进了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

第五届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于2019年11月在北京举办。展览以加快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装备发展,提高武器装备智能化水平为主题,共展出173家企业的504项智能基础生态、智能集成应用和智能无人平台三大领域的高技术装备成果。

3、重大项目。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101项重点任务和21个重大示范项目;二是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三是发改委“十三五”空天一体信息网络建设等重大专项;四是科技部与军委科技委联合发布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项目。

4、重大政策:一是大幅减少许可限制。2015年9月8日,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下发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专业(产品)目录(2015年版)。新版目录贯彻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国务院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机构职能的要求,精简优化了许可目录,由2005年的1988项减少为755项。国防科工局和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了2018年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再次大幅降低了军品市场准入门槛。将2015年11大类755项减少为包括导弹武器与运载火箭等7大类共285项,减幅62%。大范围取消设备级、部件级项目,取消军事电子一般整机装备和电子元器件项目,取消武器装备专用机电设备类、武器装备专用材料及制品类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管理类的许可。此外,为鼓励创新,大幅度缩减了科研许可。

二是大力推进竞争性装备采购。原总装备部2014年7月26日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装法【2014】3号),明确了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工作实行项目确定、信息发布、方案审批、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竞争保护等制度。实行竞争性采购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军委装备发展部明确了不宜竞争或目前暂时不具备竞争条件的装备采购项目清单。除了负面清单项目实行单一来源采购外,其他所有装备采购项目必须开展竞争性装备采购,并制定包括采购方式、候选装备承制单位、分系统或配套产品竞争性采购安排、采购价格方案、竞争择优标准和评价方法、竞争保护必要性分析及其初步安排、采购工作进度及所需业务经费、风险防范措施和效益评估等内容的竞争性装备采购方案。对于竞争主体少、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技术或者产品军事专用性强的装备采购项目,竞争失利方自筹经费、形成实物型或创新性技术成果的,可以通过项目补偿、分包补偿、经费补偿等方式获得竞争保护,鼓励和扶持竞争失利方继续参与后续竞争。

三是破除准入壁垒,建立完善协调高效的市场准入制度。2014年5月,原总装备部、科工局、国家保密局印发的《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8条),提出实施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分类审查制度,根据装备重要和涉密程度,将装备承制(含承研、承修,下同)单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武器装备的总体,关键、重要分系统和核心配套产品(即列入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发布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内的专业或产品)的承制单位。在通过保密资格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基础上对申请企业进行许可审查、资格审查。

第二类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之外的专用装备和一般配套产品的承制单位。只对申请企业进行资格审查,不再进行许可审查和强制性武器装备质量体系认证(需建立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在资格审查时一并进行审核)。对本类承制单位的保密要求:产品本身不涉密但背景、用途等涉密的,由采购方与承制方签订保密协议;应急或短期生产秘密级产品的,由采购方按照有关保密标准和程序对承制方进行保密审查,签订保密协议,提出保密要求;生产机密级(含)以上的产品或长期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实行保密资格认证。

第三类是军选民用产品的承制单位。申请企业需建立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只进行资格审查(以文件审查形式为主)。对参与军选民用产品招标竞争的企业不设特别资格限制,凡产品及服务符合招标要求的企业均可参加投标,中标企业经资格审查后,可注册第三类装备承制单位资格。

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承担装备预研计划中应用基础研究、自主开发研究任务的单位,不需进行资格审查。减少重复审查——推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机制。

5、支撑平台:工信部设立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军委装备发展部开通的“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开通的“军队采购网”,是军转民、民参军的权威平台。这些高科技成果和重大政策与平台,必将大大推进民参军进程,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质量和效益。

2015年1月4日,上线开通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截至2019年8月底,已在全国30个城市开通查询点。畅通受理渠道——2019年在全国设立30个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申请受理点。该网设立在全军装备采购服务中心,由公开网站、涉密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具有信息发布、信息推送、需求对接、数据分析等功能。公开网站依托互联网发布武器装备采购需求、采购公告、政策法规等信息,涉密网站武器装备采购涉密信息,各类企事业单位和装备采购部门都可通过申请审核验证注册后,查询与其保密资格等级和专业领域相应的涉密信息,推送企业技术与产品信息,以及采购需求信息。中央军委张又侠副主席强调指出: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是全军装备工作改革的风向标,是装备机关转变作风的试金石。要求网站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吸引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催生一批示范项目,形成一套运行机制,趟出一条改革路子。截至2019年10月,已有29145家企业注册,发布装备采购需求信息和军工配套采购需求信息170155条(其中,2017年发布11757条、2018年发布122706条,航空工业发布60499条、航天科工发布40166条、航天科技发布35591条),上千亿元武器装备实行了竞争性采购,千余家民口企业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发展。

三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4】1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国办2016年7月印发)》《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级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改委“十三五”空天一体信息网络建设等重大专项、科技部与军委科技委“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以及扶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股票市场科创版的推出,所有这些战略、政策和行动,必将把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前所未有的水平。

《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文件规定: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其他科目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加大对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激励。对全时全职承担国防科研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团队负责人(领衔科学家/首席科学家、技术总师、型号总师、总指挥、总负责人等)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一项一策、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立项时与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协商确定人员名单和年薪标准,并报科技部、人力資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年薪所需经费在项目预计成本中单独计列。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所需经费按工时分摊计入项目预计成本。年薪在项目承担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相应增加当年绩效工资总量。单位从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项目间接费用中提取的绩效支出,应向承担任务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倾斜。完善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参与的创新联盟,落实相关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兼职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开展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试点。允许试点单位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经费等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不超过20%作为奖励经费,由单位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机制。奖励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由试点单位在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决定,在单位内部公示。对试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等智力密集型项目,提高间接费用比例,500万以下的部分为不超过30%,500万元至1000万元部分为不超过25%,1000元以上的部分为不超过20%。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可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的使用应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对于接受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委托项目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允许合同双方自主约定成果归属和使用、收益分配等事项;合同未约定的,职务科技成果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处置,允许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对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由单位按照权利与责任对等、贡献与回报匹配的原则,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四是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在金融、贸易、政府采购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特别要求:“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进程。”2018年11月,珠海航展首次举办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主题论坛。一旦加入该协议,我国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所有政府采购领域,面对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真正进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与狼共舞的新时代。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确立大开放视野,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采购尤其是科技领域的相互交流与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军转民、民参军的成功做法,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同时,在高强度竞争中塑造引领者、培育创新者、固牢优势者,警醒忽悠者、驱赶劣势者、淘汰落后者。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军民装备融合
港警新装备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破次元
融椅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