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去“受”

2020-02-18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20年1期
关键词:用心车主闺蜜

顾建梅

有位在欧美自驾游的中国车主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天,他开车行进在郊外的公路上,开着开着就堵车了,可是看交通状况似乎又并不应该会堵,所以这位车主就探出身去查看,发现:原来在马路上有对年轻情侣正在忘情地热吻,阻挡了开车的线路。

看到这种情况他按下了车喇叭,不料,堵在他前方的车主转身,不满地对他说:“怎么了?你没年轻过吗?”

印象里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擅长讲道理的。拿这件事来说,中国车主之所以看到就按喇叭,是因为在他看来:马路是大家开车的地方,谈恋爱谈就是啰,跑马路上接什么吻呀?这不是给别人找麻烦嘛?再说了,谈恋爱这种私密的事情居然还闹到马路上了,知不知道羞耻呀。

可在其他车主的眼里:年轻真是好呀,可以爱得如胶似漆,可以爱得浑然忘我,可以爱得肆意张扬,就像我当年……是的,我也曾在年轻时这样地爱过。讲道理有错吗?当然没错。可也许,脑中只有道理本身就是种错——一种无“心”之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大脑似乎越来越聪明,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心”却变笨了。变笨的“心”使得“爱”出现各种让人“过敏”的症状,使它离幸福越来越远……但,爱是必须“走心”的。“爱”是个会意字,它的繁体为“愛”,即:用“心”去“受”——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承受、用心去享受。

用“心”去“感受”

有位心理咨询师曾公开发文,检讨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反应。她有个闺蜜曾在微信上告诉她:她在公交车遇到小偷,当时,她对她说了些“下次注意”之类的话。

未几,这位闺蜜告诉她:她又被小偷偷了。

鉴于闺蜜在短期内两次被小偷得手,出于关心,这位心理咨询师就收集资料,认真地为这位闺蜜写了篇防偷手则,以文件的形式传给了她。

不料,收到文件的闺蜜不声不响,就连她询问的信息也一概不复。

正当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她读了闺蜜发在朋友圈的“说说”。在“说说”里,闺蜜表达了自己对“受害者过错论”的愤怒:当你被偷,人们不去指责小偷和对治安负有责任的警察,而认为:“是你大意了”“你露财了”“为什么不打的而坐公交”,并且还要你学习如何防盗,难道说被偷怪我不小心?怪我招惹小偷来吗?

她此时才意识到:当闺蜜向她诉说被偷的遭遇时,她只是希望获得安慰和情感支持,并不需要她的“教育”和“帮助”。所以当她把“防偷手则”发给闺蜜时,闺蜜不仅没有感受到她的关怀,反而因此受伤了。

然而,评论区却有不少读者觉得这位心理咨询师闺蜜没错,是被小偷偷钱包的闺蜜太矫情太玻璃心,直到另一位读者在评论里做了个类比:当你摔倒在地,腿擦出血时,你是希望对方问:怎么样?疼不疼?要不要紧?然后给你包扎呢,还是希望听到对方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走路不看着地的吗?是不是在刷手机?还穿这么高的高跟鞋,不摔你摔谁?!然后告诫你怎样做才能不摔跤。

这位闺蜜的“检讨”和部分读者的评论正好说明:当你不能用心去感受时,你就缺乏同理心,自然也就无法与他人“共情”。

无法共情的亲密关系会怎样呢?或者有一个话题可以参考,那就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我说?”

一位网友说:小时候去割稻子,不小心把手指割出一个口子,他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找棉布包起来止血,他不敢哭,也不敢告诉大人,怕被打被骂。

另一位说:小时候用自己存了很久的零花钱,在母亲节给妈妈买了一束康乃馨。然后被妈妈骂了一个小时不知道节省,花也扔了。从此以后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人,长大了也是如此。

不少网友更直接贴出自己和父母的对话,其中一段如下:

曾经:

子:“我今天在学校跟同学……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母:“你去学校只是去玩?”

子:“我班老师今天特厉害,我的天!”

母:“不厉害能教你?净说废话。”

现在:

母:“学校今天发生什么事了?”

子:“不知道。”

母:“老师讲什么有趣的事了么?”

子:“没。”

母:“你跟同学出去吃什么了?”

子:“快餐。”

近年,大学生坠入网贷陷阱最终走向自杀的事件连连发生,其中,最令亲人不解的可能就是:孩子,你为什么宁愿选择自杀也不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呢?

不告诉的原因有很多,但少不了的是:早在这之前,父母的否定、怀疑、指责、漠视、拒绝已让孩子学会了“闭嘴”。

《少年说》里,不少孩子勇敢地站在“勇气台”上,对自己的亲人倾吐心声,而那些选择吐槽母亲的孩子,大概率地遭遇了母亲防御系统的拦截:那个希望母亲别老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自己也很努力的女孩,得到的回答是:不拿别人家的孩子打击你你会飘;投诉妈妈是个“问题妈妈”,总是用一大堆的疑问和责问拷问自己的男孩,妈妈的回应是:因为你不自律。

许多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我們只会用脑去爱,不懂用心去“爱”。

用心去承受

最近,一位大学女生发在微博的帖子火了:本人女,大一,目前在某一线城市上学,但是我觉得我妈妈给的生活费太少了。高中的时候她特别大方,补习班4000、6000的费用眼睛都不眨就给我交了。现在大学反而一个月就给我两千,每次我都是月底就空了要去吃食堂,我学费大概一年3万加上住宿费,我想每个月让妈妈给我4500,她拒绝了还给我发脾气认为我根本花不了这么多。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她在高中期间没少让父母操心,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4000、6000甚至更多补习费用父母都眼也不眨地往外掏。

为孩子负重前行,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父母并没有让女儿承受她自己的那份重担。

終于熬到了女儿上大学,父母以为可以“退耕还林”了,不料孩子不仅习惯了高消费还习惯了由父母“埋单”。

如果说不懂用心去感受的父母是用“脑”在爱,那么,不懂用心去承受的父母则是用“力”去爱,而用“力”去爱的父母可能会养出一个“白眼狼”或“寄居蟹”,父母自己的资源则可能“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另一则故事:有个男生,由于家境尚可,便无心工作在家啃老。但爸爸看不下去,停了他一切花销迫使他出去找工作。妈妈不忍心,私下给了他50元钱,等爸爸回到家时男生谎称这是他出去发广告传单挣的工钱。爸爸接过钱就用打火机烧了,看着一旁无动于衷的儿子,戳破他这钱是妈妈给的,不是他自己挣的。

第二天晚上,男生只拿到了20元的酬劳,当他父亲再一次用打火机点燃纸币时,男生冲动地从他手里把钱抢了过去。

父亲由此做出判断:这钱一定是他自己挣的,因为只有自己流血流汗赚来的钱他才会珍惜。

用心去享受

有这样一句话:得到只是一半的拥有,另一半是:享受它。

上幼儿园中班的女生得到了一个星星瓶,里面装着老师亲手折的会发光的五彩星星。女生一直抱着这只星星瓶,爱不释手。可是,妈妈不许她把星星瓶带出门,因为瓶子是玻璃的,怕摔碎。当女儿忿忿不平地向老师告状时,老师微笑着问妈妈:如果你爱人在情人节送你一副项链,同时告诉你不许戴出门,因为坏人看到会抢。嗯,有道理。但,你开心吗?

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不再阻止女儿出门带着星星瓶。

初一女生龙芊儒听爸爸妈妈说:12岁就是成年人了,并送她一份特殊的礼物—— 88公里的戈壁徒步。4天88公里,途中,女孩想过放弃,也怨过妈妈,可最后,她作为年龄最小的组员却第一个到达终点。她还发现,她居然爱上了那里的风沙,那里的泥土,那里的星空。

她妈妈说:等她16岁时送她更“惊悚”的礼物:一起参加远征军。

原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承受、用心去享受,可以这么一气呵成。

或者,用“脑”去学、用“力”去做、用“心”去爱,才是生命最好的打开方式。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用心车主闺蜜
好闺蜜
用心
我的闺蜜
听伴:抓住车主的耳朵
用心熬一碗汤
汽车车主的移动应用
用心,让家更有味
百名车主评新车
用心
车辆出借发生事故 车主仍需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