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旧城区发展历史概述

2020-02-17赵益捷

四川水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绥远呼和浩特发展

赵益捷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包头 014010)

0 引言

呼和浩特是一座有着2400 多年建城历史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疆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云中城,为呼和浩特地区建城的开端。旧城区作为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之源,现有的呼和浩特城市格局便是在旧城区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

1 呼和浩特城市建设

1.1 归化城的兴建与发展

从16 世纪20 年代开始,蒙古土默特领主阿勒坦汗率其部落驻牧于大青山脚下的丰州滩。由于这里地处中原封建王朝统治的边疆地区,许多生活在此的汉民因不堪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从中原地区逃离到蒙古地区,并逐渐在此定居。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使得该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房屋建造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汉族农民也向蒙古族牧民学习了牲畜养殖,从事畜牧业的生产。蒙汉人民之间的这种交流,大大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便形成了蒙汉人民聚居的盛况,附近陆续的出现了许多村庄、村镇,当时的人们称其为“板升”1。除了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俺答汗多次向明廷提出“通贡互市”的请求,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土默特地区乃至整个蒙古部落经济不足的问题,进而实现蒙汉经济的互通2。经过其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在隆庆四年(1570 年),明蒙和议初步达成,次年,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决定开放数十处的边境城市作为贸易口岸,并定期开市贸易。至此明蒙贸易格局初步形成,归化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建的。

1.2 绥远城的兴建与发展

在清朝确立起对漠西蒙古的统治之前,塞外地区纷争不断,归化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威胁。清廷为了加强对漠北蒙古的管理,尤其是面临着与噶尔丹部的战争需求,从康熙三十年(1691 年)起,对归化城进行全面的维护、修缮,并对其城墙进行三面的扩建用以备战。1734 年,清军大败准噶尔,双方自此停战,进入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阶段。归化城由于地处西北要道,始终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基于此形势下的清廷处并没有放松对准噶尔的戒备,而是借助这段难得的停战时期增强归化城的军事防御力量。总理事务大臣等奏言“归化城路当通瞥,地广土肥,驻兵可保护扎萨克蒙古等,调用亦便。请再斟酌增兵四千为一万人,令其留戍,设将军一员总理,副都统二员协理”3。根据与准噶尔之间多年的战争经验,针对有可能再次发生战争做出快速反应和反击,以及为军队提供供给,新建一座军事驻防城被提上清廷的议程。

1.3 归化、绥远两城合并

1913 年,归化城和绥远城合并为归绥县,打破了归化、绥远两城并存并独立发展的格局。同时为了方便并加强新旧两城之间的联系,将原来经过姑子板村的路基向南移动并且化曲为直,在归化城的北门与绥远城的西门之间修建了一条大马路,作为新城与旧城之间的联系,由于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方向,导致这条大马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随着两城区依照各自之前的路网逐渐向外延伸扩张,使得现今的新华大街与连接两城之间的中山路相交的区域形成了大面积的三角地块,这直接影响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初步形成及后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1.4 京绥铁路通车

1921 年,呼和浩特火车站建成,京绥铁路正式通车,这是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史上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呼和浩特为了发展商业贸易,为了与外界建立更好的联系,需要完善交通系统,将张绥铁路向归绥方向延伸,这一段铁路的建成加强了呼和浩特与京津的地区的贸易往来。现今火车站的位置是当时绥远城西北方向的梁家沙梁。京绥铁路的通车带动了车站周围居住、商业、工业及交通的建设,住宅、商业网点及工厂陆续出现在火车站周围,同时为了方便火车站与新城、旧城之间的联系,开通了现今通道街、中山路及锡林郭勒北路,火车站的建成使呼和浩特城市形成了火车站、旧城、新城三个中心区域共同发展的城市局面。

2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2.1 古代呼和浩特(1577—1840)——城市发展的奠基阶段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较以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城市建设都作为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达到了顶峰。早期的归化城便是由于土默特地区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而逐渐由一个贸易市场发展而形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涵了俺答汗为了保证其在蒙古社会统治地位的稳固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不同于自由发展的归化城,晚了近200 年才建成的绥远城是典型的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模式,从建城之初,无论是建城选址、城池规模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均是为了满足军事驻防这一功能所建造。时至今日,从地图上依然能够看出当时绥远城的影子,其方正的棋盘式城市格局以及规整的路网一直延续到现在。

2.2 近代呼和浩特(1840—1949)——城市发展的过渡阶段

近代之前的呼和浩特是由归化、绥远二城所组成的典型的双城结构,二者由于建造年代相隔较久、功能性质的不同一直以来是处于一种各自发展的状态,互相之间并无太多的交集。这种情况直到1913 年才发生变化,是年明国政府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并将归化与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此时的呼和浩特作为绥远特别区最高长官都统的驻地,其近代化脚步开始加快,各种新鲜事物的出现与使用使得这座城市迸发出新的活力,尤其是1921 年京绥铁路的通车,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更是促进了呼和浩特由单纯的政治性城市向集政治与商业为一体的地区中心城市转变。

2.3 现代呼和浩特(1949—至今)——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

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依靠现代化的城市总体规划。呼和浩特市进入现代化建设以来其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的经历了三版(1976 版、1996 版、2011 版),每一版的总规因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不同而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1976 版主要关注中心城区的规划布局;1996 版主要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用地开发的重要性;2011 版主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旨在打造宜居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4 结语

本文从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呼和浩特旧城区进行了梳理,其历经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发展,城市发展的特点表现为:(1)从单一的政治性城市向以商业贸易为主的综合性城市转型;(2)双城并存的城市近代工业化组团式发展;(3)后工业化时代科学统筹发展。

注:

[1]《明史•鞑靼传》载:“时富(丘富)等在敌,招集亡命,居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板升,华言屋也。”

[2](明)王崇古.确议封贡事宜疏[A].(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317[Z].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清高宗实录》:卷九,中华书局1987 年影印本

猜你喜欢

绥远呼和浩特发展
呼和浩特之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呼和浩特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