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理论法则,窥探校园安全“偶然中的必然”

2020-02-16李汝霞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黑天鹅犀牛

李汝霞

“把校园建设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不仅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条件。狠抓校园安全工作,什么时候都不过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各级各类学校在严管细查之下,更应该深思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性问题,找准症结、精准施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时下,在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蝴蝶效应、破窗效应、海恩法则等重要的理论法则,用于分析校园安全事故,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法则,可为我们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蝴蝶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微小细节、防微杜渐

1960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发表《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一文,首次提出“蝴蝶效应”,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了多次演讲,使蝴蝶效应成为全球热词。1963年他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深入具体地分析了这个蝴蝶效应,全新揭示了一件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关、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会引发巨大事件。换言之,大事件都有着最初的、轻微的诱因。这跟我们常讲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中,早已有关于蝴蝶效应的描述。蝴蝶效应启示我们,对于校园安全来说,不要忽视轻微的诱因,不要放过细小的隐患。尤其是那些感觉距离较为遥远、风马牛不相及的诱因,更要提高警觉、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提早防范。例如,学校的饮食安全问题、体育课意外伤害等,都是忽视了源头治理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必须重视源头治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亡羊补牢、及时到位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詹姆士·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1982年3月发表的《Broken Windows》中,详细阐述了“破窗效应”。文中举例说明,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破窗不及时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现实情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会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次次目睹:一面干净的墙壁,因为出现涂鸦而没有被及时清洗掉,很快墙面就会变成“大花脸”而不堪入目;路上有几片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的垃圾。破窗效应警示我们,一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出现了纰漏,就要立即采取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消除后续不良影响,避免事态扩大。因此,建设美丽校园,就要保持学校环境干净整洁,有损坏的设施要立即修复;建设文明校园,就要严格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及时消除违规违纪行为;建设安全校园,就要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严肃校园纪律,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在校园内滋生蔓延。不仅如此,还应举一反三,做好校园安全管理的“免疫”工作,提升抵御安全侵害的免疫力,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筑好“防火墙”。

三、“墨菲定律”启示我们:要摒弃侥幸心理、马虎心态

爱德华·墨菲于1949年进行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极限的实验。他通过实验提出: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错误,一定有人会选择这种错误的方法。如果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據此,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断定,如果预知某种安全事故发生,那它一定会发生,成为必然的大概率事件。如果在校园中实施了不安全的行为,事故没有发生,那是现在没有发生,将来某个时刻一定会发生;只要在校园中存在安全隐患,事故总会发生,只是早晚、大小、轻重不同而已。这就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故隐患都不能有丝毫大意,对不规范的行为要保持警惕,不要因为习以为常而自以为是,更不能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存有侥幸心理、敷衍塞责、马虎对待。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要认真对待,严谨细致地做好处理,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学校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用好风险评估这个“放大镜”,定期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做到抓早、抓小、抓出成效。

四、“海恩法则”启示我们:要注重防患未然、抓细抓常

在安全管理领域,有个以德国飞行员帕布斯·海恩的名字命名的“海恩法则”。海恩认为,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对应着29起轻微事故,对应着300个未遂先兆,对应着上千个苗头隐患。看似微小的先兆和隐患,在达到“29”“300”“上千”之后,这种“量”的积累就会造成“质”的突变。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安全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的。因此,定期排查整改校园安全隐患,才能防止恶性或者重大事故。如果每次事故隐患或苗头性问题都能得到重视,那么每一次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要把校园建设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就要在抓常抓细上下功夫,灭“1”控“2”,严控先兆和隐患的数量集聚,下大气力抓好安全防范工作。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不能止于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做好了安全宣传教育,更要把日常的隐患、先兆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不留空当、不留死角,确保学校安全工作到边到沿。

五、“多米诺骨牌”启示我们:要防止连锁反应、精准施策

多米诺骨牌,多数人都玩过。在多米诺骨牌游戏中,一旦推倒了“安全牌”,将会发生连锁反应,整个队列会依次倒下。这个游戏带给我们惊奇和愉悦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如果在校园内发生欺凌事件和抽烟、玩网游等现象,一旦在出现之初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就会迅速蔓延,最后造成难以消除的恶劣影响。多米诺骨牌游戏同时告诉我们,如果在倒牌过程中,把骨牌队列中某个关键节点的“牌”,在倒牌之前及时移除,就能斩断倒牌连锁反应,让倒牌反应到“此”戛然而止。所以,我们在看到学校安全问题的连锁反应带来的严重影响的同时,更要及时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制止处理的关键节点,采取断然措施,及时排除隐患,切断事故发生的反应链条,使事态得到有效控制,让校园恢复井然秩序,再现阳光安全。

六、“黑天鹅”启示我们:要破除惯性思维、经验主义

黑天鹅理论来自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写的《黑天鹅》,“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世人都认为“天鹅全是白色”的错误认知,由此,“黑天鹅”代表了颠覆认知的事物。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印尼大海啸等历史上很少出现的大灾难事件,都是出其不意、概率极低、破坏力却很大的典型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警示我们,不要用通常的经验论来认识和管理校园安全,要重视和加强对各种风险的预测、预警和防控。日本中小学的地震预防工作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地震这种小概率事件,作为大概率、重伤害事件来看待,平时加强预防技能教育,定期开展逃生和自救演练,同时全面增强防范意识。相比之下,当前中小学、幼儿园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风险隐患全面纳入防控范畴,科学预防、系统应对。面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我们更要注意网络“黑天鹅”的出现,密织信息化安保防护网,慎防“黑天鹅”飞入校园打破校园安全的阳光常态。

七、“灰犀牛”启示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一丝不苟

“灰犀牛”出自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原本是一个金融术语,是指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或者即使看到危险信号但未积极采取行动阻止危机。与“黑天鹅”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相比,“灰犀牛”则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虽然是大概率事件,但它毕竟是显性的、可预防的。可见“灰犀牛”是由人们习以为常、不加防范的小风险所引发的大事故。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校园安全事故,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多的是“灰犀牛”。校园安全一旦遭遇“灰犀牛”,校方面对惨痛的结果,往往悔不当初。要想把校园建设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就要建立健全安全风险排查防控体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真正把“灰犀牛”挡在校园之外。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黑天鹅犀牛
黑天鹅格里布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直视“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