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和灸源流考

2020-02-16胡卫成张云霞吴辛甜许泽昱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温灸艾炷灸法

胡卫成,张云霞,吴辛甜,荆 玮,许泽昱,李 晗

(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常州市中医医院 颈腰痛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艾条悬起灸主要分成三种临床操作方式: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1]。温和灸讲究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寸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 min,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由此可见,温和灸是一种局部熏烤的操作,类似于古代熏法的范畴[2]。

在古代文献中未见“温和灸”一词,学术界对此亦无明确的解释。为此,笔者通过分析早年的经典针灸名著,探讨温和灸的起源,及其早年临床运用特点,以还原温和灸的本来面目。

1 “温和灸”的出现

通过翻阅近现代针灸专著,笔者认为1954年朱琏首先提出了“艾卷悬起灸法”,其具体操作在起兴奋或抑制作用的手法上分为两种,即温和灸法与雀啄灸法[3],第一次将“温和灸”和“艾条灸”组合在一起[4]。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温和灸”的概念,却并不是“艾条灸”的一种操作方式,而是指“烟卷灸”[5]。

翻阅此前的文献,朱琏[6]曾于1951年出过一版《新针灸学》,此书中并未出现“温和灸”一词,也不存在关于艾条灸的任何记载。同时期的杨医亚[7]于1952年出版的《中国灸科学》,也未介绍任何艾条灸及温和灸。

从现有文献分析,朱琏提出了“温和灸”这一术语。在1959年陆瘦燕等[8]出版的《刺灸法汇论》也侧面得到证实:“艾条灸这种方法是近代朱琏所首创,用施艾械,卷成条形……温和灸法……”。

2 “温和灸”出现的历史衍变考据

“温和灸”属于艾卷悬起灸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文献中,艾灸方式更多侧重于艾炷灸和隔药饼灸,“艾条灸”的出现和成型,可能对于“温和灸”的提出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2.1 “艾条灸”的历史衍变

2.1.1 “艾条灸”的雏形 关于艾条的出现,早在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十八卷》载:“以熟艾薄敷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敷布艾上,务令调匀,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退场门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此段文献记载可被认为是“艾条灸”的雏形,但孙思邈认为此法属于熏蒸,而非艾灸[9]。同时代的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存在类似现代悬起灸的记载,但都会配伍其他中药,共同制作而成。

较为被学术界认可的是,艾条成型、发展于明清之时。明初朱权《寿域神方》载:“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10]但这个时期主要以实按灸为主,即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11]。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古今医统大全》《景岳全书》《外科正宗》等医学专著,存在着关于实按灸的记载。到了清代,出现了《太乙神针》,尽管此书依然以讲述实按灸为主,但出现了“太乙神针”悬起熏灸的方法[2,12]。自此,艾条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

2.1.2 “艾条灸”的特色 早于艾条灸,临床上主要以艾炷灸(直接灸)为主,艾条灸的出现与此联系密切。艾炷灸,将大小不同的艾炷直接燃烧于肌表,用强热刺激肌肤,造成体表的创伤,同时给病患带来很大的痛楚。但医家却罔顾患者的感受,强调直接灸必须有灸疮,灸疮与艾炷灸联系紧密。如东晋时期的《小品方》载:“凡灸疮得脓增坏其病乃出,疮不坏则病不除。”[9]唐代医家基本都遵守此原则,因此,到了宋代,患者对于艾炷灸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感。宋代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云:“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同时,医家已发现灸疮未必和疾病治疗效果紧密相关。《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世人着灸,多无法度,徒忍痛楚,罕能愈疾。”[9]因此,很有可能因为要避免直接灸给患者带来的痛楚,艾条灸才得以出现。

2.1.3 实按灸的变化 正如上文所述,艾条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是因为此时出现了实按灸。实按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前者出现于明朝,后者出现于清代。

在雷火神针时期,操作上依然讲究出现温热痛的效果,这点与早年的艾炷灸类似。《古今医统大全·造雷火针》云:“自然药气冲入经络,如着肉灸火一同。”《外科正宗》载:“将针点着一头对患向纸捺实,待不痛方起针。”

到了太乙神针时期,除了艾条的制作手段上有所改进外,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临床上讲究温和刺激,防止灼伤良肉,避免起泡成疮。如《疡医大全》云:“药气温温透入,腠理渐开……其一种氤氲畅美之致。”[11]

同时在《太乙神针》中,首次出现了将艾条悬起,作为一种临床操作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实按灸需将艾条置于红布纸上,火易灭,将艾条悬起,可以有效避免此现象。沧州叶圭氏认为:“太乙神针有两者方法,一将针悬起,离布半寸,药气自然隔布透入。一将针实按布上,药气更易透入,然悬起一法,取效较缓。实按一法,轻则布易燃,重则火易灭,均有微碍。”[12]

据此可以认为,艾条灸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直接灸所造成的创伤,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温和刺激概念的成型,进而出现将本用于实按灸的艾条,悬起用于熏灸。

2.1.4 “烟卷灸”衍变“艾卷灸” 1954年王德雋[5]的《中医药进修手册》讲述到:“近年来所发明的新灸法,即为烟卷灸。”同年出版的《新针灸学》记载了朱琏两次外地出差时罹患肠胃炎,使用烟卷灸治疗的经历,进而提出将艾炷卷成艾卷,结合兴奋与抑制的操作方法试用于临床,并且定名为艾卷灸法[4,13]。可见“艾卷灸”来源于“烟卷灸”。

通过朱琏分析,主要认为艾卷灸有以下四点优势:①艾炷灸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方便,学者们对此存在着抵触情绪。艾炷燃烧到皮肤适宜温度,往往需要2~3 min,产生的艾灰又得及时清理,而艾卷直接对准腧穴进行艾灸,很容易到达所需的温度;②艾卷灸可以避免艾炷灸的起泡、针刺的弯针、折针、晕针等医疗事故;③艾炷灸时,患者在长时间单一体位接受艾灸时,可能出现体力不支,需要更换体位,使用艾条灸后,患者随时可以更换体位;④患者接受针灸时,需要定期来医院就诊,非常不方便,使用艾条灸,只需告之其一定的穴位,让其回家使用艾条自疗,可以有效配合医生诊治。

2.2 “温和灸”的出现及变化

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但到了清道光皇帝时,明确提出“针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禁止太医院等官方机构采用针灸治病,导致针灸之术成为非正统之道,医家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下降,业界传承和发展转为私授和暗地传播,进而一定程度阻碍了针灸的发展[14]。与此同时,近邻日本却对艾灸有着深入的认识,日本医家藤道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温灸法——温灸器灸[13]。

温灸器灸使用特制的器具,将乳硫、乳麝、艾绒等药物置于其中,点燃后产生一种香气,药力透入腹内,产生愉悦的感觉,发挥镇咳、镇吐、镇痛等作用。《温灸术研究法》[13]认为,这种“温灸”有四大特点:“效力卓越、绝对无害、施术经济、费用经济。”由此可见,此时“温和灸”的概念,还是类似于《太乙神针》内的记录,主要让患者以舒适、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艾灸,且此时的“温灸”特指的是“温灸器灸”。

2.3 艾条“温和灸”的出现

1954年王德雋的《中医药进修手册》[5]讲述到:“近年来所发明的新灸法,即为烟卷灸,操作方法,可分两种,一为温和灸:即连续地给予病人一种舒适而温和之刺激。” 1954年,朱琏提出了艾卷灸法,其具体操作在起兴奋或抑制作用的手法上分为两种,即温和灸法与雀啄灸法,第一次将“温和灸”和“艾条灸”组合在一起[4]。

翻阅此前的文献,朱琏曾于1951年出过一版《新针灸学》,此书中并未出现“温和灸”一词,也不存在关于艾条灸的任何记载[6]。同时期的杨医亚,于1952年的《中国灸科学》,也未介绍任何艾条灸及温和灸[7]。从现有文献分析,朱琏提出了“温和灸”这一术语。

3 “温和灸”的科学内涵

通过《新针灸学》的记载,可知朱琏提出了艾条“温和灸”法的概念,作为艾条灸临床操作方法之一。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中国医师也在努力借鉴西方医学。如张欧波[13]就在其《温灸术研究法》记述了艾灸对于赤白血球的影响,承淡安[15]的《中国针灸学讲义》也提到了针灸和西医学理论中一些物质的关系。对于针灸的作用机理,医家们也尝试运用西医来解释针灸的治病机理。受到巴甫洛夫神经理论的影响,杨医亚[7]在其书中亦有局部肌表病灶的针灸直接刺激、内在脏腑疾病的针灸神经反射间接刺激的解读。

3.1 “温和灸”离皮半寸

朱琏认为,温和灸讲究“把艾卷燃着的一端先靠近皮肤……在患者觉温度适合并觉穴位的附近或远隔部分的组织内有一种荡漾舒松的感觉时(一般高到离皮面半寸以上)就固定起来……”。

3.2 “温和灸”控温于43~45 ℃

在朱琏看来,“艾卷灸……温度很快就能达百度表的四十三至四十五度,这样很适合皮肤的感受力”“灸的时间……以舒适的温热,可免灼痛的感觉”,可见其认为适宜的温和灸温度应该在43 ℃以上。这个温度刺激,在学术界叫做伤害性刺激,患者会出现烫感而未必一定有痛感[16-17]。

3.3 “温和灸”属于抑制法

“温和灸”属于抑制法[6],《新针灸学》原文所云:“温和灸法……一般用于起到抑制作用……”,属于强刺激艾灸方式。此时,朱琏认为针刺中的补泻手法,与西方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观点类似[3,18]。“强刺激可使神经由高度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强刺激又叫抑制法……弱刺激能使神经适当地兴奋,所以弱刺激又叫兴奋法……同一个穴位的神经,因刺激的轻重、久暂、捻动的方向,发生的作用就不相同……古针灸书上,把这个问题叫做补泻迎随,迎也就是泻的意思,随也就是补。”[4]同时期的杨医亚也认为:“制止法(镇静法):当身体机能如肌肉、神经、腺体的等发生兴奋或血管扩张或产生炎症时,给以持久的强刺激,以达到镇静、缓解、收缩、制止的作用。兴奋法:此法与制止法是完全相反的。身体机能衰弱或麻痹时,给予一种弱刺激或中等度刺激,可促进兴奋发生。”[19-20]

通过朱琏对于强刺激的认识、施灸高度和皮肤温痛觉的认识,可以分析推断出:在他看来,温和灸属于一种强刺激、抑制法,临床操作应该是燃烧端艾条较为靠近患者皮肤,患者常感受到烫而不痛的感觉,而非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仅是温热的感觉。

3.4 朱琏的“温和灸”和先前的“温灸”存在本质差异

对于皮肤温度的掌握,显示出朱琏所提“温和灸”和民国时期“温灸”的概念可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点需要再进行深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承淡安[15]对温灸如此评价:“使局所发生热感,血液发生变化,其效极微。然病者可以减少痛苦,近人多喜用之。”承淡安只提热感,而非烫感、痛感,其对于艾炷灸的推崇,或许可以说明一些其中的差异。

自此,笔者对朱琏提出“温和灸”一词颇为关注。“温和”一词,原用于描述温度,其意为“冷热适中;不冷不热”。而朱琏所提的“温和灸”一词,强调体表施灸温度刺激为43~45 ℃。此温度区间的体表刺激,不是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受灸者会感觉到明显的烫灼感。那么“温和”一词究竟何意?笔者认为可能是指对于疾病的“温和”,这一点还需深入研究。

4 温和灸的临床适应证

分析古代有关于艾条灸的文献,不难看出此时虽然艾条灸尚不盛行,但还是有其自身的临床适应证,如止咳、止痛等[9]。

朱琏的《新针灸学》一书中没有明确提出温和灸的临床适应证,强调要注意临床疾病的特性,适用于抑制的艾条灸方式,可采用温和灸,可能基于其自身罹患“胃肠炎”的灸治经历,认为适合“胃肠神经痛”。

其后如陆瘦燕[8]认为,温和灸较为适合风寒湿痹,欲其起温通作用。但田占元[21]却在多种疾病中谈到了温和灸的运用,如“喉头炎、胁肋引胸疼不忍、腰疼、脑水肿……”由此可见,温和灸的临床适应证较为广阔,王雪苔[22]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温和灸在临床的运用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通过“温和灸”主题词检索,可以在各大数据库搜索到2万多词条[23]。学界从基础到临床开展了很多研究,从多角度论证温和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4-25]。其中,最核心的观点认为温和灸通过激活体表的瞬时电位感受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26-27]。

5 结语

艾灸的发展经历了艾炷灸-隔物灸-烟卷灸-艾条灸的历程,历代医家对于灸法在临床的运用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促进了灸法的发展。就艾条悬起温和灸而言,朱琏提出的观点值得肯定[21]。但其出现并非偶然,也存在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古代灸法历史沿革的基础。通过本文对于“温和灸”的阐述,可知温和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一种“温度适宜”的艾灸刺激,温和灸可能追求的是一种“烫而不痛”的临床感受,且被认定为是一种强刺激,起到抑制作用的艾条灸操作方式,这一点需要针灸学者谨记。

猜你喜欢

温灸艾炷灸法
隔姜灸治疗冻疮效果好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Chinese Acupuncture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马氏温灸传承基地落户朝阳传统中医将更多回归
温灸加推拿法治疗腰椎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