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秧歌审美文化特征研究

2020-02-15宗有智张应龙

关键词:秧歌队秧歌身子

苏 源,宗有智,张应龙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它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绥德、米脂、延川等地,其中绥德和米脂的秧歌最具代表性。秧歌舞,又称扭秧歌,秧歌扭起来时,有着活灵活现的脑袋,磅礴大气的手臂,婀娜多姿的腰身,轻巧欢快的脚步,配合着深远悠长的唢呐声,欢快奔放的鼓点子,清脆悦耳的大镲声,扭出一副红火热闹的场面。扭秧歌又被称为“闹秧歌”、“闹红火”、“闹社火”。陕北秧歌主要分为三种角色[1],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伞头有男伞头和女伞头;文身子是指秧歌队中的女秧歌手;武身子是指秧歌队中的男秧歌手;丑角包括蛮婆蛮汉和跑驴。蛮婆蛮汉为两男或者两女,两男时一人化妆为蛮婆形象,两女时一人化妆为蛮汉形象。跑驴分为“骑驴人”和“赶驴人”,“骑驴人”为女性,“赶驴人”为男性。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期已有,原名阳歌。北方地区认为秧歌起源于祭祀,《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可知秧歌也是用于祭祀活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提出利用和改造传统秧歌,促进了陕北秧歌向新秧歌的转变[2]。一大批的鲁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秧歌剧,例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这些秧歌剧用于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同时来娱乐人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在鲁艺工作者的带动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秧歌很快的在群众间蔓延开来,陕北秧歌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陕北秧歌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政治性减退,人们踏着音乐的节奏,不分彼此,成百上千的聚在一起扭秧歌。不单单只有这样的大联欢,陕北秧歌也被推到了华丽的舞台中央,由原来的娱乐为主变为欣赏为主,从而陕北秧歌的审美文化特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表演者或者观赏者都觉得陕北秧歌美,但是不能全面的分析具体美在何处。本文把陕北秧歌美的特征全面的罗列出来,对陕北秧歌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为陕北秧歌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为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丰富陕北民间艺术的研究视角。

1 陕北秧歌的视觉美特征

1.1 含有地域特色的服饰美

民族服饰是指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一个民族的服饰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美。服饰作为陕北秧歌的“门面”,会直接影响到秧歌的视觉效果。各个角色的服饰各不相同,但是从颜色、图案、花纹的整体搭配又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美。

传统秧歌服饰讲究“五彩衣”“五彩裙”“五彩袍”[3]。每个表演者从头到脚必须用五色服饰打扮,头上都要插五色纸花。“五彩衣”为男角服饰,“五彩裙”为女角服饰,“五彩袍”为丑角和其他角色服饰,所有服饰上必须用五色线绣制各种多姿的花云、花纹、图案。本文主要研究新秧歌的服饰,基本是按照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服饰稍加美化,做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伞头服饰:头扎白羊肚子手巾(额前系结),上身立领对襟盘扣褂,腰间系红绸带,下身宽松裤子,鞋为黑布鞋。伞头是秧歌队最重要的角色,负责领舞和领唱,所以服饰比较鲜明,会区别于文、武身子的服饰,大多以蓝色、红色、白色为主,这样就突显出伞头的独特与重要,成为整支秧歌队的“一枝花”。

文身子服饰:上身立领斜襟花衫,衫边装饰有人造白毛,看起来像棉袄,背部有系带,这样就能体现出女性的唯美,下着百褶裙或中式裤子,衣服上会刺有“花开富贵”、“龙凤呈祥”等图案,服饰被点缀得越是光彩夺目,穿红花鞋。服饰大多以红色、绿色、粉色为主更是喜庆热闹。这样的穿着更显出陕北女子妩媚动人。

武身子服饰:头扎白羊肚子手巾(额前系结),上身立领对襟盘扣褂,外套马甲,边缘装饰有人造白毛,下着宽松紧口裤或者灯笼裤,衣服上刺有各种剪纸或者生肖图案,这样的点缀质朴大气,腰间系红绸带,鞋为黑布鞋。服饰颜色多以白色、黄色、红色、蓝色为主。这样的穿着更显出陕北汉子的阳刚大气,憨厚朴实。

丑角服饰:蛮婆,身穿彩色大褂,下着直筒宽松裤,裤脚绑腿带,腰间系过膝的围腰,鞋为黑布鞋。服饰颜色大多为紫色、暗红色。蛮汉,头扎白羊肚子手巾(脑后系结),身穿羊皮袄,扎腰带,下着大裆裤,多为黑色,鞋为黑布鞋。“赶驴人”,头扎白羊肚子手巾(脑后系结),上衣多为暗黄色、黑色为主,中式裤子以黑色为主,鞋为黑布鞋。“骑驴人”,头裹丝巾,上穿领斜襟花衫,下着裙子,鞋为红花鞋。

从远处望去,在黄土地的映衬下,秧歌队就好像黄土地里开出的绚丽花朵,扭起来的时候更像是在随风摆动,摇摇欲坠的花朵。整个队伍服饰的搭配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美。走近一看,羊肚子手巾,羊皮袄,立领对襟盘扣褂,胸前秀的各种带有陕北传统文化的精美图案,看的人也是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单单只看陕北秧歌服饰,就能美的成为黄土高原上最耀眼的一抹“绿”。

1.2 别具一格的道具美

道具是陕北秧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古代时期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现代意义的秧歌以娱乐和观赏为主,迷信成分大大减少。

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护众生,风调雨顺;虎撑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为老虎治病,为便于观察和治疗,曾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民间医生手中发出声响的"串铃",成为民医的标志。它在伞头的手中,则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图案的响器。也相传过去伞头手持一种叫“日照”的道具,指太阳神。传统秧歌中,伞头持的是灯笼伞道具,被群众看作是天神赐予凡间的一种神权标志。直到新秧歌运动时期,伞头的道具被改为“镰刀”,“斧头”样式,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镰刀”和“斧头”用带有大红花的绸子绑到一起,大红花外露于道具中央。现代伞头的道具依然有“镰刀”、“斧头”样式,也有装饰十分精美的大花伞,大花伞由红、黄、蓝、禄、粉等一些亮色拼接而成,伞顶端会系有一朵大红花,这样的伞头道具也十分大气精美。伞头手中的道具,则是秧歌表演中的最高权力象征。

文身子的道具有:红绸、手绢、彩扇和绸扇。彩扇有单色和拼接色两种,单色多以红色、绿色和粉色为主,拼接色有红绿搭配,有红黄搭配,有红黄蓝搭配等。绸扇多以红、黄、蓝、绿等多色拼接而成。

武身子的道具有:红绸、花伞。花伞的色彩也是丰富多彩,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多色拼接而成。

丑角的道具有:蛮婆的道具是大烟袋锅和手绢;蛮汉的道具是小烟袋锅;“赶驴人”的道具是赶驴鞭;“骑驴人”的道具是毛驴。丰富多彩的道具,在这群地地道道的农民群众手中纷繁飞舞,千变万化,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1.3 粗犷豪放的动作美

陕北秧歌在表演时每个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变化即兴的表演,或创造性的表演。动作的基本特征突出在“扭”、“摆”、“走”[4],这个过程完全按照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稍加美化,形成以腰、胯为主动,腿部像走路,两臂自然摆动的动作形象。“扭”动灵活自如,刚柔并济;“摆”动由肩、胸带动双臂的摆,抒发情感是头部微摆摇晃;“走”动时体现出的美和“帅”劲,舞至尽兴时会升华为跑、跳。陕北秧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和感染力,一个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有的粗犷矫健、有的细腻潇洒、有的轻盈飘逸、有的诙谐幽默,从整体上使人能够感受到一种热烈、质朴、优美、健康的艺术享受。

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人物,手持道具,英姿飒爽的站到队伍最前头,陕北人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劲头就能展现出来。秧歌扭起来后,精致的道具在他们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上下蹦跳,左右乱摆,画出一道道优美的曲线;脚下轻巧灵活的步伐,走的如此矫健,身体会随着步伐扭动起来,扭得如此俏丽。通过伞头的动作能看出陕北人爽朗直率、简单大气的性格。

文身子是秧歌队中“柔”的代表。“扭”和“摆”是他们的特色,他们身体的扭动,胯部的摆动,没有像现代舞蹈那种劲爆和大幅度摆动,他们的动作在幅度和尺度上都不是很大,但做出的动作就是那样得恰如其分。扇子、手绢在他们手里能“柔”出花来,婀娜的身姿,轻盈的步伐,把陕北秧歌的“柔”表现的淋漓尽致,武身子是秧歌队中“刚”的代表。他们的动作舒展大方,磅礴大气,比文身子的动作幅度要大得多,夸张得多,在视觉上明显与文身子区分开来,体现出武身子的阳刚之美。雄壮的体魄是支撑他们完成动作的根本,也正是陕北汉子热爱生活,积极劳作的体现。他们把生活与秧歌融为一体,秧歌中的每一个动作也正是他们生活常态的体现。

丑角是秧歌队中“滑稽”的代表。蛮婆蛮汉具有超强的模仿力,从年龄来讲,表演者年龄偏小,要模仿比自己年龄大十岁到二十岁的蛮婆蛮汉;从性别来讲,如果表演者同为女性,那么就需要有一人来扮演男性,如果表演者同为男性,那么就需要有一人来扮演女性。表演者不会受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模仿的惟妙惟肖,生动风趣。同为女性或者同为男性就是为了表演方便,因为表演时会出现“揪耳朵”“打耳光”“搂抱”“假亲嘴”等滑稽动作,表演者把动作在夸张化,表演更是让人捧腹大笑。跑驴,表演的是少夫少妻在路途当中发生了矛盾与冲突,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他们生动有趣的故事。丑角表演的正是陕北人真实的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陕北人就是在生活中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在滑稽的背后你能看到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细腻的呵护与关爱,在滑稽美的背后你能看到亲情美。

伞头的大方,文身子的柔美,武身子的阳刚,丑角的滑稽,单独看各有千秋,整体看杂而不乱,犹如交响乐一样优美和谐。陕北这块铺满岁月痕迹的黄土地上,有着一群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陕北人,他们用每一个动作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1.4 热情火辣的妆容美

高原红是陕北人脸上最大的特点,所以在妆容里是必不可少的,突显的非常明显,而对于蛮婆蛮汉来说更是夸张,会画成黑红色,有的甚至是黑色都不为过,这样更是增添了一份喜感。伞头和武身子除了腮红之外会画红色的口红,简单朴素的妆容更接地气,显示出秧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红红的腮红增添了几分可爱,一条麻花大辫显得十分端庄漂亮,头发间适当的会插有小绒花,红红的口红使双唇更加性感,眼妆精致鲜艳,眊眼眼明亮闪烁,文身子的妆容突显的就是陕北女子的贤惠,温柔,漂亮,美丽,大方。丑角的妆容最为夸张。蛮婆如戏剧中媒婆模样,脑后梳纂,插银簪,下巴或者嘴角偏上的地方会有一颗明显的大痣;蛮汉嘴唇上方贴有外翘的小胡子,为了增添更大的喜感,有些蛮汉会将鼻子和眼睛的地方涂成白色,这样的妆容加上他们的体态,在没有表演的时候就足以把人逗乐;跑驴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所以在妆容上比较简单。

每个妆容都与角色是如此的贴切,火辣辣的妆容艺术美正是陕北人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

1.5 灵活多变的队形美

陕北秧歌的队形图案,是秧歌表演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那丰富多变的队形、气势浩大的场面、优美精致的图案,使你能够了解到劳动和才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的艺术追求与渴望。

队形是体现一个伞头能力的标志,在伞头的带领下,文、武身子都会随着伞头的路线行进,要走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伞头在自己的脑海中要有表象的呈现,接下来就是“定角”,伞头一定要找对方向,测量好距离,然后“定角”,这个“角”是呈现出一个完美图案的关键,文、武身子必须要经过这个“角”,不能随意的改动位置,不然会导致图案的美观性。从队形名称上划分,有反映军事战阵的“长蛇阵”“八卦阵”“四方阵”等;有折射宇宙认识观的“天地牌”“阴用太极”等;有崇尚美好生活的“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庆寿八仙”等;有描绘动植物形态的“五马盘槽”“蚂蜂窝”“卷菜心”等;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编篱笆”“拉抽屉”“卷垫席”等,这些图案都强调外圆内方,对称平衡的原则。陕北劳动人民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总结,从名称上我们就能形象的想象出秧歌队扭出的图案,充分彰显出人民群众追求方正、完美的观念。

2 陕北秧歌的听觉美特征

2.1 和谐统一的音乐美

音乐是整个秧歌表演的灵魂,是听觉最具体的表现对象,要突出旋律的韵律美与和谐感。它不仅起到烘托气氛,控制节奏的作用,而且是表演者内心的情感流露,同时带动着观赏者的情绪。陕北秧歌中常用到的乐器有:唢呐、大鼓、大镲、小镲、锣五种。

2.1.1 悠扬高亢的唢呐声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

在陕北秧歌中吹奏唢呐的人被称为“吹手”,一般有两支唢呐,一支为上手,吹高声主旋律;一支为下手,也叫“拉筒筒”,吹奏低声部。两支唢呐音色明亮圆润,相互和谐统一,气氛热烈、委婉流畅。“吹手”常年在外的演出,风吹日晒,使他们的皮肤有些黝黑,黝黑中又能看到淡淡的“高原红”。吹起唢呐来,圆鼓鼓的腮帮子会随着气口的变化忽大忽小,整个人的身体也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起来,摇头晃脑,眉飞色舞,整个人的精气神一下子就释放了出来,一个“吹手”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欣赏过后,回味无穷。唢呐的声音高亢明亮,荡气回肠,一曲出来,能响彻整个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一听就会使人感受到陕北高原风土人情的质朴和壮美。常用的曲牌有:《大摆队》《大开门》《小开门》《柳青娘》《催鼓令》等。

2.1.2 热情奔放的大鼓声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陕北秧歌中使用的则是大鼓,大鼓声是控制整个秧歌队节奏的核心。鼓点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密,时而舒,鼓手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打出适合演员情绪的节奏,才能游刃有余的控制着整个秧歌队。鼓面中心的鼓音低沉厚重,越到边缘越是高亢坚实,鼓手会根据表演剧情的变化不断的调整鼓音,远远地听见是那样的张弛有度,激情盎然。常用的鼓谱有:“长流水”“新家什”“底槌”“胜利战鼓”“单起槌”“双起槌”“硬三槌”“花五槌”“凤凰三点头”九种。

2.1.3 不可或缺的其他乐器声

大镲配合大鼓的重音,小镲填充大鼓的轻音,锣和小镲的节奏几乎相同,演奏时一定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力求强弱对比明显、节奏和谐统一,在深沉浑厚的鼓声中,让人们能听到清新悠扬的唢呐声,那别有一番神韵。

2.2 形象生动的唱词美

唱秧歌是陕北秧歌表演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唱词是民间口头性文学的特征,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主要的演唱者为伞头,其他表演者为伴唱和合唱。演唱有两个特点:一、固定的曲调,一般为四句,伞头领唱四句,众表演者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二、唱词不固定,由伞头根据环境、地点、场合等因素即兴创编,创编的歌词更是应时应景,优美生动。陕北秧歌唱词主要分为三种:一、敬神谒庙时演唱的祭祀类唱词;二、吉庆类唱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唱吉庆话,一般在“沿门子”、大场表演时演唱的秧歌词,伞头即兴的演唱,歌词以夸赞、祝福、为主,也有讽刺类型;三、比艺类唱词;一般用于两支秧歌队相遇时的较量,有比艺对歌和互问互答两种形式。

3 总结

本文从视觉美和听觉美去研究陕北秧歌的审美特征。视觉美包括:含有地域特色的服饰、别具一格的道具、粗犷豪放的动作、热情火辣的妆容、灵活多变的队形,在黄土地的映衬下整体的搭配显得如此光彩夺目,陕北秧歌的视觉美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听觉美包括:和谐统一的音乐美和形象生动的唱词美。音乐美包括:悠扬高亢的唢呐、热情奔放的大鼓、不可或缺的其他乐器,和谐统一的音乐夹杂着伞头的唱词给人以轰然一体的听觉美感。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更是给人一种和谐、舒适、享受的美感。

猜你喜欢

秧歌队秧歌身子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活宝姥姥
自然:风往哪边吹
昌黎地秧歌
陈秋芳无论搬到哪里,舞蹈不会断
给父亲擦身子
富平村里唱秧歌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