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治主义视域下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

2020-02-15寿

关键词:朝鲜劳动党仁德金正日

张 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朝鲜开始寻找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朝鲜采用的便是“仁德政治”的方式,它无疑成为朝鲜确保体制存续的重要杠杆。现阶段,朝鲜又遭受美国的敌对政策和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危机,但至今朝鲜体制仍然屹立不倒,这其中肯定有众多复杂因素起到了综合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朝鲜把儒家德治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融入自身的社会政治方式中去,势必对自身体制的存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由于中朝关系比较特殊、敏感等原因,国内学界对朝鲜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里,可查询的朝鲜“仁德政治”方面的研究论文几乎没有,更谈不上有儒家德治主义传统和朝鲜“仁德政治”相关性问题的探讨。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开阔的眼界,进一步拓宽领域,聚焦重点,加大力度,系统研究相关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在儒家德治主义的视域下,就朝鲜劳动党“仁德政治”的历史演进过程、主要内容和特征以及“仁德政治”对儒家德治主义核心理念的援用等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以期为更好地理解“朝鲜式”社会主义独特的政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一、儒家德治主义的基本内容

从政治层面上讲,儒家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道德政治。这种儒家的德治主义不排斥权力来自血缘,只强调为政者要遵循道德原则,实施“德治仁政”。

其次,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儒家的德治主义主张治国应以民为本,孔子曾经说过:“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强调为政者对百姓多施恩惠,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使他们安居乐业。孟子也说过:“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最根本所在,为政者要重视人民,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民贵君轻”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内容,也是其仁政思想的核心。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他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这些都贯穿了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治国安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见,儒家德治主义大力宣扬以民为本,以“重民”“惠民”“利民”“富民”“安民”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民心和社会的稳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次,儒家重视仁民爱民。儒家所讲的“德治”,就是爱民、利民之政,孔子曾经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孔子十分注重爱惜民力,争取民心,主张把爱民当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也说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他又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样“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可见,孟子所谓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儒家的德治主义注重“仁民”,倡导施仁政,要求为政者以仁爱之心待民,做到爱民、亲民、恤民,还要推恩于民。

最后,儒家主张任贤使能。儒家德治主义十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与素质,认为为政者的道德品格与政治文化素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孔子曾说过:“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中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强调用人唯贤,贤人治国。孟子也说过:“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尊贤使能、贤者在职是治国的关键,强调为政者加强自身修养与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后世的理学家们更是主张为政者应“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1)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33页。并为其规定了统治的政治纲领和努力方向。可见,儒家的德治主义把为政者的素质视为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要求为政者“修己以敬”,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以达到政治安定的目的。

总之,儒家的德治主义提倡以民为本,强调仁者爱人、任贤选能与为政以德一脉相承,使其成为儒家德治主义传统的一大特色,也使儒家德治主义呈现出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的显著特点。这种儒家德治主义传统不仅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结构,而且主导和影响了其具体的政治运行方式。

二、朝鲜劳动党“仁德政治”的历史演进过程

众所周知,从历史与文化渊源上看,由于地缘相近,朝鲜半岛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二战之后朝鲜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但是传统儒家的政治文化思想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朝鲜仍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亲和性”。从这一点上看,朝鲜提出“仁德政治”与其古老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朝鲜认为,“仁德政治”是伟大的金日成同志在抗日革命时期建立起历史根基,并且伟大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在革命和建设的前进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我们党的传统的政治方式。(2)[朝]林守日:《仁德政治是把人民群众置于社会一切主人的政治》,《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哲学、经济)》(朝文版)2008年第1号。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家的人虽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骨肉同胞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拥戴的心是无微不至的。“没有钱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没有仁德就活不下去”,爷爷经常对子女进行这样的训诫。这也是我们家庭的哲学。(3)[朝]金日成:《与世纪同行》(第一卷),平壤: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92年,第6页。金正日曾说过:金日成同志一生一世体现了这一家庭哲学,把祖传的人情、善良、美德视为朝鲜民族的骄傲,为我国人民实行了最优秀的“仁德政治”。(4)[朝]金正日:《发扬光大敬爱的领袖金日成主席的伟大业绩》(朝文版),1992年4月17日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负责干部的谈话。

在朝鲜,官方首次提出“仁德政治”概念是在1993年1月28日《劳动新闻》刊发的《实现仁德政治的社会主义万岁》的社论中,该社论指出:“历史上有句话说,国家要用仁德来治理。实行仁德政治,意味着把人民视为政治的主人,以对人民的爱护和信任,实行一切的政治”。(5)[朝]《实现仁德政治的社会主义万岁》,《劳动新闻》1993年1月28日。社论还强调,伟大的金正日同志怀着对人民的崇高的爱,为我们人民实行最好的“仁德政治”。

要从根本上改善余热锅炉的运行状况,需要大幅度增加余热锅炉的辐射受热面,这样的方案对于余热锅炉结构改动较大,投资较高,对生产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本次改造不对余热锅炉结构做大的改动,仅进行局部完善性改造。

可以说,朝鲜提出“仁德政治”,是迫于当时朝鲜所处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是诸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对朝鲜的政权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朝鲜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危机意识。当时,朝鲜急迫需要的是能够把政权体制正当化的现实逻辑。朝鲜开始探索自身生存发展的新的战略步骤。为此,朝鲜一方面严厉谴责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化”浪潮,以努力避免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不良影响波及自己;另一方面,还提出了“我们式”社会主义的口号,突出主体的人民观、人民哲学,强调全体人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还要求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领袖和党的周围,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生存权,而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朝鲜开始酝酿和提出了“仁德政治”。

1994年11月,金正日在《社会主义是科学》一文中,具体阐明了“仁德政治”的意义,他指出:“我们党的仁德政治,是宽幅的爱护和信任的政治,它对各阶层人民一视同仁,都给予爱护和信任。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我们党的仁德政治是宽幅政治”。(6)[朝]金正日:《社会主义是科学》,平壤: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26页。在这里,“宽幅政治”和“仁德政治”是一脉相连的概念。(7)郭松民:《朝鲜新观察:儒家社会主义?》,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15-10-12/98032.html。在文中,金正日还阐明了“仁德政治”的本质特征、功能作用和实现途径等问题。1998年9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十届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改《社会主义宪法》,第一次明文规定“仁德政治”,强调金日成同志把“以民为天”作为座右铭,用崇高的“仁德政治”爱护和领导人民,把全社会改变成一个团结一心的大家庭。不难看出,朝鲜《社会主义宪法》不仅援用了“以民为天”“仁政”“天下一家”等传统儒家德治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而且对其进行法制化、制度化。

2003年10月,金正日在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负责干部的谈话中强调:“对人民命运负责照顾到底的政治,只要人民希望,在石头上也要开出花来的为人民不惜一切的政治,这就是我们党的仁德政治。”(8)[朝]金正日:《干部要做为人民献身奋斗的人民的忠仆》(朝文版),2003年10月28日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负责干部的谈话。2008年9月,在朝鲜建国60周年之际,金正日再次发表重要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我们的政治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是无限爱护和信任人民的政治,崇高的仁德政治”。(9)[朝]金正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拥有战无不胜威力的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朝文版),2008年9月5日对朝鲜党报《劳动新闻》和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的谈话。

金正恩执政以后,在2012年4月召开的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再一次修改《社会主义宪法》,新修订的《社会主义宪法》序言在“仁德政治”的表述中,在“金日成同志”后面又加了一句“金正日同志”,其主要内容如下:“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把以民为天作为座右铭,一向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献出了一生,以崇高的仁德政治关爱和领导人民,把全社会改变成了一个团结一心的大家庭”。(10)《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平壤: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页。

2015年10月,在劳动党成立70周年之际,金正恩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伟大的金正日同志把我们党加强和发展成为完全负责并保护人民群众命运的母亲般的党,全面实行爱护和信赖人民的政治——仁德政治、宽幅政治,使党和人民群众以不可割断的血缘之情紧密联系起来”。(11)[朝]金正恩:《伟大的金日成金正日同志党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平壤:外文出版社,2016年,第4页。特别是2016年5月,金正恩在朝鲜劳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指出:“由于我们党的爱民政治、仁德政治,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加深,社会的政治稳定得到保障,党和人民群众的浑然一体得到巩固。领袖、党、群众以一个思想和信念、同志友爱和情义紧密结合起来,全社会成为互帮互带的和睦的大家庭,同生死共患难,这就是我们朝鲜式社会主义的真面貌之所在”。(12)[朝]金正恩:《在朝鲜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平壤:外文出版社,2016年,第14页。

总之,朝鲜提出“仁德政治”与朝鲜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仁德政治”自1993年正式提出以来,与“宽幅政治”一起被作为强调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金正日的领导资质和政治风格的象征,它还被规定为朝鲜劳动党的基本政治方式,成为确保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不败性的根本因素。(13)[朝]金正日:《社会主义是科学》,平壤: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三、朝鲜劳动党“仁德政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在朝鲜,“仁德政治”同“先军政治”“音乐政治”一起,被称为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国家的基本政治方式。其中,“仁德政治”是一种把人民群众当作一切的主人,让一切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一切问题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治方式。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首先,它以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爱护和信任为基础。朝鲜认为,领袖和劳动党的“仁德政治”是出于对社会一切的主人——人民群众的无限爱护和信任而推行的政治,是领导人抱着对人民伟大的爱心推行的最优秀的政治。金正日曾说过: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仁德政治”是以对人民的无限爱护和信任为基础的。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信任,是领袖实行的政治的根本原理,对于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信任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治的基本核心和根本基础。(14)[朝]金正日:《进一步发挥我国人民政权的优越性》(朝文版),1992年12月21日致全国人民政权机关干部讲习会参加者的信。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信任,意味着把人民群众推向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调动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同时相信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力量,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在“仁德政治”中,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信任,集中体现在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制定一切路线和政策,并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贯彻执行路线和政策上。可见,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信任,不仅是“仁德政治”的核心内容,而且是“仁德政治”最本质的特征。

其次,它以对人民群众的献身服务为宗旨。朝鲜强调,领袖和劳动党的“仁德政治”并不是统治、麻痹人民群众的政治手段,而是关心、负责和保障人民群众自主生活的政治方式。“仁德政治”通过对人民群众的献身服务,使人民群众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自由地开展社会政治活动。同时,它保证人民群众过上创造性的劳动生活,过上平等富裕的物质生活,过上健康丰富的思想文化生活。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意味着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出丰富的精神、物质财富,实现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主要求和愿望。在“仁德政治”中,对人民的献身服务,集中体现在为人民群众自主创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上。可见,对人民群众的献身服务,是“仁德政治”区别于“先军政治”“音乐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仁德政治”生命力内张和外显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以领袖、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为目的。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是一种以强化领袖、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为根本目的的政治方式。民心是团结一心的天下之大本,团结一心是完成先军革命伟业的天下之大本。(15)[朝]崔成学:《团结一心是先军革命的天下之大本、必胜的武器》,《政治法律研究》(朝文版)2006年第2号。“仁德政治”体现领袖主体思想的要求,强化以领袖思想为基础的思想意志纯洁体。同时,它还增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对革命首脑部——党的支持和信任,巩固和发展以劳动党为核心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统一体。尤其是它促进以领袖思想为基础的组织思想团结和以革命义理、同志爱为基础的道德义理团结的相结合,形成一个最强大的、最有威力的团结统一体,即领袖、党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命运的“社会政治生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党的“仁德政治”是决定团结一心巩固性和不败性的根本因素。(16)[朝]全元灿:《我们党的仁德政治是决定团结一心巩固性和不败性的根本因素》,《政治法律研究》(朝文版)2009年第2号。可见,形成和实现领袖、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既是“仁德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其在强化革命队伍团结中呈现出的功能特征。

四、朝鲜劳动党“仁德政治”对儒家德治主义基本理念的援用

《朝鲜劳动党章程》明文规定:“坚持反对并排斥资本主义思想、封建儒教思想及包括修正主义、教条主义、事大主义等在内的各种反动机会主义思想潮流”,(17)《朝鲜劳动党章程》,2012年4月11日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者会议修改通过。但是,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同儒家的德治主义传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它灵活借鉴、援引和变用了儒家德治主义传统的诸多思想观点。

首先,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借用了儒家德治主义的民本思想。朝鲜强调,伟大的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毕生把“以民为天”当作座右铭,而“以民为天”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理念,是制定一切路线和政策的基础,是国家活动的出发点,(18)[朝]金正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拥有战无不胜威力的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朝文版),2008年9月5日对朝鲜党报《劳动新闻》和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的谈话。我们党的“仁德政治”是体现“以民为天”光辉思想的政治。(19)[朝]李昌焕:《我们党的仁德政治是辉煌体现“以民为天”思想的政治》,《政治法律研究》(朝文版)2006年第4号。“以民为天”,即指把人民视为天,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人民群众是世界上最可贵的、最有力量的存在,是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者;二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诚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三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

“以民为天”一词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这个王者就是指儒家讲的周公、文王等,意思是说,古时这些圣王治国、平天下都非常重视百姓。尤其是“以民为天”类似的语言在儒家经典中屡见不鲜,如《尚书》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这表明,儒家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就是“以民为天”,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朝鲜把“以民为天”作为“仁德政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这意味着“仁德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儒家民本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朝鲜的“仁德政治”一贯坚持“人是一切的主人,人决定一切”的主体哲学原理。而这种主体的哲学世界观在对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同“以民为本”的儒家民本思想大不相同,但是,正如朝鲜的“以民为天”思想强调的那样:“人民群众是世界上最可贵的存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一切问题”,这些主张和观点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贵民”“利民”“取信于民”等思想观点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次,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活用了儒家德治主义的“仁民”“宽民”“惠民”“教民”等思想观点。朝鲜强调,“仁德政治”是一种对人民群众无限爱护和信任的政治方式,它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对人民的爱护,就是党和领袖对人民群众父母般的爱,即把人民群众视为自己的亲生子女,用父母慈祥的爱来时时刻刻关心、爱护和牵挂人民群众,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就是要把天上的星星也摘来,在石头上也要开出花来,尤其是给人民群众以最高贵的社会政治生命,并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前途负责照顾到底,为了人民群众不惜一切。显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党和领袖对人民群众的“大爱”,同儒家德治主义提倡的“亲亲而仁民”,实施“爱民之政”的思想观点有十分相似之处。

朝鲜还强调,“仁德政治”是一种不歧视任何人,将全体人民拥入怀抱的政治,即使一个人犯了错误,也不抛弃,反而通过教育改造,使其改过自新,走上正道,让他的社会政治生命获得重生,乃至永放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讲,“仁德政治”又是一种“宽幅政治”。(20)[朝]金正日:《社会主义是科学》,平壤: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26页。它既包含党和领袖制定的人民政策力度大,又蕴含着对悔过自新的人以宽广的胸怀予以包容与接纳。例如,宽恕再次主动入境的叛逃者,或对被判有罪的人员实行大赦,释放囚犯,同时,采取措施安置大赦释放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等。可见,这种“仁德政治”同儒家德治主义强调的“宽厚待民”及“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孟子·梁惠王上》)等思想观点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朝鲜还特别强调,“仁德政治”的生活力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向上的健康、平等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由于实行“仁德政治”,大力推行全民性的完全免费的医疗、保健、住房等福利政策和国家统一的分配工作制度及养老退休制度等,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过上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所有的新一代在全面的12年义务教育制度下,都无忧无虑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21)[朝]林守日:《仁德政治是把人民群众置于社会一切主人的政治》,《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哲学、经济)》(朝文版)2008年第1号。显然,“仁德政治”的这种人民福利政策在实施政策性工具的层面上,同儒家德治主义强调的“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以及“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等“惠民、富民、教民”的思想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

再次,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变用了儒家德治主义的“贤人治国”思想观点。朝鲜强调,真正的“仁德政治”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但是它并不是自行实现的。金正日曾经说过:要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行真正的“仁德政治”,就要推戴无限关爱人民的政治领导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成母亲党。(22)[朝]金正日:《社会主义是科学》,平壤: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22页。其中,社会主义政治领导人固然要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无限关爱人民的崇高仁德。社会主义政治领导人是否具有崇高的仁德,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社会主义政治领导人缺乏能力,就会带来延误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果;但如果没有仁德,就会带来背叛人民、葬送整个社会主义前程的结果。(23)[朝]鲁政赫:《社会主义社会里真正实现仁德政治的保证》,《金日成综合大学学报(哲学、经济)》(朝文版)2015年第2号。

在朝鲜,领袖是全社会实现团结一心的中心,是社会政治生命体的最高首脑。(24)[朝]全元灿:《我们党的仁德政治是决定团结一心巩固性和不败性的根本因素》,《政治法律研究》(朝文版)2009年第2号。朝鲜现行的《社会主义宪法》赞颂金日成和金正日是“民族的太阳”和“祖国统一的救星”,是“世界政治的元老”和“思想理论和领导艺术的天才”,是“百战百胜的钢铁统帅”和“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伟人”,(2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平壤: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页。把他们推向“内圣外王”的境界,强调他们崇高的“仁德政治”和卓越的领导业绩是朝鲜革命的法宝,是社会主义朝鲜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可见,朝鲜在实行“仁德政治”的过程中,变用了儒家德治主义推崇的“任贤使能”“圣贤治国”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即政事的兴废,取决于为政者个人是否俊德贤明,应该由像尧舜那样的圣贤明君当政,才能施行王道,实现最理想政治的思想观点。

五、结语

本文主要在儒家德治主义的视域下,对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难看出,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是朝鲜独特的政治体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20世纪90年代初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和产物。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是一种以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观点为基础形成的,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主体,在革命和建设中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一切问题的政治方式。

按照“仁德政治”的逻辑,它以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爱护和信任为基础,以对人民群众的献身服务为宗旨,以领袖、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为目的,这些不仅构成了“仁德政治”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形成了其最鲜明的特征。这种朝鲜劳动党的“仁德政治”在思想理论基础、人民优惠政策、自身实现途径上,积极借鉴、援引和变用了儒家德治主义诸如“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仁民、宽民、惠民、富民、教民”的治国方略目标、“选贤任能、圣贤治国”执政理念原则等核心价值观念。不难看出,“仁德政治”是朝鲜维护和巩固自身独特的政权体制的逻辑缘起和现实归宿。

现阶段,金正恩执政之后,朝鲜开始频繁使用“人民群众第一主义”的新用语,而且强调“人民群众第一主义”是对人民烈火般的爱,是绝对的服务精神,伟大的金正日同志的毕生信念是“人民群众第一主义”,将军的政治也是为人民的“仁德政治”。朝鲜还强调,“人民群众第一主义”、崇拜人民、爱护人民也是金正恩同志政治的根本核心,金正恩时代是充分展现劳动党关爱人民政治的光荣时代。这表明,“人民群众第一主义”作为“仁德政治”内涵及外延的扩展,已成为“仁德政治”的重要代言,也意味着进入金正恩时代,“仁德政治”的重要性及意义继续得到强化和发展。

此外,朝鲜劳动党在实行“仁德政治”上,借鉴和援用儒家德治主义传统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儒家思想文化在当代朝鲜的“复苏”。果真如此的话,以上探讨将有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反思和探究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究竟是什么,其时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新时代儒家思想文化在东亚传播发展的价值认同机制和实现途径是什么等问题。

猜你喜欢

朝鲜劳动党仁德金正日
为仁由己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