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也是一堂家教课

2020-02-14

科教新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杜孔明灯压岁钱

借拜年行礼、餐桌礼仪,给孩子立下尊老敬老、感恩长辈的“规矩”;在包饺子、贴春联等家务参与中,让孩子切身感受劳动之乐;面对“春节红包”,教孩子如何接受、怎么处理……春节,是几代同堂的亲情团圆,也是家庭教育的最佳课堂、优良家风的传承契机。

这些 “春节礼仪”一定要教给孩子

问候礼仪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里,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不可少,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孩子春节问候手势:抱拳作揖,以及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

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手腕挨紧,并前后摇动。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手腕不要挨着,并前后摇动。

在祝福语方面,家長可以教会孩子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

餐桌礼仪

春节有团圆的意味,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教孩子等长辈落座再动筷子。同时,好吃的东西别独享。吃完饭后放下碗,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用餐卫生也要注意。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再夹,不要翻来覆去抄。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

待客礼仪

对待客人要亲切。客人到家里来,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叫人,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大人讲话莫插嘴。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都是不礼貌的。

做客礼仪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摆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谢谢”。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家长应告诉孩子不能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交际礼仪

主动分享别吝啬。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教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春节期间也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让其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谦让、分享。

红包礼仪

接过红包要致谢,红包不可当面拆。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谢谢。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做,爸爸妈妈可以扶着宝宝的手,双手接过红包,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说“谢谢”。接过红包,千万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拆开。

春节教子传“家仪”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彰显着特有的风俗人情。而这样一个节日,除了亲人团聚、围炉夜话之外,更是向子女传承家风家教的好时机。

不管历史时代怎样变迁、地域文化如何差异、家庭构成有何不同,好品质、好家风总是能够代代传承。像爱国保家、忠孝廉节、勤俭节约、积德行善、诚实守信等这样的家训家风,从古至今一直被传承,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丝丝相扣。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在过年全家团聚的时刻,家长给孩子说说过去的故事、讲讲传统的习俗,教导后辈子孙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往往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古语云:“以身教者从”。家训家风的传承,言传固然需要,但更要注重的是身教。吃年夜饭时,不浪费饭桌上的每一粒粮食,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便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大年初一拜年时,晚辈给长辈行礼,孝老爱亲的好家风便传承下来;出门游玩逛庙会,随手帮助身边的人,助人为乐的好家风便自然延续下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个春节,给孩子们说说家风,让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让年过得更有意义。

“年俗教育”不能少

过年习俗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我们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同时,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年俗里面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呢?看看下面家长的做法。

祭先祖:血浓于水

家住河南丹江附近的李老师带着鞭炮和点心、鲜花、纸钱,领着儿子去乡下祭祖。

来到祖坟地,李老师一边让儿子帮忙清理祖坟周围的枯草、树枝等杂物,一边给儿子讲哪一个坟里住的是哪一位先祖,从姓名、事迹一一讲起。

祭祖进入第二个程序,李老师边让儿子帮忙摆放点心、鲜花、纸钱,边念念叨叨地向“祖宗”们汇报自己一年中的生活和工作的状况。儿子也像爸爸一样,用稚嫩的声音“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自己的理想等,说完后,一脸的幸福与满足。

放完鞭炮,李老师带着儿子向“祖辈”们行完礼,带着满满的怀念与亲情,离开了祖坟。

点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祭祖是过年的重要民俗之一。祭祖活动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之情,像李老师这样带着儿子参与祭祖,既让儿子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又能使儿子在了解逝去亲友生命历程的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有深层的认识。

压岁钱里有家教

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也是中国的重要年俗之一,小张、小李、小杜三名母亲在一起谈起孩子压岁钱的事儿。

小张对孩子的压岁钱是全部包收。为此儿子曾多次哭过,小张知道自己这样做有点过分,但也从没心软给过孩子一分钱,她怕儿子乱花钱。

小李对于女儿的压岁钱从来不过问。可是,因为缺乏管束,女儿用压岁钱买了时髦手机、和同学上网吧,甚至还到酒吧去喝酒。小李生气地说:“这些都是压岁钱惹的祸!”

小杜听了却说:“我觉得孩子的压岁钱家长得会引导才行,我儿子用压岁钱学会了理财。”

原来,小杜每年都会指导儿子把压岁钱分成了三份。第一份(占压岁钱总数的三分之二)钱是不能花的,母子俩拿这部分钱一起去银行寻找合适的保存或升值方式。就拿去年的压岁钱来说,小杜把儿子5000元压岁钱中的3000多元买了银行的分红式理财产品,在和银行的交易过程中,小杜让儿子和自己一起向银行工作人员做咨询、按利率算收益、填单子等等。第二份是留作给儿子买课外书和学习用具的钱,当然,这部分钱如果不够用,小杜还会随时拿出钱作补贴;第三份(这一部分不超过三百元),可以作为儿子随意支配的零花钱,不过,对这部分钱的去向,小杜给儿子也做了约法三章:不能去网吧、不能买非正规商家生产的零食或用具、不能去玩危险的活动。

点评:压岁钱的管理是一门学问,家长可以将财商教育渗透其中。从这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杜的做法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闹花灯:放飞梦想

正月十五花月夜,家家户户闹花灯。丹江流域有放孔明灯的习俗,这些习俗是小孩子们最喜爱的。做生意的赵先生正月十五中午一吃过饭,就与上小学的儿子赵小明一起忙碌着制作孔明灯了。

儿子问:“为什么要放孔明灯?”赵先生说:“这是咱们的习俗,可以祈福、祝愿、放飞梦想!”儿子说:“那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写到这灯笼上?”赵先生说:“当然可以呀”!在儿子的要求下,赵先生和儿子一起制作了三个写有儿子祝福和梦想的孔明灯。

夜晚,赵先生与儿子开始放孔明灯。那三只写有“爸爸妈妈身体好”“全家幸福”“小科学家赵小明”的孔明灯冉冉升上了天空。

点评:正月十五闹花灯是过年的重要年俗之一。赵先生在和儿子一起制作孔明灯的过程中,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帮儿子树立了远大理想。

本报综合

猜你喜欢

小杜孔明灯压岁钱
谁来保管压岁钱
新年愿望
小宅男变形记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压岁钱去哪儿?
有趣的孔明灯
第一次放孔明灯
做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