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本语境中的词语教学的思维激活

2020-02-14蒯正聪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境词语文本

蒯正聪

语文学习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进入开阔的语言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并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与表达,是思想与审美的载体与表现,所以,作为语言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词语教学应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词语是语言系统构成的基本元素,词语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和基础部分,词语既是作为人运用语言的客观材料,也是人借以运用思维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观工具。随着学生的语文积累的不断丰富,词语教学的形式也由原先的主要的机械的记忆方式与量的积累向知识的思维构建和综合的应用转化,无论是听、说、读、写,都是以词语为介质的语言思维活动。因而,语言教学、词语教学必然肩负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由于对词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随着教学年级由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增长,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词语教学孤立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之外,词语教学也往往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带品。词语教学游离于语文教学的现状,折射出语文教学的零碎与残缺,表现出语文教学对学生素养的科学性要求与培养存在很大的间隙,我们研究词语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才特别的有意义。

一、文本阅读教学中指向思维能力的词语教学的两个层次

1.文本阅读思维场的构建

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符号系统,不是单靠生硬的语法规则堆砌起来的字词句篇,而是与社会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语言交际,总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那么,研究词语教学对思维能力形成的作用,就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各种语言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必须沉入到语境中,在文本语境里理解词语、玩味词语。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研究嵌入在文本中的词语教学,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构建文本阅读的思维场,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力,也能很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关注篇章的多一些,关注词语少了一些,或者是有关注,却是在低层次上的徘徊——读读,写写,背背。将词语教学纳入到文章的语境系统中进行有效教学的,着意往往是不够的,着力往往也是不到的。记忆与积累,在语文学习的任何阶段都是重要的,但词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的低层次要求上,或者在阅读、写作等教学中所涉不细、不广、不深,或茫无目的,对于学生的语文成长与思维提升而言,这样的训练学习方式离课标要求、离语文素养培育的要求是有巨隙的。

2.文本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的两个层次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文本语境中思考上下文关系,体会文本深刻内涵,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体会文章背后的社会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有两个层次:一是对词语内涵的理解,一是对词语表达的领悟。理解词语内涵,是在文本语境中运用语文思维准确把握词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领悟词语表达,是在文本语境中调动思维把握词语表达的方法和作用,感悟词语独特意蕴与美感,从而不断构建和更新自己的言语世界。

二、文本语境中词语内涵理解过程中的思維亮相

1.文本语境中词语教学实现着对思维的唤醒功能

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文章开头第一句便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何意?“无非”的本义是“无一不是,不外乎”,作者用在这儿的意思并没有迁移其本义,但对其的理解却不能仅仅是“失望”就能简单的解释的了的。必然要把它当作一颗石子投掷到平静的思维的湖面上,与其在下文的针对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联系起来,去感受作者对其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恶灵魂的刻画,抓住作者的憎恶之情,并由此感受作者内心深处忧国爱国的思想感情。一个词的理解,除了知其本意,更要推究其陈述的内在因果。对“无非”这样一个词的准确完整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也从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思想历程出发,运用归纳方法,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作者给定的“无非”一词背后的情感结论——厌恶,失望。

在《藤野先生》一文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大概物以稀为贵吧”中,“物以稀为贵”一词是一成语,理解其本义,对初中学生来说不难,意思是指事物因稀少而且有益,从而显得珍贵。在文中的理解,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理解,那么这个词的教学价值显然就被大打折扣了。要准确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要结合全文语境,唤醒学生思维,做探究与分析,弄清作者之如是说的原因。就文中叙述的事实来看,这一个词的背后是日本普通民众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待遇——“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从全篇课文来看,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这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待遇,反映了藤野以及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这样的理解,不能说不合理,若就此而止,从叙事层面而言,也算完整。然而,“物以稀为贵”与“大概” 一词连用后,一种猜测的语境被建立起来,隐约传达着一个弱国国民心底里无言的心酸。这个词语教学,如果只单纯的停留在叙事的层面,那么对文章思想情感解读就不能算是到位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运用对照、阐发、分析、综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的基础上,进而从作者的角度审视这个词,得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感受作者心里领受到的不全是关心与尊重,体会到作者使用这个词的背后深意,含蓄表达了那时那地的他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的辛酸,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笔底极力蹿动的强烈的民族自尊。

如果不结合语境,不联系主题进行分析、体验和判读,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这个词义的理解就会流于肤浅,而对于学生语文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契机也就会被忽略。

2.文本语境中词语教学实现着对思维的调动功能

文本语境中的词语教学,在兼顾词语本义理解的同时,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单纯的词语个体成为文本中的语义生命体,充实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语言积累。文本语境中的词语教学,关注的是整体,给学生的是思维的严谨,对词语的理解分析,不是断章取义,而是文本语境中的严谨的思维与情感的有机结合体。文本中的词语,都是作者情感与思维的外化和载体,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沿着文本显示的思维轨迹作出合乎逻辑的解读,这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得到强调和尊重的规律。

杨绛的散文《老王》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愧怍”一词,是闪着暖人的人文光辉的一个词。“愧怍”一词,教材下的注释只两个字“惭愧”。“惭愧”之深意的得来,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点,也是老王故事叙述和作者及其一家仁爱之心的最终交汇点,是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方法、学会逆向思维,推究作者在这一词语中倾注的情感与写作用意。文中,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一家人与老王的平常往来,在以同情的笔墨介绍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的同时,也叙写了一家人照顾老王生意、与老王说闲话、关心老王眼疾、担心老王的身体状况、得了老王的好处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的寻常事。文章语言沉定简洁,看似朴素平淡的文字,却有着艰辛的岁月和人生漂洗出的真纯与善良,有着朴实的文字和生命的本色之美。作者语言平和浅淡却字字含情, “愧怍”一词便是代表。将“愧怍”一词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思维结论纵览全篇,引导学生从文章去寻找“幸运者”与“不幸者”的依据,结合作者一家文革中的遭遇对“愧怍”一词作出自己的理解,真切感受到杨先生赋予这个词的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味。这样既寻找到一个全文学习的着力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突破四平八稳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一词为阅读起点,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逆向思维,溯及其因,再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本词,深刻理解作者文字将充溢的人文之美和文字本身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抓住了“愧怍”这一关键词的内涵理解,撬动了看似浅显文字背后的人文的厚重,让学生能概况而辩证的理解这个词,理解这篇文字,理解写下这篇文字的作者灵魂深处闪光。

3.文本语境中词语教学实现着对思维的蕴蓄功能

统编教材每篇阅读课文的后面,都附上了“读一读,写一写” 这样的词语练习,然而,这这些词语的真正掌握并不是“读一读,写一写”那么简单。词语字音、字形和基本意思的把握还只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学生对重点词语真正的理解运用的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深入课文语境,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和具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等维度综合分析,运用把握,蕴蓄思维潜能。

在散文教学中,要想真正體味文本内在,读得浮与浅,只在文本表面徘徊,起不到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用意,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文本解读有适合学生需要的难度和深度,适度的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本语言,以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体会语言所包含的情感,理解文章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背影》一文,没有富丽的辞彩,只通过平白、朴实的话语连缀成文,娓娓道来,看似朴素恬淡,实际却意蕴丰厚。在文章中,作者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光景惨淡”“触目伤怀”等词语,为全文营造出淡淡的感伤气氛,这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这些词语如果教学中忽略了,可能是有失误的。因为正是这些词的组团出现,才为“背影”设置了特别的情境,也才让“背影”的刻画更加的真切感人,因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章的叙事线、情绪链也才是完整的,从思维的角度来审视,也才严谨而合乎逻辑。文中作者 “我的眼泪又来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等的抒情线的穿引也才显得自然而感人,意蕴丰富,很好的表达出了深深的父子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词语的合乎逻辑的情绪铺垫,环境与典型事件的关系才得以紧密,看似闲淡之笔背后的缜密的行为逻辑才得以彰显,而这样的思维训练就是从嵌入在文本中的这些词语开始的。

三、文本语境中词语运用过程中的思维登场

在主题相同的前提下,一个文本区别于另一个文本的审美特质,就在于其承载了内容的言语形式不同,词语运用的方式的不同,文本的表达不同,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的不同、表达的不同,文本价值也会随之有别。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符号系统,不是单靠生硬的语法规则而堆砌起来的字词句篇章,而是与社会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与文本作者的表达意图必然的关联。语言交际,也总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那么,词语的运用必然是在思维与情感的支配之下进行的,研究词语教学对思维能力形成的作用,就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关键词语的使用,目标效果不外两个,一个是准确,一个是生动。准确,是要和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的;生动,是要和表现的对象融为一体的。在词语使用的过程中,必然是思维和情感在操控着一切。

1.概括用词左右思维走向

《台阶》中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一句中,“老实厚道”说的是“父亲”的秉性,是内里;“低眉顺眼”说的是父亲的处事风格,是外在。“老实厚道” 的秉性必然贯穿了整个筹建新房过程中的所有的有些愚昧的辛苦和检敛,“低眉顺眼”则预示了新屋建成后“父亲”的不自在和失落。“父亲”所有的劳作与辛苦都用“老实厚道”这个词打上了沉重的色调,而父亲的与周围和与他自己的未来的交流则全是“低眉顺眼”的姿态,“父亲”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以及他周围的环境描写的词如也全都抹上了这样的色彩、呈现这样的色调,作者成功的用灰色的泛着冷光的词语完成了对文本的情节和氛围搭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普遍群像,真实地再现了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民个体形象的同时,表达了属于特定时代的拘泥于时代的精神价值观,给人带来沉重的审美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用词的准确,首先在于其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完整设计,学生要理解这样的“准确”,就必须对文章内容和篇章结构有整体把握,理解,分析,概括,整合;作者用词的生动,是要从此语言风格和表达艺术的层面来解读,将人物形象中蕴含的性格特点通过联想,想象,乃至推断,正是这样的词语的概括性特征建立起了开阔自由的思维场,充分的思维参与促进了学生对这样看似平淡的词语的“生动”有了运用层面的生动意义的把握。

2.活义用词凸显思维张力

《孤独之旅》的教学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生发点就在“孤独”上,要营造“孤独”的情境与心境,用象征的味道来展示难以具象的人生成长,作者用词,必然有其匠心。《孤独之旅》中,“孤独”是“孤独之旅”的含义的理解的关键。一种是悬念式解读,先就“孤独”设置问题,由学生沿着文章的叙事和描写触摸“孤独”的境遇和内涵;一种是整体感知,并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在充分阅读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孤独”含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以“孤独”为主线,运用思维规律和具体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领悟内涵和主旨、体会语言魅力、得到启发教育的目的。学生从情节推进中把握孤独,从人物心理刻画中体会孤独、从细致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品味孤独,感受主人公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奋斗的人生之旅,领会到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等苦难才是人生成长真正的导师,凸显做人的优雅与自尊的审美理念。家中的变故、被迫辍学,远离人群的隔绝、环境的旷疏、来路的茫然、内心的彷徨恐惧,这些都是小说主人公的经历,有外在的孤独,也有内心的孤独;有浅层次形影的孤独,也有深层次的内心孤独与成长。词义依语境而丰富,也让词义的理解有了撑阔思维张力的潜能。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厚障壁”原意是指一层厚厚的屏障或墙壁,鲁迅先生用它来比喻“我”与故乡以及故人之间深深的隔阂:“我”与闰土之间的“厚障壁”,闰土的一声“老爷”便是,相别多年,彼此间有了代沟,还是闰土被封建等级制度禁锢了头脑?都无从知道,这“厚障壁”的产生,是于那个时代、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有关系;“我”与杨二嫂之间的“厚障壁”,则是在“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的尖利的怪声大叫声中树立起来的,这也是与封建思想文化有着紧密联系;还有“时候既然是深冬”时的“我”与故乡的“厚障壁”,作者在“厚障壁”前用了一个“可悲的”形容词,表示作者对这层“厚障壁”形成表示深深的无奈与惋惜,但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以后故乡里的一切也充满了深深的期望。正是在抓住“变化”这个解读关键,立足于文本的文化语境,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建立联系,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概括判读,实现对文本的合理解读。如果不对那个社会环境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没有思维的充分调动,只是单纯的前后变化的对比,便不能深刻的解读文本,走到鲁迅思想的深处。那么,词义的扁平化教学,损害的也不仅仅是学生进入文本语境的本身,还有亟待开张的思维的张力。

3.多彩用词辉映思维之光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第五段,作者两次写到自己的“聪明”,对于聪明一词的本义的理解,这自然不是教学中该关注的。“聪明”,反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愧疚——这是我们平常的教学诠释。但常常也是止步于此,并没有从“反语”用法背后去深层次探求作者如此用法的用意。“聪明”一词的教学价值并不该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对学生而言,从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来看,本文教学最有价值的一个词就在这“聪明”,作者是因为那时的“聪明”,才有了多年后写“背影”的冲动,而我们的学生也许正是这“聪明”的莽撞的“践行者”,文中“背影”形象建立的意义和情感基础正是源于作者内心对“聪明”忏悔,“聪明”一詞,成为反语,但不能简单的作为结论。作者与父亲之间所有的误会和前嫌的冰释,是作者写下这篇文字的前因,这需要调动学生的联系与比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事中寻找、推断依据和结论。与父亲一段时间的不愿言说的不愉快,都是作者“聪明”生发的原因,而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境破败,是作者愧谙“聪明”的开始。如果不引导学生从文本语境中深入解读“聪明”背后的完整语义,而是直接将教学重心定位在对“买橘背影”的单纯的“形象”感悟分析上,必然缺少了叙事情节和情感冲突上的铺垫,让文本教学环节上显得突兀,损害了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性。

设若不在这样的理解的前提下来解读“买橘背影”,只在几个动词的来回咂摸中强调父亲买橘的动作的艰难,却很难从这寻常的“艰难”中读懂观察到父亲这些动作的作者的目光中所震颤着的心律的抖动,和生活的棱镜中所折射出的异样的光芒,离开丰富语境的衬托渲染,没有学生联系、比较、归纳的思维活动参与,“背影”也必然成为平平常常的生活符号,读不到作者掩藏内心的情味,“背影”的浓烈的情亲味道也就会必然的淡化,如学生平常的作文中的那些关于情亲的符号一样,“显出努力的样子”,并不是“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当然的理由,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的视野中,父亲的“努力的样子”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只有调动学生思维,读懂读透“聪明”,作者刻画背影、难忘背影的写作初衷的领悟才会真切,学生对“背影”的形象把握、对“流泪”的情感体验才会水到渠成。

4.着意用词彰显思维活力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以段落反复的方式,着力强调和充分感叹安塞腰鼓的气势之豪迈、力量之雄壮,从猛烈的视觉感受,到澎湃的声音震撼,到粗犷的舞蹈夸耀,再到激奋的心灵搏击,层层感情巨浪汹涌而至,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好一个”表示惊讶和赞赏,在“好一个安塞腰鼓”词语中作为修饰成分出现,“好一个”,表达由衷的赞赏赞美,却又将安塞腰鼓值得赞美的优点留在了下文,留着悬念,也开张着思维的襟怀,与全文的语言风格协调一致、与全文的主题相得益彰,词语的使用起到组织全文、突出主旨、彰显艺术风格的作用。“好一个”词语的使用,作者是独具匠心的,用它开启学生的阅读思路,抓住这个嵌入在各部分最显眼处的词,学生的朗读训练有了情感的立足点和把握点,学生的思维也在语感训练过程中,在浓烈的烘托气氛中生发想象,在词语的反复呈现中层层推进,使文章条理清晰,学生对这样抒情性强的文本作品有了“形”的把握,在充分的语言文字魅丽濡染的同时,也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内在的思维表达。

用词的着意,让教学能够“抓住”,在抓住这“一个词”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这个词语本身,关于这个词语所概括的内容,关于这个词语所界限出的层次,关于这个词语所排比出的情感,关于这个词所搭建出的节奏分明的思维场,让教学的组织有了着力点,也让思维在悦动中充满了活力。

《春酒》文章末尾写道:“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中“道地”一词,是本文主体思想表达实现推窗望月的一个精致窗口。“道地”的本义是“真正的,纯粹的”,那么,“道地”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本句中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作者却使用了平平实实的句子来表达,以平实表现浓烈,着意在关键用词,有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透过“道地”这个词,看到全文的文眼“家醅”,“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明知童年不回,却要通过对思念之物寻而不达的自问,表达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家醅”成为作者理想的精神家园的代名词。“道地”,看似一个平平淡淡的修饰词,却蕴含着作者内心情感的本色。指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意识,再现文中“道地”的温暖生活场景,联系生活经验,对嵌入在文本语境中的词语作出准确而深度解读,教学目标便愈加接近了。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当词语教学为学生的语言的界限开疆拓土的时候,在辽阔的语言世界,思维才多了能真正的在语言世界里信马由缰的机会。

[作者通联:合肥市长丰县埠里中学]

猜你喜欢

语境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