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酒伤理论探析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2020-02-14周彤张广业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276800

江西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性肝炎伤病饮酒

★ 周彤 张广业(1.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2.日照市中医医院 山东 日照 276800)

在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人际交往中以酒会友司空见惯。2005―2016年,中国人均酒精消费量增幅76%,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因此,我国因饮酒过量而导致疾病的人数急剧上升,其中尤以酒精性肝病最为显著。据统计,2002—2013年,在北京302医院收治的肝病患者中,酒精性肝病的占比增加了一倍不止[1]。面对这一严重现状,本文试从中医酒伤理论探析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或为我国在酒精性肝病的防治上增得一丝助力。

1 酒伤理论的渊源和概念

《灵枢·论勇》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为之,名曰酒悖也。”提出了“酒悖”的病名,并首次论述了饮酒致病的病因病机与症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酒伤病证记载。其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酒伤证治认识深刻,见解独到,载有酒伤病证共22种。金元时期,酒伤理论的研究趋于成熟,尤其是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饮食劳倦门》中均立有“酒客病”专篇论述酒伤病证,并创葛花解酲汤等酒伤治疗专方[2]。直至明末,朝鲜医家许浚在其《东医宝鉴》中首提酒伤之名。

最终,通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酒伤病证的不断研究和论述,一个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酒伤理论体系得以形成。杨柱[3]认为,酒伤即是长期饮酒或短期大量饮酒所造成的损伤,实质上涵盖了现代医学中全身多个系统由饮酒过量所引发的疾病,其中便包括酒精性肝病的各个阶段。

2 酒伤的病因

2.1 饮酒失度饮酒失度是酒伤最主要的病因,因此酒的性味决定了酒伤病证的证候性质。《黄帝内经》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指出酒即水谷精液,气味剽悍,易于走散,流窜于经络脏腑,最早就酒的致病性质做了论述。其后,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言:“酒,味苦,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邪恶气。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酒的性味及其毒性得以明确。元代朱丹溪承继陶氏之言,论有:“《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热,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创新性地提出了酒性湿热,多为后世医家附和,就此酒为湿热毒邪的理论基本确定下来。酒性大热有毒,气厚而行,饮用无节制,流窜于肢体百骸、经络脏腑,湿热蕴积而发为酒伤。

2.2 体质虚损除了饮酒失度之外,人体体质的虚损也是酒伤发病的重要原因。体质的虚损决定了酒邪的易感性。《素问·厥论》云:“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中“阴气虚”,即是脾气虚,指出脾胃虚弱是酒伤为病的重要易感因素[4]。《诸病源候论》曰:“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指出在人之虚劳的内在病理基础上,饮酒失度更易导致酒伤的罹患[5]。体质的虚损也会影响酒伤发病的证候类型,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言:“若阴虚者纵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偏动火,故热者愈热……此酒性伤阴而然也。若阳虚者纵饮之,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此酒质伤阳而然也。”提出阴虚与阳虚之人也易患酒病,并且会因为阴阳虚损的不同而产生相异的酒伤证型。阴虚体质的人,相火失制易于妄动,则酒从热化,其性剽悍走窜燔灼相火,火炽则更伤其阴;阳虚体质的人,火衰体寒,酒的热性难以体现而从于湿化,致脾气困遏,阳气不振,则阳伤更甚。

综上所述,酒伤发病主要是由于饮酒失度,并受人体自身体质的内在影响。体质虚弱、脾虚失运的人更容易罹患酒伤。同时,根据体质虚损之阴阳偏性的不同,酒邪的从化寒热亦有不同,酒伤发病的证候类型亦有所差别。

3 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炎的概念是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诊断要点为具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患者,血清ALT、AST升高和血清TBil明显增高,可伴有发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6]。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恶心、呕吐、黄疸、右上腹压痛等,归属于酒伤病证中的“急黄”“酒癖”“酒疸”等范畴,是酒伤理论中以既有脏腑虚损又有实邪博结为特点的一类病证[7]。本病多为在人体体质虚损的基础上,因饮酒过量、酒湿蕴结,日久损及肝脾肾三脏,直至痰、气、瘀相互搏结而成。另外,若酒毒炽盛,亦可直接上攻心窍,使本病发病暴戾,病情危急。

3.1 肝、脾、肾三脏俱损《类经》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饮酒入胃,必归于脾。”酒邪伤人,首伤之脏便是脾。脾性喜燥恶湿,酒湿易于困遏脾气,若不及时治疗,仍饮酒不辍,则致脾气受损,水湿失运,更助酒邪。日久,脾气愈虚,酒湿愈盛,蕴结不散,直至土壅木郁,伤及肝络,从而发为酒癖、酒疸之病。卢殿强等[8]认为,本病应多由酒毒首先伤及肝脏,肝络不和,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而发。肝脾两脏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与脾言之,肝气郁滞不疏土或木气横逆犯脾,均会影响脾的运化;与肝言之,土壅木郁,则可导致肝络失和,木气不舒。田德禄[9]认为,肝郁脾虚是贯穿本病始终的关键病机。

本病的病机与肾脏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虚损》言:“夫酒本狂药,大损真阴。”又有“纵酒者,既能伤阴,尤能伤阳。”由于肝脾肾存在着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肝、脾病久必累及于肾,因此酒伤日久便会损及肾中阴阳。酒湿蕴结,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迁延日久则肾精无以滋生,从而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脾的运化功能进一步受损,水湿潴留更甚。酒毒蕴结肝络,木气不舒,郁久化热损及肝体,肝肾乙癸同源,肝阴损伤必然导致肾阴的不足,以致水不涵木,相火携酒毒愈加燔灼。

3.2 痰、气、瘀相互搏结赵益梅等[10]认为,气滞、出血、血热、阴虚、阳虚、气虚均可致瘀,血瘀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酒精性肝炎临床可获得显著疗效。郭雁冰等[11]认为,痰瘀互结亦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样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痰瘀兼化是治疗酒精性肝炎的关键。

本文认为,本病的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即是肝脾肾的虚损,标实则是因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而形成的气滞、痰湿、瘀血,亦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肝脾同病,脾气虚损,土壅木郁,而致气机郁滞。脾肾俱损,脾虚不得运化,肾虚不得蒸化温煦,全身水液代谢失常,水湿酒浊日久不化,聚而成痰。气机郁滞而血行无帅,痰湿停聚则脉道不畅,致瘀血停积。最终,肝脾肾皆损,气血水并病,气滞、痰湿、瘀血相互搏结而发为本病。

3.3 酒毒炽盛,上攻心窍,致病迅猛周刚等[12]认为,酒精性肝炎具有病情危重、变证多端的特点,若酒毒炽盛,加之脾胃有热,热毒所加,两阳相扇,常致使酒精性肝炎发病暴戾,来势凶猛。张永等[13]将酒精性肝炎纳入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认为本病具有起病便迅速充斥三焦,波及营血,逆传心包,病势笃急的特性,可出现痉厥、动风、出血、神昏、关格等一系列危重证候。《医方类聚》亦有类似的记载“酒有大热大毒……若醉饮过度,盆倾斗量,毒气攻心,穿肠腐胁,神昏志谬,目不见人,此丧生之本也。”。若人之禀赋相火燔灼,脾胃热胜,在短期大量饮酒或酒蕴日久成毒之后,则容易形成酒毒与相火搏结上灼,直攻心窍,扰乱心神,出现神昏、窍闭等一系列危急证候。

4 结语

酒伤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今酒精性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古今文献中关于酒伤理论的记载,发现饮酒失度是诱发酒精性肝炎的主要病因,而人体体质的虚损作为发病的内在基础则进一步影响了酒邪从化的性质以及疾病的证候类型。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具有肝、脾、肾三脏俱损,痰、气、瘀相互搏结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在脾虚失运的基础上饮酒过量,酒湿蕴结,阻滞气机,最终导致痰、气、瘀与酒湿热毒相互搏结。同时,若酒毒炽盛,可直接上攻心窍,出现神昏、窍闭等一系列危急病证。所以,我们在临证时,应注意仔细辨明肝、脾、肾三脏虚损之轻重,理清痰、气、瘀致病之主次,把握其演变趋势及转归预后。

猜你喜欢

性肝炎伤病饮酒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芒果苷对大鼠酒精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陶渊明 饮酒》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与猫狗共饮酒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