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构建的再思考

2020-02-13贾中芝汤黎明秦锡虎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病历医师量表

贾中芝,秦 辉,汤黎明,秦锡虎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1]。 VTE已经构成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1]。 文献报道:40%~60%住院患者存在VTE 风险,在高风险的人群中,VTE 的预防率却偏低[2-3]。 早期识别VTE 高危患者,并给予及时预防,可以显著降低院内 VTE 的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4]。 近年来,多所医疗机构已经成功构建了院内VTE 防治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5-6]。 我院也在 2016 年启动了院内VTE 防治体系建设,经过3 年多的运行和持续改进,期间遇到了一些问题,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将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做简单的报道。

1 VTE 风险评估的执行

VTE 风险评估是由护士完成还是由医师完成,不同的单位可能不同,我院是由护士进行VTE 风险评估后筛查出中、高危的患者后汇报医师,由医师进行防治处理,但临床实践中,由于医师执行力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及时的处理,甚至到最后未给予任何防治措施,从而导致采取VTE 预防措施比例极低;如果是医师进行VTE 风险评估,筛查出中、高危的患者,然后评估出血风险,权衡利弊后确定防治措施,开立医嘱,同时进行健康宣教等工作,比如向患者讲解如何使用弹力袜及其意义等[7]。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之间的沟通协作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医护之间高效密切的配合成为影响VTE 防治的重要因素。 我院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当护士完成VTE 风险评估后,如果是中、高危的患者,则电子病历系统会对该患者进行识别,中危患者使用粉色显示,高危的患者使用红色显示,对于中、高危的患者,电子病历系统会自动提醒医师给予防治措施,如果未给予防治处理,则该电子病历系统会被锁定,无法对该患者进行任何操作,只有给予了防治处理,并自动生成病程记录之后,该病历系统才会解锁,这样很好地做到了医护联动,直接提高了临床执行力,最终极大地提高了采取VTE 预防措施比率,即所有中、高危的患者均给予了防治处理。

随着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的逐步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VTE 风险评估的工作将会逐渐自动化,即当结构化电子病历完成时,VTE 风险评估也将由电脑自动完成,整个过程是电脑根据结构化电子病历内的关键词来完成VTE 风险评估的[8]。我院目前尚未将VTE 风险评估的关键词嵌入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下一步我们将会开展此方面的工作,相信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会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 评分量表灵活使用

虽然已经明确手术患者使用Caprini 评分量表,非手术患者使用Padua 评分量表[9],但实际操作过程和院内VTE 培训过程中,对外科的医护人员过多的强调了Caprini 评分量表,而对内科的医护人员过多的强调了Padua 评分量表,容易产生误导,使外科的医护人员潜意识里认为外科患者应使用各自的Caprini 评分量表,其实这是有问题的,外科也有非手术的患者,内科也有手术的患者,后期我们改进工作,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设置,患者入院后,在进行电子病历操作时,显示器上直接跳出对话框,选择是否为手术患者,点击“是”则自动进入Caprini 评分量表,点击“否”则自动进入Padua 评分量表,这样对全部入院患者均能使用准确的量表进行评分,提高了VTE 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如果患者由于病情变化需要转科进行手术或临时取消了手术,则需要及时根据病情变化重新进行VTE 风险评估。

3 患者动态评估频率的确定

VTE 发生的风险随着患者病情而变化,所以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但不同的患者病情进展不同,因此所需评估的频率也不同,如何掌握评估的频率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入院后、手术后、转科后、出院前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频率适用于一般的患者,但对病情复杂、 危重的患者,如ICU 的患者,需要每日进行VTE 风险评估,对需要长期住院的老年病患者,病情变化不大,VTE 风险评估的次数可以适当减少。 最后,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适当地调整。 这就要求既要严格遵守规定的评估频率和时间节点,也要做到不拘泥于形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个性化地进行VTE 风险评估。

4 “信息化” 的定位

院内VTE 风险评估的牵头部门为医务处,但信息科在院内VTE 防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的地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院内VTE 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前期VTE 风险评估未嵌入到电子病历系统,导致采取VTE 预防措施比率极低,不能有效地提高采取VTE 预防措施比率。后期我们通过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每一步管理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设定的要求执行,不然将无法对电子病历进行下一步操作,强制医务人员去完成相关的VTE 防治工作,比如患者转科后必须重新进行评估,否则无法开立转科后医嘱,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评估率和采取VTE 预防措施比率。 另外,也极大地提高了出血风险的评估率,同时,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 信息化手段不但提高了管理部门的效率和管理质量,也强制临床医师改变了医疗习惯,提高了VTE 风险管理的质量,提高了效率。 因而认为“信息化”是必需依赖的手段,应该在整个院内VTE 防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5 VTE 患者的管理

VTE 患者的管理包括院内管理和院后管理,院内应着重对易栓症患者进行管理,易栓症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 此类患者极易形成血栓,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易栓症的认识,同时,检验部门应做好对相关指标的检测,临床药师应配合好指导用药,只有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地管理好此类易栓症患者。院后管理的重点人群是出院时VTE 风险评分为中、高危的患者,临床医护团队应做好对这部分患者的健康宣教、物理和药物预防,如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应告知口服华法林的利弊与风险,最后应提醒患者务必定期至血栓专科门诊复诊,只有提高了对中、高危患者的管理水平,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的获益[10]。

6 院内VTE 防治工作开展和运行

院内VTE 的防治体系的运行效果与牵头科室关系并不密切,重要的是全院职工能够很好地按照VTE 管理流程进行患者的筛选与管理,筛选出中、高危患者,然后严格执行相关预防措施。 院内VTE重在预防,一旦发生VTE,则需要VTE 诊治应急小组的介入,VTE 诊治应急小组包括多个相关的学科,如介入血管科、血管外科、ICU、呼吸内科、医技科室等。我们的体会是应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全院医务工作者进行VTE 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大家对VTE 的认识水平和防治能力。 针对VTE 的治疗,应组建VTE 诊治应急小组,发生VTE 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治疗工作,以保证该体系的高效运转。

7 质量的持续改进

目前,国内多数医疗单位的院内VTE 防治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构建或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建设期间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做好质控并做到质量的持续改进。 我们专门设立了护理和医疗质控小组,每季度开展一次质控活动,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对部分院内VTE 风险评估、防治的患者进行抓取,对这些患者的全流程进行质控,发现存在的问题后,进行整改,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改进。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更高质量地构建院内VTE 防治体系。

总之,院内VTE 防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同的医疗单位运行模式也不一样,应根据各个医疗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院内VTE 防治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最后做好院内VTE防治体系的持续改进工作。

猜你喜欢

病历医师量表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强迫症病历簿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