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士之名誉

2020-02-12扈晨晓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杀复仇名誉

摘要:日本经历了将近700年的武家政权,武士的价值观对研究现代日本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重要意义。本尼迪克特认为西方是“罪感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外部社会而不在人的内心。重名誉就是耻感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名誉心同样是武士修炼的必备课程。“名誉”一词可以用“名”“体面”“名声”等词表达,它派生出来的是“廉耻心”“羞耻心”“名誉心”“耻辱感”等。名誉心伴随着武士的一生,从出生时就被灌输于脑海中,成年从事的很多活动都与它息息相关,包括自杀,复仇。本文将论述这两者与武士名誉之关系。

关键词:日本武士;名誉;自杀;复仇

孟子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1)。羞耻心对日本武士同样重要,江户武士新井白石道:“不名誉如同树的伤痕,它不随时间而消逝,反而只能增大”(2)。名誉心在武士少年时就作为最基本的德行之一而被培养,一个少年犯了错就会被训斥道:“会被人耻笑的”“有损体面”“不感觉羞耻么”,这种诉说最能触动武士少年内心的敏感之处——名誉心。有个故事:一商人好心提醒一武士他背后有个跳蚤,便立刻被砍倒。原因是把高贵的武士同跳蚤等同看待,是对武士莫大的侮辱。这个故事有这样的含义:武士有强烈的廉耻心。大坂之战中,德川家康的小儿子——德川赖宣热恳要求参加前头锋却被安排在后卫,城池陷落他失落痛苦,臣下安慰他以后还有机会冲锋陷阵,他愤怒道:“我十三岁的年华难道还会有么?”,如果能得到名誉和声望,就连生命本身也被认为没有价值(3)。

只要认为名誉比生命更珍贵,就会极其平静而迅速地舍弃生命(4),例如自杀。武士的女性在少女时代就接受抑制感情,使用长柄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类的训练。习武不单为了健康,更是为了防身和自杀。不知道自戕的做法乃是她的耻辱(5)。自杀的动机是为了保持自身的贞洁,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名誉。

剖腹是一种高尚、伟大的自杀方式,自镰仓时代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腹部被日本人认为是灵魂和爱情的寓所,为了免耻、引咎、悔过、抵罪、赎友、谏言、表忠诚等,武士进行着有仪式讲究的剖腹。且切腹自杀是武士的尊严、高贵之死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特权”,普通杀人犯不配有此惩罚。下面我们看下剖腹自杀的真实案例。德川时代的一名切腹现场的医生的日记记载了一个实例。左近和内记两兄弟为报父仇,刺杀德川家康,被捕。家康赞赏他们的勇气,下令让他们以荣誉的方式去死——剖腹自杀,决定处死全家男丁,当时8岁的弟弟八麿也难逃厄运。三人被带到刑场,接着是切腹场景(6):左近对幼弟说:“八麿,你先切吧,让我看到你切腹没有切错”,八麿答道,他还未见过切腹,等看哥哥做的样子,自己再仿效做。哥哥含泪微笑说:“你说得好,刚强的小家伙,不愧是父亲的儿子”。八麿被安排坐在两个哥哥中间,左近将刀扎进左腹,说:“弟弟,看着,懂得了吧?切得大深,就会向后倒,把双膝跪好向前俯伏”。内记也同样地一面切腹一面对弟弟说:“眼睛要睁开,即使刀尖停滞了,或气力松弛了,还要鼓起勇气把刀拉回来”。八麿看到哥哥所作的样子,在两个人都咽气之后,便镇静地脱去上服,照着哥哥们所教的样子漂漂亮亮地完成了切腹。

密特福德(Mr.Mitford)在《旧日本的故事》中描写了他亲身目击的切腹例子:泷善三郎(32岁)未经授权下达了向神户的外国人开枪的命令,且在他们逃跑时再度下令开枪,由于此罪行,切腹谢罪。泷善三郎穿着麻布礼服走进正殿,由一名介错(7)和三位官员陪着。经过各种鞠躬行礼后,他将衣服上半部分脱下,袒露至腰部。小心地把衣袖掖入膝盖底下,防止自己向后倒下--因为高贵的日本武士应当前扑而死。片刻后,他把短刀深深地刺入左腹,慢慢地将刀拉向右腹,再从伤处拉回左侧,向上轻轻切开。在这令人震惊的痛苦过程中,他面部肌肉一动不动。他拔出短刀,身体前倾,伸出了脖子。一丝痛苦的表情这才掠过他的面孔,但他不吭一声。这时,一直蹲在他旁边,纹丝不动地注视着他的每一个动作的断头人站起身来,转瞬间挥起大刀,刀光一闪,咔嚓一声,一顆人头落地,一具身体轰然倒下。场上一片死寂,只听到从我们面前的尸首内咕嘟咕嘟涌出的血液声,这具躯腔片刻之前还是一个勇猛刚毅的男子汉呵,太可怕了!那个断头人深鞠一礼,用预先准备好的白纸擦干了刀,从榻榻米上退下;那把血染的短刀作为行刑的物证被庄重地带走了。于是,两个朝廷官员起身走到外国验尸官面前,说泷善三郎的死刑已如实执行,请去检验。仪式到此结束,我们离开了刑场(8)。在日本文学或目击者的叙述中切腹的事例枚不胜举。把切腹当成一件荣誉的事,引发了对它的滥用,一些不符合道理的事或不值得死的理由都可驱使武士飞蛾扑火似的去死。在他们看来,按人世的名誉标准来衡量生命是不值钱的(9)。

殉死是另一种向主人表忠诚,使自己美名流传的一种自杀方式。在欧洲,主人死时仆从们哭着送到墓地;在日本,有的人切腹自杀殉死,大多数人切掉指尖,投入焚尸火中(10)。江户时期的日本,当主君死时,家臣和仆从要殉死(这叫做“追腹”,即追随主君,切腹自杀),还有把小手指尖切掉,投入焚尸火中的习惯。驻平户的英国商馆馆长理查德.柯克斯在1621年9月25日的日记中记述了松浦信实葬礼时的情况:“许多友人把小手指尖两个关节切下来投入火中与尸体一起焚烧。他们自己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誉,也是对死者的一点贡献”(11)。殉死的风俗在早期日本社会中就已存在,起先是强逼的,后来成为自愿的。强逼的殉死取消之后,自愿的殉死继续到了16世纪,成为军界的习尚(12)。如有诸侯死亡,十五、二十位侍臣自愿切腹殉死是极普通的事。德川家康决意取消殉死的风俗,他的遗嘱第76条证明了这一点:殉葬之事,均须严禁,违者即非忠信之士,财产入官,子孙听其贫乏,以为犯法者戒(13)。此令虽然取得效果,但他死后此风依然继续。以致1664年德川幕府颁发法令,凡是殉死之人的家属必须严办。即使这样严厉的法律也未能杜绝殉死之风,当时有一个右卫门兵卫,为殉主人奥平忠政的死,切腹自杀,政府立即没收他的土地,处死他的两个儿子,将他全家其余诸人发配边疆充军。殉死之风虽然在德川时代受到很大程度的遏止,但在明治时代还是依晰可见。被日本人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在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后,同其妻为天皇殉死,成为武士道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国之忠臣”“人间典范”,后人为其造神社、塑钢像。

复仇在日本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鼓励的,为主君复仇不仅是表忠诚的一种方式,而且可获得世间的名誉。德川家康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圣贤(孔子)亦以为非报不可。有此欲报之仇者,应先呈文刑事法庭;虽然于所许之一定时期内,可以报仇而无阻,但不能以扰乱治安之手段行之”(14)。日本著名的三大复仇事件之一——元禄赤穗事件,后被改编成电影《四十七浪人》、《最后的忠臣藏》,时代剧《忠臣藏》。这四十七位武士可歌可泣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日本人的心,他们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的日本都是被敬仰称赞的对象,他们名扬日本。我们来看下他们的故事:元禄十四年(1701)三月十四日,地方贵族浅野长矩,在准备迎接从京都派来的天皇使者的仪式时,试图谋杀另一地位更高的贵族——吉良义央。结果浅野只击伤了吉良,但这严重触犯了礼仪,以致将军命令浅野按照惯例剖腹自杀。浅野的土地被没收,他的部下被驅散,沦落成浪人。以大石内藏助为首的47位家臣,经过长久的忍耐及精心策划,在1703年的雪夜里闯入吉良家中杀死了他,将仇人的首级奉在主人墓前。复仇使命完成后47人束手就擒。幕府将军欣赏他们的忠诚,准许他们切腹自杀——一种体面的武士之死。此后,这47位武士被刻画成日本英雄,为忠君英勇的象征,他们的墓地时常有洒泪凭吊者,他们的故事被改编为净琉璃和歌舞伎,并通过电影、电视剧、连环画在日本乃至世界广为流传。

武士的女性可以为了自己、丈夫、家族的荣誉毫不犹豫地一剑割喉,男性武士可以为了自己、主公的荣誉剖腹自杀。为了追随主公而去,表示忠诚,获得世间人们“格好”(日文)——“帅”的赞赏可以义无反顾地殉主人的死。为主人名声、洗刷耻辱可以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或立刻奔赴过去复仇,因为对主人的侮辱就等同对武士本人名誉的损毁。名誉被武士视为人生至善。

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

[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2.第48页。

[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2.第50页。

同上

[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2.第80页。

[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2.第71页。

介错:断头人,多数情况是由犯人的亲属或友人担任,他们之间与其说是罪人和行刑官的关系,不如说是主角和协助者的关系。这次断头人是泷善三郎的弟子。

[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2.第68页。

同上

[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日欧比较文化》,商务印书馆,1992。8。第48页。

同上

[英]小泉八云,《日本与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4.8.第146页。

[英]小泉八云,《日本与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4.8.第146页。

[英]小泉八云,《日本与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4.8.第153页。

作者简介:扈晨晓(1994-11)女,汉族,河南卫辉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校硕士生,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自杀复仇名誉
瑞士议员平均身兼7个名誉职务
名誉
谁是“名誉镇长”
孔雀爱羽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