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谭震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2-12游海华乔梁梁

关键词:党史

游海华, 乔梁梁

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少年时当过书店学徒、装订工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谭震林是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我军许多重大战役、战斗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先后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农林办公室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岁月中,为发展、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为创建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不倦的斗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1)胡耀邦同志致悼词[N].人民日报,1983-10-06(2).

自谭震林逝世的1983年迄今近40年来,学界关于谭震林的研究大致过程怎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应如何进一步深入拓展?对于以上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相关论文加以综述。本文拟在充分把握改革开放以来谭震林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谈谈对此的看法。

一、谭震林研究历程回顾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虽然此前也有一些记述谭震林生平事迹的文章(2)柏生.学徒生活回忆——谭震林同志访问记[N].人民日报,1957-05-10(3);黄显孟,等.谭老不朽[J].新湘评论,1980(2):10-13;胡涤非.第一个工农兵政府主席——谭震林同志[J].新湘评论,1981(11):52-54;胡晟盛,锦尉.谭震林同志谈井冈山道路——访问记录[J].历史教学,1981(12):4-6.,但是真正意义上关于谭震林的研究性文章,还是从他逝世以后才开始的。

谭震林逝世的当年国庆期间,即10月5日,首都举行了谭震林同志追悼大会。追悼会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主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致悼词。6日,《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报道;前一天,《工人日报》发表了严志平的回忆性文章(3)首都隆重举行谭震林同志追悼大会[N].人民日报,1983-10-06(1);严志平.殷切的期望——谭震林同志生前对记者的一次谈话[N].工人日报,1983-10-05(1).。随后的10月期间,先是谭震林工作过的浙江,在《浙江日报》上刊文怀念谭在浙江工作和斗争的情况;后是谭的家乡湖南,在《湖南日报》连续发表两篇对谭的纪念性文章(4)肖贻.首长·良师·挚友——深切怀念谭震林同志在浙江的工作和斗争[N].浙江日报,1983-10-11(4);中共茶陵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第二故乡”人民的怀念——悼念谭震林同志[N].湖南日报,1983-10-16(2);朱洪富,易晚珠,何得云.铭刻在故乡人民的心坎上——缅怀谭震林同志在攸县进行民主整社试点的事迹[N].湖南日报,1983-10-25(2).。此后的1984年至1992年,谭的妻子葛慧敏,亲密战友、同事和部下谭启龙、伍洪祥、陈丕显、肖克、韩伟、江华、江渭清、汪大铭、李宽和、林攀阶、王徵明等先后刊文,追忆谭震林的生平相关事迹(5)葛慧敏.悼念良师益友谭震林同志[N].工人日报,1984-09-26(2);谭启龙.怀念谭震林同志[J].人物,1984(6):43-49;王徵明.跟随谭震林同志打游击[J].党史资料丛刊,1984(2):2-4;伍洪祥,等.十年征战垂英名——怀念谭震林同志[N].福建日报,1985-10-26(4);陈丕显.善于开创新局面的典范——纪念谭震林同志[N].人民日报,1985-11-28(4);肖克.正气浩然 风范长存——怀念谭震林同志[N].解放军报,1985-11-29(4);汪大铭.一束难忘的回忆——缅怀谭震林同志[J].革命人物,1985(2):11-18;汪大铭.长江夜渡——缅怀谭震林同志(续)[J].革命人物,1985(3):14-18;王直.缅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同志[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5(1):38-45;李宽和.忆跟随谭震林同志视察四都后方医院片断[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6(1):30-31;林攀阶.忆谭震林同志[J].福建党史月刊,1990(4):9-10;韩伟.谭震林在赣南闽西[J].湖南党史月刊,1991(9):9-10;江华,江渭清,谭启龙,陈冰.刚直无畏 功垂千古[N].人民日报,1992-04-26(5).。

与众多的怀念性文章相比,从谭震林逝世至1992年这段时间,学界对谭震林的研究却只有寥寥数篇文章,常文、刘普庆、李建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者(6)常文.谭震林同志与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J].苏州大学学报,1985(4):28-32;刘普庆.抗日战争中的谭震林[J].湖南党史通讯,1985(8):9-10;刘普庆.书信万千言 句句话公仆——读谭震林同志给攸县县委的几次来信[J].湖南党史月刊,1989(11):11-12;刘普庆.谭震林[J].湖南党史月刊,1991(3):24-25;李建业.华中分局副书记应为谭震林[J].党史纵横,1992(4):8.;研究性论著倒是出版了5部,均为1992年出版,可谓成果丰硕。另有纪实性文章10篇左右。以上成果标志着谭震林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谭震林传》。该书是在中共中央的关怀下,在江渭清的组织、领导下于1989年成立编委会,下设编纂小组、编纂分会或协作组具体主持编写工作,上海、湖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八省、市和国务院原农口有关单位分别成立编写小组,依据相关单位保存的谭震林讲话、文稿、电报、书信和其他有关文电、书稿、报刊、会议记录,以及相关单位、个人和家属保存的记录、录音、会议和防卫记录等,忠实地记录了谭震林的一生,是一项集体性的研究成果(7)《谭震林传》编纂委员会.谭震林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412-413.。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谭震林在福建》则是一部个人研究性专著。作者黄肇嵩曾是《谭震林传》福建写作小组的成员之一,“在完成4万多字的上送传稿的同时,也同步进行这本书约20万字的编写工作”,将1929至1938年10月间谭震林参与创建、巩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史实作了详细梳理(8)黄肇嵩.谭震林在福建[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236-246.。董保存的《谭震林外传》也是一部个人研究性专著。和黄肇嵩类似,董是《谭震林传》北京写作小组成员之一,他以史实为基础,以文学的笔触尽力描述出谭震林的性格特征(9)董保存.谭震林外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217-218.。

为纪念谭震林诞辰90周年,中共攸县委员会将谭生前在家乡的讲话和谭给攸县县委的书信,以及谭在家乡工作的情况等汇编成《情系桑梓》(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谭震林传》编纂小组副组长金冶,则将谭震林各个时期的战友、部属、身边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单位和谭的亲属、子女等撰写的82篇怀念性文章汇编成《回忆谭震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两书既体现了相关人员对谭的专门性研究,又可作为史料使用。

谭震林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2年间。这一阶段,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除结集出版的著作以外,发表的研究性论文约有35篇,黄肇嵩、季矢、王祖强、孙英、周生贤等为代表性作者(10)黄肇嵩以《五十春秋风雨路——谭震林与毛泽东交往轶事》为题,在《福建党史月刊》1993年第2期至第5期连续刊文;另以《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为题,在《福建党史月刊》1996年第6期至第11期连续刊文。其他参见季矢《巧借华诞作文章——谭震林在桂林给毛泽东写“祝寿信”的前前后后》,载《广西党史》,1998年第4期;王祖强《新浙江建设的奠基人——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载《浙江档案》,2002年第3期;孙英《业绩不朽风范永存》,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3期;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建设新浙江的开拓者》,载《浙江日报》,2002年4月30日第2版;周生贤《在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载《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4月24日第1版。;纪实性文章50多篇;出版著作5部。5部著作中,以陈利明的《谭震林传奇》(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出版最早。该书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算不上严格的学术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谭震林在常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为地方党史部门所编,分为历史文献、缅怀与回忆、访谈与研究、附录4个部分,内容以谭震林率部开辟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文献和研究为主。在根据地创建60周年之际,出版该书,不仅为纪念谭震林,而且对于拓展谭震林研究具有重要的资料性意义。另外3部著作是应谭震林百年诞辰纪念而出版。其中,谭泾远主编的《谭震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是关于谭震林的画册和摄影集。《谭震林纪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分文选、回忆和传记3部分,是一本研究谭震林的基本史料。《谭震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要由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2002年,是谭震林诞辰100周年纪念。为此,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4月底,在杭州隆重举行了纪念谭震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有浙江省领导、本地和外地的老同志、全国各地新四军研究会的领导同志、谭的家属和在杭部分新四军老战士共250多人。与此同时,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和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行纪念谭震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加上谭的家属,共有60余人参加了会议。该文集是由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内容编辑而成,包括9篇领导讲话、48篇文章和2首诗(11)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谭震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3.。

除在杭州举行的这次谭震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外,这一期间还举行了许多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座谈会。例如,1997年在上海举行的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大会,1998年在南京举行的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徐州举办的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另外,2002年,北京、上海均举行了纪念谭震林百年诞辰的会议,其中在北京的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会议尽管大部分不是谭震林专题研讨会,但是都是与谭震林研究相关的会议。这一期间不少有关谭震林研究的论文,就是在这些会议上首先发表的。应该说,这些相关会议的举办,大大推动了谭震林研究的深入。

谭震林研究的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这17年期间,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发表研究性论文在25篇左右,雷声宏、尹萍、刘勉钰、赵文强、李根清、王祖强、乔梁梁等是代表性作者(12)雷声宏.《红旗》发表谭震林文章的前前后后[J].百年潮,2005(4):22-25;尹萍.谭震林与“驴打滚”政策[N].中国绿色时报,2012-02-15(4);刘勉钰.谭震林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江西苏区的重大贡献[J].党史文苑(纪实版),2012(6):34-38;赵文强.抗战前期统战政策成功实践探析——以南繁铜地区新四军统战工作为例[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76-81;李根清.谭震林的一封信[J].炎黄春秋,2016(7):54-57;雷声宏.谭震林在《红旗》杂志发表两篇重要文章的经过[J].百年潮,2016(11):30-33;王祖强.谭震林与解放初期的浙江[J].浙江档案,2019(5):8-16;乔梁梁.新闻视野下的谭震林研究——以1949-1952《浙江日报》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纪实性文章有70多篇,研究性著作阙如。这一期间,最重要的会议有两次。一次是2012年4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谭震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参会人员120人。另一次是同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福建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举办纪念谭震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湖南攸县虽然也隆重举行了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活动,但仅为纪念活动,无学术探讨。其他相关学术会议也有一些,如2005年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2012年举行的“永远的纪念、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与研究、战斗生涯峥嵘岁月、追思、缅怀、传承”研讨会。同上,这些会议上也发表了一些谭震林研究的论文,同样推动了谭震林研究的深入。

二、谭震林研究成果述评

从研究内容看,以研究性论文论,新中国成立前,讨论的主题集中在土地革命时期谭震林的贡献、谭震林与毛泽东的关系;抗战时期谭震林在皖南抗日、创建东路抗日根据地和淮南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以后,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谭震林在浙江的建政贡献、谭主管农林业的贡献、“文革”期间谭的“怀仁堂抗争”和谭毛林关系、“文革”以后谭在《红旗》杂志发表文章等主题上。下面,主要根据研究内容,分别作简要的述评。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革命者,是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坚定拥护者和忠诚实践者。黄肇嵩梳理了井冈山时期谭震林与毛泽东的关系,例如是毛泽东的一封信,使得谭震林当上了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主席;谭震林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是在军官教导队学习的谭震林最好的老师,而谭则是井冈山土地革命中毛最好的帮手(13)黄肇嵩.五十春秋风雨路——谭震林与毛泽东交往轶事[J].福建党史月刊,1993(2):6-9.。刘勉钰认为,谭震林在井冈山时期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建立井冈山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投身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等方面(14)刘勉钰.谭震林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江西苏区的重大贡献[J].党史文苑(纪实版),2012(6):34-38.。

中央苏区时期,谭震林是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的红军指挥员。1929年上半年,红四军两次入闽,作为前委委员和前委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委员会主任,谭震林为开辟新区做出了贡献,坚定地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不久他与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一同落选前委委员,但谭并未因此影响工作情绪,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革命工作,随后在12月份的古田会议上与毛泽东再次当选前委委员(15)黄肇嵩.五十春秋风雨路——谭震林与毛泽东交往轶事(续)[J].福建党史月刊,1993(3):6-9;谭震林随红四军入闽[J].福建党史月刊,1999(5):37-39;他与毛泽东共沉浮——谭震林在古田会议前后[J].福建党史月刊,1999(9):17-19.。1932年间,谭震林带队配合漳州战役,建设地方武装;1933年指挥福建反“围剿”,为保卫第二故乡——福建而英勇战斗,为福建省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钟兆云、苏丽萍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16)钟兆云,苏丽萍.谭震林:为保卫第二故乡而战斗[J].福建党史月刊,2012(11):10.。

主力红军和中共中央长征以后,谭震林与张鼎丞、邓子恢等留在闽西坚持游击斗争。黄肇嵩从突围、战略转变、化险为夷、保田斗争和军事战术、和谈前后、瑞金事件等方面详细梳理了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基本经历(17)黄肇嵩.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一)[J].福建党史月刊,1996(6):5-7;黄肇嵩.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续一)[J].福建党史月刊,1996(7):13-15;黄肇嵩.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续二)[J].福建党史月刊,1996(8):17-19;黄肇嵩.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续三)[J].福建党史月刊,1996(9):32-34;黄肇嵩.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续四)[J].福建党史月刊,1996(10):32-34;黄肇嵩.谭震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续完)[J].福建党史月刊,1996(11):23-25.。蒋科林则从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大力开展统战工作、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切实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谭震林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18)蒋科林.略论谭震林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贡献[J].福建党史月刊,2007(4):66-68.。邹淑红从提出游击战争的正确主张,保存闽西革命力量;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瓦解敌军“清剿”活动;巩固游击根据地,推动闽西国共合作进程等方面论述了谭震林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前后经过(19)邹淑红.谭震林与闽西三年游击战争[J].福建党史月刊,2014(18):39-41.。

周鸿根系统论述了谭震林在土地革命时期,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初期创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期创建、巩固和发展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成果(20)周鸿根.十年征战建殊勋——纪念谭震林诞辰100周年[J].军事历史研究,2002(2):52-59.。

2. 全面抗战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刘勉钰指出,在1938年1月国民党地方当局蓄意制造的“瑞金事件”中,谭震林镇定应对,加上新四军军部的交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关押人员,汀瑞边游击队也成功改编,谭震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21)刘勉钰.谭震林镇定应对“瑞金事件”[J].党史文苑(纪实版),2012(7):36-37.。

新编的新四军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时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的谭震林,在1938年夏秋至1940年春间率领第三支队挺进南陵、繁昌、铜陵地区,对国民党地方当局、其他社会阶层、敌伪等开展了广泛而有效的统战工作,为新四军坚持皖南前线防御作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甚至为皖南事变突围部队和人员创造了条件,赵文强对此作了详细论述(22)赵文强.抗战前期统战政策成功实践探析——以南繁铜地区新四军统战工作为例[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76-81.。张金锭、张雷则论述了此期间谭震林率领五团取得5次繁昌保卫战胜利的经过,认为5次繁昌保卫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23)张金锭,张雷.五次繁昌保卫战[J].福建党史月刊,2002(8):37-39.。

1940年后,谭震林率部奔赴苏常太地区,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常文论述了此过程中谭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重视政权建设、组建江南抗日救国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等,认为谭对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4)常文.谭震林同志与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J].苏州大学学报,1985(4):28-32.。

刘普庆、萧卡等对谭震林率部开拓江南抗日根据地,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及在苏中、苏南、淮南英勇抗日的史实作了详细梳理(25)详见刘普庆《抗日战争中的谭震林》,载《湖南党史通讯》,1985年第8期,第9~10页;萧卡、陈扬《时代的英雄学习的楷模》,载《弘扬革命传统,迎接时代挑战——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集》,2002年。。乐时鸣则记述了谭震林带领部队血战繁昌、保卫皖南,开辟东路、坚持苏南,加强建设、巩固淮南等抗战事实,认为谭对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壮大,对长江两岸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潘浩论述了谭震林和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大发展的关系;夏云飞记述了1943年初至抗战胜利期间,谭震林强化党政军领导、猛力扩大根据地、痛歼桂顽蒙团等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和贡献(26)详见乐时鸣《谭震林在新四军》,出自潘浩《谭震林和东路大发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2005年。。祝德胜记述了谭震林对《东进报》《前哨报》的领导和指导情况(27)详见祝德胜《东进报——前哨报》,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2001。。

3. 解放战争时期。李建业通过史料考证指出,1945年底,谭震林出任华中分局副书记,纠正了1991年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记述的曾山出任华中分局副书记的错误(28)李建业.华中分局副书记应为谭震林[J].党史纵横,1992(4):8.。随后《中共党史研究》刊载了署名李建亚的内容基本相同的文章(29)李建亚.谭震林是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J].中共党史研究.1993(2):37.。据分析,两文观点、论据、结构基本相同,应该是同一篇文章,作者人名不同,或许是编辑或印刷失误之故。金冶论述了谭震林参与渡江战役决策,指挥第七、第九兵团巢湖练兵和发动渡江战役,率领第七兵团进驻杭州,对浙江实施党政军全面领导的情况(30)详见金冶《渡江战役中的谭震林》,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8年。。

4.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新中国成立前后,谭震林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全面主持浙江省的建政工作。王祖强从大刀阔斧,统揽全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雷厉风行,严谨踏实,奠定新浙江建设的扎实基础;率先垂范,优良作风激励浙江人民等方面,论述了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谭震林为新浙江建设所做的奠基性贡献。翟翕武、乐子型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浙江的谭震林,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建设工业的情况(31)王祖强.新浙江建设的奠基人——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J].浙江档案,2002(3):14-18;翟翕武,乐子型.尊重人才重视工业建设[J].浙江档案,2002(3):17-18.。同时,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发表了《建设新浙江的开拓者——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32)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建设新浙江的开拓者[N].浙江日报,2002-04-30(2).。从内容上看,该文应该是综合王文和翟文的结果,甚至几乎重复了两文的内容。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祖强发表《谭震林与解放初期的浙江》,通过史实指出,谭震林是浙江解放的直接指挥者,是浙江接管改造的谋划组织者,是新浙江建设的重要奠基者,再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谭震林对于新浙江建政和施政的贡献(33)王祖强.谭震林与解放初期的浙江[J].浙江档案,2019(5):8-16.。在此前一年,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梁梁在游海华的指导下,以《浙江日报》关于谭震林的528篇新闻报道为主要材料,梳理了1949年至1952年该报所塑造的谭震林形象:新政权“代表”形象、亲民形象、勤政形象、廉政形象、马列主义传播者形象,剖析了该报报道的谭震林的特点和施政效果(34)乔梁梁.新闻视野下的谭震林研究——以1949—1952《浙江日报》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该文是较好的历史学和新闻学方法结合研究的一篇硕士论文。

1956年,谭震林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直至“文革”前,谭主管全国农业工作。刘普庆解读了谭震林1957年至1962年间给攸县县委的几封信,指出了谭信中的“带头讲实话”“要学会从反面意见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包产到户也是可以的”等指示或思想,反映了谭的胆识、智慧和心血,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5)书信万千言 句句话公仆——读谭震林同志给攸县县委的几次来信[J].湖南党史月刊,1989(11):11-12.。戴安林对谭震林1964年9月至1965年5月带队进驻湖南省湘潭县响水公社蹲点搞“四清”运动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谭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和对待基层干部、围绕着以生产为中心开展运动等做法和经验,对于湖南省委领导下逐步“左”向的“四清”运动,有正面的、积极的降温作用(36)戴安林.谭震林蹲点响水公社搞“四清”[J].世纪桥,2009(2):15-18;谭震林与响水公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J].文史博览(理论),2014(1):4-7.。2002年4月,在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谭震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主管林业工作期间,在造林绿化、国营林场建设、发展林业机械、飞播造林、林区建设、山林权下放、发展人造板工业、建立育林基金制度、加强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作过许多重要指示,为我国林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享誉中外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谭震林同志意见的基础上于1978年开始实施的(37)周生贤.在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N].中国绿色时报,2002-04-24(1).。2012年,尹萍记述了60年代初谭震林制定的“驴打滚”政策(国家给国营林场启动资金,不收税收和利润,收入由林场用于林业扩大再生产),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多个林场、40万亩林地,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4 200个林场、3.75亿亩有林地,为新中国的林业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38)尹萍.谭震林与“驴打滚”政策[N].中国绿色时报,2012-02-15(4).。

5.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狂飙突起、乱云飞渡的“文革”岁月,谭震林也免不了落入命运起落的漩涡。黄肇嵩梳理了谭震林对“文革”不理解、“怀仁堂抗争”、毛泽东“震怒”、林彪毛泽东对谭来信的处置、“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对“二月逆流”的平反、谭给毛写信,以及毛允许谭回京并重新安排工作等史实,描述了谭与毛“文革”期间的关系(39)黄肇嵩.五十春秋风雨路——谭震林与毛泽东交往轶事(续完)[J].福建党史月刊,1993(5):23-25.。季矢记述了1972年“流放”在桂林的谭震林先后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得以回京并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前前后后(40)季矢.巧借华诞作文章——谭震林在桂林给毛泽东写“祝寿信”的前前后后[J].广西党史,1998(4):14-15.。陈虹以1968年3月江青在一次大会上宣布“谭震林是个大叛徒”入手,追述了此前谭震林的“怀仁堂抗争”、谭给毛泽东林彪写信及毛林对信的处置、南京军区一老干部写信污蔑谭震林曾被捕叛变,以及中央专案小组审查无据等史实,揭示了谭震林蒙受冤案的来龙去脉(41)陈虹.谭震林冤案因由[J].百年潮,2003(6):24-26.。林彪办公室机要员李根清以亲历者的身份,记述了谭震林“怀仁堂抗争”之后给林彪写信,林彪和毛泽东对信的处理,并分析了整个事件的背景、毛泽东和林彪处理信件的态度和心路历程,认为谭给林写信,不是“对付林彪”,而是表达对江青及中央“文革”小组一伙人的愤怒和对“文化大革命”的声讨(42)李根清.谭震林的一封信[J].炎黄春秋,2016(7):54-57.。

(六) “文革”结束以后。“文革”结束以后,新中国的发展渐上正轨。1998年,蓝桂英以谭震林在《红旗》杂志发文为中心,通过相关史实的梳理,认为谭提出的两个“凡是”,唯实;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唯上;谭文这一“炮”,打得准,打得好(43)蓝桂英.针锋相对:谭震林的两个“凡是”[J].福建党史月刊,1998(6):9-12.。随后,薛庆超、陈利明、杨沐喜、丁晓平等发表了观点和内容大致类似的文章(44)薛庆超.谭震林与真理标准讨论[J].领导科学,2002(3):36-37;陈利明.打到中央最高领导层的一场“笔墨官司”——谭震林关于真理标准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J].湘潮,2004(4):43-45;杨沐喜.试述谭震林提出的“两个凡是”[J].世纪桥,2009(11):10-14;丁晓平.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的《红旗》杂志[J].福建党史月刊,2018(12):4-8.。2005年,原《红旗》杂志编辑雷声宏以亲历者的身份,以组稿、编辑并刊发谭震林的《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为线索,揭示了中央高层对实践是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分歧,认为谭文是从一位老革命家的切身经历,用井冈山斗争的实践,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时地给予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坚定的支持(45)雷声宏.《红旗》发表谭震林文章的前前后后[J].百年潮,2005(4):22-25.。2016年,雷声宏再次发文,除稍微重复前文内容外,重点增叙了组稿、编辑并刊发谭震林另一文章《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乘胜前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经过(46)雷声宏.谭震林在《红旗》杂志发表两篇重要文章的经过[J].百年潮,2016(11):30-33.。

除以上研究内容相对明确分期的论文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文章。例如,刘普庆、孙英、张铚秀、胡立教等对谭震林一生综述性的文章(47)详见刘普庆《谭震林》,载《湖南党史月刊》,1991年第3期第24~25页;孙英《业绩不朽风范永存》,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76~77页;张铚秀《军政双全的卓越领导人——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2012年;胡立教《深切怀念谭震林同志》,该文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的谭震林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发言,2002年4月26日。,傅里甫对《谭震林传》的评介(48)傅里甫.一部成功的领袖人物传记——《谭震林传》评介[J].浙江学刊,1994(4):8,112.,李元健对谭震林与毛泽东关系的论述(49)李元健.谭震林与毛泽东[J].福建党史月刊,2002(7):12-13.,王维对1941年夏到1955年秋间作为谭震林的部属对谭教导的回忆和记述等(50)参见王维《深切怀念谭震林同志》,出自《弘扬革命传统,迎接时代挑战——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载《军事历史研究》增刊,2002年。。这些文章记述的内容,在上述6个时期的研究性论文中大部分都有涉及和讨论。

三、谭震林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除著作和论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外,谭震林逝世以来的近40年中,学界共发表研究性论文70篇左右、纪实性文章130篇左右,出版著作10部,召开的纪念谭震林座谈会或专题学术研讨会在8次以上。客观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有的成果对于谭震林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通览已有的成果,不难发现,不足之处还是较为明显的。谭震林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做好谭震林研究,可弥补中共党史、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某些重要领域的不足。在前人耕耘的基础上,谭震林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还需要在许多方面下功夫。

第一,应加强对谭震林的学术原创性研究。关于谭震林研究,从已发表文章的数量看,纪实性文章远远超过研究性论文,不仅显示出学界研究力量分布的不均衡,而且透露出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如前统计数据表明,纪实性文章是研究性论文的两倍左右。其中,不少文章的作者兼具研究者和创作者双重身份。纪实性文章多,当然和谭震林的传奇人生密切相关,也和其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密切相关,还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例如,关于谭震林的爱情、婚恋文章就有19篇。尽管有些纪实性文章写得不错(51)谭特立.谭震林和毛泽东的革命情[J].文史月刊,2003(2):4-11;李世华.谭震林在农村蹲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4(11):47-48;黄纯芳.谭震林住宿舍吃食堂[J].红广角,2011(10):56.,兼具史料和研究性质,但是毋庸讳言,大部分文章都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物,不具学术原创意味。纪实性文章远远超过研究性论文,这说明学界应加大对谭震林的学术原创性力度。毕竟没有学术原创为基础的纪实性文章,很可能沦为史实演绎甚至花边新闻。

加强学术原创性研究应从杜绝重复性发表、做好学术史回顾做起。目前的研究,重复性发表现象明显。前者如李元健的文章,先是以《谭震林与毛泽东》在《法制日报》上发表,后以同名文章刊登在《福建党史月刊》上(52)李元健.谭震林与毛泽东[N].法制日报,2002-06-21(7);谭震林与毛泽东[J].福建党史月刊,2002(7):12-13.,但两文内容大同小异,前文应该是后文的缩写本,属于典型的同文重复性发表。再如戴安林2009年、2014年先后发表的讨论谭震林在湖南省湘潭县响水公社蹲点搞“四清”运动的两篇文章,内容大都雷同,核心观点几乎类似,后文与前文相比,没有什么创新之处(53)戴安林.谭震林蹲点响水公社搞“四清”[J].世纪桥,2009(2):15-18;谭震林与响水公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J].文史博览(理论),2014(1):4-7.。后者如谭震林在《红旗》发文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8年蓝桂英发文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薛庆超、陈利明、杨沐喜、丁晓平又分别发表了观点和内容大致类似的文章,实属多余(54)蓝桂英.针锋相对:谭震林的两个“凡是”[J].福建党史月刊,1998(6):9-12;薛庆超.谭震林与真理标准讨论[J].领导科学,2002(3):36-37;陈利明.打到中央最高领导层的一场“笔墨官司”——谭震林关于真理标准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J].湘潮,2004(4):43-45;杨沐喜.试述谭震林提出的“两个凡是”[J].世纪桥,2009(11):10,14;丁晓平.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的《红旗》杂志[J].福建党史月刊,2018(12):4-8.。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作学术史回顾。笔者检阅的绝大部分谭震林研究论文,都没有这一必要的学术研究环节。这也许是党史革命史学界不好的传统之一。试想,不作学术史回顾,对学界研究现状没有准确把握,如何谈创新、谈突破,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呢?因此,笔者认为,做好谭震林研究,应首先从做好学术史回顾做起。

第二,应系统整理并出版谭震林研究资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就是拥有系统的、权威性的原始文献资料。遗憾的是,目前学界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谭震林研究的系统性文献资料。如前文所述,已出版的资料中,《情系桑梓》一书收录了谭震林生前在家乡的讲话和他给攸县县委的书信;《回忆谭震林》一书收录了关于谭震林的82篇怀念性文章;《谭震林在常熟》收录了谭震林1940年3月至1941年11月在创建以常熟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时的电文、讲话和文电等原始文献;谭泾远主编的《谭震林》,是关于谭震林的画册和摄影集;《谭震林纪念文集》只收录了谭震林当年亲撰的部分文献和后来的回忆性文章。除此以外,还有报刊披露的一些零散的资料,包括谭震林的讲话和报告、关于谭震林的新闻报道等(55)主要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上的报告》,载《黄河建设》,1958年第1期;《全国绳索牵引机现场会议胜利闭幕 谭震林同志号召推广绳索牵引机》,载《中国农垦》,1958年第13期;谭震林《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一九六○年四月六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载《新疆农业科学》,1960年第5期;李先念,谭震林《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毛主席等接见会议全体人员——李先念、谭震林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载《中国金融》,1963年第1期;《中国农业银行召开第一届全国分行行长会议 如期做好建行工作 大力支援农业生产 邓子恢、李先念、谭震林副总理到会作重要讲话》,载《中国金融》,1964年第2期;《谭震林副总理给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同志的一封信》,载《耕作与肥料》,1964年第2期;谭震林,谭启龙,汪道涵《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 第四号》,载《浙江档案》,1989年第4期;《谭震林主席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节选)》,载《档案与建设》,1998年第1期;谭震林《浙江省人民政府一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载《浙江档案》,2009年第7期;《谭震林在省政府成立会上的报告纪要》,载《浙江档案》,2009年第5期;王玮《谭震林手迹在临猗再现》,载《山西日报》,2004年10月22日C1版。。这些已出版的资料,或是一小段历史时期的,或是以某地域为中心的,或是内容特定的(如怀念性文章、画册、讲话和报告等),缺乏一部关于谭震林研究的系统性、权威性文献资料。正是因为系统性原始文献的缺乏,谭震林研究走到今天,似乎进入了一个困境。这一点,从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发表了30多篇研究论文,而2003年迄今的18年间只发表了25篇左右的论文已可见端倪。

因此,进一步推进谭震林研究,系统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是必要条件。目前看来,谭震林研究资料整理大有可为。例如,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谭震林在浙江建政的资料。这一时期,身兼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军区政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谭震林“主政”一方,有着大量的讲话、指示等,这些资料散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案卷中,目前浙江省档案馆已开放了大部分原始档案。另外,据检索,这一时期,仅《浙江日报》上,关于谭震林的新闻报道就有500多条。这些都是关键性的、宝贵的原始资料。因此,整理谭震林研究资料,一要从档案入手,不仅要从已出版的档案中将关于谭震林的档案资料检索出来,而且要从各地档案馆中将关于谭震林的已开放档案整理出来。二要从谭震林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报刊入手,如苏区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抗战时期的《大众报》《江南》《东进报》《前哨报》和《太湖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浙江日报》、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报》等,将这些报刊上关于谭的资料整理成册。三要从与谭震林有过交集的人物的个人文集和回忆文章(录)等,以及谭震林战斗过、工作过的地方志和地方文史资料入手,将相关资料检索出来。前者如《沙文汉工作笔记》中的《谭震林对吴植椂发言的意见(1954年)》《关于台湾同盟工作给谭震林的报告(1955)》,孙冶方的《致谭震林同志信》(56)谭震林对吴植椂发言的意见(1954年)[G]∥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沙文汉工作笔记(1949—1954):第11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582-585;关于台湾同盟工作给谭震林的报告(1955)[G]∥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沙文汉工作笔记(1955):第12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478-481;致谭震林同志信[G]∥孙冶方.孙冶方文集:第4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478-481.;后者如王吉平的《谭震林与灵龟寺的缘》(57)详见王吉平《谭震林与灵龟寺的缘》,出自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攸县联星街道办事处编《灵龟寺志》,2017年,第186~187页。。当然,资料整理工作量巨大,困难也不少,非个人或短时期内所能完成。但系统、权威资料的整理出版,是谭震林研究进一步拓展的前提。

第三,应编辑出版《谭震林年谱》。年谱是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详细记载谱主生平事迹的著作。它既体现了一定的研究性,又是人物研究的基本资料。相关研究部门和个人应在系统整理并出版谭震林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尽快做好《谭震林年谱》的编辑出版工作。年谱的编辑出版,不仅可弥补《谭震林传》记载大事忽略众多历史细节的不足,而且可为学界进一步推进谭震林研究提供基本的线索和资料。

第四,应从内容、时段、视角等多方面拓展谭震林研究。从内容看,以研究性论文论,讨论的主题不要仅仅局限在谭震林与毛泽东等伟人关系,谭震林与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战争问题,“怀仁堂抗争”和《红旗》杂志发文等重大主题上。谭震林与同事、与部下、与普通群众的关系网络,谭震林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党、政权、军队、文化等的建设,谭的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工作方法等都可纳入学术研究范围。

从时段看,应加强对新中国时期谭震林的研究。目前学界关注点有点不均衡。以可判断时间的54篇研究性论文而言,研究谭震林土地革命时期的论文为17篇、全面抗战时期11篇、解放战争时期3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11篇、“文革”期间5篇、“文革”以后7篇。若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画线,显然,谭震林研究的重心在1949年以前,共有31篇文章,1949年以后只有23篇。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又以土地革命时期和全面抗战时期为重;新中国成立后,以“文革”以前为重。加强对新中国时期谭震林的研究,不仅仅为改变目前不均衡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国史,是未来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加强执政时期谭震林的研究,对于当前的治国理政无疑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作用。

从视角来看,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梳理谭震林的人生经历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对于谭震林的缺点和失误,谭震林本人对于个人经历和历史的反思等,也应纳入讨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应将谭震林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讨论、分析和比较。

猜你喜欢

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百年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如“画”话启航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4 月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