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0-02-11李光杰高春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思政课程

刘 军,李光杰,高春燕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习近平2016年12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又再次强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习近平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战略思路——“课程思政”,这意味着高校所有课程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10月教育部强调,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史”(以下简称“当代文学”)课程理应走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前列。

一、“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当代文学”具有其它社科类课程不具备而文学课程共有的天然优势

一是育人的天然属性。文学虽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但无论是汉代称《诗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对诗歌社会教育作用的概括,还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文以载道”的提出,都表明文学比其它学科有着先天的育人属性。习近平说“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4]。因此在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文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本就是文学课程的应有之义。

二是文学教育作用的潜移默化性。在育人方面,社会科学的优势远非自然科学所能及。而在社会科学中,文学的育人优势又极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文学作品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蕴,是立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的真实情感,是人物形象与作家情感的自然延伸,是感性与理性的自然提升,它不是口号式的拔高,而是寓教育于无形,因而文学的诗性与情感性使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其它学科更加顺畅无阻。

(二)“当代文学”课程又有着其它文学课程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当代文学作品延续着中外文学普遍的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的传统,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思想道德资源,这是与其他文学的共性,但当代性又是自己的独有属性与优势。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共和国70年来的成功与挫折紧密相连,当代作品阅读的无障碍,作品中表现的这段历史与国人包括学生最近两三代家族亲人紧密联系,授课过程能产生极强烈的代入感与带入感,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这段文学与历史的兴趣;同时通过作品表现的共和国建设的曲折史,与当下蓬勃发展的现状相比照进行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更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

二、“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

对“当代文学”进行课程思政,需要从宏观设计与微观挖掘两方面进行。宏观设计上,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双育人目标与任务,习近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全过程”,给本课程的思政教育指明了路径。

(一)思政教育贯穿教与学全过程

1.思政教育贯穿作家及其作品的全过程

文学的育人教育,过去主要通过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环节来进行,但却常常观念先行,或联系学生自身松散,或大而无当,现在则可以扩展到许多环节,并且紧密与学生前途发展联系。

比如从《茶馆》的主题:维新变法和搞实业都救不了中国,军阀混战也不能救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只能让旧中国更加黑暗,人民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和平稳定与飞速发展对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民于水火,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实现强起来的飞跃,从而坚定党领导的信念与信心。

其次,从人物形象上挖掘。主人公王利发能够在动荡年代让裕泰茶馆苟延残喘了50年,是因为他经营上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不断变革的结果。由此导引出人在面临困境时要不断求新求变,不能抱残守缺、怨天尤人的课程思政点。裕泰茶馆虽然支撑了50年但最终没有逃脱被关门命运,原因就在于王利发只顾及自身,而没有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又导引出另一个要关心国家发展大势,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的新课程思政点。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挖掘。《茶馆》“师法”高尔基《底层》开创的图卷式结构并加以发挥光大,由此导引到艺术和科学的发展,都是在前人智慧成果基础上前行的,因而对待前人的成果,要先继承再创新,不能一概因“老土”而嗤之以鼻。再由此引申到对待承载并传承前人智慧成果的师长的态度上,特别是对待家长,不能以自己是大学生占据知识高地而自居,要对他们充满着尊重与敬意,先虚心倾听其人生指引然后再做判断,从而达到尊敬师长的育人目的。

第四,从作家经历上挖掘。老舍在现代文学时以小说而闻名,而在当代文学时期突进到话剧领域并大获成功的经历,课程思政到学习要涉猎广博,将过去的知识与技能嫁接移植到新领域,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结出新硕果。

2.思政教育贯穿线上、线下教学实施全过程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方法改革要同步。这就需要教师由过去的讲授灌输变为引导,遵循启发式和问题导向教学原则,让学生线上、线下的课前预习、课中问答与讨论等各环节参与,通过其主动的思考与感悟,加深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百合花》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协同教学,先将《百合花》作品文本上传到网上教学资料中,布置学生阅看作品,搜索研究资料思考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及性格特征、小说的主题,做课前预习。

接着在线下授课各环节进行思政教育。学生在课上很容易归纳出作品主题显层内涵是赞颂军民鱼水情以及小通讯员的英勇牺牲精神。但通过线上布置的查找研究资料,学生会追索到作家创作的初衷是有感于50年代中后期因政治运动造成的人与人关系的紧张,而怀念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设疑发问,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褪去双方军与民的身份,新媳妇对只有一面之缘的小通讯员认真的入殓,就把作品的内涵扩展到了歌颂人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等美好人性层面。还不仅止于此,人死了新媳妇为什么还要“细细地”缝补衣服的破洞,“恶狠狠地”夺过自己的唯一嫁妆——百合花面新被给小通讯员入殓,就绝不只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所能概括的。人既死且只有一面之缘,破洞完全可以不补,即使补了,被子也可不献,但为什么补和献了?通过质疑设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想碰撞,概括出新媳妇对逝去生命的尊重,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世界的深层内涵,上升到对生命尊重的最深层内涵。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获得文献查找、文学研究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也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体悟,达到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尊重生命,进而尊重先烈的思政内容。

3.思政教育贯穿教学效果评价全过程

教育是一个持续而非一朝一夕的过程,思政教育也遵循这个规律,通过学习效果考核这一环节则能起到检验、强化进而“催熟”的作用。

在考核设计上第一要贯穿过程性与结果性全过程。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要设计思政内容与能力进行考核的题目;另一方面也要考查学生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线上、线下的学习,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分析,文本的分析与研讨,课程论文等环节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人文情怀等情感反应,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课程知识、理论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等学术素养的进展。

第二要贯穿动脑与动手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内容得以强化,需要的不只是用耳听,更重要的是上手操练。为此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词微课,视频不仅要有专业内容要素,实现专业知识巩固与能力的掌握,还要展现课程思政内容要素,学生在搜集检索素材、加工提炼凝结传播内容、将文字转换成可视化图像过程中,起到不断强化、反复提升思政内容的效果,加深对老一辈革命家济世胸怀和远大抱负的体认,树立起高远的志向。

(二)思政教育内容的挖掘联系要广泛

对于“当代文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微观挖掘上,要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远近勾连,才能最大限度将当代文学中更接学生地气的隐性思政内容富矿开采出来,增强教学效果。

1.横向远连社会人生

“当代文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共和国的发展史一起成长,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会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或及时或延后做出反应。授课过程中主动有意识与此相联系,不仅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兴趣,更能引导其人生,让学生学以致用。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段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下的畸形发展,对艺术家等知识分子的迫害,对文艺事业的破坏,教训极其深刻,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又是文革对当代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对这一段文学史的讲授过去通常是进行淡化处理,但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学生后来追索到这段令人悲叹的历史时,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负面反应就会比较强烈,现在回避今后的副作用就会更大。作为一个对历史有担当光明磊落的执政党,能够坦率地承认文革的错误,作为一个对党、国家、学生未来有担当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直面这段历史,这非但不会影响党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更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好契机与鲜活事例。

对这个问题的破解,需要联系社会、联系人生。中国共产党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定性,彰显了共产党的胸怀与气度,更进一步由国家、政党引申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对所犯的错误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课程思政内容的外层,随后再联系人的成长进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层。

人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成长、成熟起来的,国家的发展如同人的一生。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因而在摸索前行过程中,初衷和结果有时会南辕北辙,犯错在所难免,应该允许犯错误。西方国家发展到现在用了上百甚至几百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错误与失误,中国发展到现在才用了70年,对待所犯的错误应该有理性态度。

课程思政效果最大化,需要进入内层,需要能走进学生内心拨动他们的心弦,要联系人生,联系人的成长,将大道理化成小体验。

同时再从反向思考要引文革以为戒,对个人来说处理问题要深思熟虑慎重决策避免犯错的思政内容;对国家来说要推进现代管理制度的建设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不让悲剧重演错误再犯,导出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政内容。

2.横向近连国内外时事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当代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与历史产生联系,还能联系到当前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创作的大背景是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对中国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进行打压,同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政权并不稳固,台湾在美国支持下,一直没有放弃颠覆新中国的企图,中国当时的处境是内外交困、腹背受敌,这与当今被美国极力的抹黑与打压何其相似。60年代局面的险恶程度比现在大数倍情况下,毛主席仍然临危不惧,联系到现在面临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独立自主,以我为主,再大的困难也会被伟大的中华民族破解,由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再联系自身,要对自己慎重选定的道路和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理想才能实现的思政内容。

3.纵向联系文学史作品,阐述新观点,引发思政点。

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点,目光不能只盯在当代文学部分,还要纵向联系文学内部的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已经形成定见的名著名作,在文学与艺术、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融汇中,发掘新的思政内容。

在分析苏童《妻妾成群》颂莲形象时,一般的观点认为她是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将其悲剧命运归结为是受到封建男权社会压抑的结果。但论者大概忽略了作品中看似平常但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颂莲是受过高等教育,父亲生意失败生活发生改变,是她自己主动选择嫁给有钱的老头陈佐千为妾。这是她主动的自投罗网,其悲剧命运被这样诠释,显然是与当时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及批评理论盛行有关。由此课程思政要对外国思潮持有审慎的态度,不能一概崇洋。这种崇洋的态度,更与自五四之后一直延续至当时,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不加区分一概否定有关。由此联系到同是与继子乱伦模式的现代文学作品《雷雨》的女主人公蘩漪。

一直以来蘩漪被当代正面形象大加歌颂,是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但用习主席有关文化自信理论考察,对蘩漪价值的认识就会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她并不是个什么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只不过是个不仅在物质还要在精神上得到充分享受与满足的自私鬼。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造成的文化不自信,才让那些评论者把这样一个伤风败俗的女子奉为了英雄。

通过多门学科的交叉互见,打通了现代、当代文学的联系,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更精准的把握,不但给学生示范了如何以理服人挑战权威,激发他们的勇气,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用辩证思维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准确认识事物的政治课,同时也是运用习主席文化自信理论增强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课。

三、“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深化的思考

一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东西方竞争背景下,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崛起,在教育领域“思政”的理念持续进行会成为一种常态,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虽然在“教”的内容与方法上仍有开拓的空间,但在如何“学”上施展的空间则要广阔得多。因而今后的主攻方向:

一是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新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新颖别致的手段把学生吸引到线上课堂教学屏幕前面来,吸引到线下课堂中来。

二是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高谈阔论的理论家,更多的是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者。虽然各种奇思妙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左冲右突,但在注重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的今天,这些想法无法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微视频、微课的制作,完成学生课程思政内容外化的听,向文字思维转成图像思维的内化过程的转化,在两种思维转换过程中,课程思政内容得到潜移默化再复习与强化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制作能力,顺应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等对视频制作人才越来越强劲的需求。这怕应该是今后如何“学”的主要尝试方向。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思政课程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