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0-02-11苏百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吕 敏,苏百义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马克思早期受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马克思在投身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逐渐看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决心要清算之前的哲学信仰。恩格斯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马克思在《提纲》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错误性,通过对错误理论的批判初步确立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

一、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一)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提纲》的开始便旗帜鲜明的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499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了客观世界是人的感性的直观的反应对象,并且这种反应是被动的机械活动,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马克思认为实践应该是人的感性活动,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以人作为主体去理解,只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接受,缺少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和改造,没有发挥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成了没有主体性的人,只能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事物。一切的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出发,忽视了主体的客观能动性。他们不懂得从主体方面去观察客观世界,看不到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物质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认识的客体,更是人们要改造的对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他认为人的活动没有对象性,只是单纯的把人的活动仅限于理论活动,把实践狭义的理解为经商赚钱的行为。旧唯物主义不能认识到实践活动应该是改造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认识客体的活动,造成了旧唯物主义在实践观上片面的认识。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人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实践意义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直观反映论。

(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错误性在于片面夸大主体能动性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499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但却片面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人的思维决定一切,客观世界只是人的思维的衍生物。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践只是从人的思维层面出发,过分夸大人的精神活动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人是在现实的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这样,唯心主义就像踩在云端一样,不能认识到实践的真正作用。黑格尔只是认识到实践是人的思维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但他本质上是认为这个“实践”是某种“绝对精神”自我的发展和转化,最终的本源还是“绝对精神”,所以黑格尔在实践的看法上还是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解。唯心主义只肯定了人的思维劳动,将人的意识活动过分解释,看不到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才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直观感受到的对象,更是人通过实践去改造的对象,人的能动性不仅仅是意识的能动性,更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改造的感性活动。所以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真正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

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

所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正确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在《提纲》中运用科学的实践观,分析了认识真理性标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宗教问题、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一系列问题,并且点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阐明了社会实践在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是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钥匙,是与从前一切旧哲学的超越。

首先,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认识和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虽然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客观实践,但对什么才是认识的真理不能给出明确回答。费尔巴哈认为只要是多数人赞同的就是真理,认为直观就是真理,这实际上还是在思维的层面上对真理的探索,体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500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错误所在,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还在改造世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在脑海中凭空产生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离开实践真理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实践把直观当认识的基础,只在思维层面讨论真理性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实践是确认真理的必要条件,离开实践便确定不了认识的真理性。

其次,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的发展问题。在这个问题上,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们把人思维活动的结果归结为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认为环境和教育是改变人思维活动的决定因素。虽然这些哲学家试图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他们最终将环境归结为法律、制度、文化上,认为只有某些天才人物的思想决定着社会环境,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圈子。马克思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2]500如果社会环境是由一些天才人物来改变的,再由改变了的环境去影响和改变其他人,那社会中的人就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改变社会环境的教育者,一部分是被改变的被教育者,这就造成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00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都辩证统一于革命的实践中。影响人的环境也是之前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环境,然后又在新的环境下去影响人,人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解决了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批判了环境决定论,指明了陷入唯心史观的错误观点。

对宗教的批判主要针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解开了宗教产生的秘密,指明了消灭宗教的根本方法。费尔巴哈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没有将宗教单纯看作人们愚昧迷信的产物,他从宗教的自我异化分析,认为世界被分为人们想象出来的宗教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而宗教产生于现实世界。而费尔巴哈认为的这个现实世界就是人本身,人们根据自己想要的样子创造了上帝,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并且抽象为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把宗教徒对上帝的信仰解释为人生来具有的情感。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使得费尔巴哈没能给出世界为什么会分化为两个世界、为什么会产生神以及怎样消灭宗教的答案。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2]500马克思回答了费尔巴哈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实世界之所以分化为宗教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因为现实世界存在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就表现为阶级矛盾。所以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揭开宗教神秘的外衣,要消灭宗教就要在实践中对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行革命。

在分析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问题。指出离开实践的旧唯物主义把人看作不变的孤立的抽象的单个人,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1马克思首先指出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其次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共同属性,仅仅代表了普遍性,抹杀了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则人必然是抽象的人。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阐明了必须把人的本质放到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现实的人一定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不同,不能仅仅看到人的自然特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形成了一个现实的社会中的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并且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变化的过程,人的本质也就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进而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区分开来,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由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所以即使像宗教这样错误的社会意识也是基于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由人的实践和物质生产活动构成的。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历史,人类通过实践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费尔巴哈缺乏科学的实践观,错误的认为社会关系是孤立的直观的,不能看到社会本质,历史观上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2]502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则是代表的无产阶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革命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这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实践的观点去改变世界。以前的哲学不管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们只在理论的层面去解释世界,从来不曾想要改变世界。马克思突出强调了实践的作用,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就是要改变世界,蕴含着鲜明的实践观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有力的理论武器。

三、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提纲》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所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提出了主体能动的认识客体,改造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从事实践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开创者,是谱写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坚持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谋福利。改革开放能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实践是确认真理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认思维的真理性。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坚持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机和活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会空洞无物,理论只有立足实践才能实现人类活动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动改革的进行,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实践才是推动改革和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是引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指导思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赋予马克思实践观新的时代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习近平从新的历史矛盾出发,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开辟了新道路。我们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实质。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星座”的哲学探究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对唯心主义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