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让幸福来敲门

2020-02-08王瑞平

21世纪 2020年1期
关键词:红薯贫困户村民

本刊记者/王瑞平

拖拉机拉着犁头唱着欢快的歌儿从李成只的土地上犁过,一个个肥硕的红薯叽里咕噜地滚了出来,李成只的脸上笑开了花,嘴里还不住念叨着“这下中了,这下中了”。这是贫困户李成只今年在自己地里收获红薯的情景。

李成只是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王二岗村村民,他年迈体弱,老伴儿和3个儿子均有残疾。以前每天为一日三餐发愁,如今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吃穿不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昔日的王二岗村有村民4600余口,属于省级贫困村,土地6700余亩,全村贫困户75户186人,18年没有村委会。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年轻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生活极度贫困。

现如今,在龙安区政府的大力扶持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王二岗村旧貌换新颜,村民思想不断进步,生活步步提高,“幸福不断来敲门”。

扶贫先扶志,红色教育推进“换血式”思想扶贫

王二岗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村内现有14处古建筑。其中,最典型的是清代古建筑群邢氏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较而言,更“年轻”的民国时期建筑,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革命战争年代,王二岗村英雄辈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老红军、老五十二团战士、老武工队员、老抗美援朝战士、老民兵110余名,他们的名字都被载入英烈榜,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资源。

王二岗村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观念落后是其多年来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宣教让村民从思想层面上发生转变。

为此,村委会主任赵卫东想了一套办法:在村里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让村民思想“大换血”、思想上先脱贫。在村两委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退休干部赵平安牵头负责,组建了王二岗村红色文化筹备小组。小组通过调动村里六十五岁至七十五岁老人的积极性,挂牌保护了老红军邢真故居。并利用高树勋将军抗日前线师部所在地邢氏大院,建起一处集家风教育、传统文化展示、革命故事传播、新时代精神展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研基地和纪念馆,供党员干部、学校师生、广大村民学习。基地分为五个展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伟人、英雄、老红军、老战士和新时代干部的事迹。包括习总书记谈家风、毛泽东等老一辈红色家风对子女的具体教育事例;革命老前辈及开国元勋的英雄事迹;村民邢真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加入共产党、走上抗日救亡道路的事迹。组织观看展览和纪念馆后,村民深受启发和鼓舞,他们懂得了要不忘初心,以英雄、先烈为榜样,努力工作才能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此举令王二岗村的党风、村风、民风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提升。

加快基础建设,为脱贫攻坚打基础

多年来,王二岗村吃水是一大难题,村民要去两公里外的港里村和罗湾村拉水。此外,村里垃圾成堆,交通不便,家家住危房,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员也无人过问。早些年村里修的唯一一条公路,还因拖欠工程款被工程队起诉到殷都区法院。

王二岗村两委上任一年多来,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他们在村里打了一口深水井,让王二岗村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在区扶贫办的支持下,新修村内道路10000米,将村民行走的泥土路硬化,彻底解决了行路难;村两委带领群众整顿清理了村道路两侧垃圾、杂物,多处增设垃圾箱,彻底让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改观;赵卫东还协调法院为以前所欠修路款积极做出偿还计划,得到了工程队和群众充分肯定。

为解决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贫困人口的居住问题,改善居住条件,王二岗村三级领导上下协同,制定了危房改造、古村落保护实施方案,并进行现场指导。他们对贫困户及残疾人的危房申请、投资核算、建房和入住时间及工程质量等严格把关,对古村落的房屋修复保护实施计划及资金申报进行严格审核,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在村委的带领下,实现了贫困人口居有定所,化危为安,村里的古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邢氏大院经过修缮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一处充满浓浓文化气息的红色教育基地。

走进二级肢残村民王金光的家,昔日漏风漏雨的危旧房屋变成了崭新的平房。王金光刚搬入建好不久的新房,桌子上放着一摞摞他出版的诗歌散文作品。他坐在电脑旁,用他独特的方式——一只手指敲打着键盘,书写精准扶贫给王二岗村带来的新气象和自己内心的向往。王金光将自已的诗词集赠与记者,并写下一首打油诗:“新时代新景象,新领导新风尚,干群团结更和谐,王二岗村要变样,不为私利为百姓,政策落实正气扬,严整党风驱邪恶,人心永向共产党”。

拉动产业链,把“土疙瘩”变成“金蛋蛋”

王二岗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村,红薯是王二岗村主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王二岗村村民王运保建立了“运保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种红薯,进行红薯深加工,拉动红薯产业链。

运保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成为村里的扶贫基地,共为30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流转贫困户土地30多亩,带动周边农村种植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李成只就在运保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上班,他每天在这里干零活能挣几十元。运保合作社还流转给了他家8亩地,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

运保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造了能储存15万公斤红薯的大型地窖,引进了红薯加工一条龙生产线,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育苗基地,并自筹资金打了一口100米深的机井,解决了部分农业用水问题。

据了解,2020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规模,投入脱毒红薯种20万公斤,可培育红薯苗3200万棵,按每亩出3800棵苗计算,可满足9000亩土地栽种。“运保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运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红薯每亩成本约600元,每亩产量约35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元计算,每亩净收入约3000元。如果把红薯加工成淀粉,再制成粉条,收入又能增加30%。合作社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采取“营销+种植”经营模式,产品回收严格采用订单回收、保护价回收。合作社与多家超市和商场签订了红薯产品销售合同,从原来的种植红薯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不但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大利益,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红薯深加工,四季不愁卖。以前农民眼中不值钱的“土疙瘩”如今变成了发财致富的“金蛋蛋”。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动员更多本村及周边村庄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扩大育苗基地,更新加工设备,提高经济效益,以此带动更多贫困户尽快脱贫,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以党建为引领,以合作社为抓手,精准扶贫,一帮一扶,王二岗村走出了一条远惠民众长远发展的新模式,相信在2020年脱贫攻坚战中王二岗村会尽早摘掉“穷帽子”,走出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红薯贫困户村民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蒸红薯,学一招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坚强的红薯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