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示野生大麦耐旱性调控新机制(2020.1.14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0-02-06

三农资讯半月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麦调控教授

植物吸收K+主要通过Shaker K+通道(AKT/KAT/KC)介导的低亲和性途径和HAK/KUP/KT转运蛋白调控的高亲和性途径。尽管这两种钾离子吸收机制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它们的进化分析以及植物耐旱相关基因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近日,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国平教授,邬飞波教授团队在植物學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sHvAKT2 and HvHAK1 Confer Drought Tolerance in Barley through Enhanced Leaf Mesophyll H+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低亲和性钾离子吸收机制参与大麦耐旱性的分子调控机制。

本研究采用进化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和电生理学方法探讨K+转运蛋白HvAKT2和HvHAK1参与大麦耐旱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AKT2和HAK1在轮藻和陆生植物中进化保守。HvAKT2和HvHAK1均定位于细胞质膜,对K+和Rb+的选择性高于其他阳离子。HvAKT2和HvHAK1主要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中表达,尤其是在韧皮部细胞中,且受干旱胁迫诱导。过表达HvAKT2和HvHAK1增强大麦K+吸收,H+外排和H+-ATP酶活性,从而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旱性。NO和H2O2是植物细胞响应干旱胁迫的主要信号分子。本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和沉默株系相比,干旱胁迫下过表达HvAKT2和HvHAK1增加NO含量,降低H2O2含量,且外源施加SNP以及H2O2抑制剂明显增强沉默株系的耐旱性。因此,高、低亲和性K+吸收机制在野生大麦适应干旱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丰富和创新作物耐旱理论,并为大麦耐旱遗传改良提供优异种质及基因资源。

浙江大学冯雪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陈仲华教授和邬飞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张国平教授参与研究指导。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研究基金和澳大利亚理事会资助。

猜你喜欢

大麦调控教授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世界和中国的哪些地方产大麦
青稞是能脱壳的“裸大麦”
如何调控困意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狼与马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