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探析

2020-02-06劳德祥黎昌珍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贫困人口

劳德祥 黎昌珍

[提要]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行动和结果等三个方面。从原因分析来看,部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因素除了一定的客观原因之外,主要在于主观方面:一是在脱贫行动中缺乏有限理性;二是外在帮扶与贫困群众最迫切需求不符;三是外在帮扶难以内化成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必须始终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合理设计、安排帮扶项目,切实符合贫困群众实际脱贫的需要和倡导参与式扶贫项目。

关键词: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脱贫质量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10日

“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决策,且是国家在扶贫攻坚领域的又一重大思想引领。“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的本质在于使贫困群众不依赖外力帮扶,通过自我创造努力实现又好又快且持续的脱贫并致富。因而,如何使贫困群众不依赖外力帮扶,自主实现又好又快的长效脱贫和致富,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乃至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课题。2018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的要求,要从人的观念、能力、干劲方面着手,调动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下,不少地方还存在着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脱贫不可持续的现象。这反映出当前内生动力不足,距离内源式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内生动力不足的实际,分析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内生动力的理解

(一)内生动力的内涵。目前,关于“内生动力”的解释,国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内涵,学者已从贫困主体的精神、文化、能动性、自我效能、动力和动机等方面进行解读和理解,笔者认为,对于内生动力的理解应当是综合的。首先,内生动力必须包含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正常人的综合素质。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贫困群众的身体素质去着手提高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换句话说,对于内生动力的理解应包含贫困主体的身体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即一切与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相关的指标和因素。其次,习近平还指出激发内生动力,要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振精神,提高思想。从这个角度看,内生动力还饱含了一种积极、主动、创造的思想精神。再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内生动力定义为系统内部生成的驱动力。国内学者曲海燕也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内生动力是贫困人口在谋求脱贫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内部需求激发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并影响行动的产生的一种驱动力。由此可见,内生动力源自于行为主体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根源于自身需求。综上所述,内生动力是指一切能够使贫困群众自身不依赖救济等外部因素所能够维持收入增长的活力。

(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转化为脱贫行动的路径。激发内生动力转化为行动的路径,可简单表述为“动机-行动”路径。一切直接推动贫困群众主体自身积极脱贫的要素都称之为动力。激发内生动力转化为行动的路径可具体分为两种:其一,主动转化路径。贫困群众为获取或满足自我某种精神、本能或特定心理状态需要,动机内化形成内生动力,主动转化为实际的脱贫行动;其二,内外力耦合下被动转化路径。当内生脱贫动力不足时,贫困群众受外部物质奖励、同辈压力和脱贫环境氛围激发,外部动机内化形成脱贫内生动力,从而促使脱贫行动发生。当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足时,贫困群众评估外力帮扶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自我需要实现目标一致,此时内外力耦合,强化了脱贫的行动力。当外部帮扶撤销后,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削弱脱贫的积极性,但外部力量已经内化于贫困主体之中,脱贫的实际行动不会因此消灭。

(三)提高脱贫效益离不开激活内生脱贫动力。从脱贫经济效应看,内生动力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著名学者杨建芳在其构建的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时具体测算了教育和健康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加大对贫困人口教育及健康的投入,培育内生动力,对实现经济增长,脱贫致富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短时间内不如物质投入的见效大,但其长远效益是不可忽视的。当下,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已经实现由贫困状态到非贫困状态的转变。但深入了解发现,脱贫质量、水平不高,仍有待提升。而这关键靠的是贫困群众的内生脱贫动力——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只有贫困群众一起为之努力奋斗,有限而来之不易的资金、项目投入才能被高效转化为脱贫效益。如果缺少了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即使投入再多资金和增加再多项目也很难提高脱贫成效。

从脱贫氛围、精神风貌和道德文明等非经济效应来看,内生动力作为一种最终凝结于贫困群众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要素,它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动态的结果,它的质量和水平等都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驱动作用。尤其是在进入乡村振兴时代后,这种内力驱动效应日益呈现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态势。内生动力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生长功能和内在价值追求的发展性要素,不仅在经济、社会等环境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非经济领域中更是发挥着无可估量的效应。在當下脱贫攻坚及今后乡村振兴当中,如果很好地把握内生动力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作用客观规律,实现内生动力的增值效应,就能在乡村治理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地提高脱贫质量和振兴乡村。因此,只有激发起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并在巨大外在帮扶力量下,逐步提高自我创造和努力发展脱贫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在不依赖外力帮扶下,仍能继续维持不低于贫困线的经济收入,甚至实现更高的收入水平,从而使脱贫工作保质保量。

二、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部分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不足主要集中表现在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和结果层面。

(一)精神层面:各种怠慢、懒惰、落后的消极思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各种怠慢、懒惰的消极思想,如“等、靠、要”;好吃懒做,怕吃苦,贪图享乐;希望不劳而获,渴望通过走捷径实现一夜暴富。部分贫困群众敷衍对待基层扶贫干部,面对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和生计要素(如种猪、种牛羊等)不珍惜,轻言放弃就业,转手就将种猪等生计要素卖了换钱享乐。

(二)行为层面:行动力低,不愿参与各种扶贫项目。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行动力低,不愿参与各种扶贫项目。有相关实地调查数据显示,在曾参与过某项扶贫活动的342个贫困户中,贫困群众尽管参加了产业扶贫项目,但是其农业结构调整行动不足,依旧习惯种植当地原有的传统粮食作物;信贷意愿不强,即便政府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各种小额贷款利息优惠政策用于发展生产,但利用小额贷款发展生产的贫困群众仍是少数。甚至有部分贫困群众直接不愿意参加扶贫项目,例如,在推进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工作过程中发现,即便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极端贫困、特别贫困、中等贫困、一般贫困四种类型进行资金分配补助,但有部分贫困户却拒绝参与危房改造项目。

(三)结果层面:扶则脱贫,不扶则易返贫。“扶则脱贫,不扶则返贫”是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在结果层面最直接的表现。部分贫困地区,为了在限期内完成脱贫指标和计划,举全县财政之力消除贫困,建设大规模的各种工程项目,甚至为了尽快突显扶贫效果,直接向贫困户送钱、送物等,使不少贫困户在短期内脱了贫。但是,这种主要依赖于政府自上而下“大包大揽”式的被动脱贫,往往脱贫质量不高,难以持续。最后,导致部分贫困群众脱贫离不开扶贫。

三、部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实际原因

内生动力不足,不能简单归咎于文化贫困、精神贫困或者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这些是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并不是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和深刻的。既有难以克服的现实因素,也有待改变的主观原因。

(一)贫困户在脱贫行动中缺乏有限理性。尽管不少学者把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贫困人口自身贫困羞耻感的缺失或低羞耻感,试图激发其因贫困所产生的羞耻感而促使其主动脱贫。然而,实际工作当中部分贫困户并不会因为“贫困标签”而放弃政府的救助和帮扶。有学者也指出羞耻文化会使部分公民出于对“贫困标签”的厌恶而放弃社会救助,但“非贫困者”并不会因为附加在社会救助上的贫困标签而产生羞耻感。因而,企图通过增加或激发贫困户的羞耻感,进而促使贫困户主动脱贫是不现实的。

在农村熟人社会中,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境况会如何让他们从公共事业的积极分子或落后分子的行动结果中评估自己行动的代价,决定自己行动的方向。贫困户所做出的种种行动或行为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结果,或者是条件最大化下的理性选择。贫困户的理性是其行为的驱动力,即便贫困户在缺乏能够使其做出充分考虑并进行决策的信息的情况下的行动却也有自己的逻辑。面对“贫困标签”无感的深度贫困户,并不会因为扶贫干部的帮扶或动员劝说轻而易举实现脱贫,但却会以自己的逻辑评估自己行动的代价,决定自己脱贫行动的选择。一方面贫困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政策理解难免会有偏差,出于规避风险的心理不愿参与扶贫项目,如小额信贷、种植新品种作物;另一方面贫困户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往往会以当前切实利益为出发点。如,出卖种猪换钱的背后逻辑:一是享乐主义作祟;二是害怕把猪养死,趁早把猪卖了换钱。

(二)外在帮扶与贫困群众最迫切需求不符。由于内生动力具有内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主观性,在实际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并不容易发现和激发。在实际帮扶过程中,外在可供选择的帮扶与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错位是贫困群众内在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例如广西江南区在推进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工作过程中,就发现有部分贫困户参与危房改造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行动力不强。深入分析发现,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家中正有几个孩子正值念大学,各方面开支都很大,孩子们都在外地上学,家中常年只剩两个老人在家住着一间泥瓦房,就想着将就着住着旧房子也能勉强过日子,把有限的钱都用来给孩子们读书,等孩子一毕业就可以脱贫了。一方面供孩子读书已无更多的余钱用于盖新房,除去政府对每户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的补助,贫困户仍需自筹一大笔建房款,对于他们而言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目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供孩子顺利读完大学,盖房子并不是当下最急切解决的事情,他们希望政府在孩子读书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外在帮扶不符合群众实际需求,贫困户自然脱贫动力不足。

(三)外在帮扶难以内化成自我发展能力。部分贫困群众在脱贫中并不是完全缺少行动力,只是长此以往的给物、给钱直接帮扶——“福利依赖”削弱了其脱贫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实地调查数据显示,在江苏某地342个贫困农户中,领用培训券参加培训班的贫困农户比例只有9.45%。如此低的培训参与意愿,导致广大农村贫困劳动力很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支持的方式增强其内生脱贫动力。此外,即便贫困群众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但由于贫困个体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外在帮扶内化成自我发展能力条件要求高、时间长,短期内外在帮扶很难内化成自主发展能力。

四、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建议

(一)始终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出台和落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指导意见和方案,为进一步更好激发贫困群众主体内生脱贫动力提供方向指引。目前,湖北、广西等地已经陆续出台了有关于激發内生动力的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不同贫困地区的市、县区,可根据当地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脱贫的工作经验,出台有针对性的“激活方案”。二是鼓励基层创新激活内生动力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营造积极脱贫、主动脱贫的社会氛围,具体可以通过“树典型”、“评标兵”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脱贫氛围带动脱贫;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宣传和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帮助贫困群众消灭懒惰、消极的思想、树立并增强自主脱贫意识。三是适当加大激励力度。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贫困群众与村“两委”签订脱贫承诺书,明确脱贫责任。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扶贫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鼓励贫困户之间或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开展生产生活互助。贫困户脱贫后,在后续帮扶期间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县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统筹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引导和鼓励脱贫户大力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效。对年度脱贫摘帽村颁发“脱贫光荣、全面小康”的脱贫摘帽牌匾,对年度脱贫摘帽户颁发脱贫荣誉证书。

(二)帮扶项目切实结合贫困群众脱贫需求。这一点对于主动要求脱贫的贫困户非常重要。首先,要反思某些扶贫项目是否考虑到贫困户群体切实需要,反思某些扶贫方式是否损伤了贫困户脱贫的内部动机,影响他们的脱贫自主性。对于主动要求脱贫的贫困群众,应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自主需要,尽可能基于其现实的情况,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方案帮助贫困群众脱贫。避免“一刀切”实施和推进扶贫项目,因预期目标与贫困户当前需求不一致,而损伤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努力消除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贫困群众对待产业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新型的发展项目的认知有限,应当耐心讲解,帮助贫困群众分析利弊,坚定他们的参与脱贫项目的信心和决心;最后,在参与扶贫项目的过程中,给予悉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能人带动发展生产,掌握生产本领。

(三)倡導参与式扶贫,培育内生动力。传统的外源式扶贫通常是政府自上而下对贫困人口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忽视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建设和提升,使贫困人口对帮扶产生路径依赖,一旦失去帮扶,发展便不可持续。扶贫是一项长期事业,必须以实现内源发展为导向,对贫困人口进行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贫困群体自身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对于阻断返贫路径、提升减贫效果至为关键。随着中国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比重显著下降,相对贫困逐渐显现,内生动力不足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一方面动力不足导致脱贫难;另一方面动力不足导致脱贫后易返贫,后续发展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升,就是内源发展能力的积累过程。这种发展能力不仅涵盖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也囊括了其所拥有的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自身发展的所有资源和力量。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升除了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外,还包括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动逻辑等全面转型。坚持以提升内生脱贫动力方向是促进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减贫,实现内源发展的可行路径。除现行政策明确规定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补助外,原则上帮扶不得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不得包办代替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建设项目,杜绝“保姆式”扶贫,杜绝政策“养懒汉”,谨防“福利陷阱”、“悬崖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承伟.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理论与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9.41(1).

[2]柳礼泉,杨葵.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J].湖湘论坛,2019.32(1).

[3]张国祚,唐顺利.论文化驱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18(3).

[4]薛刚.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及其激发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8(7).

[5]莫光辉,张菁.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3).

[6]郑瑞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激发:行动框架拓展与实证——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9(1).

[7]Capacity Development Group,Bureau for Development Policy,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Incentive systems:Incentives,motivation,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R].UNDP,2006.

[8]曲海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

[9]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5).

[10]徐志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与扶贫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342个贫困农户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3(1).

[11]范和生.返贫预警机制构建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1).

[12]李棉管.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7.32(1).

[13]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4]徐志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与扶贫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342个贫困农户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3(1).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贫困人口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