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

2020-02-05刘玉文刘龙龙王春丽林志华王德君乔列春姜祥瑞

农业与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赤霉病多菌灵杀菌剂

刘玉文 刘龙龙 王春丽 林志华 王德君 乔列春 姜祥瑞

(商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商河 251600)

商河县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611.5mm,无霜期193d,雨热同季,全县总面积1162hm2,拥有耕地面积7.6hm2,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连作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1.34hm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74hm2。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机械跨区作业、秸秆还田、跨区域引种等农机农艺措施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范围扩大,麦田菌源分布广、数量足,满足大流行条件。受生产上缺乏抗性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雾、霾等天气几率增加,扬花灌浆期浇水易造成麦穗结露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赤霉病上升为商河县小麦穗期常发性重要病害。多年以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防治效果在生产上得到了验证。为避免单一药剂的使用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减缓抗药性病原菌群体蔓延趋势,笔者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以期改善小麦赤霉病的用药结构和水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 40%戊唑· 咪鲜胺水乳剂;30%己唑醇悬浮剂。

试验品种:济麦2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试验,共设6个处理(A1~A6),其中A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g/hm2;A2:25%氰烯菌酯乳油2250mL/hm2;A3: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mL/hm2;A4:30%己唑醇悬浮剂240mL/hm2;A5: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mL/hm2;A6:CK清水。2个水平(B1、B2),其中B1防治1次,B2防治2次,2次喷雾间隔10d,喷雾时间分别为小麦初穗期和扬花期。

小区试验每个处理面积667m2,大田验证试验面积0.5hm2,均不设重复。试验地块安排在商河县林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常规电动喷雾器喷雾;大田验证地块安排在商河县郑路农场,采用无人机超低雾喷雾防治。

1.3 调查方法

采用5点取样法定点调查。 每处理每点调查1m2, 收获前10d调查总穗数、发病穗数。 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0级, 无病; 1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2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3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4级,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按照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大级值,计算病情指数;按照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按照单位面积计算1m2平均穗数、病穗率。

1.4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数据,用DPS7.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DMRT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分析

分析表1、表2可知:通过小区试验及大田验证,不同杀菌剂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均降低了病穗率、病情指数,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次防治的效果均优于1次防治,且防治效果明显。从防治后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看,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初穗期1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75.72%、72.07%,2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89.18%、90.08%;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初穗期1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65.83%、66.88%,2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77.06%、77.85%,防效较好;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齐穗期1次防治一般,2次防治防治效果较好;30%己唑醇悬浮剂1次防治、2次防治对降低病穗率、降低病情指数与清水对照相比,差别不大,防治效果最差。

表1 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试验) 调查日期:2018年05月31日

表2 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调查表(大田) 调查日期:2018年05月31日

2.2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表3、表4,综合分析不同杀菌剂防治效果的差异性,从降低病穗率、降低病情指数、提高防治效果3个角度看,30%己唑醇悬浮剂与清水对照在0.05、0.01水平均无差异,表明该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无效; 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戊唑· 咪鲜胺水乳剂这4种杀菌剂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01水平),且防治效果明显;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这4种杀菌剂间在0.05水平比较显著差异性,25%氰烯菌酯乳油防效最好,与其他3种杀菌剂差异显著,40%戊唑· 咪鲜胺水乳剂防效较好,但与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差异不显著,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试验)

表4 不同处理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大田)

2.3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综合分析表5、表6,在降低病穗率方面,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降低病情指数方面,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在提高防效方面,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优于1次防治。

表5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试验)

表6 不同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异性分析(大田)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仍可作为生产上的主要药剂使用;以上4种杀菌剂防治效果2次防治优于1次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该病重在“防”,以小麦初穗至齐穗期喷施有效杀菌剂预防效果最好;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雾、霾等天气,“治”是关键,可在天气转好后,及时喷施适宜杀菌剂,降低病穗率、病情指数、发病程度,减少产量损失。

本试验用药剂量为生产商农药登记推荐用量,试验过程中受小麦品种、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有可能造成区域间防治效果差异,对本试验中部分防效较差的杀菌剂,可否通过加大单位面积用药量以提高防效,有待研究。

猜你喜欢

赤霉病多菌灵杀菌剂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不同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及其种植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