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浅析《四方食事》蕴含的人生态度

2020-02-04李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汪曾祺食物

摘 要:汪曾祺先生是文坛享有盛名的美食家,一生钟爱美食,也创作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文章,散文《四方食事》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在汪曾祺先生笔下,美食不再是简单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演变为各种人生态度,在《四方食事》这篇散文中可总结概括为三类: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自然本真的生命诉求以及人生疾苦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四方食事》 汪曾祺 食物 人生态度

《四方食事》是一篇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散文作品,刊载于1989年《中国文化》的创刊号上。汪曾祺先生是文坛享有盛名的美食家,曾说自己不爱逛商店,而是爱逛菜市场,看着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会心生喜悦。汪曾祺先生不仅善品,而且会做,更是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美食的文章,例如《五味》中就收录了他三十二篇关于美食的散文,《四方食事》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在《四方食事》中,汪曾祺先生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品味了四方美食,表面是写“吃”,实际要表达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吃”的功利境界,上升到更高级别的审美境界,即品尝、欣赏生活的各种美好馈赠。在汪曾祺先生笔下,美食不再是简单维持生命的手段,而是演變为各种人生态度,在《四方食事》这篇散文中可总结概括为三类: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自然本真的生命诉求以及人生疾苦的生活体验。

一、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

在《四方食事》中,汪曾祺论及口味时认为“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但是,有些食物却并非如此,例如羊肉、辣椒、生葱、生蒜、香菜、苦瓜等就不是人皆喜爱的食物,这也说明各类食物存在地域差异、族群差异等差异形态。随后汪曾祺先生提出:“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的确,在对待食物时要学会尝试和接纳,有可能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味蕾洞天。这也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对待食物口味的态度:一种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紧接着,汪曾祺先生把这种包容态度延伸到了文化层面:“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像对待食物一样心存包容,用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审视文化,这就涉及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问题。在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指出:“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体到一个国家内部,同样需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包容性,主要指求同存异,不同文化间可以相互吸收、借鉴,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这种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除了对待食物、文化外,对待人、对待其他事物也同样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和宣扬的理念,这些优秀的态度和品质对实现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本真的生命诉求

汪曾祺先生在饮食上追求“近自然,尚本味”。“近自然”主要是指汪曾祺作品中的蔬菜以野菜居多,在他看来,野菜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因此最接近自然,最“接地气”。《四方食事》中专门有一部分描写野菜:“南方的野菜,有枸杞、荠菜、马兰头……北方野菜则主要的是苣荬菜。枸杞、荠菜、马兰头用开水焯过,加酱油、醋、香油凉拌。苣荬菜则是清洗,去根,蘸甜面酱生吃。”文中提到了野菜的南北差异以及具体的做法,基本也是一种尽量保持野菜本味的制作方法。“尚本味”是指重视保持食物的本味,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论及生鱼活虾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存其本味”,即保留它们最原始的味道,也可以理解为追求本真和原生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原始生命和原始生活逐渐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和制约,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以及人性的考验,人们开始重新呼唤生命的原初意义和原始价值,更加强调重视生命的自然属性。汪曾祺先生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这就是我所要达到的效果。”a《四方食事》中对自然的向往、对本真的追求也都体现出汪曾祺先生的美好愿望,尤其是在被现代文明裹挟、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和谐社会的诉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变得尤为关键。

三、人生疾苦的生活体验

汪曾祺先生把野菜的特性归纳为一个“苦”字,认为“野菜多半带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个新鲜”。汪曾祺先生论及“苦”时并未使读者感到一丝悲观、失望,反而是在轻松自然的笔调中诠释“苦”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意义,这也延续了汪曾祺先生一贯的闲适淡雅、轻松自在的创作风格。这里的味苦也可延伸为一种关于苦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说“有苦才有甜”“先苦后甜”“苦中作乐”……“苦”似乎是大多数人生命历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生活体验,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关于“苦”的认知其实是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的,佛教认为现实是一片苦海,主要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盛苦。有学者认为汪曾祺先生从小生活在相当佛化的家庭氛围中,受到佛教徒祖父、祖母、继母等家人的影响,因此其文学作品中常蕴含有禅宗思想,“佛家——禅宗思想对汪曾祺的影响,不仅反映于文学创作,而且还渗透到他的艺术观、人生观”b。回首汪曾祺先生的一生,他经历过无数苦难和挫折,尽管如此,他还是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这也间接展现出汪曾祺先生平和淡雅、自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和生命诉求。也有学者认为“汪曾祺经历了苦难和荒谬,却不主张写它,而实际上也的确未曾写苦难和荒谬,这不是汪曾祺对苦难和荒谬失去了记忆,而是根源于他对生存的反思和彻悟:悲还是喜无法选择;悲固然可悲,而喜也未尝不导入荒谬而成为可悲;因而,生命的本真只有不再悲和喜”c。正视“苦”的客观存在,具备面对“苦”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是汪曾祺先生在《四方食事》中想要传达的一种人生态度。

汪曾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在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中发现美、欣赏美,这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体现。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态度,汪曾祺先生文章的选材也极为贴近生活,看似简单细小的事物背后却蕴含有耐人寻味的意义。有学者这样评价他:“汪曾祺的文风既朴实又典雅,既亲切又隽永,平和,隐秀,古拙。他的散文,既有陶渊明文章的恬淡淳朴,又有魏晋文章的内在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深邃。”d在汪曾祺先生眼中,食物是自然、本味、包容的象征,生活是简单、美好、虽苦犹甜、富有情趣的存在,这些人生态度都浓缩在他的散文《四方食事》的字里行间,值得我们去品味和体会。

a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卷三(散文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b 金实秋:《佛教与汪曾祺作品》,《出版广角》1999年第1期,第33—34页。

c 翁之秋、蔡跃锐:《让生活淹没一切悲和喜——评汪曾祺小说的叙述风度》,《文艺争鸣》1992年第3期,第30页。

d 刘振凯:《春兰气韵 秋水文章——读汪曾祺散文〈天山行色〉》,中国作家网2019年3月10日,见网址:https:// vip.chinawriter.com.cn/member/lzk0815/viewarchives_51514. html.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汪曾祺.五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 王锐,欧世彬.浅谈汪曾祺《四方食事》中的饮食文化[J].福建茶叶,2019(1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2022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度上海市松江区统战调研课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认同培育路径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李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民间文学。

编 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汪曾祺食物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食物从哪里来?
论伊拉斯谟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