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研究

2020-02-04李义伟王建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献分析用药规律中医药疗法

李义伟 王建国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方法:整理2000~2019年有关心力衰竭的中医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50张处方,单味药100味,其中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使用较多,药味多以甘、辛、苦味为主,药性多以平、温、微寒为主。结论:心力衰竭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水停,治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心力衰竭;用药规律;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1-0016-04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CM Medication Rule of Coronary Heart Failure

LI Yiwei WANG Jianguo*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medication rule of Coronary Heart Failure(CHF).Methods Collect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on CHF from 2000 to 2019,screening out the documents that me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stablishing the database of TCM prescriptions,and the regularity of drug use w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y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Results A total of 45 prescriptions and 100 herbs were included.The properties of most herbs for CHF were deficiency-nourishing drugs,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removing drugs,relieving drugs,sweet,acrid and bitter flavors are the main flavors of medicines.Conclusions The mainly disease mechanism of CHF were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invigorating qi and 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and promoting diuresis were often applied in treating CHF.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Coronary heart failure;Medication rules;Literature research

慢性心力衰竭(Coronary Heart Failure,CHF)是指在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的前提下,发生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心脏功能恶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为了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进程,发挥中药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现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及分析,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为关键词,“中医药疗法”“中医治疗”为副关键词,检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的医学数据。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研究对象均诊断为心力衰竭(原发病包括冠心病、风心病、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肺心病、高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瓣膜病);②临床研究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文献,包括病例对照实验、药物疗效观察、专方专药研究等;③用药处方均为汤剂内服,且中药复方中药物组成、剂量明确;④病例数≥30例,有效率≥80%,均设有对照组。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个案或验案报道、综述或述评类文献;②无用药记录的文献;③单味中药、中成药注射剂、配合针灸治疗或单独针灸治疗的文献;④内容重复的文献;⑤综合评定可信度差的文献。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计入策略 计入药物时需遵循以下原则:同一个研究中,因证型不同而处方不同者,药物分别记录,不合并;同一研究中只分析主方药物,随证加减的药物不予统计。

2.2 数据预处理 方剂中的药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进行统一化处理,根据《中药学》[3]从归经、性味、功效、主治进行分类;本研究中为确保统计数据的精确性,对于因加工方法不同的药物进行分解或合并,將“炙甘草”分解为“蜂蜜”与“甘草”;将“红参”“白参”“生晒参”合并为人参。

2.3 统计方法 通过Microsoft Excel 录入整理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对四气、五味、功效、归经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中药使用频数分析 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50篇目标文献入选。在治疗心力衰竭中,涉及方剂共50首,其中自拟方40首,共计中药100味428频次,病例数2419例,每个处方中平均使用中药10味。对用药频率超过1%的30味中药进行分析,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依次为:人参、黄芪、茯苓、附子、丹参、甘草、桂枝、葶苈子、泽泻、白术。详见表1。

3.2 治疗心力衰竭的中药分类 该30味中药涵盖了《中药学》的10类药物,用药频率由高至低取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用药味数≥3味。详见表2。其中补虚药又以补气药为主,用药频率为78.26%,包括人参、黄芪、甘草、蜂蜜、白术、党参、大枣(见表3);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为主,用药频率为87.67%,包括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详见表4);利水渗湿药以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泽泻为主,用药频率占85.29%(见表5);化痰止咳平喘药以桑白皮、葶苈子止咳平喘药为主,用药频率占81.58%(见表6)。

3.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从五味角度来看,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中药中,甘味药使用频数最多,用药频率占40.51%,其次为辛味、苦味药,使用频次皆超过100(见表7)。结合药物的四气可以发现,甘味药中以甘平性为主,辛味药中以辛温性为主,而苦味药中以微寒使用的频率最高(见表8)。另从药物的归经可以看出,心衰的病变发展与五脏皆有关,使用频次皆超过100,用药主要为肺脾心三脏,其次为肝肾(见表9)。

4 讨论

心衰的临床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左心衰以肺循环淤血,心排血量降低为特征,主要累及心肺,而右心衰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主要累及肝、胃肠,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为心衰的常见症状[4]。心衰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所以就其表现可归为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5]。心衰总的病机为心气虚,血失和畅,因“气为血之帅”“血不利则为水”,故心衰易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耗伤心气。故临床用药多以人参、黄芪、白术、党参补气药为主。从中医来说,正常状态下,血液滋养各脏腑需要推动力——心气、通畅无阻的道路——脉道、充足的营养物质——血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心气充沛为主导作用,又因“肺朝百脉,主治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衰的用药多以肺、脾、心三脏为主。总结心衰的用药规律可以得出:心衰的治疗多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参附汤益气回阳,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药物的选择以“甘、辛、苦”味为主,既补气又活血化瘀、利水,药性多为“平、温、微寒”,既扶正又驱邪,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用药的选择来看,多用桂枝而少用肉桂,因桂枝“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上可助心阳,止悸动,中可扶脾阳,化痰饮,下可温肾阳,助气化;而肉桂性大热,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多用葶苈子少用桑白皮,因葶苈子“泻水气之横流,疗遍身之浮肿”较桑白皮药性峻烈,既可利水肿又可消痰饮;而桑白皮药性较缓和,擅泻肺热,降肺火。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衰针对阳虚的用药是温里药,而未用补阳药,原因可能为补阳药主入肾经,补肾阳;而温里药主入脾胃二经,温脾土,化生气血,既可补心气,又可补心血;心衰的治疗少用热药,仅用一味附子,原因可能为热药伤阴,阴津耗伤则易形成瘀血、痰饮,使病情更加胶着;而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加重心阳虚,故用附子“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起回阳救逆之作用;心衰的治疗多从血分而治,除补气药外,以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益母草活血调经药为主,畅通脉道,助血液运行,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血水同治,在补气活血化瘀的同时辅以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药,祛除在内之痰饮、瘀血,使邪去正复。

综上所述,心衰的病性为虚(心气虚)实(瘀血、痰饮)夹杂,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导致病程长,症状复杂多样,疗效一般。故在西医的治疗上,可辅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四法,使驱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从而提高心衰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农文燕.血府逐瘀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衰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129-130.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86-333.

[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1-421.

[4]葛均波.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6-167.

[5]刘国营.中医真武强心汤配合西药治疗老年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187-188.

(收稿日期:2020-06-15 编辑:刘 斌)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义伟(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证本质及诊治規律研究。E-mail:1249461176@qq.com

通信作者:王建国(1964-),汉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证本质及诊治规律研究。E-mail:707973244@qq.com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用药规律中医药疗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