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2020-02-04陈劲尹西明阳镇

科学与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技术创新

陈劲 尹西明 阳镇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科技强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牛鼻子”。对此,新时代科技创新强国建设需要坚持“四个面向”,锚定2035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战略目标,从“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深入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国,进而全面塑造新时代新发展优势。

关键词:科技强国;新发展格局;创新引领;技术创新;整合式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G322;F124.3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6.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17ZDA0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71941026)

0引言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向纵深演化,各大国都把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主动地位[1-2]。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转向[3]。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首要目标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创新引领发展的“牛鼻子”角色。

对此,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客观全面认识全球技术创新的新趋势新特征,锚定203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战略目标,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加快推动中国创新发展战略从市场需求驱动为主的模仿与追赶,转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原始性创新供给为主、市场需求牵引为辅的全新战略,努力超越追赶实现引领。

具体而言,2020年到2035年这一转折点时期,尤其是“十四五”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党中央提出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亟需坚持“四个面向”,锚定2035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从“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深入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强国,进而全面塑造新时代新发展优势。

1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导战略,加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技术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和核心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的局面,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其后在多次重要会议上阐述了这一全新的创新范式和高超的政治实践智慧,对中国制造坚定创新自信、加速创新突破擎化了宏伟蓝图。创新引领的思想,将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

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更需要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作用。以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整体性的系统观,加快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整合式创新,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2建设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全球创新的时代,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而是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5]。相应地,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思路亟需从开放走向基于自主的整合,借助整合式创新[6]这一扎根中国实践、符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创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家创新生态体系[7]。

建设适应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的新型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必须直面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国内外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思想为指导,加快提升国企、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生共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效协同发展的新生态,为建设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强国、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持久的动力源。其基本内涵是发挥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整合国内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开放共赢的全球资源优势,发挥国企在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基础研究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平台协同和应用领航的角色,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由科研院校与企业组成促进创新的“双引擎”。其基本构成是强大的基礎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体系,更为科学持续的企业创新体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高度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识教育与学科交叉相互促进的教育创新体系,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多边和全球性开放合作体系。其特色是在强化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央企为龙头、国企为主力军、民营企业为生力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国企民企多维、多领域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区域间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进而全面持续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催生持续的重大创新。

3优化国家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要形成科技自身高水平持续积累的长效机制,需要科技支撑,以保障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重大任务的顺利实现,而这更需要国家科研能力的强化,尤其是国际前沿领域、重大科技领域的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持续供给。所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指国家具有的着眼于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以世界学科前沿问题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的基础研究能力、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区别于传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于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国计民生等根本性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区域。根据需要承担国家赋予的职责,履行国家赋予的使命。在创新能力、保障能力、发展能力、研究成果等方面代表国家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任务与职责的差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承载国家使命的科研机构。从百年世界竞争格局演变看,世界强国竞争的关键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能够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于其拥有一批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以世界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核心的、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实验室,以及由一批研究型大学与重要企业创新研发机构聚集形成的东、西海岸两大创新高地[8-9]。

优化国家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同步推进。在国家层面,需要在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着重提升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战略科研能力;产业层面,要构建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的高水平产业研究所,突出采用公共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多元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运作模式,创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原创性研究、关键核应用技术的突破为核心,集技术扩散、系统集成、公共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业研究所,打造覆盖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创新公地;企业层面,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强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交叉学科研究、产教合作和技术转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使创新资源优化协调,不断完善现代科研和创新制度体系,加速颠覆性技术突破,进而持续赋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4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坚持补齐短板、跟踪发展、超前布局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既指明了突破核心技术的努力方向,也阐述了如何实现目标的方法路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超前布局的制度和体系基础[10]。在此基础上,需要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因为中国持续的创新崛起和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一批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集群式崛起,核心则是提升不断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中国的科技企业第一次和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完全可以在这次浪潮中实现更多科技突破。实际上,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进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通创新,这其实也是“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牵引,突出能力建设,破除体制障碍,加强宏观统筹,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与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及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体系效能[11],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探索实施和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工程、创新联合体工程和共性技术平台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由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基础研究、攻关重大课题,企业分散决策实现多元尝试、增加微观活力,就能形成突破核心技术和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5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作用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更是深入推进科技经济结合、产教结合战略的重要抓手[1]。发挥一流高校对科技创新建设的支撑引领性作用,增强大学对国家自主创新的贡献度,必须发挥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需要发挥高校的三大功能的整合效能。

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要以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为抓手,全面优化高校科研布局,首先要加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全面系统的高校创新体系;其次要重点鼓励高校遵循科学规律,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发挥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的优势,做大做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探索,提升从0到1的原创能力;第三是要以高校科技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要求,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和集成攻关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的牵头作用,形成有生命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强化使命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高校企业创新双引擎;深化校地合作,引导和鼓励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持续支撑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6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谓高层次人才,一般指人才队伍中层次较高的优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其本质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严重告急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良的人才环境,成为争夺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竞争对手和赢家。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靠的就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日本、韩国、芬兰等创新型国家的崛起,也与其拥有实力不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密切相关。高层次人才作为国家科技第一方阵的战略科技资本,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培育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高层次拔尖创新科技人才,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新资源观;其次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规划工作,加快实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设立人才特区和特殊人才政策,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加强战略性科学家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其战略咨询和规划决策引领能力;第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人事改革,建立能够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稳定战略性科研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专家团队,以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为培养主体,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青年科学家,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顶级科学家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四是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积极调整学科布局,通过“强基计划”和研究生改革培养一批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后备军;同时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战略后备优秀人才。

7营造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以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发展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主体,然而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融资约束的重要难题。“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面对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如何多管齐下,打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资本市场环境,激励企业技術创新,进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但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对此,营造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已成为缓解新创企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融资约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12]。

建立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改革制度,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的转化,能将经济部门推进技术进步与金融部门保障支持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体系。对此,首先要为风险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其次要培养风险投资专业人才,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协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市场定位和职能分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和合作对接机制,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引导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后也要稳步对外开放,加快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8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

创新文化是持续赋能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和组织成效的“软实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强国文化是提供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础。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兴颠覆性技术正在加速向传统领域交融渗透、持续扩张,创新的组织模式化日趋分布式、扁平化、开放化、集群化和在线化发展,新型创新组织快速兴起,新型数字化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创新生态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这一创新趋势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创新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需求。

对此,新时代新形势下,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整体观、系统观、和谐观、人本主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创新的指导价值,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也要充分汲取全球范围内多元文明的文化成果,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环境,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同尊重个体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管理等思想相结合,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完善和巩固新型举国体制的文化基础。此外,中国的企业家和经济管理学者也肩负着提炼推广“中国式创新模式”“中国创新经验”的转型使命[13],更肩负着同西方创新文化与创新理论对话、共建全球创新时代新型创新理论体系的使命[14]。这也是我国引领和助力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

②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http://theory.people.com.cn/n1/ 2016/0218/c40531-28133236.html.

参考文献:

[1]陈劲.科技创新: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

[2]穆荣平,樊永刚,文皓.中国创新发展: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5): 512–520.

[3]陈劲,尹西明.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2035展望[J].科学与管理, 2019(1): 1–7.

[4]吴画斌,许庆瑞,李杨.创新引领下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基于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19, 22(5): 28–37.

[5]李雨晨,陳凯华.面向创新链的国家创新力测度体系构建研究——多维创新指数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 40(11): 45–57.

[6]陈劲,尹西明,梅亮.整合式创新:基于东方智慧的新兴创新范式[J].技术经济, 2017(12): 1-10,29.

[7]陈劲,尹西明.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39(11): 19–30.

[8]樊春良.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5): 509–519.

[9]沃尔特·艾萨克森,关嘉伟,牛小婧.创新者[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7.

[10]尹西明,陈劲,苗争鸣.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N].科技日报, 2020-07-10(005).

[11] CHEN J, YIN X M, LI J Z. Firm innovation system: Paths for enhancing corporate indigen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J]. Frontiers ofEngineeringManagement.2020,7(3):404-412.

[12]周开国,卢允之,杨海生.融资约束、创新能力与企业协同创新[J].经济研究, 2017, 52(7): 94–108.

[13]苏敬勤,高昕.情境视角下"中国式创新"的进路研究[J].管理学报, 2019, 16(1): 9–16.

[14]陈劲,尹西明.范式跃迁视角下第四代管理学的兴起、特征与使命[J].管理学报, 2019, 16(1): 1–8.

Strategic Suggestions on Chinas Global Innovation Powerhous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CHEN Jin1,2,YIN Ximing2,3,YANG Zhen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3.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where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dramatic changes and China is promoting a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domestic economic cycle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l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ycle remains its extension and supplement, how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innovation powerhouse has become the key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innovation powerhouse in the new era needs to anchor the long-term goalandpushforwardthrougheightkeyelements.Specifically,Chinaneedto(1)takeinnovationastheleadingstrategy,(2)build a new typ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3)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4) continuously improving fir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5) build new type of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6) stimulate innovation dynamism of talents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7) build innovation friendlyfinancialsystem,and(8)furtherpromotinginnovationcultureandcreatinganinclusivesocialenvironment.Inthisway, could China further promote the total and holistic innovation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driver, achieve major breakthroughsinkeyandcoretechnologies,cultivateworld-classenterprises,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aglobalinnovation powerhouseandinturncomprehensivelyformnewdevelopmentadvantagesinthenewera.

Keywords: innovation powerhouse;new development pattern;innovation lead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olistic innovation; keyandcoretechnology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