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综述

2020-02-04张建新向芝洁王文婷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昭通云南省发展

张建新,向芝洁,王文婷

(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20年10月22-24日,来自云南省70 多所高校的300 多位代表汇聚苹果飘香的昭通学院,参加 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本次年会由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昭通学院承办。年会主题为“面向‘十四五’规划的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涉及“十四五”期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品质建设研究三大议题。

开幕式由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昌山主持。首先昭通学院陈红校长、省社科联邹文红副主席分别为年会致辞。之后,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陈世波发表了主题为《新时代 新要求 新机遇 新任务》讲话。随后,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云川教授作了《2020年会长工作报告》。最后,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邱林处长以《聚焦高质量发展:谋划“十四五”云南高等教育发展蓝图》为主题发表了讲话。

来自全国各地的4 位学术权威专家进行主旨报告: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邬大光教授的《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经验与科学》;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兼高教研究所所长刘晖教授的《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失衡之辨——兼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重庆文理学院教授、《重庆高教研究》主编蔡宗模老师的《西部高等教育值得深究——兼谈选题、写作与发表的误区》;云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熊术新教授《云南高教的回顾与前瞻——本土教育学术的生命经验》。在熊术新教授的主持的互动论坛上,3 名教育“新生力量”分享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甘”与“苦”。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宋林副教授分享了《构建职业教育立体化双创课程体系,打造‘产教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云南理工职业学院李国华副院长则吐露了民办教育办学实践的“甘”与“苦”,昆明理工大学刘荣珮教授分享了昆明理工大学“新工科”“专业认证”的建设硕果。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是对云南省高等教育的一次“回顾”与“展望”。本次会议作为云南省高教届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云南省高教学会以及昭通学院的悉心组织下顺利进行,观点碰撞、学术荟萃,来自20 个学校的107 篇论文成为了年会的璀璨硕果。会议内容丰富多样、学术氛围浓厚,参会代表受益匪浅。

1 大学管理中的经验与科学:人才培养“九问”

我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对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但远远还不够“强有力”。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仍相对滞后,高等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引领社会的作用,乃至落伍于“新时代”的要求[1]。

1.1 大学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

由“经验办学”走向“科学办学”无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把高等教育的“西方经验”转化为“中国实践”,让大学管理者的“个体经验”成为科学的“治理经验”和“地方经验”,再从“地方经验”走向“国际经验”。当然,也包括从实践经验走向“理论经验”,再从“理论经验”“反哺”高等教育实践[1]。邬大光教授以生动的例子为参会人员分享了“科学办学”“科学管理”的经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强调了“科学”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与迫切性。

1.2 人才培养“九问”

人才培养无疑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邬大光教授围绕着人才培养体系的九个点进行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及未来展望(见表1)。

表1 人才培养“九问”与分析维度

人才培养“九问” 分析维度5.教学经费足吗?本科日常教学经费竞争性经费6.教学质量有保障吗?质量保障机制现状毕业率毕业论文7.学风教风好吗? 2014年本科教学评估反应毕业班课堂情况8.学生创新能力强吗?硕、博研究生生源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现状国际级竞赛获奖情况9.学生体质壮吗? 体育设施不足

资料来源:邬大光.大学管理中的经验与科学——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主旨报告,2020-10-23.

针对以上问题,邬大光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路:(1)突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突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3)突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4)突出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致力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变①。

2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失衡之辨:打破偏见,提升质量

教学与科研失衡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调节“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失衡问题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动向之一。刘晖教授基于“为什么失衡?有何影响?怎么办”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基本观点为:“失衡有其必然性和长期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2.1 “重研轻教”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在我国,“重研轻教”有其必然性与长期性。从中央政府层面来说,科研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科研为中心,例如毛入学率与就业率的要求、经费投入的绩效等;从高等院校来说,重科研有利于学校名誉的提升,包括政府问责与高水平大学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达成;从教师群体来说,评价制度以科研为导向也加强了重科研的倾向。由此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大学仍然是“重研轻教”。

2.2 本科教育质量的判断

当前“本科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隐性逃课现象严重)直接形成了对一代人的评价和忧虑:“本科教育”出问题了吗?针对这种观点,广州大学刘晖教授提出了两点反问:(1)没有“量”哪有“质”?40年来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从1978年的2.7%和85.6 万人发展到2019年的51.6% 和3031.5 万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入大众化,并将进入普及化阶段;(2)本科教育质量的标准为何?以精英化阶段的“质量观”来判断“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质量,是否能反映出真实的质量水平?总而言之,与其说是本科教育质量有问题,不如说是我们的质量观发生了变化②。

“重研轻教”与“一代人之忧”且不足以威胁到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高质量发展才是关键。首先,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一流专科、一流课程、教学研究等政策;其次,加强通识教育,给予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和关键能力;第三,让“爱体育”“懂艺术”落地生根;最后,价值塑造,注重过程性评价。学习并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3 教育的叙事:四十年云南本土教育学术的生命经验

何谓“教育的叙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熊术新教授立足于云南本土教育几十载,以其独有的眼光和经历在参会人员面前徐徐铺开了一副关于云南省本土教育生命经验的“画卷”。教授为参会人员一一列举了扎根云南本土教育的研究人才的研究成果,与各位参会者一同见证了不同类型云南本土教育人的甘甜过往。

3.1 立足理论畅想——思考者

云南虽地处于我国西部边疆,但其理论思考之高度依然令人感叹。正是由于类似于卢浚、董云川、左梦兰、罗黎辉教授等人倾尽其岁月年华的思考,才为云南省教育打下了“根基”。卢浚教授作为“皮亚杰的中国学生”,研究专长是儿童心理学,是国内研究皮亚杰的专家③;董云川教授致力于大学精神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现实问题的探究,其学术著作《找回大学精神》、《寻找迷失的象牙塔》、《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以及许多论文的观点广为流传,在学术界影响深远。左梦兰教授基于跨文化认知,提出了“环境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如何起作用?”以及“民族差异对儿童认知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两问,并倾尽一生投入到对此的研究中。

3.2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者

除了理论思考者,云南省更不乏立足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人才。例如刘康宁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有高等教育评估、教育实证研究方法,参与对省内外50 余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的实地教学工作评估。云南省更不乏立足本土、展望全球的国际性实践科研人才——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主席张建新教授,一直活跃在国际教育质量保障领域,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 个月开展教育质量研究,先后到美国等60 多个国内外学术机构交流,开展院校评估、评估员培训等质量保障活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历让理论“落地”,使得云南教育教学实际得到了实质性发展。

3.3 立足一线教育——实干家

我们不能忘了那么一群人——他们日夜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以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着教育之歌。例如孙亚玲、王鉴、刘坚老师等人,他们是立足云南一线教育的实干家。孙亚玲老师长期从事课程论与教学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获教育部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王鉴老师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为省级精品课程,《课堂研究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用书”;刘坚老师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点,形成了全国一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他们的付出为云南省教育实践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熊术新教授以其独有的沉缓而意蕴悠长的语调向各参会代表娓娓道来,一字一句地述说着云南这篇热土上各学者一步一个脚印踏出的“生命经验”。他立足于云南本土进行四十年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人群梳理,在大会上亮起了云南省本土教育的“希望之光”。

4 我们所关心的教育改革:云南省教育的甘与苦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必然有着外人所不知的甘甜与苦涩,这些欢声笑语和点滴泪光共同开辟出了一条教育改革的康庄大道。在熊术新教授的主持下,3 名云南教育的“新生力量”分享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甘”与“苦”,带领在场的参会人员共同体验了一次教育改革的甘甜苦辣。

4.1 打造“产教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宋林副教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多年,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立体化双创课程体系,打造“产教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宋林老师从当前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开始,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孵化基地缺乏有效管理、为赛而赛以及闭门造车,与产业、专业脱离等问题,从产、教、赛、创四个方面打造“产教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发展创业项目培养实用人才;教——专创融合发挥创新创业育人根本功能;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创——有效落地创业项目彰显双创教育效能④。在对过去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回顾后,宋林副教授还进一步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首先要注重优质项目提升,其次要创业基金助力更多项目落地、成长,第三要使产学研的深度落地成为学校收入支柱,最后孵化经验总结与规范实现输出。

4.2 民办高等教育的“甘”与“苦”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深入,民办高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提高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对民办高校教学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民办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2]。在大会上,云南理工职业学院李国华副院长首先分享了民办教育改革的成就,随后诉说了民办高等教育改革的三苦。首先,第一“苦”是作为企业参管的“混合式学校”虽然能保证快速投入,但是也受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第二“苦”是投入产出的比例让作为经营方的学校压力巨大;第三“苦”是经营学校的定位、专业布局、校园建设的问题⑤。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营利性问题、产教融合、招生方面都存在着平时难以言说的困难。

4.3 坚守“新工科”专业认证

昆明理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道路上取经已久,其成功离不开作为理论指导的“三大理念”:首先是“学生中心”,将学生为中心渗透到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专业认同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选择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和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其次是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制定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对学生产出能力科学评价,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改革,打通高质量教育的“最后一公里”⑥。最后是持续改进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推动质量内部机制的改革,同时建立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使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

云南省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及人才培养改革、民办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新工科”建设无疑为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明天添砖加瓦。

5 个案剖析:昭通学院——大学无疆,大人有容

昭通学院位于昭阳区北部,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环境宜人。昭通学院有厚度、有广度、有宽度、有温度、有高度、有亮度,是一所建在公园中的大学,是一所办学资源丰富的大学。

5.1 昭通学院之“厚度”

学院师范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直到201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岁月不居、春秋代序,一代代昭通学院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将最初仅有5 个专科专业、213 名在校生的专科学校,建设成为今天拥有39个本科专业、13000 多名在校生的本科学校,百年沉淀、经世嬗变,文脉传承、底蕴丰厚。

5.2 昭通学院之“广度”

自2012年升本以来,昭通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教育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协调发展,以教师教育、文学创作、高原特色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大学。

5.3 昭通学院之“宽度”

百年办学积淀,昭通学院铸就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和“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多年来,昭通学院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学校被誉为“昭通作家群的摇篮”、昭通市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基地。

5.4 昭通学院之“温度”

昭通学院坚持把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将“根植乌蒙、魂在应用,情系教育、功在千秋,圆贫困山区万千学子成才梦”作为办学宗旨,抒写昭通情怀,演绎乌蒙精神,担当家国责任。

5.5 昭通学院之“高度”

昭通学院以立足昭通、服务云南为办学定位,以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为发展目标,未来将继续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滇东北崛起、云南腾飞发挥积极作用。

5.6 昭通学院之“亮度”

学校主动融入昭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将教师教育、文学创作、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主要特色,成立了文学创作学院、新时代文学创作研究院、扎西干部学院理论教学部、扎西红色文化研究院、高原特色农产品研究中心、苹果学院、苹果研究院、天麻学院、天麻研究院、马铃薯学院、马铃薯研究院。与地方社会共享昭通资源,走出了一条贫穷落后地区办高校的昭通模式⑦。

“大学无疆,大人有容”。昭通学院历经岁月沧海桑田,几经体制改弦易张,学校俯拾仰取、寸积铢累。在贫困落后地区走出了一条属于昭通学院的发展道路。虽然地处贫困地区,办学基础薄弱,人才引进困难,发展相对滞后,但学校发展平台宽,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相信未来昭通学院将会有更加光明的前程。

6 “十四五”云南高教发展蓝图:高等教育的新作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世波、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邱林处长都就谋划“十四五”云南高等教育发展蓝图作了重要发言。

6.1 “十三五”规划期间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截止2020年,云南有高等学校83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2 所,成人高等学校1 所。公办高校61 所,民办高校21 所。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4 个,其中高等学校13 个,科研机构1 个。本科高校32 所,高职高专学校50 所。⑧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46.0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差5.5 个百分点。此外,云南省高等教育存在下面四方面的问题:(1)高水平大学、冠名 “大学”的高等学校数量偏少;(2)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相对偏少;(3)高职专科学校总量不足,民办高职学校数量偏少;(4)学科专业分布及部分专业在校学生规模尚需优化;(5)聚焦区域产业的专业分布和人才培养规模不合理。

6.2 面向“十四·五”的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思考

在2020年9月22日下午在京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十四五”的发展谋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6.2.1 在扩大资源方面

我们需要:(1)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云南教育现代化2035》及早谋划和布局高等学校数量;(2)着力解决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3)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要求;(4)着力提升高等学校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5)继续扶持民办高等规范、有序发展。

6.2.2 在优化结构方面

对特色学科专业、急需学科专业、质量不高学科专业、需求旺盛学科专业采取精准的改革措施,同时要精准转型升级,把握教育体系建立、各类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办学。

6.2.3 在扩大开放方面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比如,定期举办云南—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论坛,积极组建教育合作联盟,不断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为准确把握世界形势,贡献云南教育力量。

6.3 “十四·五”规划下高教研究的新命题

“十四·五”规划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正如董云川教授所说,新时代高等教育研究应有“新作为”,在高教理论研究与高教实践研究、高教研究的主体、高教研究的立场、研究问题方面皆应适应新时代发展。

高等教育研究应当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高教发展,同时做出适当前瞻。董云川教授在大会上提出了四个未来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命题(见图1)。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区域化”“智能化”“危机环境常态化”四个新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也应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动向,跟上高等教育转变的步伐。

图1 未来高等教育研究新命题

7 西部高等教育探析:立足西部,展望世界

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提出近30年,对于“西部高等教育”这一研究领域,我们的认识还停留于经验,缺乏必要的理论省思和学术建构。迄今为止,西部高等教育在学术上是一个什么概念?研究进展如何?振兴发展的思路怎样?未来前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蔡宗模教授带着我们一同进行了西部高等教育探析。

7.1 概念认知:从问题到命题

一个学术命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实的现实问题,但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都能够上升为学术命题。西部高等教育应实现从“问题”到“命题”的转换。首先,作为“问题”的西部高等教育: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来自于历史,凸显于当下,西部高等教育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其次,作为“命题”的西部高等教育:西部高等教育不仅是一个地域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落后”就可以概括,问题的原因也是复杂的。“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更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7.2 研究进展:从自觉到发觉

7.2.1 研究力量的汇聚

研究力量的汇聚意味着西部高等教育的理论自觉,而专业机构的建立、主题论坛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及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标志着西部高等教育研究逐渐进入正规化、专业化、体系化时代。

7.2.2 研究认识的拓展

总体来看,西部高等教育研究逐渐从外部归因转入内部治理建设,研究的手段和专业化在增强,但受政策和实践影响较大,理论创新不足,未能形成独特的问题域和稳定的研究力量,系统性有待增强。

7.2.3 研究趋势的演变

西部高等教育研究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段:(1)萌芽期(1991—1998年):1991年,《高等教育学报》刊发了第一篇论文;(2)热点期(1999—2017年):1999年,基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出版了第一本专著,2000年发表论文46 篇,次年上升到57 篇;(3)转型期(2018年—):2018年首届“西部高教论坛”学术会议召开,自主内发意识萌生。

7.3 前景展望:从地域到领域

前期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举措可以概况为“四计划两工程”,特征是行政主导、政策驱动、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从“输血”转变成为“造血”模式。

从历史来看,西部高等教育既是一个地域性存在,也是一个历史性话题,更是一个政策性考量,既是落后现实,也是强国话语。局限于地域性的理解,显然欠缺必要的历史考察和政治敏感,因而难免浅近狭隘。未来西部高等教育应由“地域”转为“领域”(见图2)。

图2 作为“领域”的西部高等教育

资料来源:蔡宗模.西部高等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主旨报告,2020-10-24.

为了促成“地域”向“领域”转变,当下的可行方案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坚持问题导向,形成研究共同体;其次,突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最后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级学会下,设立西部高等教育学分会⑨。西部高等教育“领域”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8 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要求:机遇与挑战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同时,5G时代的到来,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先导,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正在影响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

8.1 主动承担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任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省领导亲自布局、亲自督战,提出了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七大重点工作:深化学分制改革、开展专业综合评价、改革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学费收费制度、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管理⑩。云南省高教人主动担当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8.1.1 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牢牢掌握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定不移地走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同时,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8.1.2 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带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资源共享,带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用好国家重点建设、部省合建、行业多方共建、学校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持续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

8.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人才

切实推进学分制改革,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8.1.4 提升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八大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加强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8.2 重点完成两项教育改革工作⑩

8.2.1 深化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完善人事分配、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为保障,围绕学生中心、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建设。学生中心搭建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全程指导的平台。教师中心负责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选聘入口关、培养关和考核关,强化教师考核和评价。课程中心负责统筹整合高校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严格课程准入,推进课程评价,提升课程质量,保障课程的充足、优质、有效供给。目前,云南省正在研究打造省级学分制改革课程管理云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全省本科高校课程选课、组织实施、质量评价的过程化的管理和监测评价,优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流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

8.2.2 强化专业内涵式发展

持续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完成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从整体评价结果看,全省1593 个本科专业中,被评为A 类(国际一流水平)专业有1 个,占比为0.06%,与2018年评价结果相比,数量不变;B 类(国内一流水平)专业有53 个,占比为3.33%;与首轮评价相比数量增加11 个;C 类(国内平均水平)专业有649 个,占比为40.74%,与首轮评价相比增加104 个;D 类(国内平均水平以下)专业有890 个,占比55.87%,与首轮评价相比减少了37 个。同时,要开展专业动态调整工作,2019年新增45 个目录内专业,撤销33 个本科专业,今年新专业正在申报中。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78 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178 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专业建设,9 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今年正在申报中)。四是实施专业认证,19 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 个学校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1 个专业通过师范类认证。

在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必须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因势而动、乘势而上,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集聚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助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9 结语

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高等教育更应在主动对接地方和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云南昭通圆满召开,全省高等教育界的精英们汇聚一堂,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云南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大会在回瞻云南省过去四十年发展的同时,面向“十四五”规划以及高等教育的新时代提出了适宜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任务,在保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普及化”“区域化”“智能化”“危机环境常态化”为新动向,共同铸成云南省高等教育的美好明天。

注释:

①邬大光.大学管理中的经验与科学——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主旨报告,2020-10-23.

②刘晖.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失衡之辩[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主旨报告,2020-10-23.

③熊术新.教育的叙事——四十年云南教育本土研究的经验描述[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主旨报告,2020-10-24.

④宋林.构建职业教育立体化双创课程体系,打造“产教赛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发言,2020-10-23.

⑤李国华.民办高等教育的“甘”与“苦”[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发言,2020-10-23.

⑥刘珮荣.昆明理工大学“新工科”建设实践经验分享[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发言,2020-10-23.

⑦陈红.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致辞[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致辞,2020-10-23.

⑧邱林.聚焦高质量发展:谋划“十四五”云南高等教育发展蓝图[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主旨报告,2020-10-24.

⑨蔡宗模.西部高等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专家主旨报告,2020-10-24.

⑩陈世波.新时代,新要求,新机遇,新任务[Z].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讲话,2020-10-23.

猜你喜欢

昭通云南省发展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