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市实现全面脱贫后的经济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2020-02-04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坝区昭通市昭通

张 翱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1 昭通市经济发展的短板

1.1 存在不利于工业化发展的地理环境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是昭通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崇山峻岭的地理特点增加了交通建设成本,交通的发展滞后带来运输成本增加不利于昭通经济由落后的小农经济向工业化社会演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交通发展滞后使得昭通地区经济与外界的联系较弱,昭通生产的产品输出受到阻碍,外界的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难以进入昭通地区,造成昭通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

1.2 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昭通在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与川滇黔结合部的其他州市比较而言处于落后水平。交通方面只是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铁路和航空运输发展滞后,目前昭通主城区尚未通高铁昭通并没有直达昆明、重庆和成都等大城市的高铁,普通铁路要到昆明、重庆和成都等地区也需要绕行。昭通的铁路发展与人口规模及其不匹配,每年春运期间,昭通站上下站的旅客如潮水般流动,想要经铁路出昭通一票难求;昭通现在运行的机场太老旧,新机场又尚未建设完成,导致昭通出行东部发达地区很不便利。其次,在教育方面,昭通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足,高等教育发展更是有待加强。

1.3 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缺少支柱产业

图1 昭通市工业增加值变动情况

图1是近年来昭通市工业增加值的发展情况,图中显示昭通市工业增加值在2018年不足250 亿元,除传统的烟草、水电和煤炭产业以外,昭通地区缺少现代化的工业产业,没有涉及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八大现代产业还没有成为昭通市的主导产业,而且昭通在旅游资源方面相对匮乏,相对省内其他州市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小,因此,文化旅游业成为昭通市主导产业的可能性较小。

2019年昭通人均GDP 仅为21 255 元(数据来源于各级政府统计公报,下同。),远低于云南省人均GDP 达到47 944 元的水平,更低于全国人均GDP 为70 892 元的水平,昭通迫切需要发展地方经济以改善民生,缩短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2019年昭通市工业增加值294.08 亿,云南省的工业增加值为5 301.51 亿元,仅占云南的5.55%。上述数据说明昭通工业生产能力不足,工业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没有工业基础支撑,服务业发展后劲也不足,目前昭通现存服务业主要是集中在餐饮和销售等低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

1.4 昭通市主城区对于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

昭通市主城区作为全市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带动的作用不强,昭通北部的县份与四川宜宾主城区的经济往来密切,昭通西部的县份与贵州毕节市主城城区经济往来密切,而东部地区的县份与四川攀枝花市主城区和昌都地区经济联系密切。部分原因是由于昭通市处于乌蒙山腹地,地理上的分割使得各区县的经济联系较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昭通市主城区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影响力有限。如图2所示,在滇川黔结合部各市中,昭通市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最低,不足300亿元,攀枝花、宜宾和曲靖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这些城市的主城区由于其经济规模较大,昭通市临近这些城市的县份受到的经济辐射很大,与此同时,昭通市主城区对本市内县份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在昭通周边的在铁路和航空等交通便捷程度上也弱于贵州毕节市和四川宜宾市、攀枝花市,形成了昭通市经济活动不够集中,不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活动,也不利于发挥昭通市人口丰富的比较优势。昭通市主城区作为全市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全市经济增长极的带头作用,难以整合全市经济一体化发展。

图2 昭通市与接壤各城市市辖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2 昭通经济发展的优势

2.1 人口红利

昭通市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存在人口红利,如表1所示,昭通市云南省人口数量排名第三的市,2019年全市人口达到559.1 万,大量丰富的劳动力使得昭通市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人口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人口基数大,不仅可以为生产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存在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招商引资过程可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技术先进且需要开拓消费市场的企业。

表1 云南各州市2018年人口

其次,昭通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如图3所示,昭通市总人口在500 万以上缓慢增长,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农村人口持续下降。说明每年有大量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这对于做大昭通中心市区规模,培养地区经济增长极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农村城镇化为使得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达到一定水平后形成集聚效应。

图3 昭通市人口结构变动情况

昭通人口另一大人口分布特色是人口密度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面积为2300010 平方公里,在全省十六个州市中排名第九,昭通市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小的行政区域面积,导致了昭通市人口密度大,如图4所示,昭通市平均人口密度大约是云南省平均人口密度的2 倍。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在不适宜规模化的种植的高山地区不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发展城市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

图4 昭通市与云南省平均人口密度变化趋势图

2.2 自然资源丰富

昭通地区除了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也比较有丰富,除了已经开发的水电、煤炭和烟草资源以外,昭通天麻和昭通苹果等都是昭通地区特色产品,基于独特的高原气候,昭通地区出产的特色高原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以昭通天麻为例,昭通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环境使得种植的天麻具有独特的品质,昭通天麻“个大,肥厚饱满,色黄白明亮”,是天麻中的上品,极具医疗和保健价值。其他高原特殊产品如苦荞、马铃薯等未来可开发的商业潜力巨大。

2.3 没有复杂的民族问题,发展环境安定

昭通地区没有形成以少数名族为主的聚集区域,在民族团结和名族进步方面的任务较轻,汉族人口是昭通地区的主要人口,虽然境内仍然分布彝、回、苗等少数民族,但在昭通需要大力发展产业,解决就业问题上是形成共识的,昭通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吃苦耐劳、富于创新和探索精神,为昭通地区发展经济提供稳定和有利的环境。

2.4 脱贫攻坚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昭通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交通建设取得很大的进步,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形成了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环境。脱贫攻坚使得昭通地区一百多万人口脱贫,这些脱贫人口形成的巨大消费潜力可部分通过本地创造的需求满足,带动本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产业扶贫形成了初步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这些扶贫产业的基础上课继续做大扶贫产业,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异地扶贫搬迁加快了昭通的城镇化进程,人口的集中不仅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的开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可通过需求引导一般性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增加。

3 昭通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

3.1 把昭鲁坝区打造为昭通地区经济增长极,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坝区集聚,实现昭鲁坝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都比较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够发挥集聚经济,充分共享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用人单位和劳动力更容易匹配、企业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相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通过重点将经济活动向特定区域集中,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模式。

昭通市作为一个人口拥有500 多万的大市,需要一个人口超过100 万的中心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80%,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19年也超过了60%,如果未来昭通城镇化率达到这一水平,意味着有超过300 万人住在城镇里,这300万人零散分布在乌蒙山区的各个小县城里无法形成集聚经济,随着昭通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未来昭通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做大做强昭鲁坝区经济。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形成经济增长极,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经济发展规模,目前昭通坝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人口和产业的流入[2]。应避免昭通主城区成为昭通周边的其他州市主城区的边缘城市,特别是在面临宜宾和毕节主城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昭通主城区建设步伐应该加快,提升昭通主城区的经济集聚能力是昭通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昭鲁坝区曾有“小昆明”之称,但是随着云南各州市经济发展变化,昭鲁坝区在云南全省经济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昭鲁坝区经济在云南省影响力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昭通崇山峻岭阻碍工业化推进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昭鲁坝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集约式地发展,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渝昆高铁和昭通新机场将极大加强昭通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昭鲁坝区人口集聚有利于强化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更好地融入统一的全国市场。

在昭鲁坝区设立产业园区,加快昭通市产业和人口向坝区集聚。纵观昭通整个地貌,昭鲁坝区是整个昭通地区最为平坦最为适合人口集聚和发展产业的地区。大关、盐津、巧家、彝良等县城位于山区,不利于减少产业发展的运输成本,其县城扩张的建设成本也相对较大。且昭通山区是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人口过度集聚在山区不利于防灾减灾。综上所述,昭通全市有必要形成以昭鲁坝区位核心的经济增长极。2019年昭通市GDP 为1 194.2 亿,昭阳区仅为273.3 亿元,占全市GDP 的22.88%。要成为昭通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昭阳区的经济首位度仍待加强。根据《2019年昭通市统计公报》显示,昭通市目前人口达564.57 万人,城镇化率仅为城镇化率35.3%,城镇化存在相当大的潜力,设立产业园区或者技术开发区,便于政府集中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招商引资,使得产业发展政策有针对性和发力点。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人口集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昭通市经过异地扶贫搬迁,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和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集中了近10 万脱贫群众,虽然有设立产业扶贫的安排,这些异地搬迁人口的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是现有的扶贫产业市场竞争力还需市场检验,扶贫企业经过市场机制淘汰以后,异地扶贫人口面临再次失业的危险。其次是异地搬迁扶贫的就业选择范围不够广,有可能出现摩擦性失业。大规模的中央专项转移扶贫撤去以后,扶贫产业的市场生存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基于异地扶贫搬迁集中人口的现实条件为昭鲁坝区进一步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有利环境,因为一个地区要形成集聚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在此基础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从而获得集聚效应。

为实现昭鲁坝区的地区增长极作用,可加大对坝区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目前昭阳区主城区商品房价格偏高,过高的房价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阻碍城市化的进程[3]。昭鲁坝区处于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阶段,需要人口和产业集聚到一定的规模从而发挥集聚经济,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昭鲁坝区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吸引社会资本在这一地区投资,通过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增加,实现土地价格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优势的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加快经济活动在昭鲁坝区的集聚。昭通地区自身产业基础薄弱,仅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优势招商引资,设置专业性的产业发展园区或者技术开发区,集中招商引资的企业,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3.2 重点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成为昭通新的主导产业

丰富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但是劳动力必须与产业结合在一次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动能,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丰富的劳动力面临就业困难,导致欠发达地区不得不进行转移就业。昭通发展大健康产业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医药和保健价值,能够够工业产品提供优质和便利的原材料供应,延伸这些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价值链;二是基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大健康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昭通地区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

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更突显了健康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重要性,在国内疫情爆发前期,口罩和消毒液等普通医疗物资出现了极度短缺的情况,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昭通地区不能生产口罩等基本医疗物资,使得疫情初期昭通市民买不到口罩等基本医疗物资。对于医疗物资行业,涉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昭通地区短期还不具备生产条件,可考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医疗口罩、棉签、消毒液等常见医疗用品的行业未来可成为昭通市重点培育的产业,培育这些产业可充分发挥昭通地区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为后续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健康产品做好基础准备。

大健康产业是云南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然而与省内其他州市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对比来看,昭通市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昭通市旅游资源在省内相对匮乏,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的潜力相对不足。昭通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是人口规模,2019年云南省常住人口4 858.3万人,而昭通市有常住人口564.57 万人。在云南16 个州市中人口规模和密度都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是农村人口,有丰富的劳动力储备,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避开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健康产业。整合天麻产业、打造昭通天麻品牌,延伸天麻产业价值链;发展高原特色医药产业;将大健康产业确立为昭通市主导产业,由市政府出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大健康产业。

昭通未来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是高原特色药材。由于市场发育不全,天麻市场秩序混乱外地劣质天麻流入昭通本地市场以次充好,破坏昭通天麻品牌价值,零售商家基于普通民众不了解优质昭通天麻的识别信息,哄抬天麻零售价格,欺骗消费者。由于天麻作为保健品,是需求富于弹性的,混乱的天麻交易市场抑制天麻市场的需求量增长,从而导致昭通天麻市场不能够发育壮大,其次,昭通天麻的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只能够种植优质天麻而不能对天麻进行加工,例如,昭通地区一心堂、健之佳等连锁销售的“天麻粉”是昆明生产的。对于这样基本的天麻粉加工,昭通地区完全有能力生产,只是缺少市场熟悉的品牌。因此,应该通过重点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强化对天麻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扩大昭通天麻市场规模,延伸昭通天麻的产业价值链,可尝试设立天麻素生产等,全面实现昭通特色农产品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总之,昭通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经济意义有:一、充分利用昭通本地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二、促进昭通部分具有医疗和保健价值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如天麻、苦荞等)价值链延长,将高原特色产品市场价值开发出来,形成相对高端的产品;三、大健康产业最为云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能够得到省级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和保健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大健康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可满足未来市场不断提升的需求,增加昭通大健康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3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缓解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现全面脱贫以后,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向乡村振兴,将会启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城市资本下乡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是大趋势,破除农村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昭通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农业以农户个体生产为主,农村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原始方式。为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适应市场化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应该整个分散的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道路。

其次,由于昭通市农村发展滞后,农村存在发展动能不足的情况,乡村振兴不能仅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应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打造昭鲁坝区经济增长极,实现昭鲁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昭鲁坝区都市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把昭鲁坝区作为全市农产品销售的门户,支撑全市农产品以昭鲁坝区为交汇点面向全国市场销售。目前昭通受制于交通不便利的劣势,农产品销售市场没有打通,如果仅以昭通本地市场的农产品消费为主则农产品的需求不足,进一步导致农产品价格较低,不利于激励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更不利于农户的收入增加。因此,需要一个与外部市场相联系的城市作为全市农产品销售的门户,打通昭通特色农产品与外部消费市场的联系。

再次,昭通农业应以发展山地经济为主;山地经济是基于地理特征,发挥山地在种植特殊经济作物的优势,降低地理条件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劣势而进行的科学布局,其本质的是发挥山地的比较优势[4]。昭通农村实现全面以后,按照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思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种植,昭通市农村大部分地区是山区,不利于水稻等主粮的大规模种植,昭通农业应该以山地经济为主,大力发展适合山地种植的水果、坚果和香料种植业,目前昭通市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努力,以苹果、花椒、核桃等农产品种植以初具规模,未来应该继续加大规模化种植力度,争取形成具有昭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昭通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主要是市场销售渠道狭窄,没有打开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政府多举办昭通市政府农产品推介会,加大对农户互联网知识培训,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和销售特色农产品,同时向农户普及市场规则知识,避免欺诈等损害昭通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的事情,基于产地的农产品品牌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普通农户只有过度使用的意识而缺少保护品牌形象的意识,因此,维护基于产地的品牌形象就是当地政府应该做的工作。

缓解贫困的长效机制必须基于地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效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促进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部分打造基于地区品牌的产业,扶贫企业基于地区品牌产业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继续推进产品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未来昭通地区的扶贫产业可通过昭鲁坝区城市化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和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城市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促进本地产品的对外销售。

3.4 积极推动山地城镇化,做大做强制造业

昭通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可能全部人口都集聚在昭鲁坝区,对于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也应该强化人口集聚,以村镇为单位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村人口向村镇集聚。在将昭鲁坝区设立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的同时,结合昭通地理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昭通山地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发展山地城镇化,应坚持发展和环保并重,突破口在于提升山地城镇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引导农村人口有序集中分布,“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应着重发展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于第三产业,昭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制造业发达了才能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坚实的支撑,这种产业人口从第一产业首先转移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5],如图5所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一产业的份额逐渐下降,同时第二产业的份额上升,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份额还是下降,第三产业的份额上升,在整个产业演变过程中,第二产业呈现“倒U”型的特征,这一现象被称为“库兹涅兹事实”。过去云南省在第二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况,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做法经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是违背产业发展规律的。且昭通不同云南的资源禀赋使得昭通市不具备发展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昭通市的发展定位应该是云南省得制造业大市和强市,通过山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培育新的制造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昭通市传统的烟草、水电和煤炭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未来应着重培养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昭通经济的发展。

图5 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3.5 注重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防止劳务过度输出

昭通市是云南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2019年昭通市户籍总人口624.89 万人,而常住人口564.57 万人,保守估计昭通外出务工人口在80 万以上,鼓励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是现实昭通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昭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有历史的必然。然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劳动力是经济产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大量的人口流出必然导致地区经济的萧条,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持续大量的人口外流,成为东北振兴战略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基于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带来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的前车之鉴,为昭通市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劳务输入过度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未来应防止人口过度流出给昭通经济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目前我国除个别一线城市以外,城市之间竞争都集中在人才之争。人口流入城市能够增加城市的产出和消费,支撑城市的房价上涨。人口向某个城市关键原因是该城市能够提供工作岗位,因此,昭通未来应注重培育产业,本土产业持续发展才能缓解地区人口大量流出的趋势。目前发达地区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存在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昭通作为欠发达地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设立产业发展园区和加大招商引资有助于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昭通城市产业发展。

目前昭通市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发展滞后,导致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外转移就业是必然选择,然而为昭通经济的长远发展,对外大量的劳务输出应该引起市政府的重视,昭通不能长期和持续地大量对外劳务输出,发展本地产业,充分利用昭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培育壮大产业才是昭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昭通地区建立起缓解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坚实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坝区昭通市昭通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丰收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亲人
亲人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柴油基钻井液在涪陵礁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