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岸边的号子

2020-02-03连忠诚

牡丹 2020年1期
关键词:拉纤玉门船工

连忠诚

黄河号子的故事,应该是我听到的最美的故事。

先讲下黄河玉门号子吧。玉门位于荥阳市西北部,是玉仙河(汜水)入黄河之门,“玉门号子”是这一旷绝千古的水运文化的代表。“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啊……”这是一段雄浑有力地喊号声,是黄河母亲的涛涛奔流咆哮的声音,浑厚有力,雄壮悲情。玉门渡口东傍古敖仓与河阴仓,西依兴洛仓,为汴水入河处。玉门号子曾响彻荥阳汜水镇口子村的玉门古渡。如今,当年那些场面已很难找到,或许在人们的脑海里,还能记起当年的苦难岁月。

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玉门号子的传承人,如今只剩下一位年近八旬岁的老人,他就是王小毛。据老人讲,荥阳黄河玉门号子的曲调有十多种:“嗡”船号子、起锚号子、摇拢号子(之一)、摇拢号子(之二)、拉纤号子(也是“满号”的一部分)、打篷号子(又称“起帆号子”)、“满号”(又称“上水拉纤号子”)、“外外”号子(可接“满号”使用)、撑船号子(又称“打老窝”号子)。此外还有即兴号子(视境遇或急或缓,自由、多变的曲调)等。这些号子均在劳动中产生,为劳动而用。

玉门号子与曲调配合唱词,从民间曲艺、民间戏曲吸取很多营养,多慷慨激励、坚毅拼搏之词。如“小秦王一马破重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杨六郎守边关岿然不动”“诸葛亮七星台借东风”等。

今年夏天,我见到了78岁的王小毛老人。他正在阴凉清静的窑洞里午休,见有客人来,便乐呵呵地迎了出来。老人面色红润,口齿清晰,透着一股憨厚纯朴。没说多少话,他在自家院里,就给大家喊了一段他最拿手的玉门号子:“太阳出来一点红哦,三国出了个赵子龙。赵子龙来真英雄,一杆枪能挡百万兵!”脱离了真实的劳动场景,又没有众人附和,加上年事已高,老人的号声已不够浑厚、嘹亮,但号子的韵味仍在,依然透出黄河船工的坚韧和浑厚的情怀。

老人说,黄河号子里,三国典故居多,因为三国猛将、勇将多,喊这些典故,能给船工提气,张飞一吼喝断桥嘛!

王小毛老人这辈子,没有离开过黄河岸边,黄河的豁达宽容让他在这里成长并渐渐老去。也因为黄河,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孩子们都上大学有了工作,离开黄河到了城市工作。年纪大了之后,儿女们要接他离开,可老人一天都不愿离开这儿。

老人细细诉说着过去。黄河里行船,吃的就是黄河水,一碗水舀上来,澄不出半碗清水。行船更是艰险,一旦遇到逆风、激流,都得上岸拉纤。四五个人拉不动一条船,得等三五条船走到一起,利用多人的力量,先拉一条,再拉其余的。这时,黄河号子就显示出了力量,一声声号子震天响,也把众人的信心和力量聚集在了一起。

有人说,黄河船工从来不行“哑巴船”,不管是拖船下水、上岸检修,还是起锚、打篷起帆、上水拉纤,都需要一起喊号,甚至还要根据水势、风向和行船的状态,不断地变换调子以及节奏和速度。

号子具体怎么喊,得看领号的“号头”,节奏的变化全靠他掌握。比如上水拉纤的时候,号头就会有节奏地喊:“喔嘿!喔嗬!哟这嗬!哟嗬拉上来!”其他人就会跟着号头的节奏,合起来喊:“喔嘿!哟嗬嘿嗬!哟嗬嘿嗬!”再比如在岸边会听到有人喊:“哟嗬……一起来吧喽……”这就是有人在发出信号,意思是他家的船要上岸检修了,需要附近的人都来帮忙。人们通过这样的口语传递着力量与智慧。

更有趣的是,“号头”并不是单纯地“哟——嘿”,而是经常把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地戏曲里的情节给编排进来。比如有一个拉纤号子,中间一部分是这么喊的: “……我这一人这一马——我这一杆嘎枪,啊喂哟喂嘎嗨——我这为上嗨——我这杨二郎这担山啊呀嘿赶太阳。阿依——我这为上嗨——嘿喂哟喂嘿咳——我这三人这哭活我这紫荆的树,啊喂哟喂嘿咳……”翻译过来就是“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接下来还有“四马投唐小秦王,五虎赵云保太子,镇守边关杨六郎,七星台上诸葛亮……十九王莽撵刘秀,二十八宿定阴阳”。“号头”每停顿一次,众船工就合喊“哟嘿——嘿咳”一次,听来妙趣横生,甚至有些戏曲的味道。

在三门峡湖滨区,黄河号子最后一代的传承人张君厚老人,也已83岁。年初我去三门峡,了解了一些老人的故事。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曾经的船工伙伴,梦想能到黄河边再拉回纤,再喊次号子……可到现在,这个愿望仍旧没有实现。

张君厚老人所在的会兴村,就坐落在黄河岸边,它因紧邻黄河三大渡口之一的会兴渡而得名。听老人讲,20世纪40年代,会兴渡口上非常热闹,人来货往,“每天得有上千人”。有人要搭船去对岸,有人需要运送货物,还有人在渡口摆摊做买卖。

会兴村的很多人家,都靠黄河吃饭,一家人都在码头干活的情况十分普遍。壮实魁梧的张君厚,屬于靠力气吃饭。16岁时,他跟着父亲做了一名船工。拉纤的十多年中,他最熟悉的就是黄河号子, “拉纤很辛苦,船工就是靠着喊号子,给自己加油,给团队鼓劲的。”

今年夏天,我见到了张君厚老人,他坐在院子里,向我谈起当船工的往事,老人说很辛苦,说那“不是人过的日子”。他卷起裤腿,右腿膝盖上有块儿陈旧的伤疤,指头一敲,能听到响声。淤青一块,硬壳一样,成了老人身体上一块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那是他拉纤时跪在石头上磨出来的老皮厚茧。

“逆水拉船,碰到水流湍急,不管地上什么情况,人都得双膝跪下,双手前倾着,双腿得使劲扒着石头,不能让船往后挪。等水流缓下来,号头喊一句‘喂号,这时候才能站起来,一边跟着号头喊号子,一边往前挪。”“茧子就是这么磨出来的,现在小多了,最开始的时候一大片呢。”老人说。

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黄河号子,蕴含着巨大的感染力推动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而喊号子,成了张君厚艰苦劳作中的一种消遣方式。疲惫不堪的时候,黄河号子给过他很大的慰藉和鼓励。木船在船工们一声声“喂号、喂号”的声音里,一步步铿锵往前行进。

听过黄河号子的人,很多都停留在“喂号、喂号”的认知上。其实,天天与船为伴、与拉纤形影不离的船工们,喊的号子要丰富得多。从船下水到船上岸,每个过程都伴有不同的号子。船下水时是“威标号”,起锚时是“起锚号”,搭蓬时是“搭蓬号”,扬帆时是“扬蛮号”,调头时是“带冲号”,撑船时是“跌脚号”,快到码头时是“大跺脚号”,在两船之间穿行是“车挡号”,拉纤时是“喂喂号”……号头领着喊,船工跟着合。

号子的节奏则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拉纤时,如果水流急,路难走,我们就喊长号‘喂号,三步一声;如果路相对好走,我们就喊短号‘喂号,一步一声,大家一起跟着黄河号子走。”说着说着,张君厚老人扔掉手中的拐杖,有力地往前走着,用肢体和嗓门向我们演示不同的唱腔以及拉船夫的各种动作。如今,木船几乎被机动船所取代,与之相随,拉纤这个职业也逐渐在消失。黄河上,几乎也听不见了号子的声音。1993年,三门峡黄河大桥通车后,会兴村人靠河吃饭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会兴渡口上的繁华,渐渐没落成为一个老人嘴里的传说。

多少次,老人站在黄河岸边,看河水奔腾,他的眼泪都掉了出来。那段苦难的岁月,毫无疑问,将是他一生最为鲜活的记忆。

猜你喜欢

拉纤玉门船工
兄弟拉纤
古树和大树支撑拉纤防护准则和方法
赞船工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这里是玉门
叩问玉门
怀念维嘉李老
瞬间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廖静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