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及实施情况

2020-02-01

治淮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行洪阳关干流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

1 前言

1.1 行蓄洪区基本情况

淮河在历史上经过黄河夺淮以及多年黄泛影响,淮河干支流河道淤塞,造成沿淮地带形成一系列洼地,这些沿淮湖泊洼地平时可以耕种,在汛期则相机蓄滞洪水。新中国成立前,淮干行蓄洪区治理主要在行洪的湖泊洼地先后修筑低标准堤防,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区域麦收;新中国成立后,明确了行蓄洪区的概念,逐步开展堤防加固工程,结合河道整治、行蓄洪区的优化调整,针对淮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逐步完善。在2003年、2007年以及2020年大水中,行蓄洪区的及时启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以下简称《调整规划》)实施以前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共有21 处,主要位于淮河中下游的皖、苏两省。蓄洪区共4 处,分别为蒙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蓄洪区;行洪区共17 处,即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潘村洼和鲍集圩。

1.2 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必要性

总结治淮工作开展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1991年、2003年、2007年大水的实际调度运用情况来看,《调整规划》实施以前淮河中游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行蓄洪区滞留人口多,难以及时启用;历年进洪频繁,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较大;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安全设施不足;区域管理之后,调度运用工作不够顺畅。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治水新思路的要求,以解决沿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行蓄洪区等突出问题。通过淮干行蓄洪区调整,结合淮干河道治理工程,做到既能有效地蓄泄洪水,又能为群众创造较好的生存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淮干行蓄洪区的调整工作,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年11月水利部印发了《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2003—2007年)》,提出加快推进行蓄洪区的调整和建设工作。2009年8月,水利部水规计 〔2009〕352 号文通过关于《调整规划》的批复。

淮河流域2020年1 号洪水中启用的8 处行蓄洪区中,有5 处建有进退洪控制工程,调度灵活,启用及时,分泄洪水效果较好,8 处行蓄洪区运用前临时转移人口仅5000 余人。历年大洪水中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启用情况见表1。

2 调整规划思路及布局

2.1 规划思路

《调整规划》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结合河道整治达到扩大行洪通道的目的,同时对行蓄洪区开展调整建设。废弃一批标准相对较低的行蓄洪区,建设进退洪控制工程提高行蓄洪区控制能力,部分行洪区通过堤防改建,将剩余部分改为防洪保护区或蓄洪区。逐步提高行蓄洪区启用标准,同时加强管理体系建设,解决区内群众安置问题,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

2.2 总体布局

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一方面扩大中等洪水行洪通道,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淮河干流的设计排洪要求。

正阳关以上段:南润段等行洪区调整为蓄洪区;姜家湖、唐垛湖联圩成姜唐湖行洪区(已建成);结合行洪区调整,拓浚蒙河分洪道、疏浚南照集至上引河口段河道。

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将上、下六坊堤废弃还给河道;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退堤后改为防洪保护区;寿西湖荆山湖等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结合行洪区调整,疏浚张圩至董峰湖出口、汤渔湖退洪闸至荆山湖进洪闸段、荆山湖进洪闸至张家沟段河道,退建黄苏段堤防。

涡河口以下段:方邱湖、临北段等改为防洪保护区;花园湖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开辟冯铁营引河;疏浚方邱湖进口—冯铁营引河进口段河道。

3 行蓄洪区调整的效益

3.1 扩大了淮河干流行洪通道

通过淮河干流扩大行洪通道治理,洪河口至正阳关已整理出一条行洪通道。正阳关以下的河段束窄,调整规划针对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河段的河道特性及存在问题,通过退堤等工程措施,基本整理出宽1.0~1.5km 的排洪通道。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工程前正阳关—涡河口段不足1.0km 堤距河段长度65.9km,占52%,调整后不足1.0km 堤距河段长度8.3km,占7%;涡河口—洪山头段不足1.0km 堤距河段长度99.4km,占67%,调整后不足1.0km 堤距河段长度31.7km,占21%。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工程完成后正阳关上下的行洪通道宽度基本匹配,淮干排洪更加通畅。

3.2 巩固了河道的设计泄洪能力,减少行蓄洪区的运用次数,提高排涝能力

淮干行蓄洪区调整中,结合疏浚、切滩、退堤等整治措施,扩大了淮河干流的行洪通道,增加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在现状工况下,在淮干设计洪水位下,洪河口—正阳关流量仅6300~8300m3/s,正阳关—涡河口流量9200m3/s,涡河口—洪山头流量达11800~13000m3/s;行蓄洪区调整工程完成后,在淮干设计洪水位下,洪河口—正阳关设计流量达7400~9400m3/s,正阳关—涡河口设计流量达10000m3/s,涡河口—洪山头设计流量达13000m3/s,淮河干流中游的河道行洪流量均达到设计流量。

经分析计算,行蓄洪区调整工程完成后,对应1982年、1991年、2003年洪水,正阳关—涡河口段、涡河口—洪山头段两岸“关门淹”历时可有效减少。因此,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改善了排涝条件,对提高淮河干流中游的排涝能力,减轻沿淮两岸“关门淹”的现象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3.3 提高行蓄洪区的启用标准

现状行蓄洪区进洪频繁,洪灾损失严重。调整后行蓄洪区的启用标准将由现状提高到10~50年一遇。调整后的6 处防洪保护区,在淮河干流设计标准内可以不再启用。

通过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建设,沿淮行蓄洪区蓄滞一般洪水时,既能及时有效地分泄干流洪水,也能减少居民迁移,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4 行蓄洪区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中,鉴于行洪区调整涉及面广、单项工程多、工程量和投资较大,分为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正阳关至峡山口段、峡山口至涡河口段、浮山以下段以及王家坝至临淮岗段工程分别开展工作,逐步实施。

目前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实施干流河道疏浚、堤防退建加固等,将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建设花园湖进、退洪闸,湖内兴建黄枣保庄圩,将花园湖建设为有闸控制、能够及时有效安全运用的行洪区。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实施干流河道疏浚、堤防退建加固、进退洪闸建设、保庄圩建设等,将寿西湖、董峰湖建设为有闸控制、能够及时有效安全运用的行洪区。

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涡河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可研已经水规总院初审,实施干流河道疏浚、堤防退建加固、进退洪闸建设、保庄圩建设等,将汤渔湖建设为有闸控制、能够及时有效安全运用的行洪区,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废弃退还河道。

表1 历年大洪水中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启用情况表

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可研已经水规总院初审,实施干流河道疏浚、堤防退建加固,开挖冯铁营引河并建闸控制等,将潘村洼改为防洪保护区。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和河道整治工程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实施干流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将南润段行洪区改为蓄洪区。

5 总结

2020年洪水过程中,不断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水位挡得住、行蓄洪区用得好、中游水下得快”。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行蓄洪区的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近期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坚持“蓄泄兼筹”的防洪策略,在逐步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础上,根据区内人口、经济规模和行蓄洪水的能力、作用,进一步系统研究行蓄洪区布局、定位和能力,提出调整建设方案建议。

一方面系统研究行蓄洪区布局、定位和功能,将不安全区域内的人口全部迁建安置到安全区域,补齐进退洪闸设施。研究建设湿地型和生态型的行蓄洪区,完善行蓄洪区管理政策体系,解决好行蓄洪水与群众发展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结合淮河中游行蓄洪区建设和调整,进一步实施淮干河道整治,提升淮河中游河道泄流能力。开挖冯铁营引河,淮河入湖通道将由60km缩短至6km,使干流洪水能够通畅进入洪泽湖。加固淮北大堤、行蓄洪区保庄圩等重要堤防,适度提高防洪标准和建设标准。加快重要支流治理,提高重要支流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有序实施重要易涝洼地治理,提升平原洼地排涝能力,改善淮河中游“关门淹”的局面■

猜你喜欢

行洪阳关干流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拟定行洪通道方案在河道生态治理中的应用
长江干流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前面就是阳关
遥望阳关
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阳关:虚实印象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