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武汉民间歌谣的概念隐喻

2020-01-27张祎旻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0期

摘要:本文用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对《武汉民间歌谣》中涉及认知隐喻的37条民谣进行划分和分析。主要采用Lakoff & Johnson(1980)对隐喻类型的三分法,即通过对目标域和始源域的研究,划分的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通过分析,认为这些歌谣大多的始源域来自于自然现象,目标域则是围绕基本生存活动、经济生产活动和亲属关系的主题展开,体现了歌谣产生年代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认知隐喻;武汉歌谣;民间歌谣;隐喻类型

民間歌谣一般指流传在民间随口吟唱的有韵或无韵的整齐语句。它是群众的集体创作,反映了大众对外界事件的认知过程或心理过程。换言之,民间歌谣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充满了通过类推获得的间接性概念化①。本文语料均出自《武汉民间歌谣》[1]。它收录了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各类民谣,语料来源于老人口述、作者翻阅文献等,收录详实。

一、认知层面下的隐喻

国外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最早应是洛克(1689),后来,Cassirer(1923)论述了心智特征是空间特征的隐喻表征,人类的知识是基于身体经验和空间,并通过隐喻逐步形成的。Blumenberg(1960,1971)第一次使用了“隐喻学(Metaphorology)”这一术语,认为应该从思维/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同时,通过隐喻也可了解认知的基本结构。Richards(1936)提出了隐喻互动论:将表示两个不同事体的思想并置,就可互相作用,产生隐喻义[2]。

近年来被视为认知视角下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当属Lakoff & Johnson,他们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被看作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该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MT)”的框架被广泛研究采用,其中,始源概念域/ 始源域(source domains)、目标概念域(target domains)、映射(mappings)等术语已成为认知隐喻学的通用术语。Lakoff & Johnson认为始源概念来自直接肉身体验,并且这些经验都在一个具体文化前提的广阔背景下发生。

随后,Lakoff & Turner1989年合著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提出创意延伸(Extending)、创意表达(Elaboration)、创意拼合(Combining)以及创意质疑(Questioning)是日常隐喻的诗性再创作(poetic reworking of ordinary metaphors)的四种方式。含义分别为:开发始源域中新(未采用过)的概念成分,由新的语言手段表达常规概念成分隐喻(延伸);将始源域原存成分以跳脱惯例的方式创意表述(表达);将几个常规概念隐喻拼合在几行或一行中,挤在小空间里便可活化读者原有的几个不同的概念隐喻而产生创意(拼合);作者或者诗人对常规概念隐喻的适切性提出质疑(质疑)[10-11]。

隐喻研究进入更深层次,这说明隐喻不仅属于诗歌语言和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12]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Lakoff & Johnson(1980)着眼于认知底层,详细论证了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三个隐喻范畴,第一类是原处概念基础上的系统性对应,后两类与人类自身的经验密切相关。就以上分类将《武汉民间歌谣》中的隐喻类型进行归纳。

(一)整体性

结构隐喻基于人类自身经验的有系统对应。但这些单纯肉身经验的基本概念不多,往往仅涉及量化。除此之外,结构性隐喻可以将一种概念的各方位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隐喻中始源域结构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去,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入市不行,死了冤枉。(7页)

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跟儿孙做马牛;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当马牛。( 8页)

3.男有志,女有势;夫有情,妻有义。(30页)

4.人老腰弓背驼,树老枝焦叶落,茄子老了一包刺,瓠子老了光壳壳。(62页)

5.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71页)

6.会打人的嘴打人,不会打人的手打人。(76页)

7.江湖一把伞,只准吃,不准攒。(81页)

8.油漆铺的招牌,红漆黑漆;红吃黑吃,一把乱吃。(88页)

9.独跳板像奈何桥,闪闪跌跌失了脚,掉进江里起个泡。(108页)

1. “天堂”和“苏杭”本身具有结构性隐喻,“入市不行”指进入市场不掌握行情(“行”音“杭”),始源域“苏杭”的小商品经济发达,将这一认识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市场”上,使两者具有结构上的认知对应,并且还进行了语音隐喻(押韵)。2.将“儿孙的命运”和“马牛的功能”进行系统性映射,马牛一生的劳苦躬耕付出,很少享受自己的生活。莫把儿孙的命运引向这条道路,自己也不要错误地宠溺。3.夫妻由男和女构成,将社会对男、女的要求整体映射到夫妻上,全语说的都是夫妻间的关系,男/夫应该有对自我/家庭有志,有情;女/妻应该对自我/家庭有势和义。 4.人体的衰老和树木、茄子和瓠子这些自然实体之间产生映射。5.“铁”和“钢”都属于金属,质硬,隐喻有坚硬,坚强和牢固之义,形成结构性隐喻。6.打人用手,打人属于伤害他人行为,后果产生疼痛,目标域为“用嘴伤人”,映射为“用嘴打人”更显伤害之重。7.人在江湖,只身一人,只能携带一把伞,也宛如一把伞。伞 [+可撑开],也有漏、疏之义,结构性映射到在外漂泊之人的特性上:钱大多都花掉,只可饱腹。8.“漆”在武汉方言中与“吃”同音,此语不仅语音隐喻,而且将颜色进行结构性隐喻,红色较鲜艳、明亮,象征喜庆、光明的事物;黑色阴暗,同时与明亮相对,基于人对颜色的认知,系统性映射到对事物的指代。9.该语是旧时码头工人唱诵之词。“奈何桥”是民间认为人死后亡灵在阴间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此处讲自己艰险辛苦工作时走的独跳板映射到自身面临死亡威胁的事实上,形成结构性隐喻。

(二)方位性

由于在情感与感觉中枢肌动经验之间有成系统的对应,形成方位隐喻的基础。方位隐喻是以说话人自身经验为中心,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前-后、里-外、断-续、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概念。空间方位感知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较早获得的基本经验,将这些具体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便形成方位隐喻。具体方位概念是隐喻的始源域,被映射的抽象概念是其目標域。

10.睁眼秋,收又收;闭眼秋,丢又丢。(58页)

11.扁担压进肉心里,吃的人饭出牛力。(108页)

12.脚弯手弯,只往怀里弯,不往外头弯。(143页)

10.“睁”和“闭”是人类自身可以产生的动作,睁开眼世界一片光明,闭上眼陷入黑暗。由己出发,所谓的“睁眼秋”指是立秋时节的白天,同时又映合人的耕作“收”——收获需要睁眼劳作;“闭眼秋”是立秋时节的夜晚,也隐喻黑暗中无法收获,即“丢”——收成不好。11.人的心脏位于胸膛处,扁担沉重,向下深压肩膀,仿佛压到了胸膛,同时也讲“沉重”也投射到了心情的“沉重”上。12.人的脚和手皆可弯曲,“向内-向外”是物理距离的远近,映射到了心理距离的远近。

(三)本体性

本体性隐喻是将抽象概念建立在与我们自身经验相关的周围实体上,即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等化为有形的实体,这是除了方位隐喻外人类依靠自身经验去了解事物的一个基础。

(1)实体和物质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s)

在认知的作用下,将始源域进行指称、量化、分类。

13.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把的。(1页)

14.人有脸,树有皮;人怕当面,树怕剥皮;人怕坏心,树怕坏根。(6页)

15.总督府,有三大:妾大,门丁大,庖人大。(12页)

16.养儿不如我,我要银钱做什么;养儿胜似我,又要银钱做什么。(8页)

17.汉口的钱是堆倒的,汉阳的钱是晒倒的,武昌的钱是顶倒的。(17页)

18.瓦上霜,天明无有;屋檐竹,长不出头;弓断弦,箭无出路;风前烛,点不到头。(楚剧《祭宝塔》32页 )

19.饭不熟,气不匀;风不来,树不动;水不急,鱼不跳。(33页)

20.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针无两头快,人无两头忙。(31页)

21.男将无脸,寸铁无钢;女将无脸,烂草麻瓤。(31页)

22.路不平,旁人踩,事不平,心不服。(35页)

23.吃了扁担,横了肠子;吃了炭灰,黑了良心。(47页)

24.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61页)

25.吃药不对方,哪怕用船装;吃药对了方,只要一口汤。(72页)

26.吃猪油,穿缎子,里外两面光。(91页)

27.汉阳有个鹦鹉洲,日晒黄金夜不收。(104页)

28.穿油鞋,踩凌冰,跐跐滑滑到如今。(122页)

29.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把你顶在头上。(183页)

30.糯米饧糖,越拉越长;拉到汉口,拉到汉阳。(214页)

13.将始源域“烧窑和卖瓦的(人)”进行量化,用数量词组“一把的(一伙的、一路的)”来修饰,体现说话者的轻蔑;14.人的“脸面”本是抽象无实体化的存在,将“脸面”本体化为“树皮”,具象地体现了“脸面”的所指和作用;15.将“总督府的权力”进行指称和量化,直观的体现了权力集中的个体;16.将经济资本实体化为“银钱”,用“银钱”的取舍态度指代了养儿的结果带来的功利性收益17.将旧时武汉三镇主要的经济活动分别具象化为“堆”、“晒”、“顶”等等,都体现了将抽象概念建量化、分类;18.“瓦上霜、屋檐竹、弓断弦、风前烛”都形象的隐喻了人到末路的境遇,将此种抽象化境遇实体化,更打动人心;19.将“顺势而为、巧借外力”这一抽象的始源域映射到具体的自然的现象中;20.““花”的命运、“针”的外形同样可以产生概念隐喻,将至投射到“人”的状态上来;21.“寸铁无钢”、“烂草麻瓤”同样将“人无脸”这一原因带来的抽象后果具象化;22.“路不平”对应的“事不平”引发的后果,同时是将始源域进行指称,引发的后果也具有概念上的隐喻;23.“扁担”的“横”、炭灰的“黑”用来映射到人的性格特点上,进行量化;24.“大、小”考分别指称了重要和平常的考试,这也是一种将抽象的概念进行本体性和分类隐喻;25.“用船装”和“一口汤”数量级别的差距体现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也是指称实体化的隐喻;26.“猪油”的外在性质和穿“缎子”带来的内在优越形成了一组指称的概念隐喻;27.“晒黄金”指称将鹦鹉洲晒的木材再当时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28.人生的境遇如“穿油鞋,踩凌冰”,将“如履薄冰的人生境遇”这一始源域投射为穿油鞋在冰上在跐滑,很好地将始源域进行了指称;29.“一尺、一仗、顶在头上”将抽象的程度量化;30.汉口、汉阳两地都有糯米饧糖贩卖,“拉”不仅突出了糖的特性,还隐喻了贩卖的地点和距离。

(2)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

容器有里、外、边界,凡具有边界特质的都可归入容器隐喻。包括三个次类:地盘(land areas)、视野(the visual field)、事件(events)/行动(actions)/活动(activities)/状况(status)。

31.人要旧的,衣要新的;人要实心,火要空心。(5页)

32.癞蛤蟆打呵欠,口大气大;油葫芦灌江水,眼小量小。(18页)

33.吃冬瓜,屙西瓜,大来大往。(19页)

34.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28页)

35.天盒子,地盖子;一笤帚,扫干净。(28页)

31.将“人的心胸”和“火的形状”容器化,认为这两种事物都是有边界性质的;32.将”气量”一词字面上本就有容器隐喻,该歌谣进一步将这种品质容器化,认为其像“蛤蟆口”、“葫芦眼”一样可以度量;34.35.将“天”“地”容器化,这是诸多文化中都存在的隐喻,符合人类的原始认知。

(3)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

以人类的动机、特性与活动表达非人的实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经验的广泛多样。这类隐喻在语言表达层面与修辞学中的“转化/比拟/假拟”类重合。

36.有錢钱吃亏,无钱人吃亏;有钱的诊好,无钱的等好。(67 页)

37.黄瓜上了街,药铺大打开;萝卜上了街,药铺无买卖。(169页)

36.将“花钱”这个行为中的“钱”和“人”分开隐喻为两个行为主体,“钱”也具有了“人”的行为属性。37.黄瓜、萝卜“上街”,意为人的食用,将人食用这两种果蔬的行为隐喻为该客体本身的拟人化行为。

三、歌谣隐喻映射分析

通过对《武汉民间歌谣》中的隐喻类型进行的分类,可以看出,整体性和本体性隐喻占绝大部分。这些歌谣大多的始源域来自于自然现象,目标域则是围绕基本生存活动、经济生产活动和亲属关系的主题展开,体现了歌谣产生年代的时代特征。由于汉水改道,汉口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清朝晚期,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并有五个国家在此开设租界,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进来,人口流动大,底层人民生活艰苦。[8]因此武汉民间歌谣中除了有对当时商业经济生活的描写外,表现了旧时百姓的生活的困苦和挣扎。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武汉民间歌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17.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03-408.

[3]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44-50.

[4]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1-12.

[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

[6]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8-106.

[7]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1):38-45.

[8]皮明麻.武汉近百年史1840-1949[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30-35.

作者简介: 张祎旻(1995),女, 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