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情爱观的比较

2020-01-27陈其艳

锦绣·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陈其艳

摘要:作為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叛逆者,作为内心情感和自由爱情的追求者,作为古典文学史上情爱描写动人的典型形象,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有着同等的道德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她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典型性格,有着追求爱情的不同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情爱观。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情爱观;比较

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我们不难发现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缤纷多彩而且古老又永恒。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阶级的艺术家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热情地讴歌爱情这种崇高圣洁复杂的感情,并且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名家都能用生花妙笔赋予它时代的内容,新的活力,从而使作品显得特别新颖。《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三部作品正因具有这种独特的魅力而在这类作品中占有显赫的地位。更有趣的是:王实甫、汤显祖和曹雪芹都各自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美丽的“自由爱情”的追求者——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

作为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叛逆者,作为内心情感和自由爱情的追求者,作为古典文学史上情爱描写动人的典型形象,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有着同等的道德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低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法严重摧残着女性的身心。她们裹着“三寸金莲”,足不出户,而头上又顶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不仅没有爱的机会,更没有爱的权利。一些进步的文学家,清醒地看到了这种黑暗的社会现象,于是通过一个个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青年男女(特别是青年女子)争取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从而达到反对封建礼教的目的。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正是这种背景下爱情剧中的三个典型形象。但她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典型性格,有着追求爱情的不同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情爱观。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三位女性对异性感情发端的基础各不一样。具体地说,宝黛爱情不仅降临得很早,而且极具特色。他们之间最早起作用的不是异性之间的爱慕,而是表兄妹之间的亲情和友谊,两性间的爱情是这种亲情和友谊转化而来的。他们幼年、少年时便同吃同睡,同行同止,言各意顺,两小无猜。渐渐大了,在思想上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黛玉对宝玉的爱恋,不仅仅由于他的才貌,还由于他与现实社会,与封建伦理道德,与一般贵族公子都遵从的庸俗观念不协调的志趣,由于他独立不羁的人格。因此他们的爱情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的。相反,莺莺、丽娘的爱情,是渴望婚姻自由的青春少女,长期受到封建礼教压迫之后在特殊又特殊的环境下偶然爆发的。她们最初并不能辨清对方的本质,只是因为外貌、才气相互吸引、相互倾慕而情不自禁。这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如果双方不具备坚贞纯洁的心灵,是很难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好好像杜十娘之与李甲一样子,那爱情含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靠。因此,我们说宝黛爱情自一起源就更有理想特征,莺莺和丽娘的爱情则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其次,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黛玉始终是沉郁的、内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感情越来越真挚、炽烈,但她的爱情之火始终只在内心燃烧,徒使其拖着沉重爬犁的心备受煎熬,却从未越雷池一步。从“总缠绵静日玉生香”到“共读西厢”再到“诉肺腑心迷话宝玉”,他们的心不断接近,但却并不用实际行动去追求所谓“古今快事”。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之后,他们逐渐使感情区别于一般亲情,使思想更趋一致,但始终只停留在精神领域。可见,宝黛爱情以其灵犀相通而又错杂繁复的特殊形态,在曲折婉转中衍进着,净化着,升华着,但在现实关系上却停滞不前。而莺莺和丽娘的爱情则有实质性的不同。

随着自己感情的不断发展,莺莺和丽娘不仅唱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时代强音;而且还在行动上背叛了枯燥呆板的封建家庭式生活,背叛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道德规范。特别是在封建家长们的蛮横阻挠下,她们不仅抗争,还毅然决然主动地追寻自己的恋人,莺莺可以和张生“经今月余只是一处宿”,丽娘更可以公然地和柳梦梅得夫妻之实。这一切都是黛玉做不到甚至也是没有想过要做的事。因此,黛玉在爱情中得到的几乎全是痛苦,而莺莺和丽娘却拥有一定程度的幸福。

到爱情的最后阶段,莺莺和丽娘所面临的只是巩固爱情果实,并使其合理化,合法化。此时,莺莺和丽娘都已和心上人情投意合,她们可以和恋人并肩为未来的幸福团圆而努力。为了获得封建家长们对自己爱情的认可,张生可以进京云赶考去争得功名。柳梦梅也可以站在朝廷上和丽娘共同抗争。而此时的宝玉却是离黛玉越来越远了,黛玉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感情的险滩中挣扎,直至湮灭。她更不敢奢求有莺莺和丽娘“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美满大团圆。“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是一记惊心动魄的警钟,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悲剧预演。它是现实的曲折反映,给颦儿沉重的心上再添了一块大石。此后,由于一日大似一日,宝玉与黛玉的接触受到了限制。黛玉相思日盛,而给宝玉提亲说媒的种种传说又像幽灵一样缠绕着她,以至于“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她决心以死来显示其志向的高洁了。最后催魂夺命的一击降临,“金玉良缘”即将成为现实,于是她留下了最后两次痴情的傻笑,泪尽身亡。她的美貌,她的诗情,她的爱,全化作“香魂一缕”随风而散了。三个女性的爱情结局中,只有黛玉是悲剧收场,也只有黛玉的爱情最为打动人。

综观前文,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情爱观和其他二者是并不相同的。宝黛的爱情不仅以感情相向而且以思想相向为基础,这种以对方的全人格为爱恋对象的爱情,这种不以彼此恋爱过程中肉体和精神上的安逸、享乐为目的的爱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超越了爱情的封建历史阶段和封建阶级属性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在贵族阶级青年男女中,应该说是极其罕见的,即便是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珍视。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

[2]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

猜你喜欢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不同的身份,相似的结局:崔莺莺与李亚仙形象分析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水烟壶上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