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壁画中飞天艺术形象在敦煌舞中的运用

2020-01-26刘畅

锦绣·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飞天

内容摘要:敦煌石窟艺术中包括彩塑、壁画、建筑、宗教、音乐、舞蹈等,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历经1600余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飞天是敦煌艺术的象征,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形象千姿百态,形态各异,飞天这一形象为当今敦煌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本文从敦煌壁画中飞天艺术形象与敦煌舞之间的关系中,探索飞天艺术形象在敦煌舞中从形态、神态、造型再到舞蹈呈现中的运用。

关键词:飞天;敦煌舞;“S”形曲线;舞姿造型

敦煌壁画中,飞天数量颇多,其中,敦煌莫高窟现存有735座洞窟,保存有塑像和壁画的洞窟共有492座,包含有飞天的洞窟有270多座,飞天数量总计约达4500余身,由于飞天数量之多,因此莫高窟也被称之为“飞天”的故乡。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同一时期出现,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共历经十个朝代,但由于朝代的更替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等因素,飞天的形象、风格在不断地变化,直至元末时期莫高窟停止修建,飞天形象也随之而消逝。飞天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主要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在原本的印度佛教中,飞天形象来源于印度舞蹈,后来传入中国到敦煌壁画之中,他们不仅留存有印度文化,还体现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与风格。

一、“飞天”概述

“飞天”源于古印度,是佛教艺术中天龙八部护法神之二,即佛经当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他们都是梵文的音译,“乾达婆”音译为“天歌神”,“紧那罗”音译为“天乐神”,根据唐《慧琳音义》中记载,紧那罗“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与“乾达婆”一同弹琴歌舞、娱乐于佛,他们形影不离,融洽和谐,还是夫妻,所以壁画中的飞天经常以成对的形象出现,我们所提及的“飞天”,就是他们的合称。在杨衙之《洛阳伽蓝记》里有出现“飞天伎乐”。“伎”在中国古代,歌舞乐等艺人都统称“伎”,例如歌伎、舞伎和乐伎,“飞天”也被称之为“伎”。在佛经中“飞天”这一词出现甚少,因为在诸神中负责主管音乐和舞蹈之神的是“乾达婆”和“紧那罗”,但是在壁画中由于“飛天”翱翔于天空之中弹琴歌舞,礼佛娱佛,于是认为“飞天”就是“乾达婆”和“紧那罗”的化身。飞天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与印度佛教中的天人,中国道教中的羽人,还有西域式飞天以及中原式飞天通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艺术形象。

二、飞天艺术形象与敦煌舞蹈形态的关系

(一)飞天“S”形曲线与敦煌舞“S”形三道弯体态

飞天艺术形象从早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处于创新阶段的隋朝,再到鼎盛时期的唐朝,飞天从浅“V”字形和“U”形转变成为具有美学特征的“S”形,相比较早期粗犷、笨拙的飞天形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唐朝时期的飞天通过“S”形的曲线美将唐代女性的婀娜多姿之感在壁画中展现了出来。

在飞天艺术形象的“S”形体态中,手臂呈现出“S”形三道弯,头到身体的躯干再到下肢都呈现出“S”形曲线,这是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常见的姿态,也是敦煌舞体态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手臂的三道弯是通过肘、腕、手指形成三道弯,身体是将“S”形曲线在舞蹈造型中表现为三道弯体态,敦煌舞中“S”形三道弯体态中的第一道弯是头部,敦煌舞头的位置有正位、侧位、旁侧位、仰位、俯位、偏位,具有偏头出腮的特点。 “S”形第二道弯是跨、肋、腰,“S”形的第三道弯是下肢的膝和脚。敦煌舞姿通过头、肩、胯、肋、腰、膝呈现出三道弯体态,偏头、弄腰、送跨、翘臀是敦煌舞典型的风格特征。飞天艺术形象中的曲线之美体现在了敦煌舞姿当中,“S”形三道弯体态构成了敦煌舞姿的外部特征,展现出敦煌舞基本风格特征。

(二)飞天伎乐面部表情与敦煌舞神态——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具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有活泼灵动、庄严肃穆、顾盼有情等多种神态,不同的面部表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壁画中的佛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于不同的人物塑造,有不同的神态、性格和情绪,人物形象都能从眼神当中表现出来。佛祖、菩萨、飞天等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真、善、美、的神态,佛祖和菩萨宣扬普度众生、大慈大悲,则表情具有端庄、宁静、平和、深情的美感,而活泼、灵动、率真的眼神多表现在飞天伎乐之中。

飞天艺术形象不仅仅在“形”上有所直观体现,在“神”上也可以直观的看出飞天形象的面部表情不一,它随着肢体造型而形成不同的神态,塑造出不同状态下的飞天形象,作为敦煌舞“S”形三道弯中第一道弯的头部,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要与神态相互配合,在敦煌舞蹈中,眼神有“垂、放、收、虚视、环视、亮相”这些眼神都是通过敦煌舞姿的形态传达出人物的神态,通过神情赋予舞蹈人物生命力,让壁画中静态的舞姿造型通过舞蹈变得生动且富有生命力。敦煌舞的神态要与形态相统一,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才能将敦煌舞的风格特点以及韵味完全表现出来。

(三)飞天艺术造型中的飘带与敦煌舞道具中的长绸

敦煌壁画中,飞天伴随着飘带飞到天空之中,并不依靠翅膀,在敦煌舞中,通过运用道具长绸代表飞天的飘带,表现出飞动之感。根据记载,在中国古代,就有使用长袖或者长巾起舞,当今,舞蹈家们运用道具长绸,将敦煌飞天“复活”于舞台之上,长绸在敦煌舞当中多有运用,在戴爱莲的舞蹈作品《双人飞天》、陈维亚的独舞作品《飞天》以及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作品中多有运用。

其中高金荣教授的《敦煌舞教程》和史敏教授的《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中都有长绸的舞蹈教学,通过舞动道具长绸来表现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态。在高金荣教授的《敦煌舞教程》中,将飞天长绸的技法共分为十三种,分别是:单后甩侧圈、双后甩吸腿下腰、双后甩亮相(合掌下蹲)、横向八字花、大波浪花、小波浪花、缠身绕绸花、双手持绸前后甩、仰身旋转平圈、锁链花、连圈筒花、旋转大圆圈(波浪圈)、单绸上甩,在史敏教授的《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中共有九种长绸技法,分别是:单绸立圆翻身和双绸立圆翻身、波浪花、弧线扬绸、八字绸花、筒圆绸花、里外分绸、上扬翻花、进退翻花、飞天仰身转。

敦煌舞中运用道具长绸是飞天艺术形象的独特表现手法,长绸的飘动与敦煌舞的形态相结合,长绸这一道具实现了飞天从静态壁画艺术到动态舞蹈的呈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敦煌舞通过与长绸之间的相互结合,塑造出了更加生动的飞天形象。

三、敦煌壁画中飞天艺术形象的舞蹈呈现

敦煌舞作为一种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在甘肃省歌舞团所编排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中出现,静态壁画舞姿形象以动态舞蹈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舞剧《丝路花雨》中,飞天这一形象通过飞天车吊起演员,使演员飘升在舞台之上,实现了飞天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的大胆创新,使飞天真正“飞”了起来;再到2000年兰州歌舞剧院所编排的舞剧《大梦敦煌》中,也是运用吊威亚的方式让舞者呈现出飞天的飘动之感;在甘肃省杂技团所编排的大型杂技舞剧《敦煌神女》序幕中,通过威亚让演员飘升在空中,利用杂技,使演员在空中舞蹈,从而演绎飞天形象,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在史敏教授所编排的舞蹈作品《闻法飞天》中,也是通过壁画中飞天听法的艺术形象所创造。

飞天在敦煌壁画中都是飞翔于佛国世界之中,在高金荣教授的《敦煌舞教程》中,采用了盘坐式的方式表现飞天形象,舞者以盘坐的方式表现飞天飞翔在天空中的姿态。在史敏教授的伎乐天三十六姿——形象、舞姿训练组合中,飞天伎乐舞姿共分为九势表现,敦煌舞中的舞姿造型皆来源于敦煌壁画之中,例如:在史敏教授所编排的伎乐天三十六姿组合中祥云飘动势就是来源于初唐时期第329号洞窟藻井当中的飞天形象,这些都是将静态壁画舞姿形象通过舞蹈呈现出动态之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艺术形象在敦煌舞蹈中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它所呈现的就是“復活”壁画舞姿,传承敦煌艺术。

四、结语

敦煌壁画中遗留下来的舞蹈形象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其中飞天艺术形象从身体形态、面部表情、手足的动势都为敦煌舞中的舞姿造型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舞蹈家们将敦煌壁画中的静态舞姿造型通过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新的舞蹈学派——敦煌舞。敦煌舞中最基本的风格特征也正是飞天艺术形象中形态、神态以及舞姿造型的体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艺术形象被运用于敦煌舞之中。

参考文献

[1]高德祥.敦煌古代乐舞[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高金荣.敦煌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史敏.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金亮.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D].甘肃:西北民族大学,2013.

[5]郑汝中、台建群.中国飞天艺术[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6]张群.南京发现飞天壁画[J].华人时刊.2001(3):54-55.

[7]武庆云.唐敦煌飞天人物造型研究[D].辽宁:沈阳大学,2013.

个人简介:

姓名:刘畅   出生年:1997年   性别:女  籍贯省市:陕西省

学历:在读研究生  学校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飞天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偶感
飞天,并非浪漫之旅
“飞天屁股”重返蓝天
梦想铸就飞天路 开启航天新长征
“飞天屁股”
酒坛飞天
跟笨蛋一起谈恋爱
敦煌飞天
中国空军歼10战斗机涂装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