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意象理论看上海海派设计文化的视觉形态表现

2020-01-25沈唯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0期

摘  要:上海的城市意象是海派文化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视觉形态表现。上海的城市意象既有着清丽灵秀、精致典雅的美学特征,也彰显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大气谦和的精神与气魄。用城市意象的个性与结构的原理来具体研究上海城市意象的视觉形态表现,可以发现上海城市视觉形态设计所体现的海派文化底蕴以及清晰、鲜明的结构对于上海城市的“可读性”与“可意象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意象;个性与结构;上海海派设计文化;视觉形态表现

每一座城市的视觉形态设计都有着自身特点与设计原则。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以“可读性”与“可意象性”作为重要标准,指出优秀的城市视觉形态设计离不开懂得城市设计之美的大众,清晰、美好的城市意象能给人们带来城市生活的快乐体验与“家”的甜美。在城市意象的理论中,“可读性”与“可意象性”主要是基于城市视觉形态设计的生动个性与鲜明结构,这种个性与结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具体化地应用于城市视觉形态设计的五元素中,即道路、边界、區域、节点与标志物[1]。用城市意象的个性与结构的原理来具体研究上海城市意象的视觉形态表现,可以发现上海城市视觉形态设计所体现的海派文化底蕴以及清晰、鲜明的结构对于上海城市的“可读性”与“可意象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道路意象的个性与结构分析:

以淮海路的视觉形态设计为例

淮海路意象的个性是高雅与时尚,尤其淮海中路,是上海市中心高雅意象的主导元素之一。这种高雅与时尚的意象与淮海中路的历史有紧密关系。因为今天的淮海中路在解放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条主干道,集聚高级公寓、花园洋房等有着浓郁法兰西格调的城市意象。淮海中路在解放前有过一段以“霞飞路”作为道路名称的历史时期,对于霞飞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作家林徽音先生有着这样的描述:“霞飞路是上海最长的路中间的一条……在它的两旁的店铺有很多的西衣铺,西点铺,西菜铺,西式木器铺之类的都得在他们所出售的物件的品质上加上一个西字的店铺。此外,它还有着法巡捕房,法兵营和救火会。”[2]在林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当时霞飞路意象的个性是很鲜明的,霞飞路的长、“西字”店铺的密集、有着法租界建筑与设施等特点是构成当时这条道路意象个性十分具体的方面。整体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霞飞路,白俄侨民在这条道路开设了大量高雅与精致的商铺,有食品店、糖果店、面包房、糕点铺、咖啡馆、百货店、首饰店等,其中俄菜馆的罗宋大菜,尤其是“罗宋汤”更是闻名遐迩。富有异国情调的特色使这条商业街在观察者的印象中具有浓郁的个性,高雅而时尚。如今的淮海路集聚着世界各类时尚名品,奢华、高雅的商店鳞次栉比,沿街一些建筑立面特征的连续性强化着富有高雅美感的淮海路整体意象,同时东西向笔直的淮海路两侧种植了很多法国梧桐,这些植物景观元素同样强化着淮海路的“可见性”,使道路意象具有生动而鲜明的高雅个性。在淮海路面向未来的不断改造与升级过程中,新定位、新体验、新技术等具体应用仍离不开高雅与时尚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通过视觉体验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产生持久深入的、区别于其他道路的特有意象。

淮海中路的规划结构采用的是1987年《淮海中路地区综合改建规划》中所设计的“一街三高潮”。具体来讲,在淮海中路商业街的东、中、西三个部分依次设计成大、中、小三处高潮,东部高潮位于重庆南路以东地段及其周围;中部高潮位于成都南路及其周围;西部高潮以襄阳公园为中心及其周围。淮海中路东部高潮的总体道路意象是高楼密集,摩天大厦数量多、体量大,在淮海公园周围矗立着很多金融办公大厦、购物中心、酒店等。淮海中路中段总体形态相对平缓一些,局部有摩天大厦,整体具有较好的视觉连续性,例如靠近重庆南路、南北高架路的培文公寓、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永业大楼、TX淮海商务楼等大体量的建筑具有一定的视觉连续性,而面向成都南路与淮海中路交汇口再往西方向的渔阳里、桃园坊、乐安坊、上海哈尔滨食品厂门市部、长春食品商店等都是市民熟悉的、具有视觉连续性的意象。淮海中路这一段的康绥公寓、泰山公寓等共同构成了市民熟悉的道路意象。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成都南路与淮海中路交汇处的“TX淮海剧汇”,这一标志物无论是在新颖的视觉形态设计上,还是在新理念与新技术的运用上都成为这一道路交汇处的“高潮”,巧妙、精致的动线设计使这一段淮海中路的道路空间与“TX淮海剧汇”建筑内部空间有机结合起来,结构既鲜明又自然。淮海中路西段的襄阳公园附近总体意象是摩天楼与公园在形态上的生动对比,例如,襄阳公园南部在环贸iapm商场、淮海国际广场、嘉华中心等摩天楼的包围中形成典型的空间特征,即公园的南部被摩天大厦环绕,而且位于公园南门的主园路两侧种植着高大的悬铃木,景观意象十分壮观。与淮海中路交界的襄阳北路一侧的新乐路东正教堂是襄阳公园西北方向的视觉焦点,改造后的襄阳公园使这一意象更加清晰鲜明了。在淮海中路上,“一街三高潮”的总体结构是与景观节点、标志物,乃至区域等元素相结合的,不是孤立的,人们熟悉的标志物很多,具有很好的可度量性。随着整条淮海路不断地改造升级,很多新的标志物的建设正进一步强化着道路的“可意象性”。

二、边界意象的个性与结构分析:

以黄浦江(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

及其沿岸的视觉形态设计为例

黄浦江(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及其沿岸设计是上海市中心环境的“可意象性”营造上十分典型的区域之一。在这里,黄浦江这一边界及其周围区域的设计个性主要是通过设计上的对比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实现的。黄浦江在上海市中心地理形态上的转弯形成的陆家嘴在上海市中心区域的重要地位,其中尤以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的视觉意象最具典型性。黄浦江在这里扮演着“边界”的角色,它既是浦西外滩形成意象美的一个关键地理元素,也是浦东开发开放后在陆家嘴形成高密度超高建筑群景观形态的必备自然条件,它及其周边环境的形态具有视觉上的对比与统一。从浦西来看,外滩非常重要的一段建筑立面具有很强的视觉连续性,例如有新古典主义墙面、巴洛克山花墙,有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的,等等,形成“万国博览建筑群”的视觉特征。从浦东的滨江公园看“万国博览建筑群”,因为有宽阔与平缓的黄浦江作为近景或中景,外滩的建筑景观在空阔的天空下显得意象十分鲜明,怡和洋行、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和平饭店、森兴大厦、外滩18号、友邦大厦等建筑立面不仅具有很强的视觉连续性,而且与外滩东南与东北方向的建筑景观共同连成“线形”,强化了黄浦江的方向性,使黄浦江转弯的结构变得更清晰。这一结构不仅在滨江公园观看是清晰的,而且驾车在中山东一路上行驶,或是步行在外滩观景大道上,人们的位置感受与方向性总体仍是很清晰的。从浦东来看,位于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上海最高的现代建筑物以高密度的视觉形态构成了陆家嘴意象的纵向制高视觉效果,并在这一区域形成大部分建筑高度逐渐向周边递减的视觉效果。浦东与浦西在黄浦江这一段边界处的视觉形态特别具有对比与统一的视觉张力,这种张力以黄浦江作为“边界”的视觉元素而显得生动鲜明,这种典型的上海城市意象几乎是每一位到上海的人必定会留下的特有印象,是上海历史与海派文化底蕴的彰显。

黄浦江(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及其沿岸景观的视觉结构整体是清晰易辨的。在浦西的外滩,中山东一路、外滩隧道、外滩情人墙等与这一段黄浦江同方向的道路与景观不仅丰富了“边界”线形结构的可见性,而且强化了这一段“边界”形状的方向性。在浦东的陆家嘴,滨江大道、滨江公园、轮渡广场等道路与景观同样也起到了相似的视觉效果。浦西与浦东这些强化边界视觉效果的设计,使边界的结构变得更为清晰,当人们行走在外滩情人墙或滨江大道上观望黄浦江对岸的景观时,能形成整体的意象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地图上位于这一段边界西北处的苏州河经过外白渡桥几乎与黄浦江成90度角,看似是对黄浦江作为边界的连续性的“中断”,实则强化了黄浦江在这一转弯处的视觉意象。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这一区域,从现场的调研来看,黄浦公园在视觉效果中有着过渡自然、平缓的特征。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作为标志物在黄浦公园这一三角形地块中显得十分醒目,这就增强了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结构的“可意象性”,也就增强了人们在此处清晰的位置感受。不仅如此,离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西北方向约百米处的外白渡桥,使经过此地的人们的视线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视线穿过外白渡桥到苏州河的对岸,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大厦等建筑。这样的设计不仅强化了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建筑景观的“可见性”,而且强化了黄浦江这一段作为“边界”的结构的“可见性”。人们站在上海大厦前面向东南方向望去,视线穿过外白渡桥与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观看浦东陆家嘴的景观,更体验到了上海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的空间景观犹如穿越历史时空,具有视觉与文化的丰富意象。而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讲,如果人们从东方明珠电视塔350米高的太空舱以及低一些的观光层或悬空观光廊俯瞰黄浦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边界的转弯形状,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同时也进一步体验到了陆家嘴的“高”与黄浦江这一区域转弯的“急”之间的戏剧性视觉效果。

三、区域意象的个性与结构分析:

以上海老城厢地区的视觉形态设计为例

上海老城厢地区的老城隍庙、豫园、豫园商城等很多节点或标志物的视觉形态设计共同组成了古色古香的区域整体意象。上海老城隍庙属于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的建筑设计,不仅在视觉意象上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在文化意象上具有重要地位,上海老城隍庙祭祀守护城池之神,体现了上海的城隍文化。坐落于老城隍庙以北的豫园有着江南古典园林典型风格的亭台楼阁、奇峰异石、假山水榭、池塘溪流、古树名木等,具有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移步换景、秀丽精致、典雅而富有变化的意象美。例如,跨于溪流之上的鱼乐榭运用延伸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游人的视线可以穿越隔水花墙上的漏窗,水流从墙下的门洞流出,设计手法巧妙,营造出精致、灵秀的审美意象。又如,临水的得月楼,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建筑精致典雅、富有诗意与雅韵,自然美与设计美相和谐。这些传统的设计手法营造出上海老城厢地区非常珍贵、深厚的上海传统文化意象。在同一区域的豫园商城,在视觉形态设计上也体现着生动的个性,蕴含着浓郁的吉祥文化与精神内涵。每逢过年在豫园商城举行的“豫园灯会”强化着人们对这个区域的传统文化鲜明意象的体验。灯会中张灯结彩,琳琅满目的赏花灯、主题灯、墙面灯、LED染色灯等各式各样的灯组营造出景中有灯、灯中显景的灯景交相辉映的意象美。近年来,鲜明的主题、吉祥的图案、丰富的色彩、艳丽的光影、声光电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结合着塑造区域品牌、打造IP元素、營造游客沉浸式体验、加强游客参与性等的设计理念,使豫园灯会充满了浓郁的年味与喜庆的气氛。在上海老城厢地区,这样富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有很多,这些景观共同组成了上海老城厢地区古色古香又有现代设计元素的区域意象。

由上海老城厢地区的老城隍庙、豫园、豫园商城等组成的区域意象不仅有着清晰的结构,而且因为功能的不同使结构具有丰富性。从地铁10号线“豫园站”出来,经过河南南路与福佑路的交汇处进入繁华的福佑路,就有“进入”上海老城厢地区的意象。这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因为建筑风格具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易感知体验的特征。尤其是行走在具有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风格的豫园商城内,有着很强的主题连续性,形成强烈的视觉线索,所以在行人的视觉体验上因主题的连续性及其持久深入的影响而形成古色古香的意象。沿着福佑路向东步行,这种意象整体十分浓郁。上海老城隍庙、豫园、豫园商城等所在的区域意象不仅是福佑路、安仁街、方浜中路与旧校场路等道路作为“边界”围合而成的,而且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在河南南路、人民路,以及方浜中路以南的部分区域如上海城隍庙广场等同样可以感受到这种区域意象在主题与视觉线索上的连续性,以及形成传统文化的意蕴。所以,当我们位于上海老城隍庙广场、上海老街、城隍珠宝店、福佑商厦,或是古城公园等处,都感觉是在上海老城厢地区,很多的景观节点与标志物,结合着区域中的道路与边界共同组成了整体意象。这种感觉中有一种对浓郁、深厚的上海老城厢文化底蕴的敬畏,行人的视觉不断融入着区域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使人们对上海历史文化的感知、体验,在情感上生成丰富而深厚的意蕴。

四、节点意象的个性与结构分析:

以上海五角场环岛及下沉式广场的视觉形态设计为例

从上海整体交通布局来看,位于上海杨浦区的五角场是上海市东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以五角场为节点的放射状交通线路把它与黄浦区、宝山区、虹口区、浦东新区等紧密相连。从上海东北部交通布局来看,上海五角场广场连接着五条发散型大道,即西南—东北方向的邯郸路、中环路、翔殷路、西北方向的淞沪路、东南方向的黄兴路、西南方向的四平路。从五角场本身的景观视觉结构来看,上海五角场环岛及下沉式广场在视觉上是富有个性的。五角场中心环岛的标志性景观是外形长106.8米、宽48.8米、高15.8米的超大金属椭球体,具有以中国传统绘红彩蛋为创意灵感的设计形象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最新科技手段相结合的特点,有着孵化、育孕、诞生的含义,象征与寓意杨浦知识创新区的未来生机勃勃。在椭球体的下方为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椭圆形状的下沉式广场,在平面图的空间位置上上下两个椭圆形部分相互交叠而又整体角度错开。白天的采光是以自然采光为主的,到夜晚,互动地面的人工光以及巨型椭球体上的LED线条灯等照明方式与广场的公共艺术、整体环境景观相结合,形成五光十色、熠熠生辉的光色交融之美。金属椭球体上密布的横竖交错的经纬线在夜景流光溢彩的照明设计中强化了椭球体的结构与形态,因为每条经纬线都由一根根灯具组成,并由能控制到单个灯具的控制系统精确控制灯光的照射,加之在不同的亮灯模式下,灯光与椭球体结构产生的光影、色彩、体积、形态等彼此不可分割的互相交融的意象深深吸引着人们对此处景观的审美兴趣,具有鲜明的个性。

上海五角场环岛及下沉式广场作为节点根据城市功能的需求与周围环境的结构紧密结合。下沉式广场有5条地下通道、9个地面出入口与周边道路以及商厦等公共空间相连,广场自外到内的环廊设计根据功能分区,行人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廊到达10多个出入口。上海五角场环岛及下沉式广场不仅是五角场地区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而且从更大范围来看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区”之一的“江湾-五角场”这一节点中的节点。不仅如此,从“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区域规划设计来看,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块,即环岛商业商务区的南部地块、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的中部地块与知识商务中心的北部地块。所以,上海五角场环岛及下沉式广场作为节点不仅是作为交通功能的节点,更是该地区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的“交汇点”,而邯郸路、中环路、翔殷路、淞沪路、黄兴路、四平路等贯穿的道路在视觉形态上起到了边界的作用。

五、标志物意象的个性与结构分析:

以“大世界”的视觉形态设计为例

“大世界”设计的个性是群塔楼等建筑元素组合而成的独特意象,因为“大世界”群塔楼的意象与周围环境的形态具有唯一性与对比性。根据罗苏文先生的著作《沪滨闲影》里所记载:“……大世界。起初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1924年翻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平屋顶建筑。当时有人用传统笔法为‘大世界披上‘十景的时装,即‘层楼远眺、‘广厦延春、‘飞阁流舟、‘亭台秋爽、‘风廊消夏、‘霜天鹤唳、‘瀛海探奇、‘鹤亭听曲、‘花畦坐月、‘雀屏耀彩。它是中西合璧的平民游乐场。”[3]在设计手法上,综合性游乐园“大世界”的设计是西式设计风格与中式设计风格相交融的,既有西洋式的柱、券,也有中式的亭阁等,并且主楼设计有三个观景亭。后来,“大世界”设计了层层递升的8层塔楼,多层六角形的浅奶黄色塔楼由12根圆柱支撑,浅奶黄色的尖塔在很远处就形成鲜明的标志物的景观意象,在主楼等建筑群体楼顶上设计的三个观景亭与最高的尖塔在视觉上相互呼应,形成十分鲜明的景观标志。如今的“大世界”在建筑形态上仍保留了很多传统设计风格,但展示的内容融入了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与设计技术,集文艺演出、传统戏剧戏曲、民俗展示、多媒体互动娱乐等于一身,给人们带来传统与现代设计手法交融的意象。

上海“大世界”的内部视觉结构以及与周围坏境的视觉结构关系,都彰显出融合中西设计手法的海派设计风格。从“大世界”的内部视觉结构来看,它有各种厅室,周围多幢建筑围合着以同心弧排列的中央露天剧场,形成一个半封闭公共空间,视线自高而下看具有鲜明的结构:视线的最高处是8层浅奶黄色塔楼的楼顶,视线过渡到4层高的主楼,主楼与主楼间通过百米天橋相贯通,空间形态与游人的动线设计富有变化,沿着三楼、二楼天桥的楼梯拾级而下到底楼,楼梯形态多样、转折多变,形成富有变化与动态感的空间体验,天桥的楼梯从多处汇聚到底楼的大舞台,游客们围绕于四周建筑的内廊、天桥欣赏内庭中央露天剧场的表演。公共空间的设计既实用又美观,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与体验性。一到夜晚,璀璨的灯光把“大世界”照如白昼,厅室、走廊、天桥、剧场等无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具有海派设计风格的鲜明意象。从“大世界”与其周围环境景观的视觉结构关系来看,“大世界”在上海市中心区域中的西藏南路、延安东路、宁海路、云南路作为边界的地段形成令人瞩目的标志物。上海“大世界”西面是西藏南路,同时面向人民广场与延中公园等著名区域,北面是延安高架路,南面是地铁8号线“大世界”站,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上海市中心这一区域的整体意象,在人们的视觉、体验与脑海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产生具有浓郁海派设计文化特色的审美意象。

六、结语

通过运用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来分析与研究上海海派设计文化的视觉形态表现可以发现,上海的很多重要景观设计在视觉形态上有着生动的个性与鲜明的结构,这种个性与结构的关系是上海这座城市在视觉形态设计上进一步具有“可读性”与“可意象性”的重要基础。然而,上海作为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在城市意象的营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有的景观在意象的个性层面设计得不够,有的景观在视觉结构表现上不够清晰,造成人们的视觉识别效率降低与心理紧张不安等问题。从城市视觉形态美的角度,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建设人们内心喜爱、具有情感依恋的城市。人们对城市的好感不仅来源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积淀、管理的高效等,也来源于对城市意象体验的清晰、安全、便捷和有趣。因为意象美是一种体验,而不是认知,所以营造富有意蕴的城市意象必须进一步重视城市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元素本身的和谐关系以及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对这些和谐关系的体验是“以人为本”的,是充分为人们所感到的,这既是设计师的责任,也是人们城市审美素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9.

[2]林徽音.上海百景[M]//林徽音集:深夜漫步.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141.

[3]罗苏文.沪滨闲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9.

作者简介:沈唯,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