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的“南山”意象释疑

2020-01-25赵雪敏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南山诗经意象

摘  要:西周时期,人们智力浑朴初开,对事物的体认停留在宗教支配下的原始表象,但又有所超越,表现为逐渐脱离高度抽象的形式,向具体而观念的方向转变,即超越对单个事物的狭隘认知,逐渐把握物类的共同属性,形成新的观念联属。“南山”作为一个独立的表义单元,在《诗经》中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南山”意象系列,应用于特定的叙事场景,代表明确具体的情感指向。通过对“南山”这一价值符号的剖析,我们可以体悟到这意象背后先民对于自然的本能反应、深层情感力量、集体共同感受以及先民乃至人类审美反应的共同心理程序,加深对“南山”这一符号在传统文化里的认知,拓展其价值内涵。

关键词:诗经;南山;意象;价值符号

西周时期,人们智力浑朴初开,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宗教支配下的原始表象,但又有所超越,表现为逐渐脱离高度抽象的形式,向具体而观念的方向转变。《诗经》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各类植物物象和动物物象,这些物象作为观念载体,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原始情感。“南山”作为先民在物我同构观念下的一种生命和价值符号,具有丰富的指代含义。下面笔者将从“南山”之含义、“南山”之指称、“南山”之意象三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

一、“南山”之含义

汉字博大精深,探究汉字应当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入手[1],“南”的字形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南”字,在甲骨文中作,《说文》:“南,木至南方,有枝任也。”王顯春《汉字的起源》释“南”字为甲骨文的南从火,上半部表声表意,下半部分表示指向,“上古有上南下北之说,火为火热之方,合素造出一个形声字,南。”由此可见,“南”表示方位无疑义。从字音方面来讲,《说文》:“从,(任)声。”许慎并没有注意到“南”字的甲骨文形状,只是凭借篆书的字形推本求源,以为从“木”,且把“南”和“任”作为同一语源。从字义方面来讲,除了指示方位,“南”在诗乐舞合一的西周时期也指称歌谣,如《小雅·鼓钟》“以雅以南”。《毛传》云:“南,南夷之乐曰南。”《礼记》“胥鼓南”,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镈之类之乐器……钟镈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由上述显例可知,“南”既可以表示方位,又可指称一种形似钟镈之类的乐器,也可指广泛意义上的歌谣。

“山”,在上古先民的感知世界里是“土”的变体[2],是“土之聚也”。就像感知土地是生命的依托和栖居地一样,先民们把“山”当作生命的繁衍和依托之所,赋予“山”以强烈的生命意识。《说文》:“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象形。”《释名·释山》:“山,产也,产生物也。”《国语·周语下》:“其山土之聚也。”这里体现的信息是山具有生殖的象征。《易·说卦》云:“艮,在东北之卦也。万物所以成终而所以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在《易》的卦象为“山”,先民认为万物之终始皆成于“山”,成,即“生成”“生殖”之意。客体的“山”几乎具备人类生存繁衍所需的一切物质,在“山”里,人们完全可以生存繁衍下去,周而复始,代代相接。所以,“山”具备了初生与消逝的循环意义。《尚书大传·略说》:“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会,雨露之泽,万物以成, 百姓以飨。”《国语》亦云:“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锺也。”对于先民来说,“山”是大地上另一个神秘的独立天地,在那里可以一如在大地上一样,繁衍生育,生生不息。

《毛传》在《草虫》注云:“南山,周南山也。”陈奂《毛诗传疏》:“诗言南山虽属于召而实与周南不分疆域,故传云:周南山也,考周原在今岐山县东,其南与眉县接界,太一山即太白山在东,则周南山即太一山也,终南山在镐京之南。”陈奂认为,南山所指的是诗人所居地南方之山,周南山或指太一山,但是在《诗经》生成时代,应仅限指“秦风”即秦地的终南山。而《毛序》在《南山》中注云:“南山,齐南山也。”在《候人》中注云:“南山,曹南山也。”由此可见,南山所指的并非是同一个地方,大抵诗人们皆以所在南方之山称为南山。《诗经》中直接提到“南山”的一共有10首诗,分别是来自《国风》中的《召南·殷其雷》《召南·草虫》《齐风·南山》《曹风·候人》,《小雅》中的《南山有台》《斯干》《信南山》《天保》《节南山》《蓼莪》[3],跟“南山”有关的诗还包括《周南·木》等四首。由此可见“南山”意象在《诗经》中的庞大体系。

二、“南山”之指称

据统计,《诗经》中“南”字一共出现81次,除去几个专有地名,以及《出车》和《常武》中的“南仲”、《株林》中的“夏南”是人名外,其余70多个“南”字大都表示“南边”“南方”的意思。在这类诗中可以发现,“南山”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象,直接参与了先民的情感生成及表达,具体可分为三类:

(一)描写南山的环境优美,物产丰茂

荟兮蔚兮,南山朝。(《曹风·候人》)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

彼南山,维禹甸之。原隰,曾孙田之。(《小雅·信南山》)

“南山朝”是指南山上朝云升腾,看似云雾缭绕、人间仙境,实则隐含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倾向即云雾遮阳避日,天地昏沉,世道衰微。对此,《毛诗序》云:“《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朱熹《诗集传》补充说明道:“兴也。此刺其君远贤人,而近小人之辞。言彼候人而荷戈与殳者,宜也。彼其之子,而三百赤芾,何哉?晋文公入曹,数其不用禧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其谓是欤?”两者的评价相似,意在说明此诗为刺诗。但是,这种讽刺中隐约透露着一种期盼,这种期盼,正是取自于“南山”意象。对于描写南山环境的章句,《诗集传》又言:“(三章)比也。荟兮蔚兮,言小人众多而气焰盛也。季女婉娈自保,不妄从人,而反饥困,言贤者守道而反贫贱也。”社会环境黑暗,纲常废弛,南山环境优美,是贤人志士的理想安身之所,被赋予立身言志之地。“南山有台”“幽幽南山”“彼南山”诸句文风轻快,显然与《侯人》之“南山”意象不同,意在歌颂“南山”之境安宁美好, 表现其生机勃勃的状态,隐含“美德”之义。

(二)表达思妇情怀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殷其雷》)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召南·草虫》)

“南山之阳”句说雷声在阳坡响起,震慑天地,严粲《诗缉》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君子却因政事不得不选择此时出行。(《毛诗序》解此诗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遑宁处。其室家能悯其勤劳,劝以义也”,诗中以雷起兴,且都是在南山之阳,“南山”意象此时就被赋予了殷切的思念之情。“陟彼南山”句《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妻子采薇南山,排遣思念之情。朱熹《诗集传》说:“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这都表达了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对象无论是丈夫还是情人。由此可见,南山意象在这里都是温暖和希望的观念物象,寄托了浓厚的思妇情怀。

(三)代表崇高和威严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小雅·蓼莪》)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小雅·天保》)

“节彼南山”句《诗集传》称:“言节彼南山,则维石岩岩矣!赫赫师尹,则民俱尔瞻矣。而其所为不善,使人忧心如火燔灼,又畏其威而不敢言也。”用南山之威严指称位高权重者。“南山烈烈”句《孔疏》:“亲病将亡,不得扶持左右,孝子之恨,最在此时。”南山之高峻一方面说明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天齐高,又表达了一种不能尽心侍奉的悲怆伤痛。“南山之寿”句以南山屹立不倒指称长寿,《毛诗序》称:“《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南山意象指称正统的威严庄重,同时也蕴含着对上天的敬畏和君王的颂德,以期待万世昌盛。

三、“南山”之意象

南山能够获得稳定的指代含义,得益于其观念属性所蕴含的意象内涵,其发展指称可表示为“南”作方位名词——歌谣或乐器——礼乐规制的程式——观念联属——意象,以一种观念的形态存在于文学之中,“南山”意象之指代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南山与生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南方者,火也。”《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南方正是因为阳光充足、四季温暖,所以是动植物生长的好所在,因此“南”是个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方向,南山也因此成为一个柔和、温暖的意象,由这个层面延伸出两个方向,即人类的繁殖与长寿。一方面,如前文所示描写思妇对君子的思念借以传达妇女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对于有着生殖崇拜的先民来讲,对婚姻的追求也正是希望能够繁衍后代,使得人类生生不息。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里讲到:“生殖崇拜的实质是人口问题,它深刻反映了一个绝对庄严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人的再生产。”这在后世文学中也有体现,如唐代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的“南山幂幂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另一方面,南山意象指代长寿。显例如: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小雅·南山有台》)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小雅·南山有台》)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斯干》)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小雅·蓼莪》)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小雅·蓼莪》)

“邦家之基”“万寿无期”“如松茂矣”“如南山之寿”诸句都隐含了南山意象的指代,或期望君王基业千秋万代如“南山”,或祝愿个体生命像“南山”一样长久,都代表了先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后世也延续了这个说法,如唐代乐府《再举酒》中的“万国执玉,千官奉觞。南山永固,地久天长”,宋晁端礼《并蒂芙蓉》中的“愿君王,寿与南山齐比”。

(二)南山与崇高

“南山”意象在《诗经》还指代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包括两种指向,一种是本义的崇高,即形容山势雄伟,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孔颖达注解说:“节然高峻者,彼南山也。山既高峻,维石岩岩然,故四方远望而见之。”用人们对雄奇的南山的仰望,来比拟对师尹的瞻仰;又如《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南山在人民看来是“不骞不崩”的;又有《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飄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其中的南山也是高峻的不可侵犯的。另一种是延伸义,用来形容男子或者统治者的形象,体现了男子的豪迈气概。《易经·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贾谊《过秦论》:“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圣人是文化界的最高代表,帝君是政治界的最高代表,只有政治最高统治者和文化最高领袖才有资格称南,可见“南”在方位中的崇高地位。诗篇中以“南山”作为起兴,表现了黎民百姓对于父母官的依赖,希望官员能够有所作为,来保证他们生活的富足无忧。如《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此诗家父所作,刺王用尹氏以致乱。言节彼南山,则维石岩岩矣!赫赫师尹,则民俱尔瞻矣。而其所为不善,使人忧心如火燔灼,又畏其威而不敢言也。然则,国既终斩绝矣,汝何用而不察哉?”又如《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毛诗序》:“《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埋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

(三)南山与祈愿

由于《诗经》时代的先民面对着严峻的生存考验,生产方式和认知水平极其落后,使得先民对生活范围之外的空间有着无限的遐想与期待,个人的处境和心情也会随之迁移于外物的空间状态和位置,由此,“南山”意象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内涵。如前所述,南方因为和太阳、长养、男性和统治者的关系,得以被尊重,无论代表了哪种指代,都是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诗经》中的“南山”没有具体指称座山,作为一个方位词也不单纯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而是在特定的思维和取象方式之下形成的一个具有观念联属性质的表义单元,且具有长期稳定的质性,这种特定的观念反映了先民们的心理图式,寄托着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由于南山的环境优美,安静宁和,人们除了通过对“南山”的赞颂来祭祀天地、祈求福祉,也借此吟咏“南山”以表达隐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四、结语

“南山”在《诗经》中被多次引用,本文只是截取了《国风》和《小雅》中的篇章进行论述,由于南山不是单独存在,更多情况下与各种物象(如天文意象和植物意象等)的复合运用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南山”意象表现的内涵体现了三个特点:首先,作为文学活动的一种现象,它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终极关注;其次,“南山”意象在文学运用中内涵的不断变化、扩展和加深,体现了由物质到精神,由现实到理想过程的超越性;最后,“南山”意象的内涵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先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理想人生的追寻,从而体现了人类的生命活力,而这正是所有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春艳.浅析《诗经》中的方位词“南”及其文化内涵[J].汉字文化,2018(9):36-38.

[2]杨敏,万春.“南山”意象的生成与承传——原型批评视野中的“南山”意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27-31.

[3]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作者简介:赵雪敏,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南山诗经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在深秋,共南山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巧用《诗经》解难题
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