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写得充实之论据充实

2020-01-25梁昱伶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荆棘论据挫折

梁昱伶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技法指导

论据是证明作者观点正确的材料。因此,要想充分地证明论点,需要充实的论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主要包括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或作者自己的经历。道理论据主要包括名言警句、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与规律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有同学把“论据充实”理解为尽可能多地使用论据,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论据充实与否不在于论据数量的多寡,而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论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论据充实呢?

一、论据选择

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精心选择。选择论据有两个原则:一是去粗取精,选择典型论据;二是关注现实。有同学常用“听说”“相传”等词引出论据,这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不适宜做论据。论据要具有时代感,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它能够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总之,论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以一当十,才具有说服力。

二、论据剪辑

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事实论据。而每则事实材料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因此,同学们要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保留材料中与中心论点有关系的,精练表述而又突出要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理、论证观点。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是论据选用的丰富宝库。以事件或人物为论据,不在于向读者展现事件过程或人物形象,而在于透过人物、事件彰显事理。对论据不注意取舍,表述没有重点,是议论文的大忌。

三、论据呈现,即丰富充实论据的三种方法

如何丰富充实文章的论据,除能运用常见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外,还可以广为开采挖掘议论文论据中的其他三大论据矿藏:假设性论据、公理性论据、集团式论据。

1.假设性论据。假设性论据,就是对其所假设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乃至事情的经过等内容都作了简单的交代,因此,较之一般强调确凿无误的事实论据来,它显得特别简明,特别概括。大量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归于这类论据。“如果……就……”“不……就……”(有时“就”被省略)的句式,都是假设性论据。

2.公理性论据。或源于生活,或临时提炼概括,或引用民谚俗語,都是些人人皆知的客观事实,颠扑不破、无须繁言、一点即明的客观真理,仿数学上的“公理定理”,称之为“公理性论据”。公理性论据,既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概括,又可以是对人类自身生活的总结,还可以是既成名言俗语的引用。

3.集团式论据。一如今天的社会企业都在努力抱团以便形成规模优势参与经济竞争一样,能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并收到不容争辩的论证效果的论据,叫集团式论据。初学时,我们可以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就说……”的语言形式组织集团式论据。如:

李素丽选择了乘客,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王伟选择了国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汪洋选择了党性和群众,勤政为民成了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

这种集中用例、概括列举的方式,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使得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再如: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充满自信,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充满自信,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充满自信,会有今天横扫劲敌的七连冠吗?

本来是正面论据,但作者用假设句式构成排比,从反面论证“自信”,增强了语势,更能体现论证的说服力。

四、论据分析

摆事实只是论证的基本手段,讲道理才是议论的最终目的。论据使用应注意事理分析,使论据与观点密切结合起来。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开掘论证深度的关键。只有分析论据,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论据充实。

优秀作文

风,可以穿越荆棘

◎一考生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它的来去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着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身,痛苦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垂问远古,就能将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苏轼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起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粉身碎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苏轼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都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中,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耗尽心血的画作,竟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作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稀世珍品。

关于风的故事还有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过一片又一片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都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点评

作者以风为载体,寄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作者让风在文中一以贯之,不但打造出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而且以风设喻,紧密扣题,拟就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事例,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由,所谓“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就是指唯有藐视挫折,才能化解痛苦,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不仅如此,作者还引用了著名作家梭罗关于风的名言,使文章散发着有迷人的芬芳。论据充实,有理有据,而且形式多变。同时,全文构思新颖,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猜你喜欢

荆棘论据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挫折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最后一次
终身不遇
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