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 培育融合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0-01-20葛振娣陈煜陈宝珍

职业·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融合

葛振娣 陈煜 陈宝珍

摘 要:本文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汽车专业为例,首先结合时代愿景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背景,接着以汽车专业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借此了解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融合的现状,最后从价值融合、课程融合、校企融合和产教融合四个方面提出了培育融合的策略,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之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专业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    融合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为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全力以赴,奉献毕生精力。为找到一条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融合之路,笔者将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汽车专业为例,分别从背景、现状、策略及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背景介绍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也是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8集专题片,讲述了高凤林等8位大国工匠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练就非凡技艺,在毫厘之间逐梦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工匠精神重回公众视野。李克强总理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都需要强大的品牌力量和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作支撑,而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各行业大兴恪尽职业操守之风,推精益求精之势,培育更多中国工匠,已经成为必然。

我国进入职业教育新时代以来,在政策倾斜和需求增加的双重利好的激励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供需矛盾不断缩小。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各职业院校在人才所需的技术能力上培养有余,却对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培育投入不足,难以很好地实现职业精神培养与专业教学的渗透融合。这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相关精神是不匹配的,也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国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专业工作,当高级工匠的人。而且这种需求,相较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更甚。国家建设,互换工匠;社会生产,期盼工匠;智能制造,渴求工匠。上至大国利器,火箭航母,下至百姓生活,铁钉螺母,其生产制造都需要高级工匠。因此,职业院校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习得和提升,更应关注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在有大勇、学大术、具大巧、守大艺、做大工、精大技、行大道、担大任的道路走得更坚毅、更执着。

二、现状调查

为了解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现状,笔者选取了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汽车专业三年制、五年制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76份,收回276份,有效问卷276份。调查样本的人员构成为三年制一年级66人,二年级67人,三年级56人;五年制一年级39人,二年级48人。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意识到学校培养工匠精神具有必要性,但学生普遍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最让人担忧的是,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事关工匠精神培育的几项调查结果堪忧。例如,在学校学习中,49.64%的学生对未来发展普遍担忧;在职业技能上,54.23%的学生对自身要求偏低;在工匠精神认识上,36.42%的学生对“工匠精神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88.35%的学生基本能意识到學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是多样的,自己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工匠精神。但有37.71%的学生对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活动表示不满意或不清晰,对如何成为一名汽车工匠,学生普遍认为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工匠意识”,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掌握职业技能。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初步了解了汽车专业学生关于学校学习、职业技能、工匠精神认识及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情况,获得了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分析的结论做出判断和客观评价,从而透过现状更为详尽、准确地找到工匠精神培育症结所在,为后续的策略研究提供支持,探寻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工匠精神培育更具有效性。

三、策略分析

(一)构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融合

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地处仪征,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秉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定位;弘扬“立德树人,求知精技”的育人理念,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实训基地对接工作环境,职业素质对接企业文化”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大内涵有诸多契合之处,对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融合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专业核心价值观,还体现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构建,按照对“人(师生对象)、机(机械、设备或道具)、料(物料、资源)、法(方法)、环(环境)”的研究,对其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进行归结。研究的“人”,主要包括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群体、家庭成员,研究他们生活、工作、学习状态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研究的“机”,主要包括专业场地选择配置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师生对设备的日常养护态度等;研究的“料”,包括对工匠读本资源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研究的“法”,涉及专业班级的晨读、德育指导、主题班会、成长护航方案活动形式等;研究的“环”,主要包括学校氛围营造、实训基地建设、理论教学区文化营造等。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环”是其中的重要载体。比如,为营造出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在原有视觉和理念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榜样、表扬先进等常规手段,利用校园橱窗、学院校报等常规宣传阵地,以及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来宣传发动,营造校园惜才、重才的氛围,在理念上促进融合。再比如,在理论教学区,则是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的主旋律,多形式展现学生们心中的“工匠美”。从价值观入手,能快速促成师生群体对工匠精神广泛认同,有助于促发师生对工匠境界的追求,规范师生对“匠”文化的认识。

(二)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融合

学校积极开展“学标、贯标、用标”活动,深入研读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质赋予至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检修等专业,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的修订。同时基于教学标准,结合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课程开发及课改经验,进行“贯标”和“用标”的实践。

根据国家标准、省内标准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现有课改理念,梳理出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专业技能等课程,笔者总结出汽车的普通类专业、品牌特色类专业所体现的汽车类课程在塑造工匠精神的目标与要求。在工匠技艺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实习顶岗、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等方面,确定多种课程模式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德合作教学模式中,笔者借鉴国外双元制模式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德国,它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典范。在挖掘中外人才培养定位差异性的基础上,将现有德国原汁原味的课程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革,以适应我国企业的需求。

(三)引入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企融合

学校一贯坚持专业市场调研、企业岗位分析,成立企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专业设置进行会审,形成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分析表单,并渗透企业文化,同时用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冠名班、定向委派)深度剖析校企合作的结合度;采取校企联合推行基于工匠精神的“引企入教”改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度改革、“课程思政”改革,着力加深校企双方在办学方式和文化的融合,力求促成“五个一体化”办学的融合方式,即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需求的校企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以及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

(四)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产教融合

学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属于工匠精神质的飞跃的重要体现。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的汽车专业为例,从原先的荣威4S店“前店后校”模式,到现在的“冠名班”“订单班”“新型学徒制”的合作策略,要深入分析如何利用學校资源,为汽车类企业提供实用服务,为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推广、设备维修、安装调试、检验检测、工艺创新、创意策划、管理咨询、文献检索、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而企业也要将新产品、新技术第一时间给学校试用、分析及研究。这些融合的保障,除了需要研究“深度融合”的顶层政策的“深度设计”,如法律法规,还需有对尽到社会责任的合作企业的扶持及财政保障,最后就是体制保障。这些政策的保障最终才会将校企合作变成职业教育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依靠。

四、未来展望

(一)编著具有学校特色的“匠”文化读本

笔者聚多位同仁之力,以学校师生为例,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匠”文化读本,并使之成为学校工匠精神教育通用读物,全书分内涵发展篇、规章制度篇、素养技能篇和工匠人物篇四部分,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工匠精神浅显易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析“匠”本体、谈“匠”制度、讲“匠”行为、议“匠”精神、说“匠”案例。该书最大特色就是身边之“匠”,书中除了讲述本校所在地区的能工巧匠事迹外,更浓墨重彩地将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匠”故事讲给学生听,拉近学生与工匠精神距离的同时,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争做“工匠”的种子。

(二)实现全程、全员、全面的“三全”融合

学校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所有专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全面覆盖学生在校全阶段,并逐步拓展至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两个校外阶段,全程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实施过程中,以全体教师为主要实施者,以企业人士、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工匠为有益补充开展对所有学生的全员教育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汲取到工匠精神的丰富营养。当然,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是否彻底、能否发挥长效、有无全面的保障体系是关键所在。笔者也希望能有长效的机制保障、队伍保障、专业保障和市场保障,为工匠精神培育融合保驾护航。

五、小结

总之,让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是学生、学校和全社会的良好愿景,也是本项研究的最终归属。笔者深知,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体意识,与对工匠精神的自我追求,与教师在此方面的意识、态度与能力息息相关。这些也是决定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其发展前景,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

[3]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12-10(9).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

[5]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作者单位: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