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专兼结合 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研究

2020-01-20阚文婷肖创海

职业·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团队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阚文婷 肖创海

摘 要:建设一支优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优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需要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主体间的机制体制壁垒,形成“政校行企区域联盟”,建立政校行企长效协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政校行企资源,确保政校行企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贡献最大合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    专兼结合    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

课 题:本文系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1803Y22)、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DJG2019246)研究成果。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正式提出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制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协同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更是一种引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治理模式。近年来,“大智移云物”和工业4.0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提质培优的行动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要培养人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至关重要。

一、协同创新理论

1971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教授(Hermann Haken)提出了“协同(synergy)”概念,并在其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阐述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某个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序架构、沟通合作使得整个系统创造出新的价值,获得原来分散个体简单汇总所无法达成的效果。可以说,协同的结果就是创新。

20 世纪 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茨和荷兰学者罗伊特·莱德斯多夫合作出版了《三重螺旋——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知识型经济发展的实验室》一书,提出了“三重螺旋创新模式”“三重螺旋创新模式”是指学术界(大学或者科研机构) 、企业界和政府之间的一系列互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学术界、企业界、政府之间建立三重螺旋结构,进行协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2002年,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教授(Peter Gloor)定义了协同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往往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打破领域、區域、行业、单位、部门等的界限,挖掘和整合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类资源,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跨组织关系。

二、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要素,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任职资格不明确,教师缺乏“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特点,因此,承担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应该具备与高等性和职业性相对应的资格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并未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也没有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高职院校基本都是套用本科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聘用教师。近二十年来,高职院校经过几次扩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院校数量也逐年增加,但师资力量极为缺乏。而在师资招聘上,高职院校盲目追求高学历,直接从大学招聘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担任专职教师,而这些教师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双师”素质,根本不符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用人机制不灵活,教师流动困难

目前,我国的人事制度存在很多限制条件和因素,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渠道单一,学校缺乏选人进人的自主权。这导致很多合适高职院校教学的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受到学校编制、待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进入高职院校任职,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急需的人才进不来、招到的人员又不合适的尴尬局面。用人机制的不灵活,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流动困难。

(三)专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重点体现在兼职教师比例偏低

2014年,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要求: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达不到这个要求。高职院校大部分专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即使成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也通常只是和学校签订了聘用协议,却不承担或只是承担极少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的结构明显不合理,兼职教师比例偏低。

(四)政策法规不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难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虽然教育部颁布了原则意见,但是教师的企业实践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指导力度不够,没有出台相关的细则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条例,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惩措施。这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健全有力的制度保障,企业的参与度往往很低。

二是各职业院校对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等并没有硬性要求,对教师的企业实践缺乏监督和激励,没有考核评价标准。虽然学校也安排教师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实践只是走走过场,无法落到实处。

三是企业对教师开展企业实践缺乏正确认知,认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因此都拒绝或不太配合。

四是由于“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中没有明显优势,教师积极性不高,所以培养符合高职院校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很难。

五是激励制度不健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动力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配套的激励政策,导致各专业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激励政策,无法在工资、补贴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倾斜和优惠,难以吸引行业企业精英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兼职教师投身职业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建设的动力不足。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也非易事。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如何建设一支优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笔者认为,协同创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建设路径。依托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理顺政校行企之间的关系,突破主体间的机制体制壁垒,形成“政校行企区域联盟”,建立政校行企长效协同运行机制,改变合作体制“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优化整合政校行企资源,确保政校行企形成合力,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保驾护航。

(一)建立资格准入标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准入门槛

教师入口关是控制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的第一关,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学位要达到要求外,还要具有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践技能。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从教师的准入环节开始,通过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确定相关的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提高准入门槛,以确保新入职教师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创新用人机制,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通过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主体间的壁垒,形成“政校行企区域联盟”,充分体现政府的统筹和指导作用,改革高职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扩大高职院校的用人自主权,允许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用人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三)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改善教师专兼结构

高职院校要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办法,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公开招聘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支持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教师互聘互用,支持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申报教研教改课题和项目、申请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等。同时,依据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师优胜劣汰,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加强教师流动,使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比例趋于合理。

(四)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条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如果只是停留在院校层面,建设效果必然有限。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区域联盟”,促进各方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在协同创新平台中,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多方合作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政府部门应通过“有形之手”加强宣传,强化舆论导向,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引导和促使行业企业自觉自愿参与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同时,完善和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税收、融资、项目扶持、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形成政府推动力,使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行业企业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企业应借助职业院校在理论和科研方面的优势提供技术支持,与高职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和技术中心,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高职院校也应在成本和质量控制、生产营销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高职院校要对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等提出硬性要求,对教师的企业实踐进行监督和激励,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在工资待遇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提高工资标准,并在职称评定时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此一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然可以落到实处。

(五)健全激励制度,激发人才参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动力

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必须出台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配套的激励政策。同时,还要建立一套针对兼职教师的激励政策,要在工资、补贴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倾斜和优惠,这样才能吸引行业企业精英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以确保高职院校能够聘请到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兼职教师,保证兼职教师所占比例。

(作者单位:阚文婷,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肖创海,  广州城建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