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适应性改革的方法探析

2020-01-20聂恒辉陈大春

科技风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体育课素质教育

聂恒辉 陈大春

摘要:体育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培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关键性举措。针对目前体育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差的现状,讨论了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互动方式、教学课程安排和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为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体育课;素质教育;大学生;教学创新

大学体育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督促学生多加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提高整个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主张对学生个体负责,通过创设科学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收获,还需在体育核心素养上获得相应的提升。[1]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仍一直沿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学校开展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距离,同时学生“平时上课没人管理,期末考试蒙混过关”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为此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一、大学体育课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是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目前来说高校体育课仍然使用“分类选课、自主练习、考试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体育教师根据自己所负责课程情况,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一套方法用到底,缺乏创新的意识,而且极个别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以排球为例,教师在前面进行讲解和示范完毕后,就直接让学生开始自主练习,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差异性,这就会造成那些理解能力弱、身体协调性较差的学生掌握不了要领却又不好意思提问,学习理解能力快或有基础的同学已掌握了这项技能而不专心练习。结果就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学生体育课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上,高校体育课在大一、大二是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要选,而后两年体育课作为选修,不做强制要求。这会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或是因为忙着考研、实习、校招或是因打游戏、惰性而耽误体育锻炼,能够坚持进行体能训练的也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大学生在毕业前还会进行一次体能考核,这就造成了大多数人近两年基本没锻炼,毕业前直接进行考核的局面。很多学生由于长期缺乏锻炼而突然进行考核,可能会造成身体极度不适应,这样不但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平时主动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对学生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大学生因为体测而发生危险、甚至死亡的案例也偶有发生。因此体育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存在着隐患,有必要进行改革。

三是体育课程教学建立必要的考评机制。高校的体育课一直以来存在着在校领导和专家不重视的问题,体育课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放松管理,加之体育课场地特殊性,体育课的教学秩序一般比较混乱。一般专业课上课时老师还会点名并且上交手机,还常会有专家领导听课,但是体育课却一直以来缺乏一定的督导和管理,成了学生们随意“放羊的”课程,由于相应的考勤制度,学生们上不上课一个样,认真练习和浑水摸鱼一个样,这就直接影响了体育课课堂教学效果。到最后体育课快要考核的时候,就出现了锻炼热潮,学生们练运球、学太极拳、节食减肥的比比皆是,临时抱佛脚,搞突击效果自然很难如意,甚至还有学生雇人替考的现象发生。大学体育课课堂秩序随意性和考核失控的现象需要高校管理层的重视起来。

二、创新体育课教学方式的方法手段探析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氛围。在传统授课方式中,通常是由老师讲解示范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体验,造成学习和掌握效果差。要改变这种教学局面需要从提高学生接受课程的适应性上着手,通过采用互动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由“教师授课”改为“师生结合授课”的方式,也可以让体育生或者有相应技能专长的学生配合进行辅助授课,再拿排球课举例,排球老师再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安排擅长排球方面的学生进行动作和技巧示范,必要时可由多人进行配合演示,这样教与学人员属于同龄人,授课人员了解学习对象,更容易抓住学生对象的学习兴趣點,同时也给教师减轻教学压力,更便于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提问和交流,这样能够迅速提升大家的听课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授课之前,也可以对相关的知识适度的进行深入拓展,不局限于基本常识,也可以穿插渗透一些国际体育赛事、训练器材的操作使用等知识,也可以播放视频来更形象、更具体地提升学生对相关运动的整体认识,引发大家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加强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带动大家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热情。

二是合理安排课时,实行“三能化”考核。高校体育课建设过程中想要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在原学分不变的情况下,把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在大学的四年中。这样课程的间隔拉大,不会过多占用准毕业生们考研、找工作的时间,而且又能够起保证在校大学生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另外对体育课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把体育考试分为期中期末两次考核,同时考核内容由单一的抽选项目考核改为“三能化”考核,“三能”即“体能、技能、智能”考核。体能考核就是基本的1000米、800米、跳远、单杠、俯卧撑等常规项目,目的是让学生有最基本的体能素质,可以适应未来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技能考核是足球、排球、篮球、太极拳等技巧性项目考核,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让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可以娱乐身心;智能考核是体育锻炼相关常识和知识的理论性考核,可以让学生了解最基础的体育锻炼知识,比如知道运动前后进行合理的拉伸和放松,同时也了解简单的运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方法。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需要来制定体育课相关的考核内容,才能使得学生们愿意学、乐意学,自发地提高体育方面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联动机制。改变体育成绩的评定方式,采取综合评分法,考核成绩占70%,平时到课率和课堂表现占10%,剩余20%的比例进行“适应性调控”,所谓“适应性调控”是指的尊重人的个体化差异,并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来消除由于学生体能素质差异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体能较差的学生走出“自卑区”,勇敢地去锻炼和突破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入学前缺乏锻炼或者年幼时摄入激素过多导致的过度性肥胖,使他们体能基础很差,学生如果觉得无论如何也及格不了,就会丧失参加体育训练的热情。对于此类学生在进行正常考核之外,可以鼓励其进行积极锻炼,只要每次考核一直保持一定的进步幅度,就可以拿到适度性调控的分数,这样通过获得课堂表现的满分和适度性调控的满分来弥补其体能不足,达到合格的目的,最终促使体能差的学生乐于并且主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同理,对于那些自身成绩刚好及格就不去运动的人,由于课堂表现不好,调控的分数也没有拿到很可能会沦为不及格。另外,体育成绩的分数也要算到学分绩点里,并且应该占到一定的权重系数,多项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拿到毕业资格。通过建立联动机制来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重要性,督促学生自发地去锻炼身体,同时提高体能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三、结语

大学四年是年轻人独立生活、打牢人生基础的最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宅的现象愈发明显。生命在于运动,高校有责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培养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让他(她)们走出去、动起来。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是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自信心和敢于吃苦的品質,这会让大学生受益终身。体育教师更要根据体育教学环境的变化,为学生构建更为适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2]

参考文献:

[1]罗毅.论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模式[J].国际教育,2020(04):6163.

[2]袁荣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实践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0):198.

作者简介:聂恒辉(1993—),航天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学员;陈大春,航天工程大学航天指挥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体育课素质教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体育课上的“意外”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讨厌的理由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