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医师战略配置探讨

2020-01-20张佳惠吴剑宏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院区全院调配

——郝 敏 熊 玲 潘 歆 张佳惠 赵 洪 胡 健 吴剑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地区感染人数激增,武汉市各医疗机构进入应急状态。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中法新城院区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医院,是武汉市集中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医院出现医务人力资源需求高峰,尤其对呼吸、重症及感染等专业队伍人才需求极大[1]。如何在应急激增状况下更好地调配医师人力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战略配置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

1 医师调配主要做法

医院统一调配抗疫人力资源。医务处负责医师调配,护理部负责护理人员调配。医务处先后从全院临床科室抽调3批医师,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库,根据救治工作需求合理调配人员;遵循人力资源配置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动态调整原则,加强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合理搭配医师职称、专业、工作经验,保证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人员配置,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确保救治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1.1 按需抽调,兼顾多项任务

2020年1月初,医院主动增加发热门诊值班人员配备。随着发热门诊扩容改造、主院区发热病房改造完成,在已投入专业医师100余人的基础上,动员全院科室,开展全院范围内第一批450人一线医师抽调。2020年1月25日,中法新城院区成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医院,开放床位1 085张,为此,开展全院范围内第二批420人一线医师抽调。2020年2月5日,光谷院区成为救治医院,开放床位828张,对此,开展全院范围内第三批338人医师抽调工作。所有批次抽调医师均由医院统一调配,主要参与3个院区发热门诊与发热病房一线工作。除院内抗疫工作外,还根据武汉市防疫指挥部要求,先后派出多名医生赴市金银潭医院、市四医院、方舱医院、社区、集中隔离点等开展诊治工作。

1.2 科学配置,合理搭配专业

由于收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多有基础性疾病,不仅需要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参与,还需要其他专科医师参与。对此,在配备各病区医师时充分考虑专业搭配。如收治患新冠肺炎孕产妇,配备妇产科医师;若病区患者中存在较多需透析患者,保障每个诊疗小组至少有1名肾内科专业医生;若病区患者中包含较多合并心脏问题患者,安排相应内科专业医生等。

1.3 机动灵活,致力病情救治

医院将各相关专业医师进行有效整合,成立护心小分队(心内科)、护肾小分队(肾内科)、气管插管小分队(麻醉科)、气切小分队(耳鼻喉头颈外科)、胸腔闭式引流小分队(胸外科)、早期康复介入小分队(康复科)以及心理干预小分队(神经科)、中医诊治团队(中医专家)等。这些团队24小时待命,面向各病区提供临床技术支持,补齐专业“短板”。

1.4 有序轮休,保证救治能力

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强度大,医务人员长期持续工作,其身体和心理压力巨大,需合理排班、充分休息。对此,医院动态调整了人力资源。如,发热门诊根据患者就诊量适时调整每班值班医生数,根据班次确定发热门诊值班医生数;参与一线救治的医生每工作两周必须隔离休整两周,若有特殊情况(双职工、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等)可提前换岗。同时,积极组织线上讲座与心理疏导,以支部为单位,及时了解抗疫人员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1.5 信息化支撑,形成持久人力库

医务处构建统一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库,包含医师基本信息、专业、职称、擅长专业领域和方向等,根据3个院区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救治患者实时情况动态配置医务人员,剩余人力资源池如果出现某些专科或专业人力储备不足时,医务处提前和专科沟通,做好下一批应急人力计划。

2 效果

2.1 医师人力资源配置合理

全院共调配医师1 208名,年龄 21岁~56 岁,博士943名(78.1%),硕士265名(21.9%);主任医师39名(3.2%),副主任医师241名(20%),主治医师613名(50.7%),住院医师315名(26.1%);内科268名(其中呼吸内科32名),外科232名,急诊科(重症医学)39名,感染科24名,其他临床科室645名。根据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病情,各病区医师配置时注重职称、专业搭配,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救治效率。

2.2 救治成效彰显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医院构建多学科救治专家组和战时医务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救治工作。截至2020年4月26日,该院投入一线医务人员4 195人,3个院区发热门诊累计接诊42 414人次,累计收治住院患者3 539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3 201人,治愈出院3 209人。光谷方舱医院累计救治992人。

2.3 保障了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需求

为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医院适时出台相关工作细则,主要用于满足急诊、重症、孕产妇、儿童、血液透析、肿瘤等特殊患者的医疗需求。在全院调配医师参与疫情防控的同时,各科室保留部分人力,用于确保各专科患者收治、危重患者抢救、急诊、常规手术和重大手术开展等,满足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需求。抗疫期间,该院完成透析治疗4 562台,危重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560台;救治非新冠肺炎危重患者78人;出院产妇464人,新生儿310人,完成剖腹产手术240台。

3 讨论

新冠肺炎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暴发,为此,政府应考虑从长期发展战略上构建传染病预测、监控与治疗体系[2-3]。2020年4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以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与规划包括在湖北建立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多学科合作应急团队、平战结合的“预备役”式救治团队;组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通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团队和防治人才培养系统建设,带动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提升。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包括应急管理人员、应急专家、专业应急人员等[4]。人力资源配置应遵循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动态调节和内部管理原则。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救治组,由院长统筹指挥,形成人力资源库,实行“全院一盘棋”,统一调配人力资源,确保了高效救

治[5],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暴发性、不可预知性、经济破坏性和社会危害性等特征,这迫使政府部门需及时有效控制危机局面,减轻事件的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医院从常规运行转向应急管理,要求短时间内对全院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大范围集中调配,特别是人员岗位和职责调整,势必影响正常运营[6]。在此背景下,对医务人员进行应急调配管理往往会打破常规人员与岗位的配置关系,给医疗质量与安全带来潜在风险,也给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一定挑战。经过此次疫情,医院积累了部分应急激增状态下人力资源战略配置经验,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强化卫生应急人才梯队建设,针对性对人力资源进行核心应急能力培训,重视院感防护知识及急救设备操作培训,并在理论学习时辅以实践训练,提高应急人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7]。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如何优化人力资源调配机制和流程,使人力资源调配更加高效;进一步探索如何根据人力资源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原则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使能力与岗位更加匹配,专业搭配更加合理。

猜你喜欢

院区全院调配
养猪饲料巧调配
武汉同济医院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大气调配师
院区再造
多院区医院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健康快讯
PDCA循环在全院复用器械基数管理中的应用
白衣天使穿上绿装拓展忙
覆盖全院科室的医院财产物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张馨予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