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盘王歌》的民族记忆表征
——“广西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2020-01-19雷文彪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盘王何物瑶族

雷文彪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来宾 546199)

瑶族《盘王歌》又称为《盘王大歌》《大路歌》,具有“瑶族史诗”和“瑶族百科全书”的美誉。《盘王歌》是彰显瑶族民族身份、民族记忆的主要文化表征,是研究瑶族历史发展、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文学艺术、民族融合的重要文献资料。目前,学术界对瑶族《盘王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产生时期的考证、文献价值、艺术特征、传播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与阐释。如瑶族研究专家黄钰先生在瑶族《〈盘王歌〉初评》一文中,通过对瑶族《盘王歌》与《评皇券牒》的对比及其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盘王歌》产生于唐朝开元时期[1]。刘保元和杨仁里在《瑶族〈盘王歌〉的最早抄本》中,通过对不同《盘王歌》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年代进行研究,认为“江永32 段歌词的《盘王歌》当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抄本”[2]。赵登厚论文《从〈盘王歌〉看瑶族歌谣的特色》[3]64-67、刘保元的论文《瑶族古典歌谣集成〈盘王歌〉管探》[4]、周红的硕士论文《江华瑶族〈盘王大歌〉的艺术特征研究》[5]等文章则对瑶族《盘王歌》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吴宁华的博士学位论文《史诗〈盘王歌〉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以广西贺州、田林两地个案为例》[6]、刘小春的论文《瑶族“还盘王愿”与〈盘王大歌〉浅探》[7]则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州与田林地区瑶族《盘王歌》所呈现出来的“地方性”民族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胡铁强、陈敬胜在《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瑶族史诗“盘王大歌”的文化学解读》一书中,阐述了《盘王歌》中对瑶族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重要意义[8]1。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对广西大瑶山瑶族《盘王歌》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尝试对其进行探讨。

一、广西大瑶山瑶族《盘王歌》概述

“《盘王歌》雏形产生于晋代,形成与唐宋之间,至今约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9]66,后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定型。现存的《盘王歌》有三种形式,即十二段词、二十四段词和三十六段词。

《盘王歌》流传非常广泛,在我国广西、湖南、广东、江西、贵州、云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瑶族聚居区,都有传唱《盘王歌》的习俗。《盘王歌》最初为手抄本,后经过研究专家的收集整理汇编得以公开出版发行。目前公开出版的《盘王歌》主要有三个专辑版本:由盘才石、房光清、李默等收集编著,1990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粤北《盘王歌》;由郑德宏、李本高整理编译,1987年和1988 年岳麓书社出版的湖南《盘王大歌》(上下册);由张声震、黄钰主编,出版的广西《还盘王愿》。这些《盘王歌》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成为研究瑶族民族记忆的重要文献。本文论述的《盘王歌》是以2009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收录的“大瑶山瑶族歌谣”为主要研究内容。据我们田野调查,广西大瑶山瑶族的《盘王歌》主要流传在盘瑶、坳瑶等支系中,其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了瑶族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民族艺术特色。

广西大瑶山盘瑶的《盘王歌》是“歌”“曲”一体的民族艺术,每一段词都有“歌名”,每一段歌都有固定的“曲牌名”,如三十六段词“歌名”有:起声唱、初入席、隔席唱、轮娘唱、日出早、日正中、日斜斜、日西落、日落岗、日过岗、夜黄昏、夜深深、天上星、大星上、月亮亮、天大旱、见大怪、天地动、天暗乌、雷落地、葫芦晓、造天地、连州歌、游乐歌、桃源峒、闾山学堂、造寺、歌字、邓古歌、何物歌、郎老了、放猎狗、双杯酒、亚六歌、完合歌等[10]38-59。歌曲的“曲牌名”主要有“七任曲”,即“黄条沙”“三逢闲”“万段曲”“荷叶杯”“南花子”“飞江南”“梅花曲”等曲子[11]15-16。大瑶山坳瑶的《盘王歌》与盘瑶《盘王歌》在形式和风格上非常相似,但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坳瑶的《盘王歌》主要由“三拜”“三步”“蓝靛”“断酒”“记歌唱”“留 门”“客人到”“嫁 妆”“同 伴”“日 头 协”“入 晴”“夜深”“按杯”“神 书”“鹧 鸪”“雷 公 颂”“歌 花”“十二月澡”“种 木”“倒木”“造 屋”“双 姊妹”“歌 生”“歌 嫁”“吃饭”“天光”“送亲”“歌堂散”等内容组成。

广西大瑶山瑶族《盘王歌》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叙述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歌,有叙述瑶族族群来源的历史歌,有描绘祖先盘王丰功伟绩的颂祖歌,有体现瑶族生产生活的劳动歌,有歌唱瑶族男女情感的爱情歌,等等。大瑶山瑶族《盘王歌》并非只是歌唱盘王的专辑,而且也是瑶族在祭祀祖先盘王举行“还盘王愿”仪式时所唱的乐神歌。大瑶山瑶族在举行“还盘王愿”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唱不同的歌谣。有关大瑶山瑶族“还盘王愿”的仪式规程和文化内涵,限于篇幅,我们将另文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就《盘王歌》文本所蕴含的民族记忆表征进行阐述。《盘王歌》既是大瑶山瑶族人民对自身历史发展的“想象性”记忆,也是瑶族社会的文化记忆。大瑶山瑶族通过《盘王歌》世世代代传递和记忆着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二、广西大瑶山瑶族《盘王歌》的民族记忆表征

德国学者蕾娜特·拉赫曼指出,文学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的“互文性”关系,记忆的符号化、文本化即表征为“文本记忆”,她认为记忆与文本的“互文性”就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记忆”,而“每个文本都是对所有文本的记忆,这些文本都在这个文本中留下了痕迹”[12]270-271。广西大瑶山瑶族《盘王歌》与当地瑶族的民族记忆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关联,《盘王歌》凝聚着大瑶山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起源、瑶族历史发展、古代名人尊崇、日常经验、爱情生活等民族记忆表征。

(一)人类起源的记忆

在广西大瑶山民间故事中,广泛流传着“伏羲兄妹”的故事。故事叙述了宇宙的诞生、人类的起源以及大瑶山瑶族的来源[13]260-261。在大瑶山《盘王歌》中也有着类似的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传说。在“雷洛地”(又名“洪水发”)歌曲中讲述了“龙儿”与雷王斗法,引发“雷发癫”“玉女仙人放水”,导致洪水淹没世界。在“葫芦晓”唱词中详细叙述了伏羲兄妹造人的详细过程。如对伏羲种植葫芦的叙述:

葫芦瓜核大州出,大哥行住得归家;伏羲种瓜有七夜,未经三夜便开芽。葫芦瓜核大州出,大哥行住得归藏;伏羲种瓜有七夜,未经三夜便开双。……[10]42

歌词中形象描绘了葫芦生长的过程:“开芽”—“开双”—“核头开”—“开枝”—“结子”—“长葫芦”—“大禾仓”。同时,唱词对伏羲兄妹“葫芦避水”“洪水尽十二日照地”“李广射十日”“伏羲兄妹巡游天下找人类”“伏羲兄妹结婚”“伏羲夫妇婚后产怪胎”“怪胎变人类”等神话传说进行叙述。

在《造天地》歌曲中,大瑶山瑶族营造了“高王造天平王造地”的诗性“宇宙生成观”。在大瑶山瑶族人民的宇宙观中,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天地万物都是神仙造就出来的,“高王造天”“平王造地”“祝王造火”“铜王造钱”“盘王造衫”等,各路神仙各司其职,共同建构和谐共生的天地人间。如《造天地》歌曲中叙述到:

高王在天立天地,赤王在地月初生;龙定有缘月里坐,七星得道月边行。高王在天立天地,赤王在地月初生;日头在天照日下,龙王出世海中生。……[10]43

此外。《造天地》歌曲中,还叙述了平王在地“置青山”“置 江 河”“置田 地”“置盐田”“置 州城”“置 罗针”“置天平”“置人 种”“置 牯 牛”“置 鱼虾”“置 树 竹”等,并对自然界的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了描述,体现了大瑶山瑶族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二)瑶族历史的记忆

《盘王歌》中多处提到“盘古”“盘王”“桃花峒”等,这些文化信息反映了大瑶山瑶族对祖先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盘王歌》“是瑶族各支系史诗性的文化经典,记忆的是千百年来对瑶族的生存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以及本族群的智慧。记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凝聚本民族的力量,通过强制性记忆本族群的神话、传说、历史以及文化事件,以此保留客观性的文化品质,从而建构起一条本族群的边界,区别‘他族的历史’,认同‘本族的历史’,达到区分‘我族’与‘他族’的目的。”[8]81-82

在汉文献典籍中,“盘古”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在瑶族社会中“盘瓠”是瑶族人民共同的祖先。“盘古”与“盘瓠”交织而生成“盘王”,既是汉文化与瑶族文化互渗交融的结果,也是大瑶山瑶族祖先记忆的集中体现。对于瑶族地区“盘古”与“盘王”之间的混杂关系,徐益棠先生曾有这样的描述:“盘王神话与盘古神话不同,惟坳瑶称盘王为先天神,盘古为后天神,然其中区别如何?瑶民亦未能置答。依唱辞中所述,则盘王盘古固未有显著之分别。且在请盘王唱辞中,盘古又似即伏羲之化身。”[14]173但据我们调查发现,在大瑶山瑶族社会中,盘瑶、山子瑶、坳瑶一般将祖先称为“盘王”,而茶山瑶、花蓝瑶将祖先称为“盘古”或“盘古王”。

“记忆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能记录历史,无论对个人生活还是集体历史它都能够充当最接近真实本貌的‘见证者’。”[15]90在瑶族历史上,有关祖先迁徙传说的历史歌中,流传着“祖居三峒歌”,即《桃花源峒歌》《梅山峒歌》《千家峒歌》,其中《桃花源峒歌》主要融入《盘王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还盘王愿”祭祀过程中传唱;《梅山峒歌》是作为瑶族道公做道场的重要唱本,在道公做法事时喃诵;而《千家峒歌》是瑶族在日常生活中追忆祖先丰功伟绩和向往美好生活时,经常传唱的歌谣。“祖居三峒歌”既是瑶族对本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表征,也是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大瑶山瑶族《盘王歌》中对“桃花源峒”富饶美丽景象的描述:

桃花源头僧家屋,僧家屋底起门楼;僧家门楼鲁班造,石灰批过似龙头。桃花源头僧家屋,僧家屋底起门楣;僧家门楼鲁班造,石灰批过似龙衣。……[10]48

在大瑶山瑶族历史记忆中,据说其祖先曾经居住在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的“桃花源”(有的传说是“千家峒”),后来被封建官府发现而被驱赶,流落他乡。“桃花源”(“千家峒”)是大瑶山瑶族梦想中的理想故土和精神家园,“桃花源”情结(或“千家峒情结”)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家园情怀,直到20 世纪40年代初,大瑶山瑶族还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集体寻回千家峒事件”。可见在大瑶山瑶族历史记忆中,“桃花源”(“千家峒”)的生存境遇与历史遭遇已经成为本民族发展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经历,是记忆深处永远的精神家园。

(三)古代名人的记忆

在大瑶山瑶族《盘王歌》中,除了歌颂伏羲、盘古、盘王等神话传说人物外,还记载了彭祖、鲁班、李广、唐王等古代名人。这些古代名人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崇拜的对象。

鲁班是我国春秋时期建筑师,他的木匠技艺出神入化,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鼻祖。在《盘王歌》“闾山学堂”“造寺”等歌曲中多次描绘鲁班的建造技艺。在“闾山学堂”中,围绕“闾山学堂鲁班造”这个主题,叙述鲁班建造“闾山学堂”的过程、以及“闾山学堂”的建筑特色,歌颂了鲁班高超精湛的建筑才能。在“造寺”中则描绘了鲁班出神入化的建造技艺和特点,“造寺鲁班会造寺”“一个金鸡八个尾巴,一条柳树到栋梁”“玻璃瓦厦满天铺,玻璃瓦厦十三双”“瓦字盖过是龙脊,石批灰过时龙鳞”“楼上又雕木故事,壁上细书字字真”。大瑶山瑶族崇拜鲁班的建造技艺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计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瑶山瑶族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山高路险,林业资源丰富,居住房屋大多用树木、竹筏、树皮等原材料建造而成,要求手工木匠技艺很高,有时为了使房屋美观,还要在房屋上雕梁画栋,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像鲁班一样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建造出实用、美观的楼房。

再如在“葫芦晓”中对李广的描述:“洪水尽,十二个日头平晒焦,十二个日头平平晒,随你有缘晒到焦。三百贯钱买弹子,又添四百买弹弦;李广将军射明日,李广攀弓射日头。洪水尽,十二个日头平上山,李广将军射十个,尚留二个照凡间。”[10]43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盘王歌》中将西汉时期的历史名人李广替代传说中的后羿,一方面说明大瑶山瑶族善于通过历史人物来记忆神话传说人物的独特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瑶山瑶族人民对李广将军高超射箭技艺的崇拜。大瑶山瑶族身居崇山峻岭之中,狩猎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一个技艺精湛的射手,既能猎取到丰富的猎物,也是瑶族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因此,《盘王歌》中“李广射日”的杜撰,既是大瑶山瑶族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记忆,也凸显了他们对高超射箭技艺的崇拜。

此外,《盘王歌》还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刘三妹等民间传说人物。大瑶山瑶族对这些历史名人或民间传说人物的崇拜,既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记忆,也凸显了瑶族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与汉文化交融渗透,自觉接受汉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生活知识的记忆

《盘王歌》中的“何物歌”是大瑶山瑶族人民生活经验知识的结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深入观察事物的形状,总结事物发生的规律,剖析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总结,并通过歌谣问答的形式融入《盘王歌》中广泛流传。“何物歌”又被称为“盘歌”,瑶族人民在相互盘问传唱或聆听“何物歌”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知识。

“何物歌”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瑶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可以“入歌”,集中反映了大瑶山瑶族在认识自然界事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传递文化,展现了瑶族诗性的民族智慧。如“何物出来搭两扎?何物出来穿两边?何物原来围过外?何物原来缠两腰?衫袖出来搭两扎,衫袖出来穿两边,衫襟原来围过外,罗带原来缠过要。”[10]52这是对身上衣服的盘问对答。如“何物平平撑四脚?何物排排撑四边?何物协协是龙脊?何物层层背上鳞?屋柱平平撑四脚,屋柱排排撑四边,屋背协协是龙脊,瓦盖层层背上鳞。”[10]52这是对房屋的盘问对答。此外,瑶族的日常生活用品香炉、酒瓶、簸箕、铜锣、锅盖、秤杆、食盐以及生长在山间田地中的植物禾苗、斑竹、蕉树、枫树、樟树等和生活在山林野外的动物山羊、黄猄、鹧鸪、黄蜂、虎豹等,都在“何物歌”中记载和传唱。

《盘王歌》中还记载了大量的传授农业、林业、副业、狩猎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大瑶山瑶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如在坳瑶《盘王歌》“雷公颂”中,通过一年十二个月的流变来记录不同月份的农事知识。

正月雷公唤,二月犁耙向地行,三月把田撒谷子,四月芒种插禾秧,五月担锹泼田水,六月摇扇看田塘,七月得见禾胎现,八月得见禾浪花,九月禾熟垌垌熟,十月收禾收满仓,十一月开仓扬白米,十二月担伞送官粮[10]154。

如在盘瑶《盘王歌》“双杯酒”中对大瑶山瑶族人民砍伐树木场景的描述:

见木大哥先见木,大哥见木在东南;深山出得樟木姓,皮里带红叶带青。见木大哥先见木,大哥见木在东南;买只生鸡祭土地,倒木便归东北方。木倒地,大哥拗尺便来量;大哥量得三丈六,小哥量的四丈长。……[10]58

古人有云:“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淮南子》记载:“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呼邪许”“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论,后亦应之。此其子举大木善矣。”《盘王歌》中这段歌反映的正是众人“讴歌举木”的劳动场景,它记载了大瑶山瑶族在深山中砍伐树木的详细过程:“进山找树木——识别木材——祭祀土地神——丈量木材——砍伐树木——运送木材到河边——运输木材到各地”,描绘了瑶族人民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齐心协力,讴歌劳动的热闹场景。

再如在盘瑶《盘王歌》“放猎狗”中这样描述:

四山领头放猎狗,湖南江口立横痴①;立枪未了羊来到;狗吠三声羊着痴。四山领头放猎狗,湖南江口立横枪;立枪未了羊来到;狗吠三声羊着枪。四山领头放猎狗,三日不问狗吠声;红罗包饭来寻狗,寻狗不逢等旧情。……[10]57

这段歌词记录了大瑶山瑶族古老狩猎生活和捕猎方法。“立横痴”就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粘糕汁,“立横枪”是一种安装有自动机关的枪,将其放置在野外,一旦有野兽触碰到机关,枪便会自动射杀野兽。通过这段歌谣,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瑶山瑶族通过“放猎狗”“立横痴”“立横枪”等方式捕获猎物。

(五)爱情生活的记忆

在大瑶山瑶族《盘王歌》中,有很多词段都是描述当地瑶族人民憧憬美好爱情的歌谣,通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发男女之间内在丰富的情感。如“日早出”“日落西”“日过 岗”“夜 黄 昏”“夜 深深”“天 上 星”“月亮亮”“游乐歌”“何物变”等歌谣都是记载瑶族男女的爱情生活。“日早出”有这样的词段“日头处出白石岭,有边灼热有边阴;有边热照人有偶,有边无热子单身。日头处出白石岭,有边灼热有边阴;有边热照人有偶,有边无热子相思。”[10]39通过借物抒情,将日出照晒山岭向阳处温暖,而背阳出阴冷,比喻男女之间有伴侣就能充满爱情的火花和热情;而如果是孤身一人则缺乏爱情的温度,如“日过岗”中唱到:

日头过岗不早过,重留日影照郎村;千村万村日不照,单照单身无偶村。日头过岗不早过,重留日影照郎乡;千村万村日不照,单照单身无偶乡。日头过岗转是夜,屋背篱根转是阴;格木好做莲塘透,水流不过妹留心。……[10]40

这首歌通过描绘太阳落山后,自然现象的变化所引起男女青年内在情感的微妙变化,反映男女青年因境生情、思念对方的复杂情感。在“夜黄昏”“夜深深”“天上星”“月亮亮”等歌谣中则是描绘在黄昏、深夜或在夜朗星稀的夜晚,恋爱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

在“何物变”词段中,大瑶山瑶族则通过男女“盘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纯真无邪的恋情。

何物变?变成何样得娘连?得娘变成何物子?上娘头上作何眠?得郎变,变成何样得娘连;得郎变成罗帕子;上娘头上作横眠。何物变?变成何样得娘连?得娘变成何物子?上娘头上作何眠?得郎变,变成何样得娘连;得郎变成银梳子;上娘头上作横眠。……[10]51

在这段歌谣中,“娘”为“妹”之意,“得”为“期待、盼望”之意,“得娘”即为“盼望情妹”之意。情歌中不仅反映了瑶族女子日常服饰的装饰特征,而且凸显了瑶族男女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具有的直率性格。情歌叙述了男子希望能够变成女子的贴身之物“罗帕”“银梳”“金 钗”“耳环”“颈 圈”“衫领”“腰带”等饰品,与情人形影不离;而女子也期盼情郎能够如同自身的心爱贴身之物,与自己相伴相随。此外,在《游乐歌》中,通过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大瑶山瑶族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纯真爱情以及男女之间婚姻地位平等的爱情观。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说:“记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记忆是一种有着身份指向的知识,是一种关于其自身的知识。”[16]12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瑶族将本民族记忆凝聚成不同的艺术形态,以表征其独特的民族身份。《盘王歌》作为大瑶山瑶族民族记忆的文化“史诗”,它以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艺术手法,记录了瑶族起源、历史发展、祖先崇拜以及瑶族社会的各种“地方性知识”,描绘了大瑶山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和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反映大瑶山瑶族社会的原生态民俗之美与记忆之美,是我们深入了解大瑶山瑶族民族记忆和文化传统的珍贵文献。

注释:

①痴:大瑶山瑶族捕猎用的一种粘性很强的胶汁。

猜你喜欢

盘王何物瑶族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瑶族织锦
千古盘王情 相遇在马练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悲观
问世间性为何物
浅析江华瑶族民歌《盘王大歌》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