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为环状红斑水疱的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2020-01-18翟志芳周村建周小芳宋志强杨希川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膜疱性红斑狼疮

翟志芳,周村建,张 恋,周小芳,宋志强,杨希川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 岁。因躯干及四肢红斑、水疱伴痒痛20 余天,于2017 年3 月12 日就诊。20 余天前,患者背部、四肢出现数片黄豆至钱币大小的红斑,红斑上有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水疱,伴痒痛,自觉乏力、双膝关节疼痛,无发热;皮损数量逐渐增多、面积增大并延及躯干,红斑水疱呈环状或多环状排列,自觉有低热(未测体温),未治疗。起病前1 周,患者曾出现头痛、咽痛及胃部不适症状,服用三九胃泰,又因乘坐交通工具,曾服用晕车药(具体药物不详)。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及特殊接触史,否认特殊系统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体温38.2℃、脉搏 90 次/min、呼吸21 次/min、血压 118/88 mmHg(1 mmHg=0.133 kPa),急性病容,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双侧膝关节轻度压痛无肿胀。皮肤科情况:躯干、上肢可见对称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或同心圆状红斑、丘疹及水疱,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淡黄色、清亮,尼氏征阴性,红斑中央消退,有部分结痂,无瘢痕,皮损无触痛(图1a);双下肢及双手、足背侧散在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图1b),口腔及生殖器黏膜无异常。背部水疱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疱顶表皮部分缺失,疱内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真皮浅中层毛细血管周围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并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及核尘(图2)。水疱周围红斑直接免疫荧光检测(DIF)示IgA、IgG 及IgM 在基膜带呈线状沉积。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2.10×109/L[正常值(4.0 ~10.0)×109/L],红细胞 3.82×1012/L[(3.8 ~5.8)×1012/L]、血红蛋白浓度120 g/L(115 ~175 g/L)、血小板计数 45×109/L(125 ~350×109/L);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ANA)阳性(斑点核型,滴度1:320),SSA 抗体、Ro-52 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均阳性,U1RNP/sm 抗体、Sm 抗体弱阳性,C3 0.35 g/L(0.79 ~1.32 g/L)、C4 0.02 g/L(0.16 ~0.38 g/L);外周血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基膜带抗类天疱疮抗体阳性(滴度1:80)。诊断: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图1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背部、双足皮损

图2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水疱处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治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40 mg 每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补钾、补钙、保护胃黏膜等辅助治疗。1 周后皮损逐渐消退,糖皮质激素剂量调整为醋酸泼尼松40 mg 每日1 次及硫酸羟氯喹0.2 g 每日 2 次口服。1 个月后,醋酸泼尼松减量至30 mg 每日1 次口服;2 个月后,减量至20 mg 每日1 次口服;3 个月后,减量至10 mg 每日1 次口服,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C3 0.66 g/L,ANA 阳性(斑点核型,滴度1:100),SSA 抗体、Ro-52 抗体仍阳性,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截止发稿时,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稳定,皮损无复发。

讨论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ullou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B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少见类型。顾有守等[1]报道BSLE 仅见于0.4%的SLE 患者,在非裔人群中发生率低于SLE 患者的5%,以女性多见,患者通常无SLE 的典型皮损[2]。该类型的皮损可发生于包括黏膜在内的身体任何部位,尤其是躯干和四肢近端、面颈部和唇红周围,表现为紧张性水疱,可伴有轻度瘙痒,愈合后可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一般无瘢痕形成[3]。SLE 发生水疱样损害有两种情况[4]:一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高度水肿形成真表皮分离,另一种情况则为表皮下水疱形成及真皮上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后者才可称之为BSLE[5]。目前认为该病主要是自身抗体作用于真表皮交界的某些结构蛋白,阻碍真表皮间的粘附,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其自身抗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以抗Ⅶ型胶原抗体为主,其他抗体包括层黏连蛋白5、6 及 BPAG1 自身抗体[6,7]。BSLE的诊断主要依据1995 年Yell 等[8]修订的诊断标准:①符合SLE 的诊断标准;②并发表皮下水疱或大疱;③DIF 或IIF 检查IgG 和(或)IgA、IgM 在基膜沉积。符合以上3 项即可诊断为BSLE。

临床上以环状分布的水疱皮损为首发表现的SLE非常少见,主要应注意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疱疹样皮炎、疱疹样天疱疮以及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大疱性疾病相鉴别。本例患者急性起病,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和水疱,还应注意与多形红斑相鉴别,但根据其皮损分布以躯干为主,结合辅助检查可以排除。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程短,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真皮浅中层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DIF 检测基膜带多种抗体呈线状沉积,给予甲泼尼龙治疗后皮损好转明显。结合其实验室检查及免疫学指标,笔者认为BSLE 诊断明确,可以排除是SLE 并发其他大疱性皮病。

大疱性损害可以是BSLE 的首发表现,也可以是SLE 患者狼疮活动时的表现,患者常并发肾损害[1,9],其治疗原则基本与SLE 相同:目前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氨苯砜为主。本例患者的随访时长达2年,期间无肾脏受累表现,在发病初期经系统应用甲泼尼龙及硫酸羟氯喹治疗后,系统病情控制较好,皮损无复发,分析可能与其发病时间短和诊治及时有关。因此,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BSLE 并治疗对延缓SLE 进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基膜疱性红斑狼疮
芒果核淀粉基膜的性能分析
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镇海炼化成功研发聚乙烯镀铝基膜新产品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Baby girl’s rare skin condition makes hugging impossible
热处理条件对聚丙烯流延基膜取向片晶结构及拉伸成孔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