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2020-01-18李希辽宁中医药大学

环球市场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培育价值观

李希 辽宁中医药大学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性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了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中华民族才能得以延续,国家才能得以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要紧密围绕育人目标,全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文化育人新格局,积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创新和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重要任务。新时期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校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有利精神支撑。

(一)有助于高校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围堵,侵蚀青年人的思想。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格局,打破了空间的壁垒,网络文化环境纷繁复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充斥其中,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网络制造舆论、混淆视听,试图误导、煽动学生,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大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意志尚不坚定,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高校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控制舆论导向。文化自信同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相连,高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坚持正确的文化选择,坚定政治立场,使学生能够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稳定。

(二)有助于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从而陷入价值选择困境。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学生价值观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种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形成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高校要把文化自信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形式,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根植于心。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发展道路。高校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深刻领悟其中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自身所肩负的文化责任,以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三)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与国之命运紧密相连,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上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直接关系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要将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性地位,将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学生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重任,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以及发展方向,将充分认识文化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文化的建设发展不仅仅是单一复制历史,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自身实践,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文化。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以“三全育人”理念为依托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思想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目前,各高校已经全面开展文化育人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各教育主体间凝聚力不强、教育内容刻板、教育形式单一等。各高校应该积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从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多维并进、融会贯通的“大思政”格局。

(一)调动教育主体,形成协同文化育人体系

高校应以学校党委为领导,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形成文化育人新格局。各教育主体间应分工明确,紧密联系。思政课堂作为文化育人主要阵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学生系统地接受文化理论学习。其他专业教师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对学生开展隐形德育。高校辅导员、基层党支部、团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联系,开展主题教育、党团活动、实践活动等,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双向联动机制。创新创业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教师都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各教育主体间应紧密联结,朝着同一教育目标同频共振,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整合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文化认知教育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这三种文化的内涵、来源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高校应该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全面的文化育人内容体系,通过历史、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形式使学生系统学习这三部分文化内容。教师要增强传统文化责任意识,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背后历史渊源、人文精神、发展脉络,丰富大学生文化底蕴,培育学生文化自觉,树立家国情怀,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传承的基础,是党和人民在中国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成果。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革命文化,要让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讲好红色故事,带领学生共同感受不同时期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是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多种文化观念中起到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和性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根植于中国实践,坚定四个自信,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坚守根本和文明互鉴种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三)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校园文化育人活动

高校要按照文化育人目标,结合课堂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晚点名、班级团日活动等途径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团委学生会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办文化节、文化交流会、主题朗诵比赛和演讲比赛。各基层党组织可组建学生党员理论宣讲团,走进教室、宿舍、社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热爱、传承本民族文化;高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之旅,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来增强对革命文化精神的感性认识;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知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高校还应该利用新媒体优势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全力打造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等自媒体平台,开设文化专题板块,定期推出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作品和网络文化课程供学生学习浏览;开展网络原创作品大赛鼓励学生进行文化的创新;开设网络文化交流论坛供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加大对校园网络及微信公众平台的维护和监管,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线上线下双向联动,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文化情感,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