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湘湖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020-01-18陈志根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湘湖萧山学者

陈志根

(杭州市萧山区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202)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身的研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教授生前经常讲:“大凡一门学问的形成,总是经过许许多多人前后相继的研究,发表过许许多多的论文和专著,于是学问就趋于成熟”。[1]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明清之际,研究《水经注》之风大兴,名家辈出,出现了诸多版本,郦学由此形成(因《水经注》为郦道元著,故称郦学)。红学也一样。清末民初以降,说者论者,著书立说者日多,“鸿文迭出,论版本批校者有之,论人物形象者有之,论曹氏身世者有之,论社会背景者有之,论政治内涵者有之。”[2]红学就自然而然形成。湘湖学的构建及其发展也必将遵循此规律。

1 湘湖学研究的成绩与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2004年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提出湘湖学以来,作为杭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湘湖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呈现显著的特色。

1.1 研究队伍明显扩大

过去是冷冷清清,研究人员屈指可数。只有美国汉学家萧邦齐、日本汉学家斯波义信及其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系副教授侯慧粦等,萧山本地无人开展研究。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红。经过近20年的打造,湘湖研究者日众,队伍扩大。从地域上讲,以萧山为主体,省内遍及杭州、绍兴,省外有上海、福建、湖北等;从研究者结构而言,湘湖学的研究有本土专家、学者;有大专院校的教授、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及国外的汉学家。本土学者主要以萧山区历史学会和湘湖(白马湖)研究院为主。

更可喜的是在湘湖学的教授们引领下,出现了一批硕士、博士生研究湘湖的热潮。开其端者,为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生王芳,于新世纪初,在导师陈桥驿的引领下,选择了对湘湖的专题研究,撰成《湘湖研究概况综述》一文,全面阐述了历来中外学者对湘湖研究的概况。继而杭州师范大学吴连芬,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姚清、黄强、罗文波,浙江工商大学陈淑蒂等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了湘湖研究课题。据笔者统计,至2019年,共有13篇有关研究论著。课题内容相当宽泛,其中有对湘湖历史名人毛奇龄、金海观与湘湖关系的研究、对萧绍平原河湖水利体系变迁与湘湖兴废关系研究、以湘湖度假区为例,如何对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研究及在湘湖开垦过程中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研究等。

1.2 研究成果突出

20世纪80年代,和研究队伍相匹配,只有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系副教授侯慧粦连续撰写了《湘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前景》和《湘湖的自然地理及其兴废过程》两篇论文,于1988年12月,发表于《地理研究》和《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1期。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杭州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的促成下,对湘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撰写了《<湘湖水利志>和<湘湖考略>——浙江省萧山县湘湖水利始末》一文,1984年载于佐藤博士退官纪念《中国水利史论丛》。中译本胡德芬译,载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专著也只有美国汉学家萧邦齐(R.KEITH SCH0PPA)所著、耶鲁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英文版《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XiangLake——Nine Centuries of Chinese Life )[3]。

湘湖学研究启动后,大有改观。尤其是湘湖基础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至目前止,据不完全统计,有湘湖研究论文60多篇(不含论文集),专著近70种(含历史上),其中综合类22种、文化类26种、人物类21种,总文字超过1 800万。单是湘湖史,就有多个版本,有浙江工商大学蔡堂根教授的《萧山湘湖史》、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方晨光研究员的《湘湖史》,可谓琳琅满目。还出现从社会学角度对湘湖学进行研究的热潮,其代表为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在美国汉学家萧邦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共同体理论对湘湖进行研究,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湘湖地区的水利事业及其社会生活的变迁。钱杭老师以共同体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以湘湖水利集团为核心的湘湖库域型水利社会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表了诸多论文,最后形成专著《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专著主要内容包括湘湖水利集团的基本制度、结构与功能、秩序规则、意识形态的道德基础以及对《英宗敕谕》的考析等。

湘湖学解决了诸多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湘湖学的问题。如湘湖的名称由来,这是湘湖学研究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一直以来沿袭以湖景宛若潇湘,取名“湘湖”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湘湖之名源于“湘神”。蔡堂根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唐末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中就有“湘湖”之名,北宋诗人、学者刘敞在他的诗文集《公是集》也同样有“湘湖”之名,故认为“湘湖之名早就存在”,它是“众多小湖中的一个”,杨时筑大湖后,后人续用旧名,扩而广之。此说得到了学界的基本认可。[4]

1.3 湘湖学研究流派初显雏形

湘湖学研究内容广泛、博大,影响深远,研究成果已超越了历史,且基本形成了湘湖学研究的五大流派,即水利学派、社会学派、旅游学派、考古学派和综合学派。其中,水利学派形成较早,始形成于清代,代表人物为清初经学大师毛奇龄和民国学者周易藻;社会学派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钱杭和美国学者萧邦齐为代表,代表作为《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水利集团的兴与衰》和《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考古学派,以萧山博物馆原馆长施加农为代表的省、市、区考古专家、学者;综合学派为乡土学者。五大大流派中,旅游学派起步较晚,尚没有体系化、理论化外,其余四大流派可以说基本成形。

1.4 研究特点显明

首先是湘湖学从个体研究走向个体与团体结合共同研究。个体研究依然经久不衰,而团体研究蓬勃兴起。20世纪末成立萧山区历史学会,自湘湖开发以来,一直将湘湖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产生重大效果。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建立后,个体与团体结合更加紧密;二是从历史书斋式研究走向实际的研究。这些专家学者,既重视历史文献,又重视实践考察,老问题研究重于侧向思维,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重于考释,努力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进行创新研究。

2 湘湖学研究取得成绩之原因

湘湖学之所以取得重大成果,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首先,是湘湖本身魅力的吸引。湘湖有着多张金名片,即有跨湖桥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唐代其北南的西陵(今西兴)和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北宋杨时的湘湖开筑、民国时期的湘湖新村建设和新世纪对湘湖的三期开发。它在浙江湖泊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即跨湖桥文化在浙江乃至中国考古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越文化史上的显赫地位、非凡的社会学意义、旅游业上的突出地位和国际影响正在日益扩大。[5]所以,美国汉学家萧邦齐说:“我对湘湖着迷”,是因为“使我深信,它可以揭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动力”。[6]它深深地吸引着学者,纷纷转向对湘湖的研究。

其次是政府的号召和学术团体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汉学家抵湘湖考察,还是重大的外事活动,萧山政府非常重视。陈桥驿先生回忆说:“在一座称为农垦大楼的顶层为我们布置了房间……我和萧邦齐都有一个单间,其余还有三四间供同行研究室教师和研究生合用,被褥之类都是新的。一日三餐,都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食品,全由萧山县招待。”[7]萧山区政府还根据湘湖旅游业开发的实际需要,积极鼓励专家、学者开展对湘湖学的研究。同时,还拨出一定经费,用于湘湖学课题的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诚邀相关学者、专家参与。20世纪末,萧山区历史学会成立。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均将湘湖研究作为重要议题,要求会员撰稿。同时,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办有以书代刊,公开出版的《萧山记忆》杂志,设有“跨湖问史”“湘湖记事”“湘湖争鸣”与湘湖学研究相关栏目,也促成会员们开展对湘湖学的研究。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是杭州城市学研究中心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研究湘湖是它的硬任务。它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特别是本土学者、大专院校教授、专家,根据湘湖历史和现实开发需要,多次举行学术研讨会,编纂湘湖学的各类著作。

其三是学者、专家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上,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当代湘湖学研究群体有对湘湖历史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有对湘湖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有对发展湘湖历史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有对湘湖未来前景的美好仰望。这是他们研究湘湖学的不竭动力。如果说,湘湖本身魅力的吸引和政府的号召、学术团体的作用两大原因是外因的话,学者、专家的文化自觉则是内因。

3 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把湘湖学研究推向高潮

湘湖位于萧山中片地区,是萧山区(市、县)的核心地区,可以说是萧山的代名词,是越文化的摇篮,是萧山文化发展的基因。不仅涉及此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还涉及萧山整个区域、乃至杭州。其学说内涵丰富,是一个体系,应该包括湘湖基础学、湘湖水利学、湘湖比较学、湘湖旅游学、湘湖文献学、湘湖社会学等方面。湘湖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学者,从事坚持不懈的艰苦研究工作,不断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否则的话,在一段时间中虽然气氛热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8]它的发展必须是多方合力下的整体性推进。

3.1 营造更为良好的学术氛围

其最直接的形式是举行学术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湘湖学方面的专题讲座、报告,能让相关者了解此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可以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作者钱杭;邀请复旦大学博士,国内研究毛奇龄的顶尖专家、国家级课题《毛奇年谱龄》承担者胡春丽编审;也可以邀请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湘湖水利史》《魏骥文集》作者蔡堂根,进行学术讲座。如条件允许,甚至可以邀请湘湖研究成果丰硕的美国汉学家萧邦齐,进行湘湖学学术讲座。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最有效手段是利用适当时机,举行研讨会。可以通过纪念湘湖度假区成立二十周年、湘湖名人诞生纪念等形式,进行论文征集,有效调动他们研究湘湖的积极性。目前,毛奇龄诞生400周年、魏骥诞生650周年的日子即将来临,相关单位可早作打算、早作准备;做好研讨会成果的评选工作,推介获奖成果,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对不端行为进行批评、鞭挞,支持被侵权者的正当诉求,引导湘湖学研究走上良好轨道。

3.2 继续强化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

在湘湖学的构建中,研究成果则是最终的也是唯一的确证。作为湘湖学研究者,要坚持做好自己选定的方向。只要选中这个领域深入研究,踏踏实实地干,才会干出成果。“要经常保持一个冷字,求学时,要坐得起冷板凳;干事业时,要经得起冷遇;观察事务,则要保持冷眼。”[9]不但要求真、也要求新;不但要务实,也要致用;不但要研究历史经验,也要紧扣时代脉搏。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重要的软实力,是支撑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底蕴。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发展格调、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10]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对史实、文字要有敬畏感。回到史实层面,切实把握湘湖社会运行连续与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理性思维、理性表达和阐发。“作为一门学科,当它发展成熟的时候,就必须在理论高度上锚定其周延的学术范畴、稳定的研究对象、清晰的学科脉络。而要把一个指向复杂、内容丰富的学科系统而全面地论述清楚,则需要对该学科内完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烂熟于胸。”[11]作为学术团体的湘湖研究院,要从湘湖学的核心、湘湖学概念范畴与湘湖学的学术体系出发,提炼出相应课题,将落实为具体的研究课题,向社会招标。

3.3 进一步拓宽研究湘湖学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扩大视野是发展湘湖学,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的必要途经。湘湖学研究应该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与阐发。可以借鉴哲学、社会学、比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把一些新的方法运用到具体问题的研究上,阐发湘湖的历史文化现象,剖析个中问题,提高湘湖学的研究水平。当然也要让湘湖历史文化普及惠民,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接受湘湖和湘湖历史文化,通过湘湖文化的涵养,提高自身素养。

3.4 加强信息系统支持

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所组织编写的文献集成、丛书、报告,形成系列,虽则能在区级图书馆查阅;专家、学者在公开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能在中国知网文库中查阅。但是,相对现在的大数据时代,还是欠缺的。完备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是湘湖学研究及其发展所不可匮缺的。这些书籍在出版纸质书后,应该进入信息库,采用先进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及数据库平台,用先进的全文本搜索技术,可按任意字、词进行搜索,以方便读者查阅、使用;同时对历史上形成的《萧山水利》《萧山水利续刻》《萧山水利三刻》《湘湖水利志》《湘湖考略》《萧山湘湖志》等古籍本进行点校,在形成纸质集的基础上,汇入数据库。总之,湘湖学在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输出和信息交流等方面仍需要加强。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十年来,湘湖学研究成果丰硕。湘湖学的研究队伍日益扩大,基本的学术流派初步形成,研究各呈特点。它厚重了湘湖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文旅融合,发展湘湖旅游业;有利于湘湖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扩大湘湖的影响,走向国际化;也有利于湘湖学的构建及其发展。为使湘湖学构建更趋合理、发展更为迅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营造更为良好的学术氛围;继续强化专家、学者的文化自觉;培养和扩大研究队伍;拓宽研究湘湖学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加强信息系统对湘湖学研究的支持等。那湘湖学研究成果一定更多,成果更加丰满,在学术界凌空高高翱翔。

猜你喜欢

湘湖萧山学者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我的湘湖情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俞梁波:我与湘湖的二十年情缘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