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淮河文化产业发展探究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背景

2020-01-18柳邦坤樊晶晶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淮安

柳邦坤, 樊晶晶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淮河流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南北方文化汇聚区,是中国原始农业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代的淮河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在当代列入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旧时称为“淮水”,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亿人,耕地1.9亿亩。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的东中部、南北气候过渡带,不仅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更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走廊和中华文明发祥地[1]。2018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三带一区”,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和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并提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空间布局,对文化产业也提出要求。这对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江苏淮河流域文化资源状况及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状况

首先,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与淮河交叉的中国大运河已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流经的35个城市也有8个同时又是淮河流域城市,其中江苏占4个。中国大运河遗产分布27个城市,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江苏沿运、沿淮城市有宿迁、淮安、扬州3个城市。中国大运河遗产水工遗存中的27段河道有7段在淮河流域,其中江苏2段;2处湖泊就有一个在淮河流域,即扬州瘦西湖;水工设施34处,有半数左右在淮河流域,其中江苏淮河流域有5处,如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邵伯古堤等。大运河附属遗存9处,涉及淮河流域有3处,即扬州盂城驿、淮安总督漕运部院、宿迁龙王庙行宫,都在江苏淮河流域。大运河相关遗产12处,其中涉及淮河流域6处,都是古建筑群,其中5处位于江苏扬州,分别是扬州天宁寺行宫、个园、汪鲁门宅、盐宗庙、卢绍绪宅。中国大运河综合遗存只有1处,也在淮河流域城市,即江苏淮安的清口枢纽。江苏淮河流域各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留。位于宿迁市泗洪县境内的“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是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淮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和商周时期的徐文化,成为孕育历朝历代伟人名家的摇篮;淮安市盱眙县境内的古泗州城曾是淮河流域重要城市,由于淹没水下因而保留下来300多年前的城市原貌,有人称其为水下“庞贝古城”。近年发掘的大云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同时,淮河也塑造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江苏淮河流域山多景美,云龙山、铁山、第一山、老子山、龟山、花果山等,自然景色怡人,人文遗迹丰富。河渠纵横,湖泊众多,水域广阔,水面2 000多万亩。京杭大运河进入淮河流域江苏境内后,串联了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等湖泊,还有南黄海湿地、里下河湿地、溱湖湿地等,使淮河流域更具灵性。其中位于盐城市南黄海湿地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新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江苏沿淮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先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区的差异性也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非遗资源。盐城、泰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市的淮剧、淮海戏,扬州的扬剧,宿迁、淮安的泗州戏,徐州的徐州梆子、徐州琴书、江苏柳琴戏等地方剧种,广为流传,光彩夺目。扬州的扬州清曲,徐州的苏北大鼓,淮安的十番锣鼓、南闸民歌、马灯舞、洪泽湖渔歌、金湖秧歌、淮海琴书等音乐、舞蹈、曲艺,影响深远,特色鲜明。扬州的漆器、灯彩、绒花制作、扬派盆景,徐州的剪纸等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多种多样,琳琅满目。除此之外,江苏淮河流域的美食文化影响较大。中国赫赫有名的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主要发源地即为扬州、淮安。两个城市是中国淮扬菜之乡,淮扬菜被选为“开国第一宴”。扬州狮子头、扬州炒饭、扬州包子、文思豆腐等久负盛名,扬州也因此于2019年10月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给这个城市又增添了新的名片。淮安软兜长鱼、开洋蒲菜、钦工肉圆、平桥豆腐、淮安茶馓、文楼汤包、码头汤羊肉、盱眙小龙虾、洪泽大闸蟹,也享有盛誉。

另外,江苏淮河流域文化名人辈出。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历史名将淮阴侯韩信、一代巾帼梁红玉、抗英名将关天培、摄影大师郎静山、京剧宗师王瑶卿、京剧大师周信芳、现代雕塑大师滑田友、著名戏剧家陈白尘、著名作家吴强及张贤亮、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主持人陈铎等,都出生在淮安市。出生于淮安的开国总理、一代伟人周恩来是淮安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是秦观、鉴真、郑板桥、朱自清、赵丹等众多名人的故里。徐州是彭祖、李煜、刘邦、萧何、樊哙、李可染的故里。另外连云港、宿迁、盐城、泰州,都是名人荟萃之地。

(二)江苏淮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滞后性

江苏省虽然是全国经济、文化大省,但淮河流域的苏北五市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相较于大运河文化,目前淮河文化的知名度还不高,受众对其认知度、接受度低,缺乏文化认同感。淮河流域城市如淮安、宿迁等城市知名度还不够高,这给淮河文化传播、淮河城市形象传播提出了考验。因此,要深入挖掘淮河文化内涵,讲好淮河故事,应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发展,坚持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淮河流域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人才。例如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市,还缺乏文化策划人才、艺术设计人才、文化会展人才、文化经营人才等专业人才,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的人才。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淮河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3.区域间缺乏合作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区域系统,这个系统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流域开发具有完整性与全局性的特点。”[5]纵观江苏省淮河流经的苏北五市以及扬州、泰州,各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都只兼顾到了自身,对于区域之间合作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导致淮河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江苏淮河流域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龙头企业少、知名文创品牌少、文化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等问题。

二、淮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性及待处理的关系

(一)淮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性

1.原真性

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它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与交流中,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促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6]原真性就是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真实性,是检验文化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淮河文化纷繁多样,其中精华、糟粕俱存。淮河文化的发展应坚持原真性标准,从中筛选出具有价值的精品文化。

2.机遇性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顺应文化大发展的趋势,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品牌优势的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在近年来各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借助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以及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淮河文化,打造具有淮河特色的文化产业,这对淮河流域城市来说,是一个宝贵机遇,必须紧紧抓住。

3.生态性

发展淮河文化,必须以生态为前提和底色,做足生态文章,彰显生态优势。应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要杜绝一切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4.协作性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开启了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对于构建沿海沿边与内陆开发开放、东西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和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7]。淮河流域贯通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山东等多个省份,生态经济带构建下的淮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多省份的区域协同合作和淮河流域城市的协作发展。江苏省内则需要淮安、盐城、宿迁、徐州、连云港、扬州、泰州等城市加强沟通,通过联席会、协作会、联谊会、研讨会、联盟会等形式,建立协调机制,实现有机互动。

5.独特性

淮河流域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首先,以水文化为核心。淮河文化依水而生,在文化概念、文化内涵及地名等方面都是以水命名。因此,水是淮河文化的核心词汇,也是淮河文化产生的本源。其次,淮河文化是王道文化、仙道文化与巫鬼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的综合体。淮河文化最早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属于王道文化,其强大、厚重、完整的特点对淮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淮河流域是道教的诞生地,因此仙道文化特色十分鲜明。“巫鬼文化主要来自楚文化的影响。楚国产生于荆蛮之地,在筚路蓝缕拓疆的过程中,自然界的障碍和灾害的威胁时常存在。这似乎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与楚人对立而存在着,因此,楚人从一开始就有着对鬼神的信仰和崇拜。”[8]淮河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但融合后形成的文化也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同时,淮河文化还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包容性等特点。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淮河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1.文化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搞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淮河文化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尤其是将历史自然资源开发成旅游景区的过程中,不盲目开发,要事先报批,做好规划,搞好环评,遵循自然法则,搞好生态平衡,确保自然原貌不被破坏,做到文化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2.发展经济与发展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的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逐渐增加。淮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产业优化转型的过程中,应利用文化优势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创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园,这对推动经济增长大有裨益。淮安市近年兴建的西游记主题文化体验园,就是以《西游记》起源于淮河文化、吴承恩在淮安创作该作品为根据,将西游记文化转化成实景体验式、旅游观赏式同时产生经济价值的文化品牌,吸引游客,从而拉动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3.点状开发与带状发展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掘淮河流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加快淮河流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必将对推动包括淮安在内的苏北国际化进程和跨越式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9]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淮河文化产业带建设需要沿淮各城市发挥作用。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点”,要在“点”上突破,然后拉动整个流域的发展,产生带状效应,争取通过单个城市的小的量变与质变形成整个淮河流域大的量变与质变。

4.非遗保护与传承、利用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非遗文化需要通过传承的方式进行保护。盐城与淮安共有的淮剧、淮安与连云港共有的淮海戏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统戏曲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后继乏人,需要通过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不至于失传,确保其生生不息。

三、强化措施,推动淮河文化产业发展

(一)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淮河文化产业影响力

1.建设淮河文化创意产业园

相较于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特别注重“创意”。建设淮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要充分利用淮河文化资源,发展艺术展示、演艺、设计、影视、动漫等产业。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北京798、上海田子坊、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等。要想打造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淮河文化创意园区,除了要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具有淮河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使之兼具文化传播与经济效应。江苏淮河流域城市立足淮河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还不多。淮安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发起者,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淮安市清河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园区,其中的古淮河生态景区主要依托古淮河沿岸原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古淮河文化这座富矿,突出其蕴含的深厚的淮河文化,建设了具有淮河文化特色的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古淮河生态公园、古淮河文化广场、中国西游记博览馆、古淮楼、江淮婚俗馆等,是艺术与历史、生态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2.塑造淮河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消费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如何让文化产品获得用户的认可,品牌塑造至关重要。“谁拥有品牌,谁才真正拥有财富。”“谁操控的品牌越多,谁便有发展的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牌即是主权。”[10]淮河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如果不进行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品牌设计,在文化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是没有竞争力的,最终的结果将会是被市场所淘汰。江苏省位于淮河下游,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进行文化产品开发的宝库。淮安市可以在古淮河生态景区打造“淮上明珠”演艺品牌,再现淮河文化与艺术;淮安市盱眙县是淮河流经地,可以在盱眙县淮河岸边,打造“淮河风情”大舞台,将具有淮河文化特色的艺术搬上舞台,打造演艺品牌;待水下泗州城重见天日,盱眙还可以打造”畅游泗州城、穿越回唐宋”的文旅品牌;徐州、扬州等应充分利用淮河非遗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开发内容产业,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创意设计、影视动画、网络剧、纪录片、微电影、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产业,打造品牌产品,强化品牌传播,放大品牌效应。

3.发展淮河文化旅游业

江苏淮河流域城市历史遗迹众多,自然景观优美,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应把江苏淮河流域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把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如在创建旅游景区时,不应只注重游客的观光游玩,还要将淮河文化融入旅游中,让文化特色成为旅游的亮点。可以通过VR等高科技手段,让游客穿越到古代,感受淮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让游客穿上戏装,上台表演地方戏曲,增强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可以开发情境模拟式旅游项目,游客在参观名人故居的同时,景区可以用真人扮演的方式,再现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等等。

江苏发展淮河文化旅游可以有几种形式:一是自然生态旅游。淮河自然风光带众多,淮安市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地、水上立交桥以及盱眙县的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有独特的魅力。洪泽区老子山作为淮河的入湖口,三面环水,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宿迁骆马湖森林公园、三台山公园自然景观优良。盐城自然保护区多,是丹顶鹤、麋鹿的家园。连云港花果山巍峨壮丽,森林密布,是天然氧吧。二是历史文化旅游。徐州是刘邦故里,还是汉画像及汉兵马俑出土地。九里山古战场、云龙湖、云龙山、户部山等自然景观里点缀着放鹤亭、戏马台等名胜古迹。淮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旅游景点有河下古镇、码头古镇、明祖陵、泗州城遗址、大云山汉墓、韩信祠以及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等古迹。扬州瘦西湖内古迹众多,个园、何园等是园林中的精品,大明寺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还有隋炀帝墓葬遗址等。连云港花果山不仅风光独具,也有很多古迹,另外还有桃花涧旧石器时代遗址、将军崖岩画等。盐城的名胜古迹有响水云梯关遗址、禹王庙、孝子坊、古淮河口、黄河故道沧海桑田遗址地、古盐田、陆公祠等。宿迁的古迹有楚霸王故里、龙王庙行宫等。泰州古迹有泰州老街、姜堰溱潼古镇等,都是极具文化底蕴的名胜地。三是名人故居旅游。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出伟人名人的地方,名人故居也成为大家追寻古人踪迹的热门景点。江苏淮河7市有彭祖、刘邦、项羽、韩信、李煜、梁红玉、关天培、史可法、吴承恩、施耐庵、刘鹗、郑板桥、周恩来、朱自清、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郎静山、李可染等名人故里、故居,是各城市的名片,同样也还原了淮河文化、运河文化的繁盛,可发展名人故里游、研学游。四是休闲体验旅游。如扬州、淮安可以借助作为淮扬菜起源地的优势,让游客亲手制作淮扬菜,亲口品尝淮扬菜,加深对淮扬美食文化的了解。利用水资源开发体验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可以借助先天优势,充分利用淮河、大运河等水资源开发体验式旅游,让游客当一回船夫、做一次渔民,体验船家生活、渔家生活。此外,盐城、淮安盱眙等地有新四军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有优势;徐州是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条件优越。

(二)优化区域文化产业结构,打造淮河文化产业链

1.重视规划制定,走特色之路

淮河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彰显地方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淮河文化内涵深厚,区域色彩明显,应抓住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例如,淮安市依托淮扬菜、名著《西游记》、水文化等资源特色进行产业开发;扬州市利用淮扬菜、园林优势打造美食文化产业、园林文化产业;连云港与盐城市依据濒临海洋的优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等,将区域文化的特色作为产业开发的重点。沿淮城市以及小镇,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生态景区及特色小镇,建设以水文化、渔文化、乡村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戏曲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区。扬州、徐州等游客较多的城市应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建设康养小镇、休闲小镇,发展小镇民宿产业,吸引游客双休日休闲度假。连云港市东海县、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可利用温泉资源,做强康养产业。

2.调整内部结构,提升淮河文化产业品质

目前淮河文化产业的开发较多注重于旅游产业,建设的旅游景区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这说明淮河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全域旅游时代,片面追求游客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滞后,从关注规模向关注产业品质转变,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界的共识。提高旅游品质,其中一个层面就是需要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具文化内涵和极佳游客体验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如淮河流域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曲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在对其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打造专门的文化产业园,可通过剧场演出、展览、产品销售、游客参与互动体验等,将非遗产品打入市场,拉动消费。

3.延长淮河文化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总体增值水平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打造紧密的产业链,合理配置资源,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链建设,需要多方面协同合作。淮河流域的文化产业链建设需要寻找文化的同一性,如淮河孕育出了西游记文化,围绕西游记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整合淮河流域资源,进行产业链协同,把蚌埠(孙悟空的原型无支祁)、盱眙的泗州大圣(菩萨)、淮安的吴承恩、连云港的花果山,连同驻马店与信阳的盘古开天辟地(混沌鸿蒙开)串起来,共同讲好西游记原型故事,打造驻马店、信阳、蚌埠、淮安、连云港、盱眙——淮河古典神话小说旅游目的地,除建好西游记主题公园、旅游景区获得门票及游乐设施收入外,还可发展酒店业、饮食业,同时深度开发西游记演艺、影视剧、美术、图书、动漫游戏、工艺品等衍生产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淮河文化产业发展。

(三)加强营销推广,传播城市形象

1.搞好城市形象定位

找准城市形象定位,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扬州的城市形象定位明确,定位因素有淮左名都、运河名城、世界美食之都等。淮安作为淮河流经江苏省的重要城市,同时又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定位为“运河之都”与“淮上明珠”。两汉文化是徐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徐州可以将楚汉文化打造出凸显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另外凸显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形象。连云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又有花果山的资源,可以确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定位。泰州是著名的医药城,盐城是汽车城,宿迁是生态城,这些都是城市形象定位的重要因素。

2.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在媒介融合时代,利用媒体传播城市形象,需要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才能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由于管理体制成熟,采编队伍素质高,具有较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淮河流域城市形象传播与淮河文化传播,具有权威性和信服力。不足是信息更新慢、互动性稍差。现今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手机的普及,使传播内容更丰富、信息更多元、传播更迅速、接收更便捷,具有即时性、丰富性、交互性等特征,但也存在碎片化、信息芜杂有时真假难辨的弊端。通过整合,可以扬长避短。整合传播,包括传播内容的整合、传播媒体的整合、传播手段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等。“城市形象内容整合传播,有利于统一受众对于城市形象的认知,引发出媒体之间的链条式传播效应。”[11]传统媒体可创办“两微一端”,拓宽传播渠道。新媒体可借鉴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减少信息折扣。各类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补足短板,有效传播淮河流域的城市形象。如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可借鉴通过抖音、快手等打造网红城市、网红店铺、网红景区、网红产品的成功经验,将江苏淮河流域城市、淮河文化旅游景区、淮河文化产品打造成“网红”,扩大影响,聚敛人气,形成口碑效应,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

3.办好会展节事活动

会展节事活动是文化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传播城市形象的渠道。江苏淮河流域城市应充分利用淮河文化资源,举办具有主题性、地方特色性的文化会展节事活动,提升淮河文化的认知度,同时能产生多重效应。如淮安曾经主办的淮扬美食节和现在的绿色食品博览会,影响较大;盱眙的国际龙虾节、洪泽的国际大闸蟹节等,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的游客;洪泽区举办的中国水文化旅游节暨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突出水文化特色;扬州借助“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品牌效应,整合扬州文化资源,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产生了深广影响。丰富的文化节事活动充分展现了江苏淮河文化的魅力,将文化的发展与大众消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应优化会展节事活动,打造精品,注重推广,拉动文化消费。

另外,发展淮河文化产业,离不开人才。应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特别是苏北城市应注重培育和吸纳景区管理人才、园区经营人才、艺术设计人才、数字产业人才、会展人才、演艺人才等,制定优惠人才政策,形成洼地效应。有了人才作保证,才能使淮河文化产业实现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淮安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