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0-01-18张志俊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技能院校

张志俊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张志俊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监察处,湖北 黄冈 438002)

在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中出现了认识缺乏系统性、教学能力缺乏支撑性、教学目标缺乏协同性、内容缺乏关联性、教学过程缺乏体验性、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缺乏有效性等系列问题,要提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高职院校教师要从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内涵和特征入手,提升自身课政思政教学能力,确立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与学科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选用增强学生体验性教学方法,建立有效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协同性;关联性;体验性;过程性;有效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教高〔2020〕3号]的颁发,拉开了高职院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序幕。前期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入手,查找问题、研究对策,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措施落细、落实,获得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在前期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出现课程思政化和课程思政割裂化两种错误认识,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认识缺乏系统性。课程思政化是在专业课程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功能,忽视了专业课程教育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结果把专业课上成了一门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1]。课程思政割裂化是认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无关,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专业课只负责教学生知识与技能。课程思政化导致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课程思政割裂化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这些错误认识是对课程思政片面认识造成的。

(二)实施主体的思政教育能力缺乏支撑性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主体主要是专业课教师,有些专业课老师缺乏系统思政理论知识、思政教育技能和师德师风隐性教育资源的支撑。有的专业课老师来自高校和企业,主要从事专业实践工作,没有系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思政知识短缺、能力不足、不懂方法;没有研究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思政教育技能层面的思政教育能力也不足;还有部分高职教师,不关心学生发展,在课堂上不注意言行,师德失范,对教学工作应付,缺乏职业理想与道德,丧失了自身师德师风对学生进行价值影响。

(三)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协同性

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教师可以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去实现,而素质目标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去实现。各门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也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素质目标一职业素质目标明确,但思想政治素质目标缺失;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目标明确,思政目标模糊。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同属课程思政内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目标存在单一性,缺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性;课堂思政教学目标存在模糊性,缺少具体性。

(四)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缺乏关联性

高职院校在前期实施课程思政探索时,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出现与课程知识技能关联度不够,出现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拼接化。课程思政内容拼接,是指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技能无关,是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化的表现。课程思政内容形式化导致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标签化和功利化,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育人功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缺乏体验性

高职院校课程知识技能教学强调做中学,有很多促进学生技能提升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但在课程思政教学前期探索过程中采取显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显性化,就是把课程中思政内容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讲完后教学过程就结束,也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价值选择,更没有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完成。显性讲解思政元素,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在对思政元素内化过程中缺乏价值引领的体验过程,导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实现。

(六)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缺乏有效性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是从教学过程,课程传授两个维度确立的。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包括教育者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传授评价指标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评价维度缺乏价值引领与人格素质培养。目前高职课程评价指标由于缺乏价值引领,与课程思政要求不匹配,不能有效通过评价功能促进课程育人。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对策

(一)系统认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从而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西方社会和封建主义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 ,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核心特点[2]。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只有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作用,才能避免产生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割裂化错误认识。

(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提升高职教师思政教育能力要让高职教师系统掌握思政理论知识,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系统掌握思政理论知识要求教师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教育部颁发的《纲要》规定的思政内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能从高职学生思政现状入手,以《纲要》课程思政内容为指导,掌握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法,掌握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内容有效融合的途径,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其次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理念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思政教育提出的能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办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4]。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培养爱党、爱国、爱校、爱教、爱生的职业感情,形成忠于职守、为人师表、心灵高贵、淡泊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职业习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示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课程思政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思政绝非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而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身教重于言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知识和技能,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无言之教”与“有言之教”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的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老师价值观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巨大作用和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性。

(三)确立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是高职院校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具体措施。针对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协同性的现状,要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修订,要在专业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内容指导下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制订具体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制订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思政目标,无论是专业教育的思政目标、课程的思政目标还是课堂思政教学目标,既要加强上下级目标的贯通性、同级目标之间的协同性,又要增强与对应专业、对应学科、对应知识点与技能的关联性,确保各级思政目标实施,实现高职教育协同育人。

(四)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要从学科的知识技能出发,从课程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拓展中挖掘思政元素[6],增强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相关性,使学科知识技能与融入知识技能的思政元素相互有效融合,让学生感觉课程思政就是学科内容。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融合是课程思政教学中难点问题,只有从学科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寻找的思政元素才能有效融入课程,才能让学生自然接受,才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道德、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产生影响,才能让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如同知识技能教学一样,也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思政元素并迁移至个体思想行为中。课程思政教学中增强学生体验性是由课程思政元素具有隐蔽性与渗透性特点决定的: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部分课程是通识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元素是隐性的,是通过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并在贴近学生专业,提供鲜活案例,促进思想政治渗透具有独特优势,具有隐蔽性与渗透性的特点[7]。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增强体验过程,有利于隐藏在知识技能中的思政元素向高职学生渗透,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六)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离不开价值引领和素质培养指标,建立有效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教学过程、课程传授、思想引导、身心及人格素质培养和社会稳定发展这几个维度入手,其中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应为教育者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传授评价指标应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及学科思维;思想引导评价指标应为人生意义、价值判断、世界观;身心及人格素质培养指标应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社会稳定发展评价指标应为方针政策、社会责任、社会和谐。评价维度的关键是思想引导,途径是教学过程,工具是课程传授,核心是身心及人格发展、目标是社会稳定发展[8]。只有建立包括价值引领和素质培养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确定各维度有效的评价指标,才能更好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师认识缺乏系统性,教学能力缺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技能和自身师德师风支撑,课程思政目标缺乏协同性,课程思政内容缺乏与知识技能的关联性,教学过程缺乏学生主体体验性,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等系列问题。要提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教师要从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内涵和特征入手,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确立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与学科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选用增强学生体验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1][7]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 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 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1—53.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 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 2017(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100.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6]冷枝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40.

[8]谢振旺.“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43.

G719.21

A

1672-1047(2020)06-0037-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6.11

2020-10-12

张志俊,男,湖北麻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曹俊明]

猜你喜欢

思政技能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劳动技能up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