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式语言”镜鉴下领导干部语言力提升研究

2020-01-1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风语言表达话语

粟 超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行政》编辑部,重庆 400041)

语言表达能力是领导干部领导艺术和领导技巧的反映,是一项重要的领导能力。传播学认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力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作用,通过调整语言力的强弱,可以调节双方心理,影响或控制受众意识,有效提高话语的切实性和针对性,使听众接受观点并付诸行动,真正达到改变人的行动方式或方向的目的。“习式语言”感染力强、辨识度高、号召力强,以其鲜明的特征引起了国内群众、学者乃至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促进文风政风转变,在国际舞台上构建及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朴实、亲民、生动、深刻的特质有效推动了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推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探究“习式语言”语言力的生成路径,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镜鉴。

一、用通俗表达增强语言感染力

领导干部出于工作实际需要,要经常与不同社会群体沟通交流。有效的沟通表达是部署党委政府工作安排,了解社情民意,拉近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如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便能够感染群众,引起群众的共情与共鸣,从而有效地组织、动员和激励群众。荀子曾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1]强调的就是能说会道、脚踏实地之人是国家的珍宝。然而,部分领导干部在与群众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语言表达固化、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领导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习得了官场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语言表达风格,即具有权威性、严肃性、规范性的“官方话语”。“官方话语”具备固有的表达规范和形式,极易陷入语言固化的陷阱之中。话语内容陈旧、表达方式老套是语言固化最主要的表现。固化的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众对信息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直接导致信息传播不到位,沟通交流不顺畅。事实上,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投射而成的具象,理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领导干部在沟通时需要及时把握语言发展变化的新态势,不断充实自己的语料库,了解最新话语表达方式,从而灵活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

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严厉批评过一些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会沟通表达的尴尬状况,认为部分领导干部说话落不到实处,沟通效果不好。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官方发言或是书面论著,可以发现他的语言亲切自然、清新生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习式语言”对领导干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首要启示在于摒弃刻板的政治套话,用通俗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进而拉近干群距离,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首要的便是学习和掌握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语言,是群众智慧和群众意志的结晶,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鲜明特征。“习式语言”常常运用打比方、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使用俚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表达通俗晓畅、生动活泼、平易自然,句句说到心坎上,字字落到关切处,通过解构政治话语长篇大论、严肃刻板的固有范式,构建起一种平易近人、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新的话语表达范式。在与群众沟通交流时,“习式语言”极易引起群众的共情,在助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习式语言”的表达技巧首先在于善用俗文俚语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如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2]表达对某些单位特别是领导机关官僚主义作风的愤慨,督促领导干部要真正联系好群众,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其次,“习式语言”善用形象比喻阐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如用“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墙’”[1]88三个比方指出党员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现象,强调领导干部要打破隔阂,密切联系群众;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1]14来形象说明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与此同时,注重对传播对象及特定话语情境的把握,用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巧妙契合不同的发言主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他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根据说话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场合需要的时候,他会引经据典。但平时跟群众以及我们工作人员在一起交流,他都是用贴近群众的朴素语言来交谈。”[3]

二、用文学表达提高语言辨识度

语言是个人形象的名片。“语言的辨识度”指的是语言的个性化色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的学识修养、生活阅历及人生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丰富的人生经历及广博的知识储备造就了他语言表达内蕴深厚、文采斐然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个性化语言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涉猎广泛,阅读范围涉及文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等学科,他的发言行文常常从《礼记》《诗经》《周易》《资治通鉴》《老子》《管子》《韩非子》《史记》以及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古代名臣的奏折、檄文、档案、笔记等中进行引用。如在2013年底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192勉励保持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205,把中墨合作比喻为“大舟”,中墨人民的友谊则是负起此“大舟”的浩海,传达出加深中墨友好合作的美好愿望;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引用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1]208来表达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友谊合作的决心和远见;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265指出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经历丰富的基层锻炼。对典故娴熟的引用和化用使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频频出现的中国古代典故、外国文学作品、中外历史等既体现出他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学识修养,也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此同时,渗透了他本人对于修身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平天下之道的感悟。在引用典故时,“习式语言”能将典故与发言场合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典故对发言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发言内蕴深厚,引人深思。

如何才能提升干部的理论修养,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4]习近平总书记本人酷爱读书,他将读书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进取心理,潜心学习、勤以为常、厚积薄发,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在完成每日的工作后,仍会继续学习直到凌晨,甚至全县都知道习书记12点以前没睡过觉。埋头工作、埋头读书几乎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生活的全部。广泛深入的学习使其语言表达水平高超。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深厚的学识积淀、丰富的实践经历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源泉所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持续积累和消化,进而有效丰富自身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与厚度,提高语言的辨识度,让语言成为自身一张流动的名片。

三、用亲民表达增强语言号召力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5]意思是说口是心的门户,思想和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语言表达既是宣传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也是联系动员群众的主要工具。要在动员群众上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不断增强语言的号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写文章、讲大道理,不唱高调、平和务实,灵活运用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合理分配和调整话语的软硬技术,靠真理说服人,靠真情打动人。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反对长篇大论,在讲话行文奉行郑板桥的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瞄准大事,抓住重点。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的《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什么要改进文风、提倡什么样的文风、怎样改进文风等作了系统精辟的阐释,对文风建设一定要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此同时,他本人用凝练的语句、充实的内容、新颖的表达,身体力行反对“长、假、空”的恶劣文风,提倡“短、时、新”的清新文风,用亲民表达增强语言的号召力,打动人心,让人倍受鼓舞。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话人往往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向受话人传递话语意图,语言力就是指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通过语境产生的相互作用。发挥语言力的作用,必须要让其融入社会生活,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式语言”的亲民表达在于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群众的利益关切点,抓住群众的真正诉求,使发言行文有的放矢。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为全体学员专门作调查研究的讲话,提出不仅要做调查,而且要做真正的调查,不能做那种伪调查即经过彩排以后的调查。“胸有成竹才能出口成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源于实践才能指导实践。文章、讲话要开门见山,直接了当,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将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6]刚到正定任职时,时任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询问、调查、走访,想办法了解正定的群众生活怎么样、老百姓的收入怎么样。“他很注重向实践学习,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和老农谈,和干部谈,平易近人,我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他态度温和,很有礼貌,说话很容易让人接受。”[7]秉承着“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8]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实践,正是基于对社情民意的准确把握,“习式语言”在表达时才能切中群众所需所想,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如用“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1]98告诫政府在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举措时不要像“一阵风”似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取得实际效果;用“人心就是力量”[1]147提醒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针对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舌尖上的安全”[1]126表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直面食品安全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122密切关注民生福祉,传达出只有让老乡们都过上小康的日子,才算是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执政初心。

语言的号召力源自于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基层群众心理和诉求的准确把握。领导干部要增强语言的号召力,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践行亲民爱民、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话语表达上言群众之所需、言群众之所想,充分发挥语言力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话语表达凝心聚力、形成共识,以真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以群众为师,主动学习和掌握群众语言,真正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切实性,不断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公信力和号召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释放群众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文风语言表达话语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